針對市農民工城市生活現狀調查報告範文(通用5篇)

針對市農民工城市生活現狀調查報告範文(通用5篇)

  當某一情況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時,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入調查,並將獲得的成果展現於調查報告中。你想知道調查報告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針對市農民工城市生活現狀調查報告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針對市農民工城市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1

  調查目標:

  近年來,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為城市注入了活力,為社會付出了廉價的勞動力,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處於“邊緣”狀態,他們乾的是工人的活,卻還是農民的身份,他們經常受人歧視,很難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裡的生活狀態不容樂觀。我藉著暑假的空閒時間對農民工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進一步瞭解農民工在城市中為何生存如此困難。

  調查時間:

  xx年7月20日—30日 xx年8月5日—8月20日

  調查物件:

  農民工的生存現狀

  調查方式:

  走訪、交談、檢視新聞,報紙、網上調查

  調查地點:

  重慶市綦江縣三角鎮樂生坪村農民工老家

  目前,已有大量農民工城市,他們乾的是城市人不願乾的最髒、最重、最險的活,他們為社會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他們的工作,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權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讓人堪憂,他們的生活現狀牽動大多數人的心。現在將此次實踐活動調查的結果報道如下:

  一.大量農民積極入城

  據收集到的資料顯示,廣東省東莞市被喻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近154萬,而外來人口就高達458萬,其實實際外來務工人員已超過600萬。大多數農民工外出務工經商主要是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長見識,提高技能等。據走訪綦江縣三角鎮樂生坪村農民工老家後統計,整個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帶務工經商,其原因大多是:樂生坪村地處山區,經濟條件較差,僅僅靠務農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學費用昂貴,農用費用支出大,很難支撐家裡的所有開支。再加上農村事務繁瑣,大多是體力活,家中除了靠賣糧食獲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飼養家禽,獲得經濟收入的途徑很少,所以多數人選擇放棄務農,進入城市。這樣一來家裡只剩下年老體邁的人,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蕪。

  二.農民工收入問題

  據國家統計局八月啟動的調查資料顯示,儘管國家對農民減少了各項收費,減輕了農民負擔,但是大多農民依舊選取外出務工經商,生活狀況依然十分辛苦。據瞭解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的平均收入為1000元,一半以上的農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過1500元,男性農民工收入為1070元,女性農民工收入為780元,農民工收入普遍沒有城市居民高,他們從事的多是技術含量低,工資水平低的職業,他們的收入水平沒有隨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明顯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質和能力使其大多在報酬較低的產業部門就業,如製造業,居民服務業,建築業等所需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於農民工受技術限制,工資水平偏低。②社會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農民工就業受到不公平待遇,從而阻礙個工資水平的提高。

  在網上調查的12個行業中,採礦業的農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為1400元,其次是建築業,平均收入1200元,但是危險係數極高。一半以上的農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農民工將收入的一半寄回家。

  三.農民工權益問題

  農民工工作時間普遍較長:進城農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時,47%的每週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營、個體業主追求高產量,高效益,而工人也為了掙更多錢主動拖長工作時間。

  他們工作之餘的主要娛樂方式僅為看電視,睡覺等,幾乎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然而農民工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文化財富的創造者和文化財富的創造者。農民工的文化權益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關注。政府應該積極營造一個適合農民工消費的文化娛樂環境。

  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全國農民工的報酬總體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數企業任然存在剋扣或拖欠報酬的現象,近四成農民工未和企業簽訂任何勞動合同或協議,有一半農民工拿不到加班補貼,57%得不到工傷補償,80%的不能帶薪休假,90%沒有享受住房補貼或住房公積金。80%的女農民工無法享受帶薪休產假,12%的農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權益,更有些農民工只要有活幹,有錢掙就行了,籤不籤合同在他們看來關係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全國政協委員呂傳贊和一批專家提出,要解決農民工屢遭侵權問題,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們建議:①加快勞動保障立法步伐。由於《勞動法》的規定比較宏觀,對涉及保護職工收入所得、社會保障、人身保護方面的規定不夠具體和完善,缺乏相應的配套法律法規,這給勞動執行部門的執法活動帶來很大的困難和壓力,使《勞動法》的很多規定難以落到實處。②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業拖欠工資情況申報制度。這項制度對於保障職工的合法工資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有很重要的作用。③充分發揮各項工會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中的重要作用。我國各項工會在組織代表和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進一步加對修改後的《勞動法》的宣傳貫徹力度,充分發揮各線工會作用。

  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多提供及時準確的務工資訊,多提供務工崗位,減少農民工外出務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幹,並開辦一些技能培訓班,讓農民工接受正規專業的培訓,拓寬就業門路,

  在維護農民工正當權益方面:①農民工自謀職業中被各種稅收和費用所困,如工商稅、體驗稅、健康證及衛生許可費用等,這些相關費用農民工都希望能有所減免②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很受農民工關注,農民工願意積極參保,但是屬地原則制約了該項保險的落實。例如:農民工外務工經商,錯過了參保時間或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又無法到屬地指定參保醫院就醫,處在兩地為難的境地。農民工生病大多能撐則撐,實在不行才去買藥,2/3不上正規醫院看病。其原因有:①正規醫院費用太高。②他們沒有習慣上正規醫院就醫。③沒有錢,為了節約。

  部分人認為:要改變農民工弱勢地位,改善其生存環境,最根本是要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打破城鄉戶籍限制,讓農民工與城市人享受一樣的就業、醫療、衛生、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待遇。

  四.農民工的居住問題

  大量農民工進城,住房問題成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大多數農民工居住在簡陋的宿舍裡,30%在集體宿舍裡,21%的農民工居住在缺乏廚衛設施的房間裡,8%在工作地點,7%居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裡,13%在城市裡沒有住處。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間。

  炎炎夏日,當我們走進建築工地的臨時工棚,想了解建築工地工人的居住環境時,一股熱浪撲面而來,室內溫度甚至超過外面的溫度。工人介紹說:“由於工棚用簡易的材料臨時搭建起來的,隔熱性很差,又不通風,所以經過長時間的暴曬以後,室內溫度往往比室外還要高,他們的降溫設施除了電扇就是室內灑水,一位20多歲的湖北農民工告訴我們:有時熱得不行晚上就只能鋪上席子睡在露天,只是蚊蟲太厲害,讓他們受不了,但總比中暑強。〃不僅他們居住條件差,大多數農民工為省錢都選擇自己燒菜,一燒就是幾頓,有的甚至還擺到第二天再吃,沒有冰箱,剩菜飯都不捨倒掉,在高溫條件下極易變質,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為省錢,圖方便,喝生水,私拉電線,板房明火燒菜,也是建築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隱患,除了電燈,電風扇,電磁爐,電水壺,充電器的電線拉得到處都是而且亂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電故障,甚至引起火災。同時用電器明火燒菜也讓我們心驚肉跳。由於板房低矮,又是木製結構,人員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後果不堪設想。當問起為何不去集體食堂或外面的餐館時,他們表示:當然願意。只是外面太貴,長期下來消耗不起,只能自己“開火”,更方便,節省些。實地調查和麵對面訪問:近40%的農民工長期在工棚或集體宿舍,這些地方既狹窄又擁擠,室內東西又髒又亂,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沒有其他娛樂用品。近年來由於城區拓展、改造,市區一般樓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電、暖氣費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農民工都住在城鄉結合處,有的幾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間裡,生活空間狹小,環境極差,交通不便,安全沒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條件如此艱苦,再加上他們長期在外務工,為何不由鄉里人轉變為城裡人呢?據深入調查,要實現這種轉變有兩大必不可少的條件:①在城市裡有穩定的職業和工作。②在城市裡有固定的住所。從目前的情況看來,正在城裡務工的億萬農民工都希望實現這種轉變,然而實現這種轉變並不容易。眾所周知。,由於戶籍、崗位和技能等制約,進城農民從事的多是最髒、最重、最險、最累的活,勞動條件差,勞動時間長,勞動報酬低,解決住房問題比城裡人更加困難。我們可以看見農民工條件的惡劣既有他們經濟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當多政策不到位和資金不足的政府力不從心的原因。因而,農民工居住問題只能靠市場手段:靠租房或購房來解決。

  五.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

  據瞭解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問題也是一個很讓他們頭疼的問題。在走訪樂生坪村的`過程中還發現:有四成農民家庭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在鄉村小學上學,平時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於家裡老人缺乏科學知識,缺乏法律知識以及教育現代孩子的正確方法,這對孩子們的成長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不能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法律意識,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農民工子女在城市裡上學一年需繳納學費近2300元,佔家庭總收入的20%還多,另外許多孩子上學需繳納一定的借讀費,贊助費。據報紙新聞資料報道:5000名隨行的農民工子女有2500名繳納借讀費,贊助費,每人平均交1230元,這筆支出對農民工來說無疑是一筆很大的負擔。

  六.農民工給社會的巨大考驗

  大量農民工進入城市給城市交通、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帶來嚴峻的考驗和巨大的衝擊。在廣東省東莞市調查過程中強烈感覺到:加強農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農民工,,讓其懂法,從而增強他們自我保護的意識,加強自身權益的特別是人身方面的保護。由於農民大多數來源於經濟欠發達的山區或邊遠地區,他們不懂國家現行交通法規,更沒有遵守法律的意識。如:騎摩托車不戴頭盔,亂闖紅綠燈,車輛亂停亂放,行人跨越欄杆的事時有發生,結果農民工常常成為生活中受害的物件。

  農民工進入城市是不可逆轉的洪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政府只能採取措施對他們近一步培訓,規範,建設更利於他們生存的環境,使其儘快在城市裡落腳,讓他們與城市居民和諧共處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文明財富,才能更好地描繪未來城市的藍圖。

  讓我們一起來關注農民工這個重要而可愛的群體吧!

  針對市農民工城市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2

  農民工城市邊緣人的角色註定了其問題的複雜性,作為具有複雜社會背景的特殊群體,數目龐大的農民工權利的實現程度和生活狀況的改善程度無疑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調查目的和調查概況

  農民工群體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而出現的特殊現象。在目前的學術界,我們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著二元性,即他們既有農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實卻無工人之名。再加上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很多應有的權利並沒有真正得到落實,為了切實調查農民工實際的生存狀況和權利實現情況,2010年1月、2月、7月和8月,筆者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在山東、河南、甘肅、陝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區進行了農民工生活和工作狀況的調研,調研採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由於選取的學生都有充分的條件接觸到農民工群體(如家人或親戚是農民工),所以,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問卷所佔的比例都很高,共發放問卷350份,有效回收329份,有效回收率為94%。這一調查雖不足以反映我國農民工的整體狀況,但整個調研完全是一種純民間的行為,且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和責任感都很強,因此,透過對這些問卷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有關農民工的更接近真實的資訊,為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提出思考。在此,也感謝我同事楊洪曉,學生鄭揚、薛澤林、範才營、侯莉媛、李莉、王苗苗等為該調研所做的貢獻。

  二、農民工基本狀況的調查分析

  被調查的群體既有第一代農民工,也即年齡較大的部分,其年齡一般在35歲以上。也有新生代的農民工,也即比較年輕的那部分群體,年齡在20歲到30之間。其文化程度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特點,初高中比例相對較高,佔到了總數的45%,中專以上的有38.8%。分析認為,這些擁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的人應該多屬於第二代農民工,也即農村裡那些初中或者高中畢業後因升學無望而輟學的年輕一代,他們直接告別鄉村,進城進廠打工以掙錢補貼家用或為自己未來積蓄資本。從總體上來說,現代的農民工群體其文化素質是要高於改革開放之初進城的第一代農民工,表現在學歷相對較高,對新事物、新觀念接受能力更強、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更為開放。從收入角度來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3000之間,其比例高達76.1%,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例只佔到了9.2%。這就反映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群體收入水平不高、經濟地位較低的現狀。我們認為,這是由於在第一代農民工逐步退潮之際,新一代的農民工大多是剛剛開始在城市的打拼歷程,因技術、人脈等各種原因,致使這一代年輕的群體收入水平不會太高,也拉低了農民工群體的總體收入水平。

  三、農民工工作狀況的調查分析

  對於農民工的工作狀況,我們立足於對農民工進城後的職業性質、工作報酬、工作時間等幾個維度進行分析。在關於農民工職業狀況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18.8%的人選擇了建築業,有10%的人選擇了文教衛生,12.5%的人選擇了批零貿易和餐飲業,選擇其他選項的佔到了總數的30%。可以看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所從事的行業還是處於低端層次,行業水平不高。由於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工作流動性較大,更換工作的頻率較高,其行業性質呈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穩定性導致了很多農民工對自己的行業界定存在模糊,進而使得他們在被問及自己的行業性質時,“其他”這一選項所佔比例較高。從勞動時間上來看,每週的工作時間在45小時以下的佔到了12.5%,45-55小時與55-65小時的均為28.8%,而65個小時以上的比例則為30%。根據國家勞動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加班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 由此可見,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是遠遠超過法律規定的範圍的,他們是在為城市的發展和低廉的工資而透支著自己的勞動力。考慮到其收入情況,對比之下就不難發現,農民工群體的付出與所得也是遠遠不成比例的。

  四、農民工的權利保障情況

  邊緣人的社會角色決定了農民工群體在城市生活中註定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故其權利的保障不僅僅是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社會的道德問題。在調查中,我們從經濟權、健康權、社會保障權等三個角度出發,對農民工的權利的實現狀況進行調查。

  首先,從勞動合同的情況來看,63.7%的人是沒有正式的書面合同的,這其中,甚至有17.5的人連跟用人單位基本的口頭約定都沒有。這是因為農民工大多是依靠親戚、朋友、熟人、同村人的關係而“跟隨”進城或進廠,親友之間的信任取代了他們之間的法律承諾。甚至他們會認為提出簽訂勞動合同有傷情面,但是這種非正式的、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非契約性約定是沒有堅實的維權根據的。在隨後的調查中就可以發現,工資曾經被拖欠的農民工達到了總數的63.8%。其中的20%甚至是經常性的被拖欠。而在維權手段上,51.3%的人選擇了協商、調解,忍氣吞聲的佔到了總數的25%,為第二大比例。透過法律途徑維權的只有18.8%,甚至有少數人採取了暴力解決的途徑。可以認為,農民工群體的經濟權利並沒有得到切實的保障,其法制維權意識有待提升,維權手段有待改進,維權途徑有待完善。從健康狀況的角度來看,生病了會去醫院的人只有31.3%,43.8%的人選擇了“只有重病的時候才會去醫院”。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況下也只是靠買點藥硬撐過去。由此可見,農民工的生命健康權無疑是處在被忽視的地步,由於戶籍制度的限制,無法參加城市醫療保障的農民工群體只能在醫院高昂的醫療費用面前望而卻步。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有35%的人選擇了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社會保險,在剩下的65%的群體中,醫療保險與工傷保險明顯較為突出,前者為總數的53.3%,後者為28.8%。但是在現實中,農民工所參加的醫療保險大多屬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範圍,也就是其參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鄉村,這種狀況下的醫療保險並不能減輕其在城市的醫療負擔。至於工傷保險,參與者也多為第二代農民工,因為相對父輩而言,其風險意識相對較高,但是其參加比例卻仍然較低。

  五、農民工社會地位的自我感知

  作為城市的“外來者”,農民工在城市中對自身地位如何界定,城市生活給他們帶來的總體感受無疑是在探討農民工問題的過程中繞不開的重要環節,根據我們關於農民工與城裡人關係的調查。在與城市人的關係上問題上,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不好不壞”這一選項(53.8%),相處融洽的人佔到了37.5%的比例,只有少數人選擇了不協調。但是從城市地位的自我感知這一角度來看,大多數人卻依然有較大的失落感(37.5%),認為自己得到不公平待遇的佔到了28.8%,為所有選項中的第二大比例。還有少數人認為城市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是說,雖然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可以跟城裡人在生活上可以比較融洽的相處,但是這種表面的和諧並不能改變他們心中的巨大落差。也反映出進城的農民工在忍受著經濟壓力的同時也要忍受著被歧視的心理壓力,有學者也同時把城裡人的歧視以及農民工務工的心理落差視為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心理成本”。

  六、農民工家庭生活狀況分析

  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從家庭顧慮、居住條件、子女問題、現實困難等四個角度進行調查。首先,從農民工家庭顧慮這一方面來說,佔到首要比例的是“家中老人需要照顧”(65%),外出務工後,家中的父母就成了農民工心中的首要牽掛,如何盡孝成為在異地的農民工群體的首要難題。擔心“家中土地無人耕種”的比例為38.8%,因為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農民始終把土地視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選擇“在城市受到歧視”這一選項的比例為25%,擔心自己沒有什麼技能和身體狀況的分別為22.5%和20%。除此之外,擔心自己子女教育問題的比例僅次於老人問題,其比例高達55%。在隨後的關於子女教育問題的詳細調查中,56.3%的人其子女還是在“在家鄉的學校上學”,這就是農村大量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所在。而在打工本地上學的比例只佔到了17.5%,當地的學校不願接納農民工子女,高昂的借讀費、寄宿費也是農民工所無法承擔的。此外,孩子失學的比例佔到了10%,(分析認為,這部分主要是第二代農民工的子女,因年齡原因,可能還沒有上學)。當問及子女教育面臨的主要困難時,“升學難”成為困擾農民工的首要因素,佔到了總數的50%,而選擇“學費太貴”這一選項的比例為40%,“公辦學校進不去”的比例則為10%。在關於農民工居住狀況的調查中,住在單位宿舍的佔到了總數的28.8%,為所有選項中的最高比例。選擇在外租房的為27.5%,暫住在僱主家的比例為8.8%。這種情況與後面的農民工所面臨的現實困難的調查結果形成呼應,當問到您進城務工時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時,沒有住房的佔到了53.8%,成為農民工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次是“生活沒有保障”和“遠離家鄉思念親人”,這兩項比例分別佔到了38.8%和33.8%。而“工作比較危險”和“工作不穩定”的分別為30%和28.8%。可以看出,農民工所面臨的大多還是很現實的、與自己安身立命相關的問題,他們遠離家鄉,既對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孩子充滿牽掛,又面臨著住房、收入、醫療、工作不穩定等各種難以抗拒的現實壓力,其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七、小結

  在我們隨後的關於農民工遷居城市的原因調查中,“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教育水平”成為了首要選擇,這兩項的比例分別為72.5%和57.5%。選擇較高的社會地位的比例則只有13.8%。由此可知,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目的很是單純、樸素。較多的就業機會可以讓他們獲取高於農村務農的收入,從而滿足家庭的開支並擺脫貧窮的困擾。而較高的教育水平則是為了子女的成長考慮,他們不願意讓自己的下一代也像自己一樣苦苦打拼在城市的邊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悲苦使得他們任勞任怨,他們把上下兩代人的負擔全部扛在肩頭,只為讓自己的子女能夠透過讀書學習改變命運,讓自己的下一代能夠與城裡人生活在同樣的一片藍天之下。但是我們卻看到,快速發展的城市、飛速前進的中國經濟並沒有給他們想要的生活,因為經濟地位的低下、戶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他們始終享受不到一個真正的“市民”的待遇,更不要奢談公民的尊嚴。我們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正常發展,都不能靠犧牲一個階層來換取另一個階層的福利,改革開放三十年來,2.3億的農民工群體用自己低廉的勞動力支撐起了整個國民經濟大廈,獲取一定的收入誠然是他們的原始初衷,但是他們卻同時也為這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因此,當社會發展到今天,當這個國家的物質財富已經極大的充裕,當和諧社會成為我們的建設目標,如何才能透過有效的改革,廢除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保障這一龐大群體的切身利益,給他們以國民的真正待遇,讓他們也活的更有地位、更有尊嚴,不僅僅是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這個以工農階級為基礎的國家對這一群體的一種補償。

  針對市農民工城市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3

  為了客觀地反映我市失地農民的經濟和生活現狀,按照吳忠市委要求,城調隊及時組織開展了失地農民現狀抽樣調查。此次調查抽取了吳忠市失地較多的某縣兩個鄉及有代表性的戶失地農民家庭。調查年以來的耕地被佔用情況及失地後農民就業和生活現狀。

  一、失地農民的基本情況

  據調查,某縣兩個鄉共有失地農民戶,人數人,失地面積畝,佔失地農民承包土地面積的。失地農民大部分分佈在城鄉結合部或工業園區。其中,失地超過千畝的某鄉,達畝。

  二、農民失地的原因及被佔用土地的使用情況

  據調查農民失地的原因較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市化推進加快了建設用地,如街道、交通等建設用地。二是房地產開發用地。三是公益性基礎建設用地,如自來水廠、垃圾處理廠、汙水處理廠等。四是國家投資專案用地,如高速公路徵地。五是市區東擴西移後辦公樓用地。六是工業園區用地。

  三、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

  ⒈失地後總體收入水平下降。據對戶失地農民家庭的調查顯示,農民失地前人均純收入約元左右,失地後為元左右,比失地前減少元左右,下降。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元,失地後為左右,比失地前增加元,增長。原因主要是土地徵用前,農民家庭食品消費如糧、菜主要靠自產自食,水消費不要錢,成本較低。現在基本上靠從市場購入,食品、水暖消費增加,導致了生活消費支出的增長。而那些生活消費水平下降的農民,主要是就業形勢不好、收入預期不樂觀抑制了生活消費的增長。

  ⒉失地後就業形勢嚴峻。土地被徵用後,有的農民全部拿到了失地安置補償費,有的農民只拿到了部分補償費。在就業安置上,農民全部以自謀職業為生。在調查的家庭中,原來在外打工的繼續打工,失地後原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民因年齡偏大、受技能限制、有病等因素影響,在勞動年限內謀到職業僅佔失地農民的左右。在有收入的就業人口中,在建築工地打工,做生意,從事養殖業,從事其他職業。

  ⒊政府高度重視房屋建設,使失地後的農民能及時搬遷到新建的房屋內,現失地農民全部住上了新房。

  ⒋社會保障如養老、醫療保險不到位,低保覆蓋面不高。由於社會保障措施尚未在農村推開,失地農民自身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意識差,到目前約有的人參加了商業保險。大部分失地農民還在等待政府出臺政策、希望政府從政策、財力上支援他們參加社會保障即養老、醫療保險。另外,納入低保的人群在增加。過去,在農村孤寡老弱病殘靠土裡刨食還能勉強維持基本的生活,進城後失去土地,可以這樣說,這些人首先變為低保物件。因受政府財力有限的制約,約有的人才能享受到低保。

  ⒌失地農民在子女就學、醫療條件、交通、購物環境等方面都比過去方便多了,失地農民子女全部就近入學。

  四、失地農民生活面臨的困難及要求

  近年來,隨著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建設和開發區建設日新月異。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專案啟動等勢必需要佔用農民土地,部分地區農民耕地逐年減少。調查結果顯示,儘管從總體上看失地後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費水平呈下降趨勢。但大部分失地農民心態都比較平和,覺得徵地是城市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都能夠正確對待,予以理解和支援。但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是耕地被佔用後,有些農民認為對自己的經濟補償費不合理,而且兌現也不及時,鄉村截留較多。二是部分以土地為生的農民認為失去土地等於斷了他們血脈,失去了自己及子孫後代賴以生存的生活來源,擔心將來生活遇到困難沒法解決。三是一些中老年和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後再就業的可能性較小,他們擔心將來生病住院沒有錢,子孫後代沒有生活來源。如:一些年齡稍大的失地農民說,農村五六十歲的人還能幹點農活,而沒了土地他們還能幹些什麼呢?上班沒人要,打工沒力氣。現在生活勉強維持,如果遇到生病,生活就更艱難了。今明兩年村民靠吃補償費過日子,過兩年這些費吃完後,“坐吃山空”生活就麻煩了。四是那些失去土地後只能靠打工、開小賣部、從事飲食業等方式就業的農民擔心就業不穩定,怕再一次“失業”,將來的生活來源沒有保障。六、只給失地農民發一點補償費的做法,正在造成大批“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遊民。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與失去土地後收入和生活消費水平下降的部分農戶進行了座談,傾聽了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一是希望生活困難問題能得到有關部門重視和關心。二是一些農民失去土地以後,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業崗位,在其他工作崗位上的競爭一般處於弱勢,就業困難,僅靠土地補償費維持全家的生活,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幫助解決勞動力就業的問題,如有組織赴外地打工。三是一些失地農民,由於文化水平有限,又不懂技術,不知道搞什麼致富專案,希望政府部門能無償提供再就業

  培訓的機會,掌握一技之長取得謀生之道。四是一些失地農民想發展養殖業、經營第三產業,缺少場地、資金、技術,希望給予扶持幫助。如發放優惠貸款,政府部門給一些優惠政策,免費技術指導等等。五是針對目前失地農民最擔心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問題,希望有關部門今後在徵用土地過程中,對失地農民應區別對待,對那些只以土地為生的農民應以土地換取養老保險、醫療保障,以土地換取就業機會等各種形式解決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

  針對市農民工城市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4

  一、改善農民文化生活的建議

  1、大力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組建村級文化骨幹隊伍。目前全區大部分鄉鎮文化站不過是一個空殼機構,人員未專用,設施場地缺乏,開展活動無經費。在鞏固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在每個村委會設立一個文化骨幹的崗位,經自願報名、**推薦、才藝展示、組織考核等程式,在當地農民中選拔一名有知識、有責任心的文化骨幹上崗,讓其負責全村文化事宜。對村文化骨幹可以由區、鄉兩級政府給予適當補助,年終時進行考核,群眾滿意的續聘,對不合格者解聘。

  2、積極開展“送文化”活動,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將送文化下鄉列入年度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指標要列入目標管理考核,不斷豐富“送”的內容,活躍“送”的形式,選擇“送”的時機,使“送文化”工作步入規範化、制度化、經常化的軌道。二是政府設立文化建設專項基金,免費送電影、送戲、送圖書到農村及開展大型文藝進村(社群)活動,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三是對各級專業劇團的下鄉演出給予演出場次的補助,同時鼓勵民間文藝團體的演出和自娛自樂活動。四是政府應當採取相應措施鼓勵各級藝術團體到農村演出,按照劇團演出場次及相應演出成本,地方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在保證演職員基本生活的情況下,保證讓廣大農民多看戲,看好戲。五是積極貫徹實施省“十一五”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定期免費為農民放電影,對下鄉放電影進行補貼。文化單位可加強與科技單位的協作,在每部文藝片前放映農業科技宣傳片,既滿足了農民的需求,又可以集中推廣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

  3、培養民間藝術傳承人,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農村流傳多年的傳統文化形式亟待保護和搶救。比如,我區原有農民磨漆畫藝人60多人,現在能堅持的只有2人;扎故事人員過去有幾個班子20餘人,現在只有4、5人。對於這些日益萎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部門要引起高度重視,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和搶救,比如,採用經濟補助和獎勵的方式,鼓勵藝人培養傳承人等,確保這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

  二、農民文化生活的現狀

  近期,我辦聯合相關部門對全區農民文化生活現狀和農村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民文化生活的現狀令人擔憂。

  1、文化生活貧乏。透過對89名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問卷調查,他們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看電視和打牌(含撲克、麻將、字牌等)兩種。其中,93.1的被調查者表示,看電視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在兩個小時以上。除了看電視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進農村,閒散無事的農民三五成群玩撲克、打麻將的情況隨處可見,而且沒有不“帶彩”的,其帶彩數額一般在1-10元不等,一次牌局的輸贏大部分在幾十元以上。其他的像棋類、球類之類的活動開展得很少,玩電腦遊戲和進行業餘文藝創作的人更少,很多35歲以上的人甚至不知道上網是怎樣一回事,家庭上網為空白。

  2、“三難”問題突出。這裡講的“三難”問題是指農民看電影難、看戲難和看書難。從問卷統計和談話瞭解的情況來看,90的農民過去一年沒有看過電影和戲劇演出,看過的也僅限於一兩場,並且大多是到外村觀看的,是條件好的人家辦紅白喜事請來的。政府雖然每年都開展“三下鄉”活動,但對於廣大農村來說,一年有限的活動確實是杯水車薪。以前活躍在農村文化市場的電影和戲曲如今卻成了農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種奢侈品。透過調查,八成以上的的農民因為在家門口看不到電影、戲劇和其他形式的文藝演出而對文化生活感到不滿意。此外,從調查情況來看,有70的農民沒有閱讀習慣,不經常學習新的農業技能和科技知識。在其中有閱讀習慣的人中,有55.6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其閱讀主要目的是獲取農業科技知識,而年輕人閱讀則是主要是為了娛樂。由於有圖書室的村很少,其閱讀的途徑基本都是找親戚朋友借閱的,自購的很少,本次調查物件的農民家中書籍(不含中小學教材、教輔讀物)藏量最多的不超過20本,近九成農民不買書。

  3、個人信仰缺失。89名被調查村民中只有5人信仰共產主義,3人信鬼神,92的人什麼都不信,其中信仰共產主義的人信仰理由不明。這充分說明,當前農民存在嚴重的信仰缺失,非常需要正確引導。調查中未發現教會組織開展活動的情況。調查結果充分說明,雖然當前我區農村的生活條件已普遍改善,但與物質水平的顯著提高相比,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遠遠滯後了。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原因,農民工因為打工收入有限,不捨得將錢用於文化消費;二是社會原因,社會各方面對農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不過在調查中我們感覺到,農民的文化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他們希望政府能夠定期進行一些電影、戲曲、圖書、歌舞等文藝演出下鄉活動,希望村裡定期組織科技培訓。

  針對市農民工城市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5

  按照縣走轉送活動的安排,我深入到聯絡點東張孟鄉北蘇莊村,圍繞走轉送活動的要求開展調研。透過與走訪廣大群眾、基層幹部和黨員,瞭解摸清了該村的基本情況,並就加快該村發展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東張孟鄉北蘇莊村基本情況

  東張孟鄉北蘇莊村位於縣城東北部,309國道南側,交通便利,位臵優越。全村共有人口2700人,耕地4300畝,黨員43名,兩委幹部7名。村兩委班子凝聚力、戰鬥力比較強,群眾整體素質較高,村風淳樸,各項工作基礎不錯。近幾年來,北蘇莊村兩委班子帶領廣大群眾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縣有關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產業,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村民小農經濟意識嚴重,制約產業發展。在與該村農民談話中,他們認為現在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已經很滿足了,至於在此基礎上怎樣追求更高、更好則是茫然的、無所作為的。雖然經過近幾年農業種植產業的發展,給群眾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增收,但由於他們在思想觀念上把自己定位在一個較低層次的需求水平上,不能使

  他們大膽地、勇敢地去搏擊市場經濟的大潮,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大產業還沒有真正形成。

  (二)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投入資金不足。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發展亟待解決的薄弱環節。近年來,北蘇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促進了該村經濟的發展。但總體來看,由於受資金等多方面的原因,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電力設施老化、文化基礎設施尚未健全,嚴重製約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業產業結構有待最佳化調整,影響農民增收。該村在農業生產上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業種植業為主,且沒有形成規模經濟;養殖業主要是以養雞、養豬等傳統養殖業為主,但規模不大,比較分散,不利於發展。該村還是採用以前的、低層次的農業生產結構,農民無法在其他經濟作物生產上增收,農民增收渠道少,增長緩慢。

  三、關於下一步發展的建議

  (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動力之源和重要支撐。要充分發揮北蘇莊緊鄰309國道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立足現有的沿路貿易和蘇莊商貿市場基礎,實施規模化發展戰略,進一步做大做強,從而帶動商貿等相關產業發展。

  (二)圍繞新農村建設抓好鄉村規劃建設。高標準搞好鄉村建設規劃是形成良好村容村貌的前提。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抓好鄉村規劃。在制訂規劃時,既要著眼於美化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原則,又要便於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另外,要確保村鎮建設規劃得到實施。鎮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村民房舍建設要符合規劃要求,對不符合規劃的建設行為要及時制止。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灶、改廁、改路、改房,實現雨汙分流、人畜分離、垃圾清理,徹底改變農村“髒亂差”現象。

  (三)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和設施建設。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要結合村莊建設規劃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配套服務。重點搞好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社會事業進步的“瓶頸”制約,建立起適應群眾需求的供水、排水、能源、道路、通訊、環保、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體系,促進農民安居樂業、農村和諧穩定。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新型農民。一是抓好新型農民的教育培訓。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民居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要以培育新型農民為目標,教育培訓好農民。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勞務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造就一批既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又有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移風易俗的新型農民。二是鼓勵全民創業。大力宣傳縣委、縣政府實施倍增計劃、鼓勵全民創業的優惠政策,引導有經濟頭腦的“能人”走出家門,闖市場、辦企業、上專案,示範帶動,形成全民創業的良好局面,帶動經濟發展。三是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要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積極組織開展歌舞、球類、棋類等健康向上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群眾

  文體生活。要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採取有力措施制止賭博、迷信和計劃外生育等行為。加大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營造良好的農村社會治安環境,構建和諧農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