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調查報告

民俗調查報告

  為弄清楚一個事件或一個情況,需要認真地調查研究清楚,調查工作結束後,通常還需要寫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怎麼寫才能避免假大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俗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一、調查背景

  現在年輕的一代對當地的民俗民風關注的越來越少,因而對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導致一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俗漸漸沒落。在這個背景下,我做了當地一份問卷調查,以便大家更好的瞭解本地民俗民風。

  二、時間

  20xx年2月10號—20xx年2月16號

  三、過程

  ①問卷調查個人情況

  我調查的.主體人群為16—20歲的年輕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數幾分為小學生。

  ②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他們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團圓等,這些節日都由來已久,文化底蘊豐厚,值得的我們瞭解。除此包括24節氣也是祖先們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銘記與探究。

  ③我對傳統節日的看法

  傳統節日有助於我們瞭解傳承中國文化,但我們不能把過節的形式僵化了,我們不能固守一些相對保守落後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隨著時代發展結合一些地方特色進行活動。

  ④實踐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風調查選擇在我老家黑田鋪進行,總體來說收穫較大,瞭解了些平時不知道的風俗及其來歷,同時也給了我一次與老人們交流的經歷。一些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不識字,我就把題目給他們念一遍,解釋清楚,然後將他們說的一些風俗記錄下來,總體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餈粑,鄰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孃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做湯圓食之,三月三薺菜煮雞蛋。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東還有稱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風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嘗新一俗,現已少見。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鄉間小橋為親孃者,謂之橋親孃,傳如此小孩能茁壯成長。七月初十左右開始中元節,放鞭炮燒紙錢迎接逝去先人謂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燒紙錢送之走謂之送老客。期間天天上供燒紙並以爛熟綠豆為餡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樹葉裹之謂之桐子葉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敬老而已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後開始舂餈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後死人皆為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秘不發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後。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間多在中午團年。

  四、如何保護傳統節日

  保護傳統民俗的首要工作時進行記錄傳承,我們需要把有文化價值的傳統節日記錄下來,傳承下去。單純的記錄更多的只是原始的,傳承才是更大意義的保護。首先對其進行現代化認定,即對其現代生活中存在價值的認定,以這為基礎對傳統節日的一些形式篩選,認定那些文化資源本身潛在的現代化價值,然後推動文化保護法,建立相應的文化博物館交流各地民風民俗。從小學開始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培養學生民俗文化素養與興趣,同時開展各類民俗文化知識競賽活動,讓大家更多的接觸與瞭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