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要去了解一件不明白的事情時,我們通常要進行專項的調查,一般會把調查結果彙集成一份調查報告。那麼你真的會寫調查報告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1
當前,受城鄉“二元結構”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農村出現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其子女大多數留在農村,於是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是指年齡在16歲以下,其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並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兒童。總理在北京的流動人口兒童學校訪問參觀時說,“同在一個藍天下,享受國家的教育和關懷”。這表達了黨和政府對留守兒童這個群體的關懷,也說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及社會的重視。但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性以及社會監督管理組織機構的不健全性,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許多問題,嚴重製約了教育的和諧發展,成為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一個“不和諧音符”。今春開學後不久,我對全校三十個班級進行了調查,留守兒童佔有一定比例。雖然留守兒童人數相對農村學校較少,但“留守兒童”的學習、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他們不僅是學習上的“差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為上的“問題生”。
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思考
留守兒童的父母對留守兒童的最大擔心是“別學壞了”。因此,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尤顯重要。為什麼呢?
一是時代性。留守兒童作為新農村發展的預備力量,其素質的優劣直接關係新農村建設。也許,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改變貧困狀態,但是培養一代有高素質的農村生力軍,更具有不可低估的時代意義。放棄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就會延緩或推遲新農村建設。
二是現實性。把留守兒童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健康心理的兒童,是當務之急。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許多“留守兒童”受父母的影響產生“讀書無用,打工有錢”思想,認為自己父母也沒讀什麼書,同樣打工掙錢,自己長大了也一樣可以外出掙錢,至於書讀得好壞無所謂。在學習上表現為沒有計劃,學習興趣不高,拖欠或不作家庭作業;不大遵守校規校紀,自由散漫、遲到、早退、缺課現象時有發生。加之孩子沒有父母的約束,學習無人過問,漸漸養成厭學和惰性的習氣,導致學習成績不斷下降。
由於親情的缺失,無助感,被遺棄感,失落感的逐漸產生,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透過調查訪談發現,他們大都存在相對孤僻、內向、脆弱、自卑、不合群的問題。同時因為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不同程度地表現為不懂得關心人。消極情緒一直困擾著孩子,使他們變得自卑、沉默、悲觀、孤僻,或表現為任性、暴躁、極端的性格。有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為任性、野蠻、冷漠、內向。
二、“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型別:
家庭教育是影響人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兒童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良好的親子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據瞭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著三種結構型別:一是“單親教育”型;二是“隔代教育”型;三是“寄養教育”型。“留守兒童”在三種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粗放的、殘缺不全的。表現在:祖輩監管力度不到位;親戚監管責任不到位;單親教育精力不到位;寄養教育感情不到位。
(一)、祖輩監管力不從心。
農村裡的祖父輩老人,不是年老體弱,就是文化很低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根本無法負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責任。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與教育方法也有侷限性,缺少教育孫輩的能力,並且與孩子存在較大的代溝,難於溝通與交流。對孩子他們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淺層關懷上,而沒有心理方面、學習方面、品德方面深層次的關心與教育。
(二)、親戚監管責任不到位。
作為親戚,往往對孩子的不良表現也不敢多作批評:父母不在,萬一批評後,出了事情責任誰來承擔?也有的認為反正不是自己親生孩子,管嚴了孩子會記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決他們的起居和溫飽問題,不能嚴格管教及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有的代管人則認為,接受親戚的孩子也是礙於面子,出於無奈,所以本身就是臨時觀點,缺少應有責任心,監管不到位。他們只能管孩子的吃穿,往往不管孩子的學習和品德。作為“留守兒童”,在情感上總感到與親戚隔著一層隔膜,有寄人籬下的壓抑感,內心感到拘束和不自在。
(三)、單親教育精力不到位。
留在家裡的母親或父親既當爹又當媽,上有老,下有小,農活家務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開交,很難再有時間和精力顧及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同時由於家裡勞動力短缺,不少家長要求孩子放學回家後,幫助自己幹一些養雞餵鴨、施肥鋤草之類的家務和農活,對孩子的學習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自然放鬆了許多。
(四)、託管教育監管感情和感情投資不到位。
目前各地“託管託教”方興未艾。催生這種新型教育模式發展的原因是現代工作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長無暇監管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請保姆一則費用高,二則無法輔導孩子的學習。家長們對既能解決孩子管護又能輔導其學習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著普遍需求。“託管託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家長們的後顧之憂,更是很多留守兒童家長的選擇。但由於管理尚未規範和利益驅使,託管教育在教育者資格、飲食住宿衛生、人身財產安全、心理疏導等方面存在弊端。託管部門對留守兒童感情投資更是無從談起了。
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是留守兒童教育的“瓶頸”。目前其家庭教育現狀令人堪憂。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停留在生活照顧上,客觀地說,留守兒童的家境並非一樣,由於父母外出打工,有相當部分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條件高於農村家庭的生活,但是他們的家庭教育卻是匱乏的。很多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一些父母看看孩子的成績單就算是一種關心,以至很多留守兒童有話無處講,心情憂鬱。二是留守兒童缺乏心理疏導,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親情,對周圍的親友又缺少信任,很多留守兒童心理封閉,難以開啟心扉。對父母的長期不在家,產生怨恨心結。在調查中,一留守兒童說:“我想媽媽,就因為我家中沒有錢,媽媽遠離我,我將來要去賺很多很多的錢,讓媽媽永遠陪伴在我身邊。”一些留守兒童有厭學、離家外出打工的想法。三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觀念陳舊,一些留守兒童由祖輩撫養,只負責留守兒童的飲食起居,很少關心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方法滯後,特別是重男輕女、封閉保守思想嚴重地制約留守兒童的成長。具體表現為兩大缺失: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嚴重
留守兒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雙方都外出務工,將孩子交由單方照管或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親屬代為照管,這樣勢必會造成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貧困家庭不能為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兒童在家還要承擔大量的.家務和農活;代管人要麼年事已高,除照顧孩子的基本生活外,無力教育孩子,要麼是文化素質低下,無力輔導孩子的學習,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圍,從而造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導致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調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發揮應該是包括父母雙方對孩子的影響,父母雙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而留守兒童家庭結構的變化必然會部分地消解這種教育的“合力”,從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體功能。
(二)父母親長年在外,親情關懷缺失。
“留守兒童”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在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許多的煩惱和問題需要有傾訴的渠道和正確的引導。但由於父母在外,長期不在身邊,不能滿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為忙於家務和其他勞動,無暇顧及他們情緒情感的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影響他們心理上的健康成長。對於成長中的留守兒童來說,父母的關愛是極其重要的。在對“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中,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缺乏溝通,有的甚至很少見面。
由於割捨不了親情和血緣關係,大多數孩子思念父母,他們希望經常與父母見面或與其呆在一起,可實際上無法做到,有的只能透過電話等方式與父母每年進行一兩次聯絡。有的家長則長年沒有給孩子透過一個電話,寫過一封信。父母打電話,主要是問學習和平安情況,最多叮囑幾句就完了,其實孩子更渴望與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覺得電話遠遠不能滿足自己和父母的溝通。我在調查訪問中瞭解到,大部分“留守兒童”家裡沒有電話,要到鄰居家裡去接電話,很不方便,還要考慮到電話費。有的家長給孩子寄回來的主要是財物,就是很少給孩子寄信,哪怕是幾句簡短的話語,缺乏對孩子的精神關愛。據代養人反映,當父母回來探望時,孩子變得聽話、活潑、興奮,當要離別時,他們難過或大哭,不願分開,孩子面臨著劇烈的情感衝突,難過的情緒有時要持續好幾天。
我在訪談中瞭解到,大部分家長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掙更多的錢,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長提供經濟和物質保障,認為有錢了,可以用錢為孩子買好的學校讀。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關注和考慮得較少,往往停留在學習有沒有進步、作業能否完成以及在家聽話否、在學校挨沒挨批評等淺層問題,沒有全方位地、深層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發展問題。有的家長則認為自己沒有什麼文化照樣能掙錢,大學生照樣找不到工作,照樣打工,孩子讀書好壞無所謂。他們寄給或給予孩子的也往往都是物質的東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關懷,沒有從孩子長遠發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這種在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很容易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飢餓,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四、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
(一)建立有利於留守兒童成長的外界環境
要讓留守兒童感觸社會的溫暖。一是讓留守兒童有生活保障機制。讓留守兒童吃飽穿暖。留守兒童的父母可以將留守兒童的生活費放在學校或指定監護人手裡,讓留守兒童不為生活發愁。生活問題會影響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一個連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孩子,是很難把學習搞好的,也無法快樂健康地生活,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更無從說起。
(二)架設“心橋”,加強親子間的溝通和交流。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無法取代父母之愛。我們的家長恰恰忽視了這一點。他們往往千里迢條給孩子寄來錢或許多價值昂貴的物品,卻長年沒給孩子一個電話、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飢餓。學校要牽線搭橋,動員家長多關注孩子的情感問題,多與孩子交流溝通,併為親子溝通提供條件。
(三)舉辦“特色家長學校”,提高監護人的家庭教育素質。
舉辦“祖輩家長學校”,祖輩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主力軍,可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卻難以適應對現代孩子的教育。為了提高他們的素質,學校要專門舉辦“祖輩家長學校”,對他們進行培訓。這主要是針對老人家教觀念陳舊,對孫輩重養輕教、嬌慣溺愛的情況,而開設的特殊家長學校,是家長學校的一種創新模式。透過培訓,引導老人們逐步接受新的觀念和方法,能夠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的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與教育,從而更好地履行監護人的責任。同時,也對其他監管人進行培訓,讓那些親戚朋友們懂得家庭教育知識,克服臨時觀點,切實地負起臨時監管人的責任。
(四)辦好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的心理課堂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不僅侷限於生活的照顧,更應該體現內心世界的關懷。留守兒童遠離父母、他們的內心世界需要開啟,也需要向別人傾訴。由於監護人缺乏心理關懷,一些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自閉、交友早戀等問題,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導,需要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進行情感溝通。某市婦聯“四個一”做法,值得提倡。即打工父母每週要給孩子打一個電話,每月寫一封信,打工父母每月給監護人、班主任打一次電話,打工父母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五)加速農村工業、企業發展,讓農民就地、就近就業。
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是任何感情都無法替代的,要使孩子不與父分離,最好的辦法是解決他們就地就業。當地政府在加速農村的工業化,大力發展工業經濟,擴大農民的就業崗位的同時,還要制定有關農民就近就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確保農民工能夠就近就業。這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一條路子。當地政府在大力發展工業的同時,制定有關培訓和就地招收當地農民工的政策,確保農民工能夠就地、就近就業,防止企業主再到外地招收農民工而產生新的“留守兒童”惡性迴圈問題。
(六)實施“溫馨工程”,鼓勵“留守兒童”隨父母進城入學。
讓留守兒童隨父母進城入學,這是最佳的選擇,十分利於“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對於隨父母流入城市的孩子的教育,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提出要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採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但是,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基礎教育不基礎,義務教育不義務”的現象。我們呼籲政府部門、學校領導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高度,從教育均衡發展的政治高度,更多地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在教學中,注重對他們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幫助其克服自卑等心理問題,使他們與城市兒童一起茁壯成長。這樣“留守兒童”就能享受父母的親情與關愛,享受真正家庭教育。
留守兒童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只要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盡一項社會責任,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明天就會更美好、生活就會更燦爛。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2
為了解農村兒童受教育的狀況,5月22日,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xx、xx的帶領下前往城山鎮進行專題調研。委員們採取走訪留守兒童代表,聽取縣教育局及城山鎮中、小學負責同志彙報,開展座談討論等方式進行調研。縣政協主席楊劍出席座談會並作了重要講話。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留守兒童”基本狀況
全縣現有各類學校164所,在校學生43199人。“留守兒童”總數達26783人,佔全縣在校學生總數62%;其中單親外出的學生有20735人,佔48%;雙親外出的學生6048人,佔14%。在“留守兒童”中,由祖輩監護的3393人,佔12.7%;由親友監護的2041人,佔7.6%;無固定監護人的613人,佔2.3%。從學習成績上看,優秀的佔21.4%,較好的佔30%,中等及以下的佔49.6%;從行為習慣上看,優秀的佔18.7%,較好的佔22.3%,一般的佔30.1%,差的佔28.9%。以上資料顯示,我縣 “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且他們在學習成績、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弱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留守兒童”在祖輩的過度寵愛、溺愛下,性格表現為任性、孤僻、內向,不易與人交往,孩子與祖輩之間缺乏溝通,存在嚴重的代溝,依賴心理,懶惰心理較為嚴重。
二、“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留守兒童”由於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亦不容忽視:一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令人擔憂。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與祖輩等生活在一起。監護人普遍年齡偏大,且文化程度較低,他們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照顧孩子們的生活。大多數監護人錯誤認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較少;二是“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偏差。他們身心都處在成長階段,自律能力不強,而又不聽監護人的勸教,多數“留守兒童”紀律散漫,是非善惡標準認識不清,有的道德品質較差,還有的染上不良習氣,如抽菸、喝酒、小偷小摸、上網咖玩遊戲等,他們原本純潔的心靈受到汙染。他們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保護能力,近年來我縣“留守兒童”溺水、觸電、燒傷、傷人和被人傷害及交通事故等現象明顯增多;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難度較大。由於“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師沒辦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有些孩子抓住時間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裡矇騙監護人。由於監護人文化素質等問題,老師進行有效的家訪渠道難以暢通;四是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農村中、小學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師的教學任務也較繁重,跨專業帶課較為普遍,所以只能在時間上和精力上應對大眾化應試教育,特別是目前學校都沒有專業的心理教師和專職的生活教師,不能給學生更悉心的關懷;五是農村學校的硬體設施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在農村學校寄宿制工程剛剛啟動,許多中小學住宿條件還有待於進一步改善。如東莊中學,一間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子要住二十個學生,人均不到一平方米。且缺乏衛生間、自來水等一些生活設施。這樣既不便於學生生活,也不利於管理;六是社會環境不利於“留守兒童”教育。部分遊戲廳、網咖業主只考慮經濟利益,接納未成年兒童,導致部分學生在上課期間進網咖玩遊戲;七是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兒童”教育不科學。部分外出務工父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經常給家裡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身上零花錢較多,這很不利於學校對孩子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有些家長在認識上產生偏差,錯誤認為不管學習成績好壞,打工是條不錯的致富道路,產生“不上學可以省很多錢,不上學可以掙很多錢”的觀念,導致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降低。農村中將會出現“富了一代人,而垮了下代人”的現象。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意見及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催生的社會問題,而且將在較長時期記憶體在。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使其健康成長,社會、學校、家庭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調研組建議:
一及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各盡其責,通力協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監護體系。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社會問題,需要統一認識,通力協作,形成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應將加強未成年人義務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相關政策,採取有效措施,標本兼治,妥善解決。一是加快發展本地經濟,讓農民就近務工,以減少“留守兒童”數量;二是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因地制宜,合理調整學校佈局,有計劃地籌建寄宿制學校,以便於對“留守兒童”集中管理;三是加快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使農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能夠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為務工人員子女隨父母就近入學創造有利條件;四是探索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發動志願者為“留守兒童”擔任代理家長,組織“一加一”結對幫扶活動,對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給予救助,保證其健康成長;五是有關職能部門應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從源頭上切斷部分學生進網咖、遊戲廳的途徑;六是充分發揮媒體宣傳作用,動員社會各界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來。
二學校要發揮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作用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學校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探索有效措施,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關注他們成長動態,及時向家庭反饋孩子各方面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豐富“留守兒童”第二課堂。把他們組織在一起,有問題一起解決,有快樂一起分享,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沖淡孩子的孤獨感,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性格;三是強化“留守兒童”的行為規範。加強對他們的安全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自我管理,自我保護。學校定期開展一些生活、衛生、飲食等方面教育,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四是開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的活動。學校可選一些責任心強、工作細緻的教師與“留守兒童”接對幫扶,經常找他們談心,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思想動態;五是加強學校寄宿制管理。學生由於自制力較差,有空餘時間精力容易轉向其它渠道,因此加強寄宿管理,對於那些得不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減少他們教育的“真空”。
三家庭要承擔起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監護引導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父母應儘量留一人與孩子生活在一起,雙方外出務工的家長要選擇好監護人。平時要藉助電話等途徑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及親情的溫暖。要充分利用各種返鄉機會,多向教師、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家庭的學習、生活情況,經常性保持與班主任、任課老師的聯絡,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不要錯誤地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教師的責任,儘可能發揮家庭、學校的監督教育作用。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留守兒童”教育的共同體,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社會教育是補充。三者必須相互配合,通力協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監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