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調查報告
關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調查報告
在某一情況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時,需要認真地調查研究清楚,並且最後的結果會記錄在調查報告中。你想知道調查報告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前段時間吉林市文明辦對吉林市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有關情況如下。
一、基本現狀
近年來,吉林市文明委高度重視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圍繞“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認真研究制定全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要點,開展各種文明建立活動,努力最佳化文明環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呈現出了積極、健康、向上的發展態勢。近3年來 ,全市78個鄉(鎮)、1400多個行政村中,曾建立全國文明(鄉)鎮4個、全國文明村5個、省級文明鎮39個,省級文明村58個,市級文明村138個。
一是文明素質不斷進步。隨著村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環境的改善,行為習慣在不斷向好,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不斷增多,休閒方式逐漸多樣化。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唱歌跳舞、健身娛樂成為了一道風景,農村的“文化大院”、農家書屋等村級文化場所紮實開展。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和政策法規宣傳及市直各部門組織的“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開展,使農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識不斷增強,運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覺性不斷提高。
二是建立活動日趨多樣。各地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農村文化活動,比如紅葉文化活動、金色文化活動,各民間文藝團體創作編排的舞蹈、戲曲、音樂快板、歌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深入人心。星級文明戶評比、好媳婦、好婆婆、好兒子等系列建立活動載體,使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題進村入戶,深得人心。運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我們的節日”,組織開展花會、燈會、廟會、歌會、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動,讓節日更富人文情懷,讓農村更具情感寄託。
三是陣地建設更臻完善。各地加強了鄉鎮文化站和農村文化大院建設,90%的村建起了農家書屋。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村鎮設立了“好人榜”,各中小學校建起了“文化牆”或文化長廊,以優美的方式,充分表達了農民嚮往的美好生活。同時,一些村子建起了“百姓講堂”,以身邊人的感人事蹟,傳播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整合電視、廣播、手機、宣傳欄、小廣場等各種有效的載體,開展宣傳活動,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是文明衛生意識漸濃。農村經濟條件的好轉帶來外部環境的極大改善,近十多年農民建房多數是磚混結構,公路沿線結構房屋比例約佔90%左右,即使在最偏遠的村,農民的居住條件也有了很大變化,農民改水、改廁等成效較明顯,農村“髒、亂、差”的形象得到扭轉,湧現了不少美麗鄉村。村民著裝、飲食、習慣逐步向城市化轉變,特別是青壯年農民,文明衛生意識與城市居民越發接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影響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覆蓋。很多青壯年進城務工,長期不在村子裡,留守的老弱病幼人員居多,老年人的主要任務是照顧晚輩讀書學習,休息時間往往滿足於看看電視、打打麻將,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村社活動室因活動主體缺乏而有閒置現象。
二是受物質利益的影響,一些村民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關注度不高。受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思潮影響,有些村民往往唯金錢論長短,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虛的、空的,即不頂吃又不能喝,沒什麼用,搞不搞都行,不如有時間掙點錢來的實際。同時,宗教勢力在有些地方向農村蔓延,爭奪精神文明建設陣地的現象不容忽視。
三是文化隊伍比較匱乏,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持續動力不足。現階段抓精神文明建設的隊伍編制不夠,從事精神文明建設的專職人員特別少,而且交流學習機會不多,綜合素質不高。同時,部分鄉鎮宣傳委員不固定,處於經常換、經常走的狀態,使文化陣地宣傳、教育、輔導、娛樂得不到充分發揮。
四是受一些歷史傳統中的不良因素影響,一些村民的陋習仍然存在。部分人的文明素質差,不願意遵守道德規範,婚喪嫁娶時,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封建習俗沉渣泛起,蓋房出殯要選擇風水寶地,娶媳嫁女要選擇黃辰吉日,佔領著一部分農村、農民的思想和精神文化領域。
五是經費保障力度不夠,制約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目前,文化陣地建設有較大的提高,但用於精神文明建設的'專用資金有限。比如,有的村雖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等場所,但裝置不全、圖書更新不及時,滿足不了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部分邊遠鄉村沒有文化活動室,沒有圖書閱覽室,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缺少載體,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難以開展。
三、下步的改進措施和建議
一是突出宣傳教育內容普及。要用好縣鄉媒體和農村大喇叭,評身邊好人、講好人好事,揭壞人壞事,具體生動宣傳核心價值觀。運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和文藝活動,發揮“文化牆”、公益廣告牌等宣傳載體作用,營造濃厚的精神文明建設氛圍。適應“新媒體”、“微時代”的要求,積極運用微博、微信、微視、微電影等方式傳播核心價值觀,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內容覆蓋面。加強農民群眾法律知識、文化科學知識、市場經濟知識宣教,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二是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善於發現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精心打造“好人品牌”,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兒女、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透過道德榜、百姓講堂等方式,進一步激發農民群眾的道德熱情,培育和傳播鄉賢文化,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強大正能量。每年重點培育一批“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示範村、文明庭院、星級文明戶等,著力實現“十三五”期間縣級以上文明村鎮佔全市村鎮總數量50%以上的目標,示範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
三是建鄉規民約,促移風易俗。發動農民討論制定鄉規民約,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並依靠“一約四會”參與民間事務的調解、監督與服務,推動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遏制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整治農村封建迷信、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擊黃、賭、毒等醜惡現象,
四是培育骨幹隊伍,提高工作能力。要採取設立編制、橫向交流、組織培訓、內部挖掘等方式,建強縣鄉(鎮)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骨幹隊伍。發揮村民代表、村民小組聯絡員和“五老”人員作用,構建群眾認可度高的精神文明建設隊伍。按照“找、請、推”相結合的辦法,組建起鄉賢隊伍,大力弘揚鄉賢文化,發揮鄉賢隊伍在道德示範引領、抵制不良風氣、化解矛盾問題中的積極作用。積極推動城鄉共建,鼓勵引導群眾文藝團體、文明單位與村子結對子共建,實現優勢資源向農村流動。
五是落實保障措施,推動工作持續深入。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全年重點工作,納入年度考核目標,充分調動廣大幹部投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積極性。發揮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黨員骨幹作用、賢人能人帶動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將村鎮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文化建設情況作為村鎮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作為文明村鎮評選重要依據。市財政落實專項資金對工作成效顯著、群眾滿意度高,形成特色品牌的村鎮給予資金獎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