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的環保考察報告
怎樣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的環保考察報告
摘要:地球是人類的搖籃,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類又是自然環境改造者,人類活動對環境有著重大影響。當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日益受到人類活動破壞時,我們作何回答?!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務是透過我們的智慧,用教育這種手段,讓保護環境意識深入到每個受教育孩子的心靈。本文擬從“利用課堂教學、開展主題活動、實施課題研究、結合家庭社群”四個方面闡述如何教育學生接受環保意識。
關鍵詞: 環境保護 環保意識 教育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及環境正在急劇發生變化:我們在努力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世界的同時,也在加速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每個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環境裡,享受高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然而我們在不經意間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使人們感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慶幸的是,人類是一個高度智慧的群體。它透過“教育”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選擇性地傳遞有益於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文明。因此對於今天出現的環境危機,“教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從心靈深處喚醒人們去熱愛自然。因此對全民,尤其是對承擔人類發展未來重擔的中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刻不容緩。以下筆者就淺談在教育實踐中積累的幾點“環保教育”經驗:
一、利用課堂教育,滲透環保意識
學校作為傳授環保知識的.主渠道,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但是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我國的中小學“環境教育”起步比較晚,至今還沒有專門的教育課程,“環保教育”的內容往往蘊藏在各學科知識中。北京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王紅旗教授認為:“環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滲透性的綜合體”。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採取深入研究,善於發現,靈活滲透的原則。
小學自然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環保方面的知識,有的篇目直切環保主題,像第十冊《水在自然界的迴圈》一課,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適時地滲透環保的知識,如地球上水的總量,淡水的總量,可用淡水的總量,我國人均可用淡水的總量,水體汙染的狀況,家鄉水資源情況和受汙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數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在三年級教學的《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一課,我精心錄製了兩段聲音:馬路上嘈雜的汽車喇叭聲和小商販叫賣聲,及古箏《高山流水》的演奏聲,上課時分別播放給學生聽,大家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態度,一致認為,嘈雜的聲音使我們注意力分散,心情煩躁,對人體有害,噪音也是一種環境汙染,拓寬了學生的環保知面。這正如澳大利亞教育家亞瑟盧卡斯認為的:環境教育是“關於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和為了環境的教育。”
二、開展主題活動,加深環保意識
在課堂教學滲透環保意識的同時,我們透過開展小隊、班級,甚至全校師生參與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加深對環境保護的理解。如組織五年級學生結合6月5日“世界環境日”,開展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主題隊會,大家透過收集各種資料,扮演各種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護我們地球家園的重要性。繼我校被評為市級綠色文明學校以後,學校少先隊又開展了一系列的綠色環保活動,開始為創設省級綠色文明學校做準備了。整個活動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科技實踐活動為突破口,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活動在校園內外蓬勃開展,藉此帶動相關環保活動向家庭、社群推廣,向學生的爸爸、媽媽及親戚宣傳環保意識,達到大家共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地球。
本次活動的內容有綠色植物角評比活動、回收廢舊電池活動、校團委組織的垃圾回收活動、環境保護知識講座、環境保護主題隊會、各班開展的護綠活動、環境保護黑板報比賽等等,透過參與上述系列活動,使學生明白保持環境整潔、維護生態環境平衡人人有責,並逐步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活動期間,在校園、公園、街頭及社群,學生們自覺地開展“從我、從現在、從身邊、從小事做起”的各種“潔、齊、美”活動,向周圍的同學及家長們宣傳環保的意義,大家一起來支援並積極參與城市綠化建設,共同為溫州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作貢獻,使大家個個成為“環保小公民”,人人爭當綠化保衛者,用自己的雙手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增添新的色彩。
三、 實施課題研究,提高環保意識
學生開展課題研究,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施課題方案的過程中,提出問題,決定探究方向,組織探究,收集並整理資料,得出結論,採取社會行動。透過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自覺地參與到環保的行列中來,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
1、確立課題研究內容。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選題時,著手從身邊細小的方面考慮,從我們周圍的環境出發,像“龍灣區上江河的水質調查與監測”“機場路綠化帶與周邊環境的關係”、“關於‘人民路’機動車尾氣排放的調查”、“調查丟棄的塑膠瓶”、等等。
2、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同學們在確定了研究課題後,就著手製訂研究的計劃,準備研究的材料,依靠小組分工合作的精神,擬訂了工作方案,到圖書館查詢文獻資料,把從名著、專著、教科書、科普讀物、報紙、期刊、年鑑等方面找到的環保資料進行分析,制定社會調查問卷。
3、 課題研究實施過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計劃他和準備之後,同學們就深入學校、家庭、車站、菜場、社群等,發放調查表,收集反饋的資訊,然後再進行實地測量,採集標本,調查取樣,採訪群眾,傾聽呼聲,充分收集研究材料。
4、 彙總課題研究結論。
同學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調查研究之後,就把所有的資訊彙總起來,進行處理,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如“收集丟棄的塑膠瓶”課題組的同學們透過估算,發現整個溫州一年要丟棄45億多個塑膠瓶,已產生了“白色汙染”問題。由此研究認為必須採取高科技或新方法切實加以解決,如採用可降解的塑膠瓶或其他替代品。為此,課題組還給環保局的決策人寄了一封信,表明他們對“白色汙染”問題的擔憂,並請教環保專家有關解決“白色汙染”的更好方法。透過調查與監測上江河水水質,同學們發現河水主要汙染源是生活垃圾,而且河水受汙染程度相當嚴重。為此課題組還向有關部門呼籲採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河水汙染問題,並以全校廣大師生的名義向上江河沿岸居民發出保護上江河的倡議。
同學們透過可觸、可聞、可見的實踐行動,深刻領會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艱鉅性。同時,對部分有潛力並自願將來從事環保事業的學生,創造了環保初步認知條件,使他們將知識、實踐和責任有機的結合起來,鼓勵並引導他們投身到環境保護事業中去。
四、 結合家庭社群,強化環保意識
學生的環保教育,學校是主渠道,每個家庭、各個社群或部門單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協同努力,學校的環保教育成果才能鞏固,即實現環保意識真正、持久地深入學生的心理。
學生的啟蒙教育在家庭,家長的任何點滴環保活動和教育都能給子女留下最初的環保意識,如不在公共場所吐痰、亂扔紙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節約用水,不食用青蛙、蛇等野生動物,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攀折小樹,不隨便摘花,不踐踏草坪等等。如果再經學校的積極引導,學生很可能成為環保的積極分子。
環保教育也需要全民參與,透過環保、新聞媒介、居民社群及執法等各單位有關環保的組織、宣傳和執法活動,才能全面提高社會全員的環保意識,並有實際行動。如環保部門、居民社群及新聞媒介等選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全國植樹周”等特殊活動日開展集中宣傳、組織活動及對違法行為的暴光和嚴格執法,或不限於形式和時間社群組織的“告別不文明、不衛生文藝演出”等。隨著全民環保素質的提高,全社會有了重視環保、積極參與環保的良好氛圍,才能更好地感染和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總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環保教育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提高整個民族的環保意識,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從娃娃抓起,讓環保意識注入每個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