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護理工作個人總結報告
老年護理工作個人總結報告
因為沒有合適的護理,部分需要康復、保健的老人只能選擇住在醫院;因為在市場供需矛盾下,一般養老機構偏向於選擇較健康的老人,造成一些失去自理能力、需要護理的老人無法入院養老。
重陽節前夕,上海市政協公佈了一份建議案,提出目前存在的“照料醫院化”和“養老機構化”現象,不僅有悖社會公平,也是居家養老的一大瓶頸。為此他們建議,健全完善一套與老齡化程序相適應的'養老護理保障體系。
據調查,目前大約有20%至30%的住院老人並不需要醫療服務,他們所需要的是保艦康復或機構養老服務,對2008年老年護理院中城保住院醫保資訊分析,半年至一年長期住院的僅佔總人數35%,卻佔了82%的床位(住院總天數)和67%的總費用。老年護理院人均住院時間137天,明顯大於一級醫院的99天。
建議案提出,面對“銀色浪潮”的衝擊與挑戰,實施社會護理保險將是一種有益探索。所謂老年護理保險,又稱作長期護理保險,是為那些因年老、疾病或傷殘導致喪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長期照顧的被保險者提供護理費用或護理服務的保險。
“老年人一旦需要被照料,就意味著終身需要照料”。建議案認為,這筆護理費給個人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但在我國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均不負擔醫療護理費用。於是,許多老人選擇長期住院,將護理費用轉嫁到醫療保險中。因此,有必要在老年醫療保險外,建立獨立的護理保險制度。
建議案提出,可由商業保險公司針對上海的收入水平、老年人的疾病和護理特點,推出商業性的老年護理保險產品。政府對此類保險業務給予稅收上的優惠,對相關的護理產業在市場準入、業務開辦等方面給予必要的便利和扶持。“老年護理保險的保險費應由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可擇機推出政府補貼的老年護理保險。”
養老護理應納入經濟社會整體規劃。建議案認為,有必要提高養老服務機構在城市規劃中的比重,在住宅小區公建配套指標中,對養老服務設施的布點、用地標準、建築規模等作出量化標準。老年公寓建設應全面規劃、合理佈局、先行試點、逐步擴建。可將交通便捷、配套條件相對完善的臨近省市,作為疏解養老護理壓力的可選地。
建議案提出,可在上海考慮優先建立老年護理救助制度。整合現有社會資源,發揮社群養老機構和街道管理部門的作用,透過設定的評估標準,並劃定收入等級,優先保障急需長期護理的貧困老人的生活及醫療護理,其次再考慮將護理範圍擴大到一般老人。在救助形式上可採用服務供給形式,護理服務可由政府出資向醫療機構和民間機構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