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題研究報告

小課題研究報告

  小課題研究報告(範文一)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正在成為當前我國資訊科技教育乃至整個教育資訊化程序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世界其他教育資訊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在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也都是逐漸將資訊科技教育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教學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英語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多媒體網路技術等來輔助自己的教學,把資訊科技有機 “地融入到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中,以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對基礎教育所產生的促進和變革作用,對學校和教師實施新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地運用資訊科技成為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重要素養之一。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小學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資訊科技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資訊科技有機地與小學英語教學進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新的課程觀讓我們重新審視延續多年的教學觀、質量觀、發展觀、人才觀,深刻影響著教師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同時隨著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 對學校教育教學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無論是宏觀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還是微觀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最終都在因之而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綜上所述,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體現了在保證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思想,必將成為教育改革的著力點和發展方向。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透過“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我們力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共同推進,提高師生的資訊素養,增強師生的資訊科技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進的教育技術,促進教與學的革命。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方向,怎樣合理利用網路資源,有效將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其應用價值是利用網路資訊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資訊資源,與小學英語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同時也讓教師能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英語學習更貼近生活。

  教師要改變以課件製作、電腦輔助教學即為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整合的片面的教學觀念,努力貫穿開放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作用,尋求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相結合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實現人與機、人與人、課程與資訊的高度互動,並透過這種教學模式的實現,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還給學生,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自主式地學習,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資源中自由發展。

  三、課題研究組織分工

  負責人:

  成 員:小學一級教師(英語)

  小學高階教師(語文)

  小學高階教師(語文)

  學一級教師(數學)

  小學一級教師(語文)

  小學一級教師(數學)

  小學一級教師(數學)

  小學一級教師(語文)

  分工安排:

  課題總負責:

  制定課題方案:課題組全體成員,

  資料蒐集整理: 課題組全體成員

  階段總結:

  最終成果總結:課題組全體成員

  四、課題研究方法步驟

  “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採用綜合運用、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課題組成員帶領教師立足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會反思、學會批判,在實踐中邊學習邊總結,一方面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另一方面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全新的課堂帶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

  本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學習相關理論,確定研究課題,組建課題組,制訂相應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明確分工。瞭解國內外對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學科整合教學研究的現狀,進而認識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2、實施階段。在保定市現代教育技術“十一五”課題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時開展課題的研究工作。分別在2個年級實施課程計劃及學期方案。分析總結階段性教學成果寫出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學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關論文。透過課堂教學、問卷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再次分析、總結教學成果,調整原教學計劃,寫出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⑴系統整理過程資料,總結研究經驗、成果,形成論文。⑵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 ⑶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申請結項。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經過一年的認真學習,努力實踐,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師生資訊科技素養得到有效的發展提高,會應用計算機等工具進行資訊收集、處理,絕大多數教師能運用資訊科技進行課堂教學,將計算機作為自己教和學生學的工具,學生的資訊素養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2、教師透過合理應用資訊科技和網路資源進行教學,使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有了新的變化,學生的主體特徵凸現,動手慾望加大,創新意識增強,達到較之以往更高的學習水平。

  3、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初步構建了符合我校學情的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

  4、透過課題研究,鍛鍊了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學校湧現出了一批資訊科技運用比較熟練的師生群體,如在我鎮總校擔任現代教育技術組長的張海遷老師等,有在安新縣文體教育局舉辦的文字錄入比賽中獲獎的楊子軒季明偉等學生。

  5、透過課題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和能力都得到加強,新的課程觀、質量觀、教學觀逐步形成。廣大教師認真總結自己在實驗中的心得體會,撰寫的論文分別在各級各類雜誌上發表或評比中獲獎。

  6、課題研究的開展,促進了教師改變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讓課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證了學校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

  六、課題研究的特色及價值

  從宏觀上講,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必然會帶動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改革。從微觀上看,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可為我們教與學構建新的平臺。因為網路的互動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的超文字性可實現課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體的外部刺激多樣性容易啟用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利用資訊科技,可以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利用資訊科技,既可以構建個別化學習環境,也可以營造協作化學習氛圍。資訊科技教育與小學英語課程的整合,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是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力求凸現資訊科技和網路的顯著特點,在互動化、網路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從目前情況看,要真正把計算機網路技術融合到小學英語的教學中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教學改革任務。我們首先狠抓教師教育理論的學習,立足於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其次是培養骨幹,建設隊伍;再則就是選擇帶頭教師,力爭以點帶面。在實驗中,我們力求突出資訊科技的特點,圍繞教學內容的難點,尋找整合實驗的關鍵點。

  七、我們的反思

  1.要有課程改革的大視野

  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必須要有課程改革的大視野,必須要以實現課程改革目標為目的。也就是說,整合是在課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進行的。

  2.要有全體師生的高素養

  要實現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很大程度取決於師生的資訊素養,因此,要從教師培訓機制、學校課程設定、人員經費投入等方面進行改革,切實扭轉不利局面,為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慧便捷的新平臺

  對每一個教師而言,在保持和發揚朗讀、演講、板書、繪畫等傳統的教學基本功的基礎上,應當隨著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學習新的技能和方法。如蒐集、篩選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課程要素、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等等。

  八、未來的打算

  我校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們還決心在下階段進一步深化研究。學校的校園整體改造已正式啟動,在不久的將來,當新的“三機一幕”進入教室後,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將會向更高層次開展。

  1、加快校園網路環境的建設。

  在校園整體改造中,學校將建成一流的網路設施,學校將繼續投入較大的人力和物力來建設學校的網路環境。除了硬體建設外,學校將完善已經建立的小學英語教學資源庫,開發學校網路教學平臺。

  2、加強對教師網路資訊科技的培訓

  首先是積極、認真參加上級培訓,加強管理,加強考核;其次是繼續進行校級培訓,要求四十週歲以下的老師都要較為熟練的掌握資訊科技,堅持每年進行電教使用的活動,並不斷豐富內容。

  3、繼續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利用網路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將研究課所探索的教學模式不斷擴大,應用於平時的常規課教學,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網路環境下得到進一步的開展。

  我們堅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各位專家的引領下,在兄弟學校的幫助下,我們的思路一定會越來越清晰,我們南地小學的科研之路也一定會越走越寬廣。以上就是我們要報告的情況。

  小課題研究報告(範文二)

  課題名稱:《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研究》 ——課題研究報告

  價值分析:當課改的浪潮洶湧而至時,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杜郎口中學的“預習、展示、反饋”作為新型的教學形式像燦爛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給了我極大的啟示。 葉聖陶先生一貫主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他把這一教育思想精練地概括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揭示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辯證關係。《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

  預習,不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後,學生帶著思考題在規定時間內自學指定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預習學案),並且能夠提出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或是疑難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整合,互動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設計。陶行知先生曾說:“教什麼和怎麼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

  鼓勵自主學習,啟用學生思維,釋放學生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全面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從而進行新型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我的課前預習希望能夠幫助課堂教學所達成的目標。

  研究報告

  內容提要

  在《新課程標準》以及“三全五最佳化”教學研究的指導下,把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與學生學情以及自身特點相結合,重點研究初中語文學生自主預習實踐的有效策略。。研究中充分運用了實驗調查法瞭解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前學生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有效性的提高;透過大量課例的觀察,運用行動研究法從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作品、檢測),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透過課例實施與推廣,提出了初中語文常規新授課不同文體以及複習的自主預習的標準,形成不同載體的預習形式,提煉出初中語文預習的系統設計、有效實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運用中較好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可操作性和積極性,並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特點和需要,減少課堂隱形浪費。

  一、課題的界定

  自主預習中的“自主”是指自願、自覺、自主、自立的學習態度、能力策略等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學生主導學習的內在機制,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引導後慢慢發自內心的去做這項工作,並且在這個基礎上試著一定程度的指導和控制自己學習的能力,像制訂目標,針對不同學習任務選擇不同學習方法和學習活動。對筆者來說,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的過程其實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機制中為孩子們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以及協調自主學習與教育教學目標的關係。

  預習,這裡指語文預習,是學生在新授課前按一定的學習要求對語文新教材或新課文作自我學習的活動,是語文教學過程的首要環節,是學習新知識的起點(一般放在課外進行)。自學預習是學生們透過自己的獨立鑽研,掌握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正式講解課文是學生施展自學能力的戰場,預習便是學生培養提高自學能力的練兵場。其實,預習決非一般意義上的通讀和瀏覽,而是一種複雜的智力活動。筆者發現,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往往需要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課文,去開展觀察、識記、聯想、想象、辨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動,去鍛鍊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基於以上的認識,筆者的研究把語文學習的第一環節——預習作為培養學生自學願望和能力的一個突破口。“初中語文的自主學習教學實踐研究”就是筆者針對長期以來學生在語文學習總體上存在著被動功利、忽視自我能動性發揮的規律,以機械的完成為本位而非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等問題,培養學生養成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養成自主預習的習慣,在自我預習的發現和質疑中發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強調體驗感悟。

  二、課題研究的政策或理論依據

  1、《新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提出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預習是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2、“三全五最佳化”教學研究

  “三全五最佳化”是貫徹落實《新義務教育法》,深入素質教育的要求。是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規範中小學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的必然。是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整合與提升,促進“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轉變的重要舉措。真正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關注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在課堂上實施全程管理,關注教與學的每一個環節,要做到教師能夠達成最佳化學習目標、最佳化問題設計、最佳化互動生成、最佳化自主體驗、最佳化評價矯正的設定,學生的自主預習尤為重要。

  3、素質教育

  學習,從素質教育的功能看,應該充分考慮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精神和個性差異,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從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看,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並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作為核心價值。所以教師課堂對學生而言不應該是被動和機械的,而是鼓勵學生熱愛學習、創新思考和樂觀生活,而這樣的“主動教育”需要學生在課前做預定的基礎工作,也就是預習。將被動預習轉化主動預習,在課堂教學設計和組織過程中,能夠更深入研究如何真正面向全體學生,讓孩子也更明確自己的需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和進步。

  三、課題研究的提出

  1、學生課前預習現狀

  預習,並不讓人陌生,只是我們現在提倡的預習很大程度上只是簡單的看看書,粗泛的走走過場。學生對預習過的文章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老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也不清楚,而課上 “提問法”、“討論法”、“啟發式”就在這樣的互不瞭解中倉促進行,教學的實際效果可想而知。

  2、學生預習的必要性

  多年來,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以來,學校始終把課堂當作推行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積極開展對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為進一步推行新課堂改革,我區也進行 “三全”“五最佳化”的課堂教學研究和實踐。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要善於引導思維、啟迪智慧,讓學生在自學中學會發現問題,提煉問題,以更好的參與教學活動。這麼一來,無論是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進行“減負增效”的有效教學,還是促進師生教育觀念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都離不開預習。學生學會自主預習,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質疑,在課湯上才能充分的表達、交流、分享“自己的聲音”。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

  當課改的浪潮洶湧而至時,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杜郎口中學的“預習、展示、反饋”作為新型的教學形式像燦爛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給了我極大的啟示。葉聖陶先生一貫主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他把這一教育思想精練地概括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揭示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辯證關係。《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

  預習,不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後,學生帶著思考題在規定時間內自學指定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預習學案),並且能夠提出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或是疑難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整合,互動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設計。陶行知先生曾說:“教什麼和怎麼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

  鼓勵自主學習,啟用學生思維,釋放學生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全面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從而進行新型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我的課前預習希望能夠幫助課堂教學所達成的目標。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及過程

  一)課題研究內容

  1、典型文體的基本預習要求。

  2、不同課例、不同文體、不同載體的學生自主預習策略以及反思

  3、透過典型案例研究學生自主預習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係。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及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

  主要工作是學習科研理論,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摸底調查,設計方案,培養學生的預習意識,教會預習方法,打好預習基礎。收集資料,擬定課題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2、探索階段:

  指導學生學會預習,養成預習的習慣,具備一定的預習能力,進行探索性預習。透過大量課例的觀察,運用行動研究法從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作品、檢測),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

  ① 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透過區域教研活動和備課活動,透過不同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設計實施。參加了2010年“語文報杯”名家語文研討會,聽取各級公開課36節,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自己的方式方法以及成果。

  ② 運用行動研究法,不同課例(新授課、複習課、作文課)、不同文體(小說、文言文、議論文、詩歌)、不同載體(學案、批註、學生製作),分析了學生的各種自主預習對於課堂教學的影響,究出對策,並透過典型案例研究學生自主預習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係。

  ③ 運用調查研究法,對學生預習前後的文字理解、有效幫助以及存在問題做了課例的調查(《醉翁亭記》)。對學生一年以來的于都習慣養成做了感悟式調查(見附錄六)

  3、總結階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