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小課題報告(精選15篇)

語文小課題報告(精選15篇)

  在生活中,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型別。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小課題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1

  一、開題活動簡況:

  20xx年xx月xx日《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開題報告會,在xx縣xx小學多媒體室舉行。在xx縣教務處課題組成員及定遠鄉全體班子成員,各教研組組長,省、市、縣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共xx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田窪小學校長xx主持。

  第一項:

  課題主持人陳濤同志首先就《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做開題報告。他介紹了該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課題研究狀況,構建課題的框架和課題的研究方案。

  第二項:

  分別由各課題組成員就該課題的子課題研究的行動方案作介紹。同時,課題組領導表示對本課題研究要全程關注,定期監督指導,並積極創設觀摩會、展示會、研討會的交流平臺,在全縣教師中推廣實驗,總結經驗。以推進全縣的小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

  第三項:

  鄉教研室主任蘇主任同志講話。他指出本課題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創新性,能有效推進目前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效率,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同時促進各科教師的專業成長。他認為,主持人陳濤教師是市學科帶頭人,理論起點高,實踐能力強,在課堂教學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導性。其他成員所在的教師,教科研熱情高,參與意識強,對課題研究,有豐富的經驗,一定會搞好這項工作,達到預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項:

  田窪小學校長,課題組主要負責人張春獻同志表態講話。他號召與會的各科教研組長,骨幹教師積極開展課堂教學研究,以本次開題報告會為契機,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運“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課堂,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與實踐和諧統一,做研究型的優秀教師。我們學校將大力支援該課題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為課題組成員提供研究資源,拓寬研究渠道,適時請有關專家到校指導,定期派課題組有關成員到知名學校交流學習,推廣研究成果,提供經費保障。

  二、開題報告要點:

  (一)題目: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

  (二)內容:

  1、情景在教學中的作用。

  情景創設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情景設計的學科本質性,情景創設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創設如何為學習內容服務。

  2、情景的創設方法。

  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情景創設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課本中和生活中提煉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

  3、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中的情景。

  如現行教材中的情景設計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中的情景設計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創設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與情景設計的能力;提高教師對課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師課程資源的整合能力。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透過情景教學,研究學生學習觀念、學習態度的轉變過程,學生“自主性”的培養與“創新精神”的樹立,由“被動接受知識”逐漸轉變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研究。

  6、正確評價“教”與“學”。透過對教學情景的創設,改進教師的教學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方式,評價教學和學習歷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和關注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評價等。

  (三)方法:

  本課題屬於應用型、實踐型的研究,本著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的態度,以課題組活動為主要形式,進行以校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課題組將組織教師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教育教學、科研活動,邊行動邊反思,在反思中總結提升。

  其次採用文獻研究法,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書籍,查閱相關的資料,瞭解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透過學習教育理論專著,撰寫讀書筆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課例研究法,進行課例展示,組織教師說課、聽課、觀課議課、研討,使教學實踐不斷地重建,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經驗總結法:課題組在前期工作、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和反思,形成成果。

  (四)組織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員的科研能力。

  課題主持人為xx常務副校長(主管語文科研教學等),學校科研負責人,課題組成員中,一人為教研組長,一人為教導主任,一人為區學科帶頭人,多個課例獲省、市、區的獎項。

  參加本課題研究的教師,都是在學校長期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幹、學科帶頭人,有著強烈的教科研意識,富有開拓精神,均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2、課題組主要成員的分工。

  研究內容與負責人:xx。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2

  一、研究的問題

  “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課題是屬於實踐性的研究課題。本課題結合了本校城鄉結合部寄宿學校這一特定的教育環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級的學生為研究物件。本課題研究的立腳點在閱讀教學,著眼點在習作訓練,是為了尋找語文教學中“讀”與“寫”有效的結合點(拓展點)和有效的結合(拓展)方式與方法,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寫”的拓展、遷移與輻射,從而形成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而展開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問題:

  1、“閱讀”與“寫作”關係的研究

  讀和寫是一個互補的過程,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絡著。在語文教學中,讀是自外而內的吸收,寫則是自內而外的表達,讀是文章作者的寫的逆想活動過程。因此,“正確把握閱讀與寫作的關係”是進行“讀寫結合”教學的首要條件,也是本課題要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

  2、“挖掘讀寫結合點(拓展點)”的研究(即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的問題)

  讀寫對應原則要求讀寫要有相應的結合點(拓展點)。所謂讀寫結合點(拓展點)就是讀與寫在知識與能力上的契合點。不管是哪個版本的語文教材,所選的文字無論在佈局謀篇、遣詞造句,還是在寫作手法運用等方面都是學生模仿習作的範例。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挖掘文字中的“寫”的因素進行多方位的遷移、拓展。這樣,文字中的好段、佳句、片語都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讀寫結合點”是本課題要研究的關健問題。

  3、“形成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的研究(即解決學生作文“有米難炊”的問題)

  關於“讀寫結合”的方法與模式研究已經不少,但並不是每一種都適合自己的學生。因此,教師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形成一種“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學生讀寫結合能力。這是本課題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4、“提高教師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閱讀教學中寓寫於讀,就要求教師能挖掘出語文教材中的隱性功能,將教材“一課兩用”。因此,如何使課題組教師“形成獨立分析教材、處理教材、尋找教材中讀寫遷移點、拓展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個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全寄宿制的學校。本地學生大部分是城市化過程中“被居民”的農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無暇顧及小孩的教育而選擇將孩子送進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圍較差,家長缺乏對孩子智力投資的意識,沒有太多的課外讀物,沒有良好的文化資訊來源,導致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知識面窄,閱讀能力差,寫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學生提起作文就頭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導致沒興趣、沒信心。教師雖煞費苦心地指導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和“有米難炊”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成為我們迫切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另外,如何提高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擾我們的問題。

  三、擬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一)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物件

  (1)課題組成員由我校三名長期在教學第一線、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組成。包括:

  課題主持人:

  課題成員:

  (2)研究物件包括三位老師所教班的學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級的語文教材。

  2、分析我校語文教學的基本情況,收集國內外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尤其是讀寫結合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論,分析歸納“閱讀”與“寫作”關係,為下階段的實操打下理論基礎。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階段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3

  一、課題研究現狀分析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培養讀寫能力,識字是前提,同時識字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新的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閱讀必須要有一定的識字量才可以進行;而習作又建立在閱讀和寫字的基礎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級學生識字量不足,將嚴重製約讀寫能力的發展。識字教學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速度和質量。然而從以往實踐看,識字教學形式還比較單一,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辦法還比較少,識字和書寫缺乏有效的指導。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普遍存在“逐個識字效率低、無章可循週期長、回憶再現難度大、易於混淆錯別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現象嚴重。

  二、課題研究目的

  1、轉變觀念,愉快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變“苦學”為“樂學”。

  2、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化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養成主動求知的好習慣。

  3、引導學生勤於觀察、善於觀察。在觀察中學會比較、辨析,發現規律,掌握識字方法

  三、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各地類似實驗借鑑法;

  2、課堂教學案例研究法;

  3、不同教師同類型課堂教學觀察比較法;

  4、綜合試驗教師對課題的收穫,談經驗總結法。

  四、課題研究重點

  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從關注識字結果到同時關注學習過程,從關注識字技能的記憶保持到關注漢字在不同情境中廣泛靈活的遷移,注重培養識字能力,促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由“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學”,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提高學習效率。運用各種各樣巧妙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充滿樂趣,使識字教學的面貌發生改觀,識字教學不拘於死板的公式,因文而異、因詞而異、因地而異,把課內外有機整合,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去理解,積累和運用,給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打下紮實的基礎。

  五、課題研究的設想和設施

  八月份:

  1、制定本組小課題研究計劃,各研究教師根據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

  2、組織學習當前課題的研究現狀以及與客體類似的相關理論。

  3、精心組織教研組一課兩評活動,在活動中全面開展課題的研究

  九月份:

  1、教研組小課題成員對自己課堂的一次教學反思。

  2、在教研部落格上傳課教後反思。

  3、充分利用好“達標課”,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同時對教學評價進行研究。

  十月份:

  1、學習有關“生本高效高效語文課堂“的教學新理念的文章;進一步明確“生本高效語文課堂”如何上才能體現高效。

  2、每位教師精心設計一篇識字教學課堂教案,尋找教學模式,歸納教學流程。

  六月份:

  1、設計師生調查問卷,歸納總結課題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2、收集整理過程性研究材料,從材料中尋找研究策略。

  十一月份:

  1、研究教師針對研究過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認識,開好課題的期末總結會議。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六、課題研究預期效果

  我們希望經過這樣的實踐研究,最終讓孩子們對識字充滿了興趣,提高識字能力,擴大識字量,感受閱讀的樂趣。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4

  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及終身教育的基石,對個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小學語文的習作訓練不僅直接關乎學生的遣詞造句和敘事水平,對學生未來的語言文字造詣和思維深度及廣度都有著深遠影響。但當前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教學指導策略落後、教學資源不足、學生配合度低、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教師指導策略成為實踐的挑戰。

  一、 本課題的研究價值與現狀述評。

  1、研究價值。

  開展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習作能力,同樣也對老師習作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

  2、研究現狀。

  我校地處農村偏遠山區,為了提高寫作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結合本地實際,依據新課標,來研究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因此,為促進提高教師對習作起步的指導,提高教學水平,改變習作指導模式,按照我校教務處20zz至20zz年教研工作計劃,結合教學實際,確立了這一研修課題。

  《新課程標準》對三年級作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在我們學校,學生幾乎每人都有作文書,最少一本(綜合類),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各個型別,一個型別一本,遇到作文課,就在五花八門的作文書上去找,內容差不多,連讀都不讀,抄下來就完事兒了,作文字一交,腦子裡沒留下蛛絲馬跡。還有老師,佈置家庭作業就是回去寫一篇某某型別的作文。

  習作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雲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頂,也沒有登山必須的工具“安全帶、主鎖、絲扣鎖或自扣鎖、扁帶,下降器、頭盔等。”作文這座山在學生心目中不亞於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難和怕。而在老師心目中,也是把作文當成了“攀登珠穆朗瑪峰”,老師害怕講作文,害怕閱作文,害怕講評作文,歸根到底一個字“怕”,學生怕作文,老師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為啥老師和學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賞沿路的風景?

  綜上,教師透過怎樣的作文指導,來有效的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來表達真實的情感呢?這很值得我們去研究。

  二、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讓三年級學生養成觀察生活、走進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能及時分享和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能用比較流暢的書面語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能正確的表達思想情感。

  (2)使三年級學生做到說寫結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見識到的,書中積累的,用常見的表達方式,比較準確的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

  (3)透過研究,引導學生寫出內心的真實情感,語言儘可能豐富些,以此提高習作能力和水平。

  (4)讓學生掌握圍繞一句話把事情說清楚的習作方法。

  (5)透過研究提高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學習並積累習作指導的方法,最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研究內容。

  (1)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困難及問題研究。從學生入手,是興趣沒激起還是觀察不仔細?是方法缺失還是條理不清?是語言平淡還是口語較多?是描述空洞貧乏還是所學不會應用?等等問題,從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導不具體,仿寫不及時,素材沒抓住等等原因,做細緻的分析評估總結,才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總結設計出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型策略。

  (2)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學策略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借閱圖書,讓學生愛上閱讀,透過講故事,使學生勇於展示善於表達,從而樹立自信心。

  ②“親歷”對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習作興趣提高的研究。透過研究提高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發表達的慾望,習作成為孩子們“我手寫我心”的交流平臺,享受表達的樂趣。給學生不拘泥形式的創造習作機會,作文素材隨手拈來,不為寫作文而寫作文,能減輕習作帶來的負擔的研究。

  ③及時仿寫對習作方法的指導作用研究。為了使意思表達準確,讓學生不斷嘗試變換語氣,替換詞語,使學生逐步養成字斟句酌的好習慣。

  ④ “我是小小書法家”“故事大王”“剪報”“成語接龍”“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隊活動,對學生作文水品提高的輔助作用研究。

  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計劃進度、前期研究基礎及資料準備情況: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獻法。

  利用校圖書館、網路圖書館等資源,廣泛蒐集課題相關資料,為課題後期教學策略設計打好基礎。

  (2)訪談法。

  課題組利用自身資源,對踐行在教學一線的老教師和優秀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訪談,廣泛吸收同行的優秀教學經驗。

  (3)實驗法。

  本課題將切實利用成員優勢,將試推行的教學策略進行試點研究和對比研究,透過同校異班間習作成績對比、異校間習作成績對比等,對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計劃進度。

  20xx.xx—20xx.xx

  (1)成立課題小組,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開研究開題會,進行理論資料的準備和學習。

  20xx.xx—20xx.xx

  (1)透過教師座談會等形式,瞭解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存在的問題。

  (2)完成開題報告的撰寫,上傳至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交流和互動。

  20xx.xx—20xx.xx

  (1)參加研究課題的小組成員,共同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進行公開課教學,不斷修改總結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指導方法及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時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等。

  (3)定時召開小組討論會,交流指導心得和經驗,撰寫並上傳課題中期報告。

  20xx.xx—20xx.xx

  不斷跟蹤分析,前後對比,取長補短,確定科學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導策略。

  20xx.10—20xx.11

  (1)課題研究成果及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分析。

  (2)準備結題申請和撰寫結題報告。

  4、前期研究基礎。

  課題負責人具備一級教師職稱,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二十七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日常工作中喜歡閱讀,善於學習其他老師好的教學方法,經常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善於創新。

  課題組其他成員都是工作在第一線的骨幹教師,他們教學經驗豐富,工作兢兢業業,富有激情,責任心強。

  5、資料準備情況。

  當前,課題組已經大量的查閱資料,認真分析學情,擬定具體實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實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課題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終成果,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研究的中期成果:

  (1)針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組織公開課教學,評議課,不斷修改總結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

  2、研究的最終成果:

  (1)研究報告。形成《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咯研究》成果報告。

  (2)課題研究中期報告一份。

  (3)學生優秀作文集。

  (4)“親歷”對學生習作起步興趣的研究。

  (5)成果展覽冊。將“書法比賽”“我愛閱讀”“故事大王”“剪報”“手抄報”等實踐活動的實錄作記錄裝訂。

  3、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課題採用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教學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實現途徑、有效性動態評價等成果,可直接應用於小學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

  (2)充分發揮課題組的實踐平臺優勢,將課題成果直接應用到實踐中進行驗證,最終取得的結論、理論、方法和工具可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借鑑。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5

  1、選題意義和背景。

  本文的研究意義主要體現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

  (一)理論意義從理論上來講,本文以小學語文中低段的朗讀教學為研究物件,較為系統地闡釋朗讀及朗讀教學的相關概念,揭示朗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借鑑與其相關的心理學理論,探索朗讀教學的內在規律,分析小學中低段朗讀教學的教材及實際教學現狀,探究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朗讀教學的實踐策略,以上這些首先可以從意識形態層面上糾正部分一線語文教師長期以來形成的有關朗讀教學的有失偏頗的觀念,喚起一線語文教師對朗讀教學的關注,共同達成“還語文課堂以琅琅讀書聲”的教學理念,從而更好地使認識指導實踐;其次,本論文的研究將有助於豐富該學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理論基礎,為其提供包括心理學、朗讀學理論、朗讀例項研究、朗讀實踐策略等方面在內的理論依據。

  (二)實踐意義從實踐上來講,對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研究,有利於改善當前很大一部分一線小學中低段語文教師在朗讀教學中無理可依、無法可循的困境,使其朗讀教學的方法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本論文擬採用問卷形式展開調查,調查提供的資料可以更加直觀、具體地分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為我們的朗讀教學明確改進的方向。本文將結合具體教材內容逐層深入地探討朗讀的基本功訓練,並結合具體教學案例進行朗讀教學方式、方法的分析研究,探索一些切實可行的實踐策略,能為一線的語文教師在朗讀教學的具體問題上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鑑與幫助。

  筆者希望能透過對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研究,探索有效的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方式、方法,從而使朗讀能更好地服務於語文閱讀教學乃至語文課的系統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及審美情趣,充分發揮這一傳統教學方法的巨大魅力及作用。

  2、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筆者透過對文獻的研究整理發現,研究者們對朗讀教學的意義和作用、現狀及成因、朗讀教學的策略這三方面業已作了一些較為集中、詳盡的探索,為本課題的研究莫定了較為豐富而深厚的基礎。

  但需指出的是,在筆者查閱的110多篇朗讀教學相關的研究文獻中,立足於新課改背景及新的課程標準,在新課改及新的課程標準視域下的小學階段的語文朗讀教學研究文獻僅寥寥數篇,而針對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相關研究論文更是少之又少。且其在對朗讀教學的理論研究上尚比較缺乏或者深度不夠,缺乏或鮮少有科學的心理學、朗讀學等方面的理論支撐,在探討較為系統的、操作性強的朗讀策略上也還存在較大的.探索空間。

  基於此,本文試圖將心理學、朗讀學等相關理論引入小學中低段語文的朗讀教學研究,分析該學段朗讀教學的特殊性及其所應遵循的規律;透過對人教版小學中低段語文教材中的朗讀內容及目標要求進行梳理,闡析新課標理念滲透下的該學段教材中的朗讀現狀;透過對杭州四所小學中低段語文教師的小範圍的問卷調查、課堂觀察等對小學中低段的朗讀教學現狀及其成因進行探析;同時依照朗讀字、詞、句、章這一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低階到高階的順序進行朗讀基本功訓練。

  闡述並結合教材中的具體內容進行示例分析;此外,本文還將結合部分具體的、較為典型的朗讀教學謀例探討一些朗讀教學的方式、方法。本研究試在專業化、科學化的小學中低段朗讀教學指導、較為有效的朗讀教學策略等方面作一些思考與研究,希望對有志於朗讀教學研究的同仁能有拋磚引玉之用。

  3、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s].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2]張頌.朗讀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3]張頌:朗讀美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4]竇桂梅.跟竇桂梅學朗讀〔M].長春:長春出版社,20xx.4

  [5]董蓓菲.語文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6]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7]張中原,徐林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xx

  [8]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l0]唐全騰.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11]韓向東.還語文課以朗朗的讀書聲(上)[J].瀋陽:《遼寧教育》20xx年.4

  [12〕高珊.新課標下語文朗讀教學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xx.7

  [13]餘勁梅.小學中年段語文朗讀教學四步驟:基於《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J].現代閱讀,20xx.8

  [14]汪啟忠.關於朗讀與朗讀本質的再思考[J].文學教育,20xx.9

  [15]李金國.從遮蔽到重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問題與對策例析[J].鄭州師範教育,20xx,(6).

  [16]張子靜.簡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xx,(1).

  [17]馮國麗.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指導策略[J].學週刊,20xx,(5).

  [18]孫航鷹.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探微[J].中國校外教育,20xx,(S1).

  [19]鄭如意.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與解決途徑[J].科技創新導報,20xx,(4).

  [20]顏秀峰.談最佳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xx,(19).

  [21]劉惠春.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學週刊,20xx,(2).

  [22]於雙全.論如何最佳化小學語文朗讀訓練[J].學週刊,20xx,(6).

  [23]肖洋.淺談如何搞好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學週刊,20xx,(8).

  [24]王梅芹.小學語文朗讀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xx,(20).

  [25]齊敏,李維佳.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6).

  [26]徐浪.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文學教育(中),20xx,(3).

  [27]林萍.小學語文朗讀指導與評價的螺旋促讀模式的探究〔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xx,(6).

  [28]毛明月,王玲玲,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xx,(30).

  [29]餘兆兵.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朗讀初探[J].江蘇教師,20xx(5).

  [30]陳海麗.以讀悟本一一探索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xx,(22).

  [31]竇金環.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網友世界,20xx,(2).

  [32]錢莉.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20xx

  [33]李毅.小學語文個性化朗讀研究[D],重慶:重慶師範大學,20xx

  [34]王曉嬌.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有效朗讀的教學現狀及實施策略的案例研究〔D].首都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20xx.

  4、論文提綱。

  1、緒論

  1.1、研究緣起

  1.2、研究現狀

  1.3、研究意義

  1.4、研究方法

  2、朗讀與朗讀教學

  2.1朗讀及朗讀教學的定義

  2.1.1、朗讀

  2.1.2、朗讀教學

  2.1.3、新課程理念下的朗讀教學

  2.2、朗讀教學在小學中低段語文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

  2.2.1、朗讀教學有利於小學中低段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2.2.1、朗讀教學有利於加深小學中低段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體味

  2.2.3、朗讀教學有利於發展小學中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

  2.2.4、朗讀教學有利於提高小學中低段學生的審美情趣

  2.3、朗讀教學遵循的基本規律

  2.3.1、依照小學中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2.3.2、依據小學中低段學生朗讀能力的發展特點

  2.3.3、依循朗讀的朗讀學規律

  3、當前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教材及教學現狀二

  3.1、《新課標》理念下小學中低段語文教材中的朗讀教學

  3.1.1、人教版小學中低段語文教材朗讀內容及目標的梳理歸納

  3.1.2、《新課標》朗讀教學理念在小學中低段語文教材中的滲透

  3.2當前一線小學中低段語文課堂中的朗讀教學

  3.2.1、小學中低段朗讀教學現狀的小範圍問卷調查及資料分析

  3.2.2、當前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4、小學中低段朗讀教學中的朗讀基本功訓練

  4.1、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中的讀字訓練。

  4.1.1、讀字的要求

  4.1.2、讀字的訓練

  4.2、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中的讀詞訓練

  4.2.1、讀詞的要求

  4.2.2、讀詞的訓練

  4.3、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中的讀句訓練

  4.3.1、停連

  4.3.2、重音

  4.3.3、語氣

  4.3.4、節奏

  4.4、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中的讀章訓練

  4.4.1、瞭解文章的寫作背景

  4.4.1、領會文章的主題

  4.4.2、培養角色意識

  5、探求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方式和方法

  5.1、小學中低段朗讀教學的方式

  5.1.1、教師的朗讀

  5.1.2、學生的朗讀

  5.2、小學中低段朗讀教學的方法

  5.2.1、制定具體、明確的朗讀教學梯度性目標

  5.2.2、擬定周密的朗讀教學計劃

  5.2.3、給子具體的朗讀教學指導

  5.2.4、建立具體有效的多層次評價體系

  5.2.5、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

  5.3、小學中低段不同體裁的朗讀教學課堂實施

  5.3.1、記敘文的朗讀教學

  5.3.2、散文的朗讀教學

  5.3.3、詩歌的朗讀教學

  5.3.4、童話的朗讀教學

  5.4、利用多媒體及公眾平臺輔助小學中低段的語文朗讀教學

  5.4.1、多媒體技術在朗讀教學中的使用

  5.4.2、公眾平臺在朗讀教學中的嘗試應用

  6、結論與反思

  6.1、研究結論

  6.2、研究反思

  5、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以《新課標》為依據,以相關的心理學、朗讀學理論為指導,以小學中低段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為主要研究內容。鑑於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教學研究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實踐性課題,因此本文在實踐策略研究過程中,將把朗讀的相關理論與具體的課文教學相結合,並運用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課堂觀察法、課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

  6、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中國存在的問題做一淺顯的探尋,並簡要分析其背後的成因。

  (一)朗讀教學重視不夠,課堂朗讀時間不充分《新課標》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應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不少教師已經意識到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性。

  小學中低段,尤其是小學低段,是學生識字寫字的重要階段。教師花很多時間在字詞的筆畫、筆順上,教學生怎麼讀、怎麼寫。這個時候的念字,不是我們所說的朗讀教學。單單會念會寫,沒有將字詞放回到具體的語句、語篇中,學生並不能很好地掌握字詞的意義,更不用說形成讀出自己的感受與理解。教師自認為已讓學生充分讀,反覆讀了,但其實這樣的朗讀,實則是缺乏有效性的。

  其次,由於中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教師總是擔心學生沒聽懂、難掌握,所以“滿堂問”“滿堂灌”,而忽視了學生們的大聲朗讀。在筆者聽到的語文課中,有不少是40分鐘的課上學生的朗讀時間不到5分鐘的。有的即便是有朗讀也只是“為讀而讀”,匆匆忙忙,“雁過無痕”.教師在課堂上用於朗讀教學的時間和精力如此之少,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上課伊始,為了讓學生能夠對課文有整體性的感知,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的字音及註釋,掌握詞語的音、形、義,疏通文章大意。有時教師還會讓學生帶著任務邊讀邊思考。這本無可厚非。然而現實的課堂上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學生的讀書聲還未落,不少學生連課文都還沒有讀完,教師就“啪啪啪”地鼓掌讓學生停止朗讀,繼而開始下一個環節的教學。此時的朗讀僅僅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在課堂上沒有充分地朗讀,課文字裡行問所蘊含的豐富思想與情感學生將無法仔細感受、體悟、品味,更不用說引發學生的共鳴了。

  (二)朗讀教學指導方法乏而不力,缺乏科學性問卷結果顯示,半數以上教師認為自己在朗讀教學中遭遇的最大困難就是缺乏有效的科學方法,甚至有不少教師表示自己的朗讀水平有限。在筆者的課堂聽課觀察中,發現在學生的朗讀前後,教師對朗讀的指導往往比較少,此可謂“乏”;或者就是即便有教師的指導,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字詞讀音、有無添字漏字、語序是否正確等一般層面,真正按《新課標》內容與目標進行細緻而規範指導的只佔極少數,此可謂“不力’夕。甚至是有的教師在學生進行朗讀時,不注意聽,而是自顧自地寫板書或看教案,至於學生究竟讀得怎麼樣自是無從評論。還有的教師因為自身的朗讀水平有限,結果就是”以其昏昏“難以”使人昭昭“.

  (三)朗讀教學目標不明確,課堂朗讀具有隨意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打破沉悶、沒有生氣的語文課堂的重要性,課堂上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朗讀。問卷調查顯示,差不多半數的教師在備課時”有時設計朗讀方案“,僅16%的教師表示是”經常設計“的。由此可見,教師在備課時,對朗讀教學的目標、教法、步驟往往是沒有完整的預設的。有的教師並沒有把朗讀作為一種成熟、獨立的教學方法來加以設計、使用,而是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輔助手段穿插在講解、討論、分析的過程中。誠然,朗讀常常要和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方法整合使用,但如果學生的朗讀總被置於一個可有可無、有時間就多讀一下啊、沒時間就少讀甚至不讀、可以被隨意擠佔的地位,該朗讀的文章不朗讀,該朗讀的環節不朗讀,顯然是違背語文學習的規律的。

  (四)朗讀教學的物件涉及面窄,朗讀方式單一一些語文課上,尤其是展示性的公開課上,教師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幾個朗讀能力突出的同學身上,讀來讀去就這麼三五個學生,這幾個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展示,大多數的學生被”邊緣化“

  (五)朗讀教學評價主體單一,缺乏具體有效的多層次評價系統教師較少把機會留給學生,指導學生進行互相評價,更鮮少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學生處於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對朗讀缺乏自己的判斷。

  7、預期的結果。

  1.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在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實施策略。語文閱讀教學與正確、有效的朗讀訓練的有機結合,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透過將語、文字解讀能力、語文學科思維能力以及語文審美能力都得以鍛鍊、提高,從而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任何一種技能的訓練與教學都需要教師自身必須首先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與素質,朗讀的訓練與教學自然也是其中一項基本且非常重要的技能。開展語文課堂中朗讀教學的研究,教師必須自己先深入文字,對文字進行正確的解讀,才能在朗讀中傳遞出恰當的感情,進而指導學生朗讀。因而朗讀教學及研究能提高教師的文字解讀能力。其次,教師在開展朗讀教學及研究的過程中,必然需要了解與朗讀教學相關的心理學、朗讀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理論,知曉朗讀教學的規律及特點,掌握朗讀教學的方式、方法,從而拓寬教師自身的朗讀知識儲備。還有,在開展研究過程中,教師需要蒐集一系列朗讀教學的相關案例,並嘗試開展各種課堂朗讀教學的實踐活動,這些都將成為教師寶貴的教學資源。凡此種種,教師的素質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高,其專業化發展也得到了很好的促進。

  8、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05-06:文學資料收集和文獻閱讀,

  06-07: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調查研究,

  09-08: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資料分析,

  10-09:論文撰寫和發表,

  09-12:論文編寫、修改與答辯。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6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已不再重視板書。甚至上課不寫一個字,只用滑鼠一路點選,一堂課就結束了。久而久之,沒用多媒體課件上課,教師也不再使用黑板。即使用板書,也毫無章法,一堂課下來,黑板上雜亂無章。學生得不到規範化書寫的示範,對課堂內容無法把握,更得不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因此,研究此課題能引起語文教師對板書的重視,使這項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好地服務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提高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板書對於教師來講是一項基本功,對於語文教師來講更是如此,規範、工整、美觀的書寫更能展示教師紮實的基本功;精巧的板書設計更能顯示語文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

  2、有助於教師把握教學內容,有利於學生把握知識技能,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優秀的板書設計必定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完成的,課堂上,隨著板書的逐步呈現,教學思路、知識體系、文章結構、文章思想內容、文章美點一一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把握也就更容易,教學的效率自然會得到提高。

  3、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影響與薰陶作用。語文教師長期堅持規範、工整、美觀的板書,對學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薰陶,學生也會模仿老師的書寫,從而使學生的書寫更加規範、工整。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1、板書設計是指教師上課前制定的在黑板上書寫的計劃,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的設計。它運用教學直觀性原理,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物件的不同,精心構思,以精要、形象、醒目、簡潔的文字或圖形顯示在黑板上,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它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用的教學手段之一。本課題主要研究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板書設計。

  2、藝術性是指人們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所體現的美好表現程度。那麼,語文教師板書設計藝術是指語文教師在板書設計的過程中體現的美好表現程度。它主要包括板書佈局藝術、板書書寫藝術、板書構思藝術。語文教師板書設計藝術水平的高低顯示了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和對教材的駕馭能力。

  3、研究方向和角度。本課題從語文教學板書設計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出發,力求透過學習、討論、實踐,著重探索語文教學板書的佈局藝術和構思藝術。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開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選擇課題,申請立項,蒐集資料,完成開題報告(負責人:董貴鈺)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1月底)

  1、研究初期(20xx年5月-20xx年6月)完成當前本校語文教師板書設計水平及現狀調查(座談、問卷調查;賀娟維老師負責),語文板書設計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學習(製作課件、座談交流;董貴鈺負責),語文板書設計案例交流(語文教師自己設計板書並附設計說明;參與教師均完成此任務)。

  2、研究中期(20xx年7月-9月)板書設計藝術研究。主要完成以下任務:

  (1)板書佈局藝術探索。參與研究教師認真研究板書的佈局藝術,寫出小論文,並附自己板書設計案例和設計說明。(康小剛老師負責)

  (2)板書構思藝術探索。參與研究教師認真研究板書的構思藝術,寫出小論文,並附自己板書設計案例和設計說明。(張利老師負責)

  (3)中期彙報。準備彙報材料(前段研究工作記錄資料以及彙報ppt課件;董貴鈺負責)

  3、研究後期(20xx年10月-20xx年11月)參與研究教師撰寫論文,參與研究教師彙報課。(參與教師均完成此任務)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12月)收集整理研究資料,完成結題報告。(董貴鈺負責)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附件預計包含以下內容:語文教師板書設計水平及現狀調查問卷及報告、語文板書設計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學習材料、語文板書設計案例、板書設計佈局研究小論文、板書設計構思技巧小論文、彙報課板書設計及說明、板書設計藝術研究論文。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7

  (1)選題目的及意義:

  實現一個目標,堅持四條原則,做到五個落實,實行雙軌執行,創造五種效益!

  實現一個目標:以素質教育為基點,以大量讀寫為前提,以雙軌執行為機制,在大面積大幅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大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和思想潛能。

  堅持四條原則:限時、大量、高效、低耗。即在限定時間內抓大量讀寫,以量變促質變,從而促使大部分學生學好語文,但是教師和學生的負擔要相應減輕。

  做到五個落實:

  (1)時間落實。實驗班每週要保證至少有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

  (2)讀物落實,實驗班要完善班級圖書角。

  (3)輔導落實。

  (4)筆記落實。

  創造五種效益:興趣效益、寫作效益、閱讀效益、教育效益和習慣效益

  (2)研究程序安排:

  xx年2月至3月:參與試驗教師圍繞課題共同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系列以及課外閱讀目標系列。

  xx年4月至20xx年1月:認真開展課題研究,初步實行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雙軌執行,初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興趣。

  xx年2月至20xx年1月:結合上一階段課題開展的情況,開展反思活動,改進實驗方法,繼續進行課題研究小學一年級語文小課題開題報告。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8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學生髮展的需求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有這樣一句真理“閱讀,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閱讀,讓博學和睿智拯救我們!閱讀,讓歷史和時間記住我們!閱讀,讓吾國之精魂永世傳承!”的確,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閱讀,是與我們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園;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閱讀能力,對一個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學生獲取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增長見識,以及培養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絡。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夠加強小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而且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能讓小學生去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從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同時也能發展他們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教育家們發現,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就關係緊密。學生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於各方面的學習,而且越早越有利。

  本課題的研究就是依據新課標、現代課堂教學理論及中外教育家的自主閱讀教學觀等,以課堂教學改革為切入點,以新的教育思維為先導,力求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框架。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培養會學習、會創新、會思維、會自主教育的高素質的“完整的人”。

  二、課題的由來及研究的意義

  學生要大量的閱讀,廣泛的積累,就能為語文知識能力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背景。可以說,學生的閱讀量與他的語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與他其它學科的學習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識、新資訊不斷湧現的今天,在視聽技術不斷普及、人們閱讀能力不斷下降的此刻,積極主動地開展閱讀活動,抓好基礎學段,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學生分階段達標進入高層次學習的需要,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終身學習的需要。然而在農村小學,由於受地域、家庭環境及應試教育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閱讀現狀令人擔心。

  1、於“應試教育”的思想左右著教師的教育行為,學校教師看好學生的成績,大搞“習題戰”,家中父母也認為孩子只要讀好語、數、外,認為“閱讀”只能作為學生的一種消遣,對學習沒有絲毫幫助,學校庭均未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

  2、學生缺乏讀書的興趣和意識,對於讀書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不能主動地進行閱讀實踐,建構知識體系。

  3、學校圖書室、閱覽室未發揮應有功能,多數學校圖書室只是成為一種“擺設”,學生很少有機會走進去閱讀,加上經濟條件的制約,圖書室的圖書很少有更新和補充,這些都很難滿足學生的讀書需求。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提出了《農村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的實踐研究》課題,希望改變目前課外閱讀的現狀,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生活,拓寬學生閱讀的視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的質量。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 課題界定:

  “閱讀”即從書面材料中獲取資訊的過程,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

  “自主閱讀”《百科名片》解釋為“自己根據自己的愛好積極地選擇要閱讀的篇目。”我們這裡談的“自主閱讀”指一種獨立的、進行批評性思考、做出決定並能實施獨立行為的能力。

  二、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利用圖書館、網路等資訊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充套件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量不少於100萬字。”要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主動與文章作者形成對話、交流的關係,以引起共鳴,產生感悟,從而達到閱讀活動真正的目的,即考慮教材與學生的因素,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立足語文課堂教學,透過理論研究,發表一些有價值的關於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論文或調查報告。

  2、透過研究實踐,探索、總結出適合新課程理念和農村學生髮展的閱讀教學新策略。

  3、透過提高農村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研究,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鑑賞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調查、分析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現狀。

  實施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個案研究,對學生的閱讀現狀、尤其是自主閱讀的現狀進行研究,調查分析自主閱讀能力培養方面要求。探索提高培養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途徑和方法。總結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困惑和困難。

  2、新教學管理模式下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基本策略。

  3、研究小學生自主閱讀的心理需求及閱讀、理解、鑑賞的基本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及方法

  (一)研究過程:

  參與物件:竹峪鎮中心學校全體學生

  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提出小課題的立項申請(20xx年6月)。自己的選題,確定研究目標和內容。

  2、蒐集、整理相關資料,尋找理論依據(20xx年6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根據自己的研究設想進行具體的研究。

  一是閱讀相關文字資料,並運用到自己的閱讀教學中,理論的學習與閱讀實踐相結合。

  二是對自己所帶班學生的閱讀現狀進行詳盡而深刻的分析,瞭解他們的閱讀習慣、閱讀範疇、閱讀能力,並根據分析所反饋的資訊,找到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並制定方法。

  三是進行課堂案例研究,根據對策調整、改進教學方法,完善閱讀教學策略。

  2、做好研究過程中原始資料的記錄、整理和展示,注重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對細節進行反思和改善,反思存在的問題,撰寫下一個階段研究方案。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1、彙總研究成果。

  2、撰寫總結性的課題研究方案,接受課題研究專家的鑑定。

  (二)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訪談、個案研究法、觀察法等。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一、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教學心得,展示過程性的資料。

  二、總結教學論文或教育敘事、小課題研究的心得體會。

  三、整理小學生閱讀的篇目。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9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文言文,具有三千年的歷史,記錄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繼承這份遺產是繼承整個民族文化的前提。中國的文字來源於古漢語,中國文化建構思想道德的大廈仍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礎上,學懂了古文將會更好的理解中國文字,瞭解中國燦爛的文化與文明,將會欣賞古文化的經典美,將會了解前輩的主流意識。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載體,是民族之根。

  但他又因離我們這個時代那麼遙遠又古奧難懂,使學生學習起來索然無味,難以引起學生共鳴。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學習就會有成效,所以要在教法上、引導上下功夫,培養學生課內外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古文化的語言美、文采美、思想道德美······並將這些美傳承、發揚,所以選擇“培養中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這一課題來探討。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研究本課題,目的在於探索出一整套培養初中生文言文閱讀興趣的方法,從而提高其文言文閱讀的能力。本課題研究物件是中學生,其中的興趣指教師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摸索出一套提高中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方法。包括:課堂朗誦課堂提問促進興趣結果,多媒體教學促進興趣,利用工具書促進興趣,“字字落實”促進興趣,還有“整體把握”促進興趣等。

  指利用課外時間,在初中三個年級組織背誦課內外古詩文,讓學生把常用實詞及虛詞補註結整合冊等活動,透過此活動來促進學生興趣。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5月—6月20),準備階段。

  申報立項。

  完成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召開主題班會、座談會等形式調查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不高的原因。

  設計研究方案和活動計劃。

  大致分為兩步:課堂與課外(見下)。

  第二階段(6月21—11月30),實驗階段。

  將每班學生分成8個學習小組,課前利用工具書認真預習。

  教師課前認真備課、科學設計課堂教學程式,運用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以培養其學文言文的興趣,具體做法如:在課堂上指名學生朗讀古文、或分角色朗讀、或分小組合作翻譯、或採用多媒體教學、或利用早讀多背名家名篇等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課外開展活動。a分年級進行課內外古詩文比賽(進班隨意抽學生進行比賽)。b分年級進行課外古文閱讀理解競賽。c古詩文朗誦賽。d分年級整理常用實詞虛詞補註結整合冊。

  (進行以上活動時,做好活動記錄、教學反思、心得體會)

  第三階段(12月1日——2月初)。

  資料歸納、分析整理、完成總結論文、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學生方面

  1,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得到提高。

  2,學生基本掌握課內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意思,能辨別初中階段常見文言句式,學生能欣賞文言文所呈現的古典文學的魅力。

  3,學生能閱讀並從整體上把握課外文言文的意思。

  4,鼓勵學優生嘗試文言文的寫作,並在校內進行展覽。

  教師方面

  1,主件:結題報告。透過活動的實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興趣的教學方法,在此報告呈現。

  2,附件:教育敘事、案例分析,、心得體會、論文,以上各四篇。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10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今時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法也應得到重視和改善。教師要使學生成為閱讀課當中的主人,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看來,教師在教學時,都會不自覺地陷入以往傳統的教學形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這種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容易造成“滿堂問”的模式,表面上看起來是學生自己在讀、在解決問題,實際上就形成一支無形之手,緊緊地限制住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思維能力。傳統的閱讀教學法往往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重在講解,學生只是會回答問題的機器,不用去探究問題的淵源,只需要怎麼回答教師的問題就行了;這讓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就容易形成被動閱讀,逐漸產生學習厭惡感,最後將事倍功半。

  一、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自主性

  很多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是學校或班級中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教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等,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閱讀作品,沒有形成讓學生自主分析的習慣。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體驗。而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讓學生髮自內心地願意讀,喜歡讀,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閱讀教學的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筆者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後三個階段下功夫和打基礎。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設定懸念,讓學生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麼問題,或想知道些什麼?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字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願望。當學生懷著某種願望或為達到某種願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鬆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後,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學生的閱讀習慣的好壞對於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後,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感悟能力

  古人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師在閱讀讀指導過程中就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從而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四、培養學生在閱讀教學在開展實踐活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開展實踐活動的學習熱情。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多提供給學生活動的機會,可將閱讀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學生希望老師給予他們表演的機會,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合作進行故事情節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學會合作與交流。另一方面,從更深一層理解課文內容,從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閱讀教學課堂要充滿樂趣,才會使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學習任務。

  在閱讀課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思考,不讓他們死記硬背,而是教給他們學習方法:包括學習程度、學習技能方面和學習心理、學習習慣方面。每個方面有許許多多具體的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指導,結合課文進行滲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11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語文課堂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渠道和主陣地。語文學習功夫在課外,強調了語文的生活化和積累的重要性,而課外的“大語文”則是語文課堂的延伸和遷移,只有透過有序的,科學的語文課堂學習,學生才能把生活當做語文,處處有語文,有章可循,有法可學,有知可用。那麼做為一名語文教師對語文課堂藝術的研究便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我區對語文課堂藝術的研究已全面展開,並且在逐步深入,區教研室中學語文組特別注重全區語文教師的能力的提高,透過開展各種各式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全區語文教師在百忙中嚴格要求自己,擠時間,找時間,苦練基本功。教研室首先從“課堂教學”做為突破口,透過“公開課”、“特色課” 、“研討課” 、“說課” 、“優質課”等形式,不斷鍛鍊語文老師的課堂能力,使授課教師和聽課教師受益匪淺。但是關於語文課堂藝術的有關理論和實踐都還比較零散,沒有系統化,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鄲學步而不得其要領。如何把語文課堂藝術系統化,具體化,整體推進語文教學,把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教師有效的引導學生靈活機智的藝術的帶領學生在語文課堂遨遊成為了我們迫切要研究的課題,這就迫切地需要理論的指導和實踐的研究。基於此咱現狀,我區開展了“中學語文課堂藝術研究”的課題研究。

  語文教學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語文課堂不能沒有藝術,否則學生上課的興味就減去了一半,聽一堂好課是一種藝術享受,這是對課堂藝術重要性的強調。課堂藝術的恰當運用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夠讓學生真正的喜歡語文,走進語文,融入語文,那麼它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於提升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堂理念。一直以來,我們一直在高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在實踐教學中往往是不知所措。面對一個個鮮活的充滿個性的個體,面對隨時可能出現意想不到問題的課堂,為了掌握和調控課堂,語文教師往往小心翼翼的去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理念。不敢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怕出現自己無法調控甚至無法收拾的局面。於是便想方設法在“新理念”下依然獨霸課堂,牢牢地控制課堂,讓學生在自己預設的套子中鑽來鑽去,而少了一份課堂思想碰撞的精彩。課堂藝術的研究就是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去閱讀,主動去感受,主動去體驗,而教師則要藝術地去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學生進行心理的溝通,在尊重學生的同時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戰,挑戰學生的思維假定,進行思維訓練和情感薰陶。課堂藝術的研究其實就是對新課標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的研究。透過課題形式進行探究,一定會使理論體系更具體,更明確、更易於運用和操作。

  (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喜歡語文課。學生有時並不是不喜歡語文,更是不喜歡語文課,語文課被我們的語文教師給上的索然無味了。課堂藝術則首先從學生的心理入手,藝術性的讓學生在課堂興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閱讀,去創造。課堂的藝術從各個環節藝術性地激發學生興趣,處處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和入手,巧妙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啟用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治中不斷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三)、有利於最佳化各個教學環節,提高課堂質量,傳統教學的模式是固定化的,單一而單調的。課堂教學藝術則要打造精品課堂,要求教者潛心研究教材,先學後教,先體驗再傳授,這樣便於教者能把握學生學習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並且推敲各個教學環節進而選擇和最佳化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精彩異呈。

  (四)、有利於教師苦練基本功,不斷提高自己。課堂教學藝術是一個不斷髮展創新的主題,也是教師課堂的永遠追求,因為沒有完美的課堂,課堂教學藝術的追求便也永無止境。教師要不斷的讀書,充實自己的思想,豐富自己的語言,靈活自己的思維,以充滿激情而又流暢的語言去震撼學生的心靈,用自己的博學多知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靈活機智去調控課堂,所以唯有教師素質的提升才能有課堂教學藝術的不斷髮展。

  二、課題研究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課堂教學的藝術是新時期語文教學理論研究廣泛探討的課題,對它的本質認識有眾多見解:有的人認為教學藝術是嫻熟的教學技術,有的人認為教學 藝術的本質在於規律性與個性的統一,有的人認為教學藝術首先是愛的藝術、鼓勵的藝術、影響人的藝術,有 的人認為教學藝術具有創造性、表演性、審美性等特點,有的人認為語文教學藝術的特徵是“活、情、疑、趣 、變”。(錢威《關於“教學藝術”的爭鳴》)但無論怎樣眾說紛紜,課堂教學藝術歸結為一點就是“樂教樂學”。它的藝術性就是因文、因人、因時而異 ,不拘一格,善於應變。

  著名教育學家蘇格拉底在教學中用對話、體溫、暗示、詰難、歸納等方法,激發學生思維,以使之主動尋求答案,即稱之為“產婆術”,乃是一種高超的藝術。他的方法主要分成兩個步驟:第一步是諷刺。他經常與各種人談話,討論人們所感興趣的問題。他在與別人談話中,裝著自己什麼也不懂,向別人請教,讓人家發表意見。他這樣做是為了引導人們發現自己認識中的矛盾,意識到自己思想的混亂,懷疑自己原有的知識,迫使自己積極探索,尋求問題的答案。第二步是產婆術。這一步的作用是,在對方發現自己認識的混亂並否認原有的基礎上,引導他走上正確的道路,從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認識,形成概念。

  現在我國在課堂教學藝術的研究上已有一定成果。2001年,我國著名特級教師、深圳輔導學院教科所所長、中學高階教師劉顯國主編了《課堂教學藝術叢書》,他從教師的備課藝術、開講藝術、板書藝術、語言藝術、提問藝術、組織教學藝術、來年系設計藝術、課堂結尾藝術、大呢感作了專題討論,集中研究課堂教學藝術,這種藝術又集中體現在教學的內容美、教學的結構美、教學情感美、板書藝術美、課堂氣憤美、教學語言美、教學節奏美等藝術美的形式。他所總結的課堂藝術形式比較全面,藝術美要真正體現語文的課堂上,不僅僅是想象或單單理論的闡述,更重要的還是具體的實踐證明。

  新課改向我們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新學生觀、質量關、人才觀,這就要求我們不斷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立足校本培訓,使老師們儘快地轉變觀念,全身心投入課改,真正走進新課程。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是學生髮展智力、培養能力的主渠道,是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口。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水平,這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客觀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之一。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論據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其科學性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內容嚴密、方法得當、有章可循;其藝術性體現在它必須具有創造性、表演性、審美性和技巧性等四個顯著特徵。追求教學藝術,旨在最佳化課堂教學,使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

  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基本特徵

  1. 創造性。語文教學藝術的主要特徵在於創造,主要體現在:

  (1)超前思維。備課時,教師必須從課文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著手,對課的匯入、過程、結尾等進行有目的地分析、判斷和推測,從而得到預見性的認識。此外,在制定一個單元、一個學期乃至整個初中階段的課堂教學計劃時,對教學的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超前思維,以便在行動之前及早看到潛在的有利因素、困難因素和各種機會,更加清醒地採取對策。

  (2)應變機制。課堂上,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思維著的頭腦,儘管教師在課前作了慎密的構想,但“偶發事件”時時會找上門來。因此,教師必須隨機決策,巧於應變,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3)創新方法。初中語文課的教學物件、教學條件、教學內容在不斷變化。

  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就有不少新課文,即使是教過幾十遍的同一篇課文,也永遠是新課。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新方法,創造新方法。

  (4)講究效率。要減少無效勞動,儘可能把完成同一教學任務的單位時間降到最低限度。學生看書可解決的,就不必動筆;練兩次可掌握的,就不必重複第三遍。教師講述語要精當,要知道,講課中輸出的無效資訊、次要資訊、多餘資訊越多,浪費的課堂教學時間就越多,教學效率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單位時間內教學的資訊量過多或過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學。

  2.表演性。教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它區別於其它任何表演藝術。

  其特徵主要體現在:

  (1)儀表風度。教師在課堂上的衣著打扮、言談舉止、表情態度等對學生有著極大的示範作用。因而教師應樸實、整潔、穩重、端莊、瀟灑、活潑、熱情、善良、和藹、謙遜、文雅並富有個性,給學生一個美好的印象。

  (2)表演技巧。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對課文內容生動形象的講述,對課文聲情並茂的朗誦,對課文中人物語言神態維妙維肖的模仿,對課文展示的典型環境栩栩如生的描述,對課文的立意深入淺出、絲絲入扣的剖析,會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而震盪學生的心靈。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須具有政治家的素養,科學家的頭腦,哲學家的嚴謹,演說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詩人般的激情,童話大師的幻想,相聲演員的幽默,舞蹈演員的身姿……

  (3)感召效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種種表演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情感和理智,對其進行培養,促進學生髮展。

  3.審美性。課堂教學中充滿著美,教師和學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賞者,又是美的創造者。審美性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徵之一,主要體現在:

  (1)情感轉移。一個成熟的語文教師一項重要的課堂教學基本功就是能做到作者、教者和學生三位一體,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做到導之以情,情理一體。

  (2)多樣統一。應做到知識、智力、能力訓練的統一,聽、說、讀、寫訓練的統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統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統一等。

  4.技巧性。即力求把語言教活,讓學生愛學、樂學、會學、會用。它包括啟發的技巧、批評的技巧和訓練的技巧。這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磨礪而成的。教學技巧越豐富,越熟練,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越高。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本研究將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重點探究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實施教學藝術。

  1、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內容:

  A、溝通學生心理的藝術,課堂藝術其實就是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的藝術。在師道尊嚴的影響下,學生往往是仰視教師,敬畏老師,無形之中師生之間就產生了一道隔膜。學會和學生溝通,讓學生把老師當作朋友,因為“親其師而信其道”,也就是創設和諧課堂,與學生進行心理的溝通便顯得無為重要。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級中平等民主參與的一員,放鬆而輕鬆地去感受語文課堂的魅力。

  B、課堂匯入的藝術。開頭要恰到好處,切忘千篇一律,好的開頭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是成功的一半。開場道白,猶如樂器定調。奧地利樂團指揮韋勒說,這個調定得如何,將決定全部演奏的成敗。語文課上攫人心魄、富於魅力的導語,就是一首交響樂中美妙絕倫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是離不開引人入勝的導語的。

  C、提問的藝術

  所謂教學藝術,從某種意義說,也是提問的藝術,提高方式的巧妙與笨拙,直接關係著課堂的教學成敗。喚醒學生讀書,思考的慾望,許多時候必須藉助課堂上的巧妙提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得笨。”這番說不僅道出了提問的重要意義,而且強調了“巧問”。“巧問“的”巧“,主要表現在提問的時機恰到好處,難易把握準確,有較強的啟發性,當然提問不能滿堂問,不能用提問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要恰時提問,提出符合中學發展水平的問題,我們提倡“深題淺問”。

  D、課堂對話的藝術

  閱讀就是教師、學生、文字,作者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是隱性的,是不需語言,靠心靈的理解和體驗去交談的。這就需要教師作為平等的一員去參與,民主地讓學生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以致產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濺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談中,讓學生擺脫被“牽“的處境,拓寬思維空間,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受到鼓勵,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引導,善於點拔,善於調控,靈活機智地處理課堂生成的問題。教師必須潛心研究導課的藝術,是組織者就不能“放羊”,是啟發者,就不能“填鴨”,是激勵者,就不能硬“牽”和強制,是傳授者,就不能當講不講。教師越是導之有方,學生的主體作就越能充分發揮,課堂對話就越民主、平等、和諧。

  E、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

  語文教師就是要用語言來感染學生。語文課堂語言應該是充滿激情,能走進文字,走近作者,和學生在語文世界裡同樂同悲,語言要麼高昂,要麼激憤,要麼低沉,要麼沮喪……其次課堂語言應該是豐富的,富有文采的,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再次課堂語言應該是簡練的,不能嗦嗦,開宗明義,一針見血,恰到好處。

  F、課堂結構的藝術

  課堂結構藝術主要表現在課堂結構的序列性和波動性組合設計上面。課堂結構指的是教師和學生資訊交流的組合形式及序列。課堂教學的序列性要求師生資訊交流程式清晰,步步緊扣。如果課堂上只有序列性,它給予主體的刺激和振奮就會減少,學習主體精神上的滿足程度就會降低,課堂就會出現沉悶。這就需要一種波動性來調節。教師透過波動性,把課堂教學從直線引入曲線,從平衡引入不平衡,從沉悶走向振奮,然後又走向序列。教師要從學生心理出發,尋找突破口,設計波動點,把資訊交流活動從一個高潮引向另一個高潮。

  G、教學方法的藝術

  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組合,也是一門很重要的課堂教學藝術。方法藝術要因文而設計,因人而設計。但不管怎樣,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融合下面幾種教學方法:

  (1)傳授知識和訓練思維相結合。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在講課文時,一要善於設疑、啟疑、激疑,善於啟發學生質疑、析疑、辨疑。學生要在一系列的釋疑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二要讓學生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儘量多地提供學生語文實踐機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訓練語文能力。三要精心設計有一定思維深度的訓練題,讓學生在解題中訓練思維,培養思維的習慣。

  (2)傳統教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學習語文的特點重在感悟、領會,因此傳統的誦讀、背誦、評析指點等方法不能少。但現代教學呼喚教學手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把傳統教法與投影、錄音、電視電影、語音室、電子計算機等現代手段結合起來。

  (3)教法與學法相結合。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那麼這種學法指導本身又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指導的內容很廣,包括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的各個學習階段。但學習方法指導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學法指導變成學習過程中可供學生實際操作的具體步驟。

  H、課堂激勵的藝術

  課堂激勵能夠樹立學生自信,激發學生的自信,但激勵的方法多種多樣,能夠喚醒學生激勵學生。激勵的藝術就是給學生自信的藝術,也是融洽師生關係,營造民主而和諧的課堂的藝術。

  I、板書的藝術

  板書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課堂教學的“眼睛”,更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藝術創造。板書當與否,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板書作為一門藝術,它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運用板書有助於提綱挈領,突出教學重點,剖析教學難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概括的表達能力。板書藝術的正確運用,不僅能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過程,最終達到教學目的,是教師教案由制定到實施的有效體現。好的板書,能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給人以藝術美感,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發展學生智力,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目的。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結構圖,它是文章結構教學的有效手段。透過板書,可以指導學生從“視讀”學寫作,理解、掌握課文的行文線索、層次結構、表現方法,理解作者的邏輯思維和形成思維過程,指導學生審題立意、編擬提綱,增強寫作能力,真正實現“以讀導寫,以讀促寫”。精美的板書設計,具有強有力的示範作用。許多學者認為,一名教師的“硬功”之一,就是先要會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所謂“漂亮”,就是字要寫端正大記,勻稱清秀,同時,板書設計要規範合理。只有教師養成了這樣良好的習慣,給學生以“規矩”,才能使學生“成方圓”。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良師出高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就有這樣的感受,聽一位優秀教師的課,欣賞優秀教師優美的粉筆字,簡直就是一種多不可多得的藝術享受。

  2、課題研究的方法

  A、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學習教育家的經典名著,學習其思想理念,靈活的創造性的運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形成自己獨特風格。

  B、研究觀察名師的經典課堂,分析其課堂教學藝術,在具體實踐中如何落實理論的,站在名師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經典課堂。

  C、實驗法。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交流活動,用自己的實踐去踐行理論,運用課堂教學的藝術去上每一節課,讓專家進行評課、議課。

  D、文獻法,廣泛收集整理資料,提供素材。

  E、經驗總結法:透過收集資料,學習理論,實踐運用,總結經驗,再以課題的形式理論和實踐為一體,上升為理論指導實踐操作性強的體系。

  預計突破的難點:

  1.教師的課堂語言的規範性;

  2.匯入提問的變化性;

  3.師生對話交流的和諧性;

  4.激勵與點撥的統一性;

  5.課時結構與板書的巧妙性;

  6.個性風格形成的多樣性。

  五、研究工作的步驟及成果形成。

  準備階段:20xx年9月:確定備課方案;成立課題實驗組織機構,確定優秀語文教師來擔任實驗教師;確定研究計劃和最終目標。

  實施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開始實施課題:

  1、20xx年9月課題開題:A)討論研究課題實施策略;B)撰寫開題報告。

  2、制定並落實教學方案:課題組的老師每人設計兩個課案,資源共享。

  3、20xx年10月—12月:A)開始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教學活動B)整理“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優秀課例、論文。C)邀請專家指導課題。D)舉行“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展示課(全區)。

  4、20xx年1月—2月:課題階段總結:A)每人完成一個教學經驗總結,一個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學方案評分析。B)整理資料。C)完成課題階段總結報告。

  第二階段20xx年3月—6月:繼續實施完善後的課題方案。

  1、20xx年3月—5月:繼續實施完善後的課題方案。(方法同上)。

  2、舉行“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展示課。(全區)。

  3、20xx年5月:課題總結:整理材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

  論文、報告、課堂教學案例集等。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12

  課題的提出從我們調研的情況看,導致閱讀教學低效的因素歸納起來有:目標不明確,對年段閱讀目標、課時閱讀目標把握不準不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一講到底,一問到底充斥課堂泛讀、濫讀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讀,沒有層次、沒有點撥、甚至沒有要求不重視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基於以上問題,為了努力提高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索輕負高效閱讀,我們提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課題。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效能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密切關注。國內外有識人士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有效閱讀教學主要研究環境變數學習活動的環境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功與否有一定影響的特徵、過程變數師生的課堂行為,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果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和結果變數教師所期望的及教師擬定教學活動計劃所依據的、可用有效教學的目標和標準加以量的教育成果等。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理解,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建立起來的實質性的聯絡,強調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絡,讓學生為理解而學,教師為理解而教。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字之間的互動作用。教學的真正含義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有效教學並非只是講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關注一段時間內學生學到了多少,學會了多少,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去發現學生需要什麼,需要教師做什麼。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該課題將緊緊圍繞《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具體要求進行研究,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為了提高研究的系統性與針對性,擬分學段重點進行如下研究:

  一、低段:

  ⒈閱讀興趣的培養

  ⒉預習習慣的培養

  ⒊隨文識字能力的培養

  ⒋認真傾聽習慣的培養。

  二、中段:

  概括能力的培養

  質疑能力的培養3

  積累好詞佳句習慣的培養。

  三、高段:

  ⒈略讀、瀏覽等讀書能力的培養

  ⒉深入理解重點句段,領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讀寫結合能力的培養

  ⒋蒐集與處理資訊能力的培養。

  以上內容,由各位實驗教師結合個人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研究。

  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透過對教師的閱讀教學行為分析,對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效率跟蹤調查,對典型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例項分析來研究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的具體策略,讓教師在課堂教得輕鬆、自信,讓學生在課堂更加會學、善學、樂學,學得深入、有效。

  ⒈探索出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與方法。

  ⒉在所在學校形成閱讀教學高效性研究的氛圍,帶動學校青年教師形成一支較強的語文教師隊伍,提升所在學校的語文教育教學質量。

  ⒊透過研究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導和服務機制。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13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研究的主要內容所謂教學有效性是指透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和促進了學生進步與全面發展,包括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確定這一教學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減少無用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策略性。

  本課題的提出,是基於有效教學的理念,以有效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為核心,在有效教學理論指導下,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研究,以求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每個環節的有效性,達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最最佳化。

  選題的目的、意義有效教學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其一,為學校成為有效或優秀學校提供參考。學校作為一種組織,如何改善過程績效,提高組織效能,實現組織目標,是學校最關心和重視的。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而眾多研究結論表明,學校有效性依賴於教學的有效性,學校要想成為有效或優秀學校,首先必須做到教學有效。因此,有效教學研究將為學校成為有效或優秀學校提供參考。

  其二,有效教學研究有助於提高我校教學質量。

  其三,可以瞭解我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提高老師對有效課堂教學必要性的認識,提升教師的理念。

  其四,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指導。本課題研究針對我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具體探討教師應該掌握和運用的有效教學策略,探索有效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指導。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14

  課題名稱:初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正是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經史子集到典章文物,從幽深小巷的寸磚片瓦到深冢古墓裡的吉光片羽,從洞天福地的名勝古蹟到煙雨寺廟的悠遠鐘聲,我們無不感受到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們中華文化厚德載物的滋潤和輝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傳使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日漸強大。然而,時至今日,當計算機、人造衛星、宇宙飛船、超導體、遺傳工程、wto等紛至沓來的時候,任何民族都無法遊離於這一潮流之外,任何民族的文化也同樣的,既面臨著失卻個性自我,被潮流淹沒,並消解亡失於其中的危機;也迎來了一個文化擴張發展,日趨強大,勢成主導之流的機遇。我們既不能因為曾有一個輝煌的古代文化時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為近百年來的落伍而自暴自棄。因此,中共報告指出“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xx則在建黨八十週年的講話中說:“我國幾千年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做到古為今用。”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們的民族文化正面臨著危機和挑戰。因此,在實現現代化的歷史程序中,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是一個緊迫任務。

  中國的語文素質教育離不開對民族語文和民族文化的準確把握,離不開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弘揚,如果脫離深厚的民族語言、文化基礎,語文素質教育就必然流於虛妄而不可想像。據此,語文素質教育更應重視漢語言文字自身的特徵,合乎其內在的學習經驗和規律。重點應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勤熟讀成誦、勤校勘查證、勤運思練筆。二是“課文無非是例子”,選文要“取法乎上”,經典的、時代的,都要典範、合讀,文質兼美。對最能體現漢語特點、漢語規律的詩、詞、曲、賦和散文等,要指導學生有選擇地讀;對充分體現時代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時事美文、文學精品、科普讀物,要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讀,力求使學生做到通古知今,融會貫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中華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華的方法,充分發揮中華民族重整體辯證和直覺體悟的思維優勢,在讀寫中既學會系統、全面、動態的審視、分析、解決問題,又達到思想感情的滋潤、薰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等新理念的全面實施,語文的活力又得以充分的體現,從而也為弘揚民族文化搭建了一個嶄新的舞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人類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古往今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文化典籍。在這座珍貴寶庫中,蘊藏著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不僅誕生了老子、孔子、莊子、荀子、墨子等一批偉大的思想家和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陸游、關漢卿、曹雪芹、魯迅、郭沫若等文學大師,而且出現了《詩經》、《論語》、《孟子》、《離騷》、《史記》、“唐詩”、“宋詞”、“元曲”及《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等宏篇鉅著和藝術精品。這既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自豪,同時也是全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語文教材從中精選的上百篇詩文佳作,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透過學習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祖國無比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而且可以從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脈搏,得到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薰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我們對語言文字的解讀,其實是對文化的解讀。

  基於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初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的子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透過《初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課題的開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澱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學生打好傳統的根基。

  1、使學生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透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偽、分善惡、辨美醜的能力,剔除各種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成為21世紀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2、在教會學生認識和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的同時,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讀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語言和文化經典名篇的積累和文化底蘊。

  3、以“語文教學跟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銜接”為指導思想,初步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新課程教學策略及“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課堂教學模式。

  4、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使我校語文教師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和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1、本課題以馬克思人的發展的學說為核心理論支撐。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質的發展和完善就是一個人類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改造的過程。教育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中介環節,透過這個中介,使人類個體從接受人類文化遺產發展到創造新文化,人的素質正是沿著這樣的歷史過程不斷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本課題在具體策劃與實施中以現代認知理論、現代課程論、現代教學論為支撐理論,主要依據有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及《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中有關文化教育理論。

  2、本課題是一個應用性研究的課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假設是: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在價值,透過新課程教材體系與新課程實施策略的構建等途徑,將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內化為青少年的精神素質,培養與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識,形成具有民族氣派與時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他們鉻下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培養學生成長為“一個生活在和諧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長為21世紀承擔復興民族大業、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棟樑之材。

  3、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先進的教育理念。

  4、不斷髮現、蒐集到的報刊、網站的動態資料。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初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探其冰山之一隅。它首先應該是“新課標視野下”的一種研究,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它必須是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作統帥,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基本特點。從中學生的特點出發,確定研究的價值取向。

  因此,我們立足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如何宣揚初中語文教材所蘊涵的傳統美德(諸如剛毅奮進、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等等這些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以及如何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昇華為做人的行為作為研究重點,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好相關的語文學習的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從而來尋求弘揚民族文化的途徑和策略。

  根據以上界定,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1)、現代中學生對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現狀調查分析;

  2)、新教材所蘊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弘揚;

  3)、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鄉傳統文化的發掘與研究;

  5)、在新課標下弘揚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昇華為做人的行為。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體現民族文化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透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實踐活動(如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成語故事演講比賽、設計名人名言卡,彙編某一主題的古詩文:如勤學篇、勵志篇等以及課本劇表演、觀看有關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視錄象等)尋求新語文與弘揚民族文化之間聯絡的橋樑,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課題研究物件:

  本校七年級全體學生。

  六、課題研究的程式

  第一階段xx年10月——xx年2月:開始實施課題:

  ①xx年10月:a)課題開題;b)“民族文化知多少”問卷調查及資料分析;整理新教材有關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課文,制訂教學方案;

  ②xx年11月——xx年2月:a)討論研究課題實施策略;b)根據《課題標準》推薦的目錄和老師根據班級實際補充課外閱讀內容,並制訂“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方案;c)課題組的老師每人設計一個與弘揚民族文化教學有關的活動課方案,資源共享。d)初步擬定文化課堂教學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xx年3月——xx年7月:實施課題研究方案:

  ①xx年2月——xx年7月:a)開始實施“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b)邀請專家指導課題。

  ②xx年9月——xx年1月:a)開展語文實踐活動;b)舉行“語文文化課堂教學新模式”展示課;

  ③xx年2月——xx年7月:課題階段總結:a)每人完成一個教學經驗總結,一個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學方案評析。b)整理資料。c)完成課題階段總結報告。

  第三階段xx年8月——xx年6月:繼續實施完善後的課題方案:

  ①xx年7月——8月:開展暑期語文實踐活動。

  ②xx年9月——xx年6月:繼續實施完善後的課題方案。

  ③xx年7——10月:課題總結:整理資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實驗報告;論文報告、課堂教學案例集、調查報告、語文活動方案集、學生成果(習作、小論文等)、課件、課堂教學展示(含錄影)等

  八、課題研究的組織與管理

  1、課題研究組織機構

  課題領導小組:負責人:熊水忠(校長)組長:鄧井英(語文教研員)

  組員:舒菁甘樹林熊霞鄒德花楊春蓉鄧品塗小清高永紅周雲周求香

  2、課題實驗管理

  本課題組的研究活動接受《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總課題組的指導,由學校(實驗基地)課題領導小組、學校教科室具體管理,學校提供課題研究所需經費和其它條件,課題執行組定期向學校彙報研究情況,接受指導。

  語文小課題報告 篇15

  一、開題活動簡況:

  開題時間、地點、主持人、評議領導或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不少於2人)。

  20xx年09月13日上午《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開題報告會,在羅山縣定遠鄉田窪小學多媒體室舉行。在羅山縣教務處課題組成員及定遠鄉全體班子成員,各教研組組長,省、市、縣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共1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田窪小學校長陳濤主持。

  第一項:課題主持人陳濤同志首先就《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做開題報告。他介紹了該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課題研究狀況,構建課題的框架和課題的研究方案。

  第二項:分別由各課題組成員就該課題的子課題研究的行動方案作介紹。同時,課題組領導表示對本課題研究要全程關注,定期監督指導,並積極創設觀摩會、展示會、研討會的交流平臺,在全縣教師中推廣實驗,總結經驗。以推進全縣的小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

  第三項:鄉教研室主任蘇主任同志講話。他指出本課題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創新性,能有效推進目前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效率,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同時促進各科教師的專業成長。他認為,主持人陳濤教師是市學科帶頭人,理論起點高,實踐能力強,在課堂教學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導性。其他成員所在的教師,教科研熱情高,參與意識強,對課題研究,有豐富的經驗,一定會搞好這項工作,達到預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項:田窪小學校長,課題組主要負責人張春獻同志表態講話。他號召與會的各科教研組長,骨幹教師積極開展課堂教學研究,以本次開題報告會為契機,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運“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課堂,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與實踐和諧統一,做研究型的優秀教師。我們學校將大力支援該課題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為課題組成員提供研究資源,拓寬研究渠道,適時請有關專家到校指導,定期派課題組有關成員到知名學校交流學習,推廣研究成果,提供經費保障。

  二、開題報告要點:

  題目、內容、方法、組織、分工、進度、預期成果等,要求具體明確、可操作,限3000字以內,(可加頁)。

  題目: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課題編號:L20140061)

  內容:1、情景在教學中的作用。情景創設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情景設計的學科本質性,情景創設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創設如何為學習內容服務。

  2、情景的創設方法。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情景創設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課本中和生活中提煉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

  3、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中的情景。如現行教材中的情景設計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中的情景設計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創設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與情景設計的能力;提高教師對課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師課程資源的整合能力。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透過情景教學,研究學生學習觀念、學習態度的轉變過程,學生“自主性”的培養與“創新精神”的樹立,由“被動接受知識”逐漸轉變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研究。

  6、正確評價“教”與“學”.透過對教學情景的創設,改進教師的教學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方式,評價教學和學習歷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和關注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評價等。

  方法:本課題屬於應用型、實踐型的研究,本著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的態度,以課題組活動為主要形式,進行以校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課題組將組織教師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教育教學、科研活動,邊行動邊反思,在反思中總結提升。其次採用文獻研究法,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書籍,查閱相關的資料,瞭解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透過學習教育理論專著,撰寫讀書筆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課例研究法,進行課例展示,組織教師說課、聽課、觀課議課、研討,使教學實踐不斷地重建,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經驗總結法:課題組在前期工作、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和反思,形成成果。

  組織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員的科研能力

  課題主持人為定遠鄉常務副校長(主管語文科研教學等),學校科研負責人,課題組成員中,一人為教研組長,一人為教導主任,一人為區學科帶頭人,多個課例獲省、市、區的獎項。參加本課題研究的教師,都是在學校長期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幹、學科帶頭人,有著強烈的教科研意識,富有開拓精神,均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2.課題組主要成員的分工

  研究內容與負責人:

  針對學生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課堂情境教學有效性的調查和研究,查詢問題,分析成因。(xxx)

  課堂情境教學有效性的調查和研究,確立教學目標,研究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時機、型別、選擇與運用。(xxx)

  達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xxx)

  實戰演練,提高教學實效。(xxx)

  總結經驗,推廣傳播。(xxx)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