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須要明白一個情況或一個事件的時候,務必需要展開調查,並且最終的調查結果會寫在調查報告中。好的調查報告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1

  今年暑假,我對小史店鎮的兩所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透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現將調查結果分析研究如下: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

  2.訪談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教師、學生訪談結果顯示,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初中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初中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初中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高中中專畢業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初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小學畢業生掙錢多,只有2%的學生認為文盲能獲得較高收入。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中專或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勞技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在勞技課、活動課上學到較多的、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工作有所幫助。

  在對調查結果的整理中,得到了一組令人震驚的資料,52%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48%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師指點”。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初中畢業後的打算,55%的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18%的學生選擇就業,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有讀大學願望的佔37%。

  初中學生對於“務農”的態度是調查的重要目標之一。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初中生大部分不願意務農,其比例隨年級變化,且該心態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波動,其波動特點為:初一為69%,初二為58%,初三為72%。

  (二)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有如下特點: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大學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初中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初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初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中專生和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中專或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初中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更為嚴重的是,我們在教師座談和學生家長訪談的過程中發現,由於對學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長和教師也失去了對教育的信心,厭學情緒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時滋生並蔓延,不可否認,這一現象所反映的是一種消極的教育價值觀。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還發現,農村初中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初中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73%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透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個別學生的考察,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或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艱難性,但有67%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群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48%的學生沒準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於事業的發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

  調查結果表明,33%的學生將準備在農村務農,但這部分學生在上勞動技術課時並不認真,平時也很少接觸農業科技方面的資料。同時,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一)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農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於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其中有82%的學生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瞭解較深。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村初中生對於這些變化極為興奮,因為他們享受到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2.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以至於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的改革,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調查結果表明,26%的學生認為家庭難以負擔未來讀大學的高額費用而放棄考大學的願望;52%的學生認為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在學習上漫無目的。

  3.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其對於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

  5.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程序中,農村初中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於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

  6.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為,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於教師行為滯後,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制約和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複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鉅。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應積極地幫助農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瞭解了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後的儀器裝置、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併產生牴觸。因此,只有增加硬體和軟體的.投入,使儀器裝置、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瞭解和把握未來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初中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瞭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製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進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主要是務農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畢業時選擇自己適合的就業崗位。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內容的輔導是當務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使農村初中生成長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複合型人才

  1986年,原國家教委等四部委聯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應該從辦學為了升學轉到以為本地區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主,兼顧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這個方向上來”。我們可以嘗試在農村初中進行初中後職業教育——學期職業培訓或“3+1”制的培訓。但我們應該引以為鑑的是:傳統的也是落後的農村職業高中教育,當前步入了關、停、並、轉的惡劣境況。那麼,在農村初中實施職業教育,則必須致力於追求教學內容的科技化和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4.緊扣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學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考核標準,主動適應學生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

  為了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在普教中滲透職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相對均衡各學科在教學時間上的比重,淡化各學科考核的學術標準,以使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各學科的均衡學習和最感興趣的學科的強化學習。

  5.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

  6.從師源上下工夫,提高教師德與能的綜合素質。

  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2

  一、研究背景與概況

  21世紀節能被社會、家庭、個人所關注。照明是關係到每家每戶的必要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現在有很多種方式,有各種各樣的照明工具。但節能,節約才是關鍵。每個時代都有其代表的照明工具,從愛迪生的燈泡到現在的節能燈。而作為新一代的節能照明工具LED燈,作為綠色照明的代表,是否被人們知道,值得生產者及企業所關心的。

  本次我們作為前往青州魏仕照明,濟南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暑期“三下鄉”代表隊,我們有必要對LED在生活中的使用情況及人們對LED的理解情況進行調查。因此我們做了《LED在生活中的使用》問卷進行調研。

  1、調查物件

  青州市市民

  2、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問卷式調查

  3、調查時間

  20xx年7月11日至20xx年7月15日

  4、調查內容

  以《LED在生活中的使用問卷》中列出的各個選項對青州市民家中照明工具的使用情況及對LED的理解情況進行調研

  二、結果:

  1、問卷的統計結果

  1)透過第一個題得回答的結果我們發現有80%左右的家庭使用的是節能燈,10%左右的家庭使用白熾燈,剩下家庭則不知道自己家用什麼樣的燈。發現沒有家庭使用LED燈。

  2)透過第二個題得回答的結果我們發現有30%的市民透過家裝市場瞭解新的燈具產品,58%的人透過廣告瞭解新的燈具產品,10%左右的人透過朋友推薦,剩下的2%的透過其他方法瞭解新產品。

  3)透過第三個題得回答的結果我們發現有52%的人認為照明燈具壽命5—10年最為適合,30%的人認為1—5年最為適合,8%的人認為10—15年最為適合,剩下的人則選擇其他。

  4)透過第四個題得回答的結果我們發現58%的市民表示在有需求時會關注LED燈,30%的市民表示自己剛知道這類訊息,僅12%左右的市民表示自己不關注此類訊息。

  5)透過第五個題得回答的結果我們發現78%的市民表示更在意燈的安全環保,其他市民則在乎節能的多少。

  6)透過第六個題得回答的結果我們發現60%的市民能接受燈得價格為80—110元,40%的市民則選擇不能接受高於80元選項。

  7)透過第七個題得回答的結果我們發現50%左右的市民表示自己以後重新裝修時會考慮使用LED燈,30%左右的市民表示自己處於節能會考慮使用LED燈,還有近20%的市民表示自己不打算使用LED燈。

  8)透過第八個題得回答的結果我們發現大約80%的市民更在意產品的質量和價格,5%的市民在意產品的售後服務,近5%的市民在意產品的知名度。

  9)透過第九個題得回答的結果我們發現56%的市民在超市買燈,20%左右的市民在燈飾市場買燈,10%左右的市民在大型家電市場買燈。還有14%的市民採用網購的方式。

  10)透過第五個題得回答的結果我們發現43%的市民選擇購買檯燈式的LED燈,23%的市民表示自己會買壁燈式的LED燈,14%的市民選擇購買落地燈式的LED燈,還有20%的市民選擇購買吸頂燈式的LED燈。

  2、市民的個人情況統計結果

  參與調查的市民中有:

  1、47%的男性,53%的女性。

  2、10%的年齡在20歲以下,17%的年齡在20—30歲間,23%的年齡在30—40歲間,18%的年齡在40—50歲間,32%的年齡在50歲以上。

  3、73%的工資在5000元以下,16%的工資在5000—8000元,,8%的工資在8000—10000元,3%的工資在10000元以上。

  4、27%的學歷為專科,37%的學歷為本科,16%的學歷為碩士以上,20%的學歷為其他。

  三、討論及建議

  1、討論:

  從問卷的結果中我們發現現在社會中,很多家庭使用的依然是節能燈,對LED燈還是一無所知,更別提使用,因此LED燈現在很少有家庭使用。現在很多的家庭透過廣告瞭解新產品,所以廣告是一種新產品被人們瞭解得很好途徑。很多的市民在意燈的壽命,但不是越長越好,有個最佳的壽命。LED燈作為一種新型照明工具,對廣大市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現代的市民的安全意識很高,一切都從安全出發,同時市民也具有很高的環保意識。大部分市民在意燈的價格,希望的的價格不要太貴,然而生產商需要獲利,所以這裡面有個最佳價格。絕大部分的市民在意產品的質量和價格,同時還有很多市民在意產品的售後服務。很大一部分的市民願意在超市買燈,所以超市是產品的很好賣場,值得生廠商在意。LED燈得款式也是市民十分在意的。

  2、建議

  a、做好宣傳,廣告、超市中的壁畫等等方式。

  b、提高產品質量,質量是最好的廣告。

  c、提高技術,降低成本,完善售後服務系統。

  d、安全環保一起抓。

  四、總結

  本次調查前後五天,我們一隊12人調查了400名市民,採取一對一的問卷的方式。

  透過本次社會實踐調研不僅加深隊員間的友誼,還讓我們對現在照明工具的市場,有了進一步瞭解。讓我們發現LED的市場是很大的,很有發展前景。

  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3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義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機的普及率開始升高,而且使用者範圍也開始擴張,還記得前幾年,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手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還是大人們的事而已,大學生、中學生想也別想。但是20世紀的今天,卻不同了,在學校裡,手機幾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訊工具,接著是中學生,小學生,父母為了跟兒女第一時間聯絡,紛紛給兒女們買起手機來,有得學生身上還有兩部手機呢,那更不用說手機電話卡了。

  從以前的“水壺”到現在的只有手掌大的手機,無論從功能到外表都是一個大飛躍,但是,價格卻成反比,這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買機好時期,所以不少學生趕上了這好時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手機,而且越來越年輕化。特別是近兩年,隨著手機價格的下降、簡訊服務的開通和各種手機SIM卡的出現,手機不再是一種高身份的象徵或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成為一種較為普及的通訊工具。

  二.調查目標

  (1)瞭解中學生使用手機現狀。

  (2)研究怎樣解決手機一族問題調查方法。

  三.調查方法

  (1)採訪調查。

  (2)問卷調查。

  四.活動計劃

  1研究確定課題、確定課題。

  2擬寫問卷。

  3社會調查,走上社會,調查訪問。

  4分析討論。

  5總結,書寫調查報告。

  五.調查問卷

  中學生手機調查問卷

  1你是否擁有手機()

  A有B無

  2你選購手機或你有選購的機會時,你會優先考慮下列哪個因素()

  A效能B價位C品牌D服務E流行趨勢

  3你最能接受的手機價格是()

  A1000元以下B1000-1500元C1500-2000元D2000-3000元E3000元以上

  4你購買手機的費用來自()

  A家長B親戚C其他

  5你的月消費額大概是多少()

  A350元以下B350-500元C500-800元D800-1200元E1200元以上

  6你購買手機的目的是()

  A方便與家人、朋友聯絡B受周圍人影響C交異性朋友D炫耀自己

  7你使用手機最多是()

  A打電話B發簡訊C上網D玩遊戲E其他

  8你所瞭解的話費節約方式()

  A不知道B話費套餐C給對方發簡訊D撥打IP電話

  六.調查結果分析

  這次調查主要是有針對性地就購買手機的心態、中學生擁有手機的總體利弊以及校園實現手機普及這一社會現象的正常與否和影響中學生購買決策的因素等。調查採用問卷形式,在學生中進行抽樣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成功回收93份。在性別構成上基本持平,其中男性佔52%,女性所佔比例是48%。經過對調查問卷結果的統計,其結果分析如下。

  分析:

  調查中發現,80%的同學已經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手機,就算暫時還沒購買手機的同學,其中大部分人認為在學裡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機。下面是我們對中學生使用手機情況的分析:

  1、手機的品牌、價格、檔次及考慮因素調查發現中學生所購買的手機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三星,索尼愛立信,諾基亞倍受中學生青睞,三者共佔調查總數的55%。而國產手機問津者很少,如國產王牌TCL、波導,所購者也不多,兩者共佔12%,可見中學生在手機品牌上基本傾向於洋品牌。中學生所購手機價格基本在2000——3000元之間,約佔總數的76%,高於3000元和低於2000元共佔20.30%,1000元以下的低檔手機則無人問津查還發現決定中學生購買手機的主要因素是手機的質量,其次是價格和外觀。

  2、資金來源主要來源於父母的約為71.19%,8.26%的中學生是自己打工掙的錢,11.23%是勒緊褲腰帶從生活費中擠出來的,9.32%是別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別人借錢或銀行貸款購買手機的現象。

  3、購機目的及交往物件中學生購買手機36人是為了通訊,佔總人數的38.70%,是因為社會發展的趨勢,有6.45%的人是因為受別人的影響,23人是因為看中了手機的功能;而另有21人,約佔22.58%購買手機是沒有原因的想購買就購買了,約有7人選擇其他,約佔

  7.53%,中學生購買手機主要用於同學朋友之間交流的約佔64.1%,而用於跟父母交往的很少,只有23.56%學生是追求個性的群體,在手機的使用上也不例外,近48%的學生中意拍照手機,34.0%的學生使用下載的流行音樂作為鈴聲。隨著彩屏和攝像手機的普及率上升,學生也開始更多的使用下載圖片或者自己拍攝的圖片,甚至自己製作的圖片作為待機圖片。

  使用手機的利弊中學生使用手機會引起社會的爭議,主要是因為手機作為高階消費產品,在校學生由於生活圈較為固定,沒有必要,可能會是一種物質的浪費。其二是容易造成不好的消費習慣,同時影響學習,作為當事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由於中學生處於性格塑造時期,思想不穩定,情緒波動大,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等特徵,使得他們的消費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手機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分析使用手機不利的影響中,主要體現在影響上課、造成不好的消費習慣、浪費錢,比例分別為28.1%、19.6%、23.1%,而認為沒有壞處的比例為21.5%。這也反映出學生學習與社交活動之間存在矛盾,如何處理好這種矛盾則需要社會正確引導。另外,專家認為:手機輻射不容忽視。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提醒人們,由於青少年的耳朵和顱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手機時,大腦中吸收的輻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對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輻射會滲入其大腦50%的區域;對10歲的孩子來說,輻射則會滲入其大腦30%的區域。而德國防輻射機構主席沃爾弗拉姆柯尼希也對當地媒體《柏林日報》表示,為健康著想,人們尤其是兒童應該儘量減少手機的使用。一般來說,手機通話應儘可能短。父母應使子女儘可能遠離這項高科技。”而一位從事職業病防治的教授也表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統較成人脆弱,因而特別容易受到手機輻射的影響。手機輻射會對腦部神經造成損害,引起頭痛、記憶力減退和睡眠失調。而手機遊戲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聾,一般來說,85分貝就有可能損害聽力,當把手機放在耳邊時,有些遊戲的伴音比噴氣式飛機發動機旁邊的噪音還大,最差的手機噪音達133分貝,大大超過120分貝的痛苦極限。

  七.結論及反思

  總結一下學生手機消費群的特點:

  1.追逐時尚、注重個性張揚

  2.易於接受新事物

  3.需要更多的情感溝通與交流

  4.物品的使用大多喜新厭舊

  5學生基本以集體生活為主,相互間資訊交流很快易受影響。

  反思:

  手機對學習是否有影響?如手機作弊、上課時手機鈴聲影響課堂秩序、手機輻射對身體健康有害,手機還會帶來攀比風,而且一些學生在上課時接聽電話,還會影響老師上課,也影響到其他同學學習,中學生最好還是正確對待手機,有效的運用我們的通訊工具,做到不為手機著迷,而不是手機控制我們的思想。總的來說,本調查是成功的,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較為全面地考察了影響中學生手機消費的因素。不過,還不夠深入,尤其是理論支援還不夠。謹以本調查為以後的研究作下鋪墊。

  感受:

  這次調查讓我們知道了應該如何學習,研究性學習活動拓展了我的知識面,提高了我們的社會交際能力。為了完成這次研究性學習,我們不僅網上查找了有關資料,而且還到實地參觀、訪問。透過這次研究性課程的學習感受到集體協作的重要性,增強了我的組織能力,體會到科學就是實事求是,追求真理要有堅定的信念,面對挫折,不能言敗,不能放棄,要有急流勇進、勇於探究的精神。

  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4

  物質條件的優越,讓現代的中學生越來越丟失了感恩情懷,以為一切所得都是理所應當。類似如下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新生入學,父母大包小包的揹著行李來送孩子,孩子則像一個沒事人;沒有幾個人記得父母的生日,卻在同學過生日時花父母的血汗錢買生日禮物,開生日派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穿不離名牌,攀比之風猖獗;就連部分貧困家庭的子女,也會強行向家長提出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時常大發脾氣、頂撞父母;對老師的教誨,輕則不聽,重則頂撞;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因和家長或老師慪氣,而自殘、自殺或作出暴力行為……

  感恩的缺失,讓孩子們本應純淨可愛的心靈變得麻木不仁。讓孩子學會感恩,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不容推卸的共同責任,感恩教育關係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刻不容緩!

  一、調查結果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及多次座談結果顯示如下:

  1、只有7%的學生偶爾做家務,學生們的自理能力很差。

  2、85%的學生沒有意識到父母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並由此產生感恩意識。

  3、絕大部分同學對他人給予的幫助會心存感激,但很少有人會思考該怎樣從行動上予以回報。

  4、同學遇到困難時絕大多數同學願意幫助,但很少有人能做到持久的熱情和耐心。

  5、不愛讀悲憫情懷的文學作品,故表現不出“悲天憫人,同情弱者”的情懷,相反卻喜歡看暴力影片、玩暴力遊戲。

  6、對重大的災害性事件能表現出同情,也能偶爾參與募捐活動,但事後其關注程度有所減弱,情境化現象較為明顯。

  7、有些學生雖然對“感恩”有一定的瞭解,但缺乏實際行動。比如問到“十一”、“五四”、“七一”、“八一”等節日你們怎麼過時,學生大多數回答的是“一切照常”,只有16%的學生選擇“看相關電視節目”來慶祝或紀念,3%的同學選擇“主動找資料學習”。

  調查顯示,感恩情懷的缺失在現代中學生中表現得十分普遍,多數學生的感恩意識不夠明確,感恩行動欠缺,感恩教育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掉。在優越的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感動,更不知道如何去感恩,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即使是對最關心他們的父母,學生普遍不瞭解父母的苦衷,因此與父母沒有共同的語言,很少一起聊天,彼此缺乏交流,日積月累,隔膜越來越大,感情的漠視讓人心寒。是什麼導致了現代中學生感恩情懷的日益缺失,我們又該如何扭轉這可怕的局面呢?

  二、青少年不懂感恩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不足

  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在家裡備受寵愛,什麼家務也不讓孩子幹,幾代人都習慣了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只關心孩子的學習,對其思想、情感、心理等問題極少過問。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已經習慣了“包辦”,毫無原則的溺愛,“造就”孩子唯我獨尊、自私冷漠的性格。

  父母把自己的愛無私地傾注給孩子,而從來沒有要求孩子在愛的方面回報自己。教育孩子光有對他的愛是不夠的,還應該教育和引導他愛別人。面對孩子的一些過分要求,家長不能一味地滿足,讓孩子為所欲為,不懂得孝敬父母,關心他人,以至於長大後變得無能又無情,自私自利,別人對他付出的再多,在其眼裡也是理所應當的事。

  2、學校教育的失誤

  重智育、輕德育,這種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教育,導致了孩子“唯分是圖”。反思我們中國的教育,向來都是分數至上,學校關心的是分數,老師關心的是分數,父母關心的還是分數。因此,孩子最關心的也是分數。成績好的學生以為學習好,就是對家長和老師的全部回報,成績差的學生甚至因此和家長、學校產生對立情緒,因此作出了一些過激行為,讓人扼腕嘆息。

  3、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一些人道德淪喪,誠信缺失,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這讓尚缺乏道德判斷的青少年學生深受其害。

  初中生正在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人生觀、價值觀不穩定,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這對“感恩教育”構成了一個很大的負面影響,也成為中學生德育的一個瓶頸。為我們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難度。

  三、如何幫助學生體會感動、學會報恩

  1、榜樣引導

  對中學生來說,“感恩”意識的形成,不可能僅僅從書本上學到,而須從周圍的環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教師、家長的感恩行為是學生的榜樣模範,同時也要注意挖掘身邊的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道德觀念。

  2、生活培養

  感恩教育無處不在,將其有機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題班會、寫作實踐、“我為父母做件事”等家庭實踐作業,都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有利契機。

  3、情感薰陶

  解決感情弱化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文學這一劑良藥。悲憫情懷是文學的一個古老和永恆的命題,是人類離不開的意識形態。鑑於文學作品對學生的情感薰陶的深遠作用,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引導學生的閱讀取向。同時在學科教學中老師也應有意地向學生進行感恩情懷的滲透,注重對學生崇高品格的培養。

  4、專題講座

  黨中央國務院就要求大力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感恩無疑是建設的一大塊內容。當談及感恩的意義時,很多同學表示不清楚,德育課作為一門不可取代的課程,要切實行動起來,再不能只是一個擺設。透過一系列主題講座,讓孩子們真正明白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感恩,是人們對社會和對人世的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美德;感恩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圖報的態度。

  5、社會實踐

  社會和學校有責任透過組織一些“修身立人”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以志願者、社會義工的身份)到孤老病殘家中送愛心,從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偉大,增強學生的愛國、愛人民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遭遇重特大災害時的募捐活動,也是對孩子進行感恩培養的良好切入口。

  6、節日祝福

  教育學生別忘了父母的生日,在母親節、父親節為他們送去祝福;經常去拜訪曾給你教誨的師長,在教師節送去你的問候;用寬容的心去維繫真誠的友情,對於幫助過你的朋友說聲“謝謝”。當你沉浸在節日的喜慶氣氛裡有沒有想起周圍的鄰居、親友、同學以為種種原因快樂不起來,帶著你的微笑和關切去看看他們是否需要幫助。

  父母的生日、教師節、元旦……這些特殊的日子,是教孩子們表達感恩的最好時機。當然我們還要善於引導孩子們不要爭相購買物質禮物,一句問候、一條簡訊或者自己動手製作的賀卡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禮物。

  綜上所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和家長、學校都不應忽視對中學生的感恩教育,力求透過多方共同努力,使青少年健康、幸福地成長。

  讓孩子學會感恩,關鍵是透過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

  感恩是中學生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唯有學會感恩,他們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在未來的生活中少一些怨天尤人的抱怨,多一份發自內心的滿足與快樂。因為,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他才會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才會自覺自願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所以對中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意義深遠,勢在必行!

  對中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利於民族文化的傳承,更有利於中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因此,中學生的感恩教育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