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報告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報告

  在現在社會,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認識歷史的需要

  與物質類文化遺產一樣,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歷史認識價值。所不同的是,物質類文化遺產是以物化的固態的方式來展現其歷史認識價值,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透過活態傳承的方式來實現其歷史認識價值和意義。可以說,任何一種傳統文化事項都具有歷史認識價值,都會從不同的角度給人類以啟迪。

  二、文化創新的需要

  人類社會要發展,就需要不斷創新。創新的源泉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向國外學習,從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二是向傳統學習,從本土文化中汲取精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創新、藝術創新、科學創新各個新領域中都將發揮重要作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認識歷史的需要,同時也是建立新文學、新藝術、新技術、新工藝的需要。

  三、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需要

  正如《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所說,文化“多樣性創造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類有了更多的選擇,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價值觀,並因此成為各社群、各民族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一股主要推動力,以及在民主、寬容、社會公正、各民族和各文化間相互尊重的環境中繁榮發展起來的文化多樣性對於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的和平與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人類非物文化遺產本身就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與體現,一定程度上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四、重建社會秩序的需要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社會群體的發展都需要凝聚力,而一個群體或者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來自於文化認同。我們今天所進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除了在保護中國千百年來積澱起來的各種傳統藝術形式方面應發揮重要作用外,還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傳統表現形式在傳承中華文明,特別是傳承中華道德文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由林林總總的歲時節令、千姿百態的民間藝術、口耳相傳、手手相遞的技藝絕招……構成的,但它真正的魅力遠遠超越於表現形式,這裡面有一個“產”,在這個“產”裡,接力了中華民族一代代人的思想力、創造力、生存力,可以激發起全民族的情感、驕傲和力量,這個“產”可以成為一個人一生永遠的牽掛。

  當過春節、劃龍船、窗花剪紙、賞琴品詩……這些中國人幾千年日常生活中的最為基本的部分逐漸消失,當遊子回到家鄉尋找鄉間古樂、尋找泥塑公仔、尋找儺舞卻遍尋不著,當文化逐漸地與別國越來越趨同,這種文化淡漠的背後,會不會是民族情感的淡漠?如此好有一比,假如全世界多樣化的植物物種消失,僅僅剩下糧食這一類物種的時候,那時的地球將會是何種景象?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要拯救和保護由祖先創造並且正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些歷經千百年,在千錘百煉的鍛造中傳承到今天的傳統市井文化和鄉土藝術,那些絕活,那些描繪在《清明上河圖》裡以及尚未描繪進去的一切生動豐富的文化遺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