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報告範文(通用11篇)

科學實驗報告範文(通用11篇)

  在現在社會,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實驗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實驗報告 篇1

  一、實驗內容:

  利用一元線性迴歸模型研究我國經濟水平對消費的影響。

  1、實驗目的:掌握一元線性迴歸方程的建立和基本的經濟檢驗和統計檢驗。

  2、實驗要求:

  (1)對原始指標變數資料作價格因子的剔除處理。

  (2)對迴歸模型做出經濟上的解釋。

  (3)獨立完成實驗建模和實驗報告。

  二、實驗報告:

  中國年人均消費與經濟水平之間的關係

  1、問題的提出

  居民的消費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適度的消費可以有利的促進經濟的平穩健康的增長。要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關鍵問題是如何保證居民的消費水平。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一國的GDP扣除掉折舊和稅收就是居民的可支配的收入了,而居民的收入主要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儲蓄,二是消費。如果人均GDP增加,那麼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會增加,這樣居民用於消費的應該也會增加。本次實驗透過運用中國年人均消費與經濟水平(用人均GDP這個指標來表示)資料,建立模型研究人均消費和經濟水平之間的關係。

  (一)西方消費經濟學者們認為,收入是影響消費者消費的主要因素,消費是需求的函式。消費經濟學有關收入與消費的關係即消費函數理論有:

  (1)凱恩斯的絕對收入理論。該理論認為消費主要取決於消費者的淨收入,邊際消費傾向小於平均消費傾向。並且進一步假定,人們的現期消費,取決於他們現期收入的絕對量。

  (2)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消費理論。該理論認為消費者會受自己過去的消費習慣以及周圍消費水準來決定消費,從而消費是相對的決定的。這些理論都強調了收入對消費的影響。

  (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也會對消費行為產生影響。

  (1)利率。一般情況下,提高利率會刺激儲蓄,從而減少消費。但在現實中利率對儲蓄的影響要視其對儲蓄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價格指數。價格的變動可以使得實際收入發生變化,從而改變消費。

  (3)生活環境,生活理念。有些人受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對現在流行的超前消費很不贊同,習慣於把錢存入銀行,這樣勢必會影響一個地區的消費水平。

  (4)人口結構。不同年齡段的人的消費率不同,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消費率一般較高。一國青少年和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越高,消費需求也相應越大,而儲蓄率也就越低

  另外,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一國的GDP扣除掉折舊和間接稅就是一國的國民收入,所以,我們可以用人均GDP來代表人均收入。

  基於上述這些經濟理論,本次實驗透過運用中國年人均消費與經濟水平(人均GDP)資料,建立模型研究人均消費和經濟水平之間的關係。針對這一模型,一是假定利率是保持不變的,這樣可支配收入可視為不受儲蓄的影響,二是假定人口結構及生活環境不發生變化,另外對原始指標變數資料作價格因子的剔除處理,避免價格因素的影響。

  2、指標選擇

  本實驗中,經濟水平的指標我們選擇人均GDP。

  3、資料來源

  資料取於《中國統計年鑑》,指標資料為國年的人均消費、人均GDP和各年的CPI。

  4、資料處理

  為了保證我們各個時期資料的可性,我們必須剔除價格的因素對人均消費和人均GDP的影響。在這裡我們用1990年的CPI作為基期來調整資料。關於調整方法我們可以用Excel也可以用EViews軟體進行,在這裡我們介紹一下用EViews軟體調整資料的步驟。

  科學實驗報告 篇2

  思考:

  不許碰肥皂泡,你能讓“脆弱”的肥皂泡不斷地自己變得越來越大嗎?

  材料:

  剪刀、吸管、圓紙筒、盆子、肥皂水

  操作:

  1、準備一些濃肥皂液,使吹出的肥皂泡不會輕易破裂。

  2、用小剪刀在吸管的一端剪出4個同樣深的切口,再將剪出的切條向後折。

  3、用吸管有切條的一端吹出很大的泡泡來。

  4、將衛生紙中間的圓紙筒一端用水潤溼,迅速而輕巧地將肥皂泡放到浸溼的紙筒上,讓肥皂泡穩穩地站在紙筒的一端。

  5、在盆子中裝入大半盆水,把圓紙筒沒有肥皂泡的一端向下伸入水中。

  6、慢慢向下壓紙筒,直到紙筒的大部分都沒入水中。

  7、如果肥皂泡破裂就重複做一次上述步驟。

  8、肥皂泡會越變越大,最後,“砰”地一聲輕響,肥皂泡破了。

  原因:

  把紙筒向水下壓時,筒內的空氣受到水的壓力,自身壓力就會變大,使越來越多的空氣滲進上方的肥皂泡中,將肥皂泡越吹越大。

  科學實驗報告 篇3

  材料:

  一個有窄口的塑膠瓶、黏土、一段塑膠軟管、幾個硬幣、膠帶。

  1、在塑膠瓶的一側挖二三個洞。在瓶子的同一側,用膠帶把三四個硬幣固定上去。這些硬幣有重量,可使潛水艇往下沉。

  2、把塑膠軟管放入塑膠瓶的窄口裡,再用黏土把軟管和瓶口的縫隙封好。

  3、把這個玩具潛水艇放到一盆水裡,讓潛水艇灌滿水。

  4、從軟管把空氣吹入潛水艇。在你吹氣的時候,潛水艇內的水會從洞口被逼出來。

  5、當潛水艇充氣到一定程度時,它會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

  你只要控制潛水艇內空氣的量,就可以使潛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

  怎麼會這樣?空氣的重量比水輕,當你把潛水艇裝滿氣時,潛水艇變得比水還輕,所以會上升到水面上。

  科學實驗報告 篇4

  一、創意說明:

  實驗是科學之母,才智是實驗之子。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學會積極地動手動腦,在實驗中學習、體會科學與真理,必定會為孩子的成長之路灑下一片更燦爛的陽光。我們大家都知道人、動物、鳥類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杯雖然沒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嗎?

  二、實驗材料:

  玻璃杯1個、蠟燭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塊、厚書2本、自來水少許

  三、實驗步驟:

  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來水中浸泡一下。

  2、接著把玻璃板的一頭放在桌子上,另一頭用兩本書墊起。

  3、再次將玻璃杯的杯口沾一些水,然後倒扣在玻璃板的上端。

  4、最後將蠟燭點燃後去烤杯子的底部和四周。

  四、實驗結果:

  我神奇地發現倒立在玻璃板上的玻璃杯居然自己慢慢地從上面“走”了下來。

  五、注意事項:

  經過自己多次反覆的實驗,我發現兩本書加起來的高度大約只要在5釐米左右,如果太高或太低的話,玻璃杯在“向下走”的過程中不會很自由順利、很自然。

  六、研究結果:

  用蠟燭去烤玻璃杯底部和四周的時候,杯子中的空氣受熱膨脹,體積變大,裝不下的空氣就會往外擠,但是由於杯口是倒立著的,並且又被一層水封閉著,熱空氣出不去,就只能把杯子向上頂起一點,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杯子就自己慢慢地向下“走”了。

  七、實驗心得:

  透過這個實驗我認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強盛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人才成長的基因,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科學實驗報告 篇5

  實驗名稱:

  粉體真密度的測定

  粉體真密度是粉體質量與其真體積之比值,其真體積不包括存在於粉體顆粒內部的封閉空洞。所以,測定粉體的真密度必須採用無孔材料。根據測定介質的不同,粉體真密度的主要測定方法可分為氣體容積法和浸液法。

  氣體容積法是以氣體取代液體測定試樣所排出的體積。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對試樣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損壞試樣的優點。但測定時易受溫度的影響,還需注意漏氣問題。氣體容積法又分為定容積法與不定容積法。

  浸液法是將粉末浸入在易潤溼顆粒表面的浸液中,測定其所排除液體的體積。此法必須真空脫氣以完全排除氣泡。真空脫氣操作可採用加熱(煮沸)法和減壓法,或兩法同時並用。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懸吊法。其中,比重瓶法具有儀器簡單、操作方便、結果可靠等優點,已成為目前應用較多的測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本實驗採用比重瓶法。

  一、實驗目的

  1、瞭解粉體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與生產中的作用。

  2、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測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透過實驗方案設計,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驗原理

  比重瓶法測定粉體真密度基於“阿基米德原理”。將待測粉末浸入對其潤溼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氣泡,求出粉末試樣從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體,就可計算所測粉末的真密度。

  三、實驗器材

  實驗儀器:真空乾燥器,比重瓶(2—4個);分析天平;燒杯。

  實驗原料:金剛砂。

  四、實驗過程

  1、將比重瓶洗淨編號,放入烘箱中於110℃下烘乾冷卻備用。

  2、用電子天平稱量每個比重瓶的質量m0。

  3、每次測定所需試樣的題記約佔比重瓶容量的1/3,所以應預先用四分法縮分待測試樣。

  4、取300ml的浸液(實際實驗中為去離子水)倒入燒杯中,再將燒杯放進真空乾燥器內預先脫氣。浸液的密度可以查表得知。

  5、在已乾燥的比重瓶(m0),裝入約為比重瓶容量1/3的粉體試樣,精確稱量比重瓶和試樣的的質量ms。

  6、將預先脫氣的去離子水注入有試樣的的比重瓶內,到容器容量的2/3處為止,放入真空乾燥器內。啟動真空泵,抽氣約20—30min時暫停抽氣。

  7、從真空乾燥器中取出比重瓶,向瓶內加滿浸液並在電子天平上稱其質量msl。

  8、洗淨該比重瓶,向瓶內加滿浸液,稱其質量為ml。

  9、重複操作5、6、7、8測下一組資料,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科學實驗報告 篇6

  實驗一:

  實驗名稱: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材料:製取一瓶二氧化碳備用,製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備用、燒杯一個

  實驗過程:

  1)、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燒杯中,觀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麼樣子的,

  2)、倒入裝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搖晃後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二:

  實驗名稱: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固體體脹演示器、酒精燈、火柴、水槽、冷水

  實驗過程:

  (1)銅球穿過鐵圈

  (2)給銅球加熱,不能穿過鐵圈

  (3)把銅球放入冷水中,銅球又穿過鐵圈

  實驗結論;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三:

  實驗名稱:研究液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細管、膠塞、平底燒瓶、紅顏色的水、水槽、熱水

  實驗過程:

  (1)細管插在膠塞中間,用膠塞塞住瓶口

  (2)往瓶里加紅顏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記下細管裡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熱水,觀察細管裡水面的位置有什麼變化。

  實驗結論;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四:

  實驗名稱:研究氣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氣球、水槽2個、平底燒瓶、熱水、冷水

  實驗過程:

  (1)把氣球套在平底燒瓶口

  (2)把燒瓶放在熱水中,歡察現象。

  (3)把燒瓶放在冷水中,歡察現象。

  實驗結論: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五:

  實驗名稱:空氣的成分

  實驗材料:水槽、蠟燭、玻璃片、去掉底的飲料瓶、火柴

  實驗過程:

  (1)把蠟燭放在水槽中點燃,罩上飲料瓶,擰緊瓶塞。觀察現象。

  (2)把水槽內的水加到飲料瓶裡的高度。

  (3)擰開瓶蓋,迅速將火柴插入瓶內,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氣體支援燃燒,另一種氣體不支援燃燒。

  科學實驗報告 篇7

  準備材料:一個玻璃杯、一枚硬幣、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顏色的)、蠟燭和一個平底的容器。

  實驗內容:在一個盤子裡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幣。手既不許接觸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來,怎樣才能把硬幣取出來呢?

  實驗過程:

  第1次:我們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沒硬幣。然後點燃一節蠟燭放在盤子裡,罩上玻璃杯,蠟燭會因為缺氧停止燃燒,這時,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斷地湧進玻璃杯。(可惜吸水不夠多,所以沒有把硬幣取出來)結果:失敗。

  第2次:和第一次一樣,失敗。

  第3次:我們換了一根大一點的蠟燭,這次流進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們用了兩根蠟燭,不過因為杯子扣的太緊,杯口被盤子吸住,水沒能流進玻璃杯,失敗。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點點,導致蠟燭提前熄滅,失敗。

  第6次:同樣是放了兩根蠟燭,這次很正常,成功。

  實驗總結:我做這個實驗是為了證實氣體冷卻後,能讓壓力下降,於是外面正常的大氣壓把盤子中的水擠進了杯中。另外,在實驗中,我觀察到,用玻璃杯蓋住蠟燭的時候,火焰不是馬上熄滅,是繼續燃燒一會兒才熄滅,說明玻璃杯的空氣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氣的。

  而做這個實驗應注意:

  1、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則會讓火焰提前熄滅導致實驗失敗。

  2、水最好是有顏色的水,我選擇在水中滴藍墨水,效果不錯,這樣方便觀看。

  3、可以用燃燒的紙片代替蠟燭,但是水一定要放少一點,放多了難吸光。

  4、要保持距離,讓火焰離自己遠一點。

  科學實驗報告 篇8

  實驗目的

  1.掌握可逆電池電動勢的測量原理和電位差計的操作技術

  2.學會幾種電極和鹽橋的製備方法

  3.學會測定原電池電動勢並計算相關的電極電勢

  實驗原理

  凡是能使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裝置都稱之為電池(或原電池)。

  可逆電池應滿足如下條件:

  (1)電池反應可逆,亦即電池電極反應可逆;

  (2)電池中不允許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

  (3)電池必須在可逆的情況下工作,即充放電過程必須在平衡態下進行,即測量時透過電池的電流應為無限小。

  因此在製備可逆電池、測定可逆電池的電動勢時應符合上述條件,在精確度不高的測量中,用正負離子遷移數比較接近的鹽類構成“鹽橋”來消除液接電位;用電位差計測量電動勢可滿足透過電池電流為無限小的條件。電位差計測定電動勢的原理稱為對消法,可使測定時流過電池的電流接近無限小,從而可以準確地測定電池的電動勢。

  可逆電池的電動勢可看作正、負兩個電極的電勢之差。設正極電勢為φ+,負極電勢為φ-,則電池電動勢E=φ+-φ-。

  電極電勢的絕對值無法測定,手冊上所列的電極電勢均為相對電極電勢,即以標準氫電極作為標準,規定其電極電勢為零。將標準氫電極與待測電極組成電池,所測電池電動勢就是待測電極的電極電勢。由於氫電極使用不便,常用另外一些易製備、電極電勢穩定的電極作為參比電極。常用的參比電極有甘汞電極、銀-氯化銀電極等。這些電極與標準氫電極比較而得的電勢已精確測出,具體的電極電位可參考相關文獻資料。

  以飽和甘汞電極與銅/硫酸銅電極或鋅/硫酸鋅電極組成電池,測定電池的電動勢,根據甘汞電極的電極電勢,可推得這兩個電極的電極電勢。

  儀器和試劑

  SDC-II型數字式電子電位差計,銅電極,鋅電極,飽和甘汞電極,0.1mol/L-1CuSO4溶液,0.1mol/L-1ZnSO4溶液,飽和KCl溶液。

  實驗步驟

  1.記錄室溫,開啟SDC-II型數字式電子電位差計預熱5分鐘。將測定旋鈕旋到“內標”檔,用1.00000V電壓進行“採零”。

  2.電極製備:先把鋅片和銅片用拋光砂紙輕輕擦亮,去掉氧化層,然後用水、蒸餾水洗淨,製成極片。

  3.半電池的製作:向兩個50mL燒杯中分別加入1/2杯深0.1000mol/L-1CuSO4溶液和0.1000mol/L-1ZnSO4溶液,再電極插入電極管,開啟夾在乳膠管上的彈簧夾,將電極管的尖嘴插入溶液中,用洗耳球從乳膠管處吸氣,使溶液從彎管流出電極管,待電極一半浸沒於溶液中時,用彈簧夾將膠管夾住,提起電極管,保證液體不會漏出電極管,如有滴漏,檢查電極是否插緊。

  4.原電池的製作:向一個50mL燒杯中加入約1/2杯飽和氯化鉀溶液,將製備好的兩個電極管的彎管掛在杯壁上,要保證電極管尖端上沒有氣泡,以免電池斷路。

  5.測定銅鋅原電池電動勢:將電位差計測量旋鈕旋至測定檔,接上測量導線,用導線上的鱷魚夾夾住電極引線,接通外電路。

  從高位到低位逐級調整電位值,觀察平衡顯示。在高電位檔調節時,當平衡顯示從OVL跳過某個數字又跳回OVL時,將該檔退回到低值,再調整下一檔。在低電位檔調節時,調節至平衡顯示從負值逐漸小,過零後變正值時,將該檔回到低值,繼續調整下一檔。直至調整到最後一位連續調節檔。當平衡顯示為零或接近於零時,讀出所調節的電位值,此即該電池的電動勢。

  6.測定電極電勢:取出飽和甘汞電極,拔去電極頭上的橡皮帽,置於燒杯中。將測量導線的兩個鱷魚夾分別夾在鋅電極和甘汞電極上,同上法測定電動勢。再同樣測量由銅電極和甘汞電極組成的電池的電動勢。根據所測得的電動勢及甘汞電極的電極電勢,計算所測量電極的電極電勢。

  思考題

  1.如何正確使用電位差計?

  2.參比電極應具備什麼條件?

  3.若電池的極性接反了,測定時會發生什麼現象?

  4.鹽橋有什麼作用?選用作鹽橋的物質應有什麼原則?

  科學實驗報告 篇9

  一、目的要求

  認識各大類岩漿岩的主要代表岩石,學習肉眼鑑定岩漿岩的方法。

  瞭解岩漿岩的結構、構造和它們在地殼中的產出狀態。

  學習沉積岩的肉眼鑑定方法,加深對沉積作用的理解。透過鑑定初步認識常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沉積岩。

  透過實驗瞭解變質岩的主要特徵;認識一些常見變質礦物和變質岩型別,加深對變質作用的理解。

  透過對未知岩石標本的鑑定,達到複習和鞏固對三大類岩石特徵的認識,瞭解變質岩、岩漿岩及沉積岩的一些主要區別,進一步掌握肉眼鑑定岩石的步驟和方法。

  二、預習要點

  岩漿岩的常見造岩礦物如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白雲母、黑雲母、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等。

  岩石的結構和構造概念。

  岩漿岩的分類依據及其主要代表性岩石。

  岩漿岩的主要特徵及肉眼鑑定方法。

  瞭解沉積岩的形成過程和分類;岩石的構造與結構;各沉積岩類具代表性岩石的特徵。變質作用的概念;變質礦物;變質岩的'結構與構造;變質岩的分類及其代表岩石。

  三、實驗用品

  標本:

  岩漿岩:花崗岩、偉晶花崗岩、正長巖、閃長巖、輝長岩、橄欖岩、花崗斑岩、流紋岩、金伯利岩、玄武岩、流紋岩、安山岩。

  沉積岩:礫岩、粗砂岩、細砂岩、豆狀灰巖、生物灰巖、粉砂岩、頁岩、油頁岩、石灰岩、鮞狀灰巖、竹葉狀灰巖、豆狀灰巖、白雲岩、波痕、泥裂、水平層理、波狀層理、交錯層理、結核等。

  變質岩:片岩、千枚巖、板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蛇紋岩、矽卡巖、角巖、混合巖。

  工具:小刀,放大鏡,稀鹽酸等。

  四、實驗內容,方法與注意事項

  主要分類及分析

  (1)岩漿岩:

  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長石、角閃石、黑雲母、輝石、橄欖石。酸性岩漿岩中前幾種礦物居多,而基性岩漿岩中則偏向於後者。也因此,在岩石的顏色上來說由肉紅色--灰白色--黑色變化。

  結構上來說,侵入的岩漿岩裡面的礦物應該是較均勻的分佈,岩石呈現塊狀。而噴出的流紋岩中會呈現一些流動構造;以及噴出的安山岩和玄武岩中會有氣孔和杏仁狀構造,這種特殊的結構構造也是它們的鑑定標誌。

  (2)沉積岩:

  由於組成沉積岩的礦物都是經過了風化和搬運,所以一般來講每種沉積岩在成分上相對較簡單。沉積岩的劃分就是根據成分劃分的,泥岩、碳酸鹽巖、石英(長石)砂岩。所以沉積岩就以某種成分為主(如以泥質、或以石英等)。

  構造上沉積岩一般都呈現層狀構造。當然如果手錶本很小的話可能見不到層理而是塊狀的。

  沉積岩還有一大特點就是生物的出現。尤其在碳酸鹽巖裡面貝殼等生物的出現很普遍,這是一大鑒別標誌。

  (3)變質岩:

  變質岩是岩漿岩和沉積岩經過後期的高溫或者高壓過後,原來的岩石經過了成分和構造上的改造而形成。所以成分上來講除了與前兩種巖有相同的造岩礦物外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屬於變質岩的專有礦物或者礦物組合。例如紅柱石,出現紅柱石的岩石就必定是低階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石榴石與紫蘇輝石組成的代表高溫高壓環境的麻粒巖。

  但手錶本鑑別變質岩更主要的依據是其結構構造。應力作用下形成的變質岩很多都具有片狀結構,也因此變質岩能以結構構造來命名為片岩、片麻岩等。

  科學實驗報告 篇10

  “記錄”是小學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它在整個科學教育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課程標準》所給出的“具體內容標準中”有眾多的內容直接與研究記錄有關,如“用簡單的材料,設計科學實驗,並做實驗記錄”,“用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對事物進行觀察,並用文字和圖來表達”等等。縱觀目前的小學科學教學,科學記錄越來越得到了我們老師的重視,大部分課中都要求學生做科學記錄,但許多僅僅是做一下記錄方便彙報而已,大多流於形式。許多科學實驗探究課的記錄都與我們科學課記錄的目標背道而馳,記錄低效甚至是無效的。那麼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進行有效的記錄?對此,我根據自己近幾年的實踐與研究,說說自己對科學課記錄的一些思考與做法。

  一、記錄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現狀分析:

  (一)記錄內容廣泛,種類多

  從《科學課程標準》和科學出版社的教材內容中很容易看出,小學科學課中的記錄種類繁多,涉及面廣,的確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鳳仙花、蠶寶寶”飼養過程中動植物的成長記錄;“100毫升水裡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鹽”實驗記錄;“觀測雲、溫度、風向等”的資訊收集記錄以及其他的測量記錄、調查記錄、統計記錄等等。學生要想完成這些探究記錄,必須需要一定的探究能力,包括:實驗設計與操作、實驗觀察、統計分析、調查、測量等。

  (二)科學記錄隨意無序,不受重視

  科學記錄在當前的小學科學課堂中沒有收到相應的重視,科學記錄只是張“紙”,塗塗畫畫都很隨意。在我們聽課的時候,常會發現有的小組學生在記錄時並沒有按記錄單的要求記;有的小組在記錄時間花得很少;有的小組記錄的與觀察實驗的結果不一致;更有甚者的面對記錄單不知道該填什麼。學生不能正確填寫記錄,導致學生在交流學習結果時,只有寥寥數語,彙報缺乏支撐。而且,很少有老師會對學生的科學記錄做一些實質性的評價,只是上臺彙報的個別學生展示了他們的成果而已。顯然,這樣的教育違背了科學教育的宗旨。

  (三)學生參與度不高

  在科學課堂上探究活動中,小組內成員都是經過分工合作的,記錄員是負責記錄實驗結果的,大多數同學將這一任務推給記錄員一人,導致他們只參與實驗過程,不理會實驗的記錄。我們不難發現,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積極性特別高,一到記錄時便推三擋四,漠視記錄,懶於動筆,對待科學問題上容易輕信其他學生,記錄員記錯、記漏也得不到及時糾正。其實,學生科學態度的不端正也是造成記錄參與度不夠的原因之一。

  (四)探究記錄價值難以體現

  在一些課堂,記錄的作用僅僅侷限於孩子們在本堂課所謂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僅僅侷限於孩子們彙報時的一剎那,在上完課後,就出現了“遺忘在課桌上的記錄紙”,有的甚至進入了垃圾桶,於是記錄資訊就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改進、整理及再利用,無法讓記錄成為我們學生和教師資料的積累,也就無法真正體現出記錄的價值所在。我們不能否認學生在實驗或觀察這些具體活動中,在記錄的那一刻,他們甚至產生思維的火花,但是教師如不想辦法幫助學生保留,這些火花有可能像流星,一閃即逝。記錄的價值就在於教師是否能將學生的科學記錄轉化成他們的思維內化的過程,即明確發現實驗的現象。

  (五)科學記錄缺乏評價

  長期以來,考試一直是學科評價的主要手段,但隨著新課程實施,學科教學目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我們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現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從單一的考試發展到多元評價。在科學課堂上,老師往往只重視科學資訊是否記錄了,並沒有對資訊的價值進行有效評價,或者對學生的科學記錄過程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這樣教師就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記錄水平,最終不能使評價為促進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且評價方式太單一,應倡多人參與,可以是學生組內自評,互評,還可以透過家長參與記錄評價,與學校、教師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

  以上幾點問題凸顯了現階段很多教師對科學記錄的價值不明瞭這一問題。記錄的價值在哪裡?這是每一個科學教師應該理清的問題。“記錄”作為科學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及結果的書面呈現,清晰地體現著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成長足跡。因此,科學記錄的獨特價值不在於展示,而在於意義生成。也就是說,記錄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呈現某些資訊,也不是為了歸檔供日後查閱,而是為了解釋性理解,為了提出新的問題。它是實現師生共享共創、共同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引導學生自主科學記錄的思考和建議

  (一)“科學記錄”,記錄什麼?

  基於這樣的任務,我認為科學記錄本應該記錄以下方面的內容:

  1、知識點與科學概念。將一節課中的主要實驗探究結論記錄在相應的記錄本中;或將本節的科學概念稍做記錄,得以鞏固。

  2、探究實驗中的原始資料。要求學生在小組進行實驗時,要真實地把實驗中得出的資料和發現的現象及時記錄下來。記錄可以是李彪、繪畫、表格、圖片、統計圖等。

  3、課外科學知識的摘抄等。一些課外延伸探究活動的記錄,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和趣聞,一些平時腦子裡閃過的一些問題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學生愛科學,必定喜歡讀科學類的叢書,可以從書叢中記錄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二)指導記錄技巧,讓記錄具有實效

  另外,教師對“記錄”價值的真正理解及實現,不完全是一個認識問題,還有待於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體驗和認同。因此,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指導學生學會如何記錄:

  1、及時記錄。實驗結論必須根據學生自己在研究實踐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和研究結果作出。論證中引用的文獻資料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結論的直接依據,學生可以總結一下自己的看法,但這些看法也必須嚴格以自己的實驗結果為依據,絕對不容許撇開科學實驗結果,泛泛而談,這不僅沒有任何科學上的意義,也是與科學實驗客觀性背道而馳的。當然,如果學生在實驗基礎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或者今後繼續研究的方向,這是完全適宜的,也是應該鼓勵的。

  2、追求真實,快樂記錄。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對錶面事物和感官現象做出反應,它是瞬間的和無意思的行為。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實驗材料的吸引力遠遠地大於教師。所以,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引導孩子進行探究過程的同時,還要快樂記錄,不要讓科學記錄成為他們的負擔,繼而草草了事,應該激發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使研究記錄成為探究活動的必要環節,表達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使孩子的探究是有價值的行為。

  3、勤於記錄,給及評價。首先,孩子要做到每課有記錄,教師每課必查。學生還要擁有自己連續使用的記錄本。可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形式,如繪畫、文字、圖片、表格日誌等,來記錄自己科學探究中發現的最原始的資料,勤記錄,多記錄。其次,還可以透過課後展示,學期評比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成就感,讓他們擁有自信心,有成功的體驗。

  (三)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態度

  由於小學生剛剛開始參與科學實驗活動,開始科學記錄,各種設計上的和操作記錄上的錯誤在所難免,有些科學記錄往往違背了一些基本的生活與科學常識。這是很正常的,我們要鼓勵他們仔細分析整個實驗過程,從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訓,得出正確的科學記錄。在進行科學實驗記錄同時,還要求學生以科學家嚴謹、仔細、客觀、堅韌、刻苦的精神為榜樣,防止任何敷衍了事、馬馬虎虎、主觀武斷或虎頭蛇尾的工作態度。

  (四)教師應將科學記錄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當學生做到了“每課必錄”後,教師可以做出一定的“回應”。

  首先,透過對記錄的解讀,客觀的瞭解學生研究活動的程序和學生的研究能力,比如:他們的觀察是否全面,實驗是否正確,測量是否準確;蒐集、整理資訊,進行合理解釋的能力怎麼樣;學生參與科學學習活動是否主動積極、是否持之以恆、是否實事求是、是否尊重事實等。更重要的是教師對學生“記錄”的認真解讀,不僅是對學生為了完成探究目標而進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對學生勞動成果的尊重。

  其次,平時課堂上可以充分交流記錄。交流記錄可以讓同學們互相瞭解對方的探究過程及方法、分享自己獲得成功的快樂。它比學生在研究活動過程中的自發交流分享更具價值和意義。這是因為讓記錄成果在集體面前展示、交流分享,需要學生把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形成的內部思維語言轉化成書面文字或圖畫形式,再在交流彙報中反饋成日頭語言,它要求學生言起來有序、有據、有理,思維更富有邏輯性,此間獲取的資訊需處理得更加完善。

  最後還可以珍藏記錄。這種珍藏或者是以學生自己帶回家的方式,或者是在教室裡的某個區域開設專門的陳列區的方式,或者是檔案袋的方式等。這些對待學生勞動成果的方式不僅可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增強他們學好科學的信心,而且還為學生的成長過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形成性評價,是體現學生學習過程、記錄成長軌跡的較好方式。

  三、科學記錄的收穫與反思

  因此,我對學生的科學記錄要求是嚴格的。通過幾個學期的應用,收穫頗多:

  1、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他們的科學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2、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過程技能得到了一定的磨練,發展了科學思維。

  3、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他們的觀察更客觀了,更全面了。

  科學記錄的運用使我們的科學教育增添了無限的生機。今後,我還將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能力,對學習記錄的形式和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實踐應用中不斷摸索、不斷改進,從而提高科學記錄本的有效性,讓其更豐富,更完善,更人性化,為科學教育搭建“展翅的天空”,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

  科學實驗報告 篇11

  作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科學探究提出了明確要求,並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于思考。透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一般來講,我們進行科學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驟或流程:

  一、提出問題

  “現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進步”。

  問題是創造的先導,是思維的起點,具有問題意識是一個人有所創新的前提與基礎,是否具有問題意識,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因循守舊之人與開拓創新之人的分水嶺。

  我們提出的問題首先應該是科學的,不能反科學或偽科學,而且還必須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我們所能提出的問題應根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卻不能脫離生活和實際經驗,提出的問題應在其力所能及範圍之內,即有能力應用已有的物理知識,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識,利用科學的方法與思想,或獨立或協作地予以解決。

  提出問題後我們還必須明確問題,明確問題是為提出假設或大膽猜想奠定基礎。從物理學的角度較為明確地闡述該問題。

  二、猜想和假設

  讓學生做假設和猜想,就是根據已有的物理知識和實驗經驗,對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問題的答案提出猜想與假設,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動著科技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講,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認為,高中生業已具備以理論型為主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具體體現在:

  ①學生可以透過假設進行思維。按照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途徑,經過一系列的抽象邏輯過程,達到目的。

  ②學生思維業已具備預設性,在解決問題之前,學生已採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③學生思維已漸進形式化。中學生開始逐步地由具體運算思維佔優勢發展為形式思維佔優勢,不僅能夠進行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而且能進行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高中生在他們的實踐與學習中,已能夠完成從具體上升到理論,再由理論指導去獲得具體知識的完整過程。

  ④高中生思維活動中自己意識或監控能力的明顯化。

  ⑤學生思維能跳出舊框框,創造性思維已獲得迅速發展,開始追求新穎、獨特的東西,形成了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見解。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們大膽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儘可能多地突破舊有知識的羈索,打破時空的限制,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儘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膽的猜想往往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無意中的直覺往往可以開啟解決問題的大門,激發創造的靈感,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種大膽而有根有據的判斷往往也可以突破層層迷團,實現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實驗方案

  方案是種思想,是個預設,只有經過多次嘗試才能完善;方案是盞街燈,是座燈塔,指引著我們有目的有步驟地完成實驗或既定目標。方案設計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實驗步驟是否井然有序,關係到實驗資料是否真實可靠、是否切實可信,關係到實驗結論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好就好在實驗設計的巧妙,設計的合理,設計的渾然天成。

  為此:

  ①方案中的儀器應選材合理,便於準備,不能要求過高。在確定實驗方案之前,應首先學會正確操作和熟練操作,特別要注意應該注意的事項。

  ②探究過程應儘量清晰,各步驟間銜接流暢,表格設計合理,應儘可能多地確定實驗方案,儘可能多地進行實驗,並由此比較各個方案的優缺點,確定最佳方案,同時若其中某個實驗被確認失敗的話,也可以儘快選擇其他實驗方案。

  四、進行實驗

  根據實驗方案,按照說明書正規操作,操作時應注意安全(包括儀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實驗中要如實記錄資料和實驗現象等,利用觀察、實驗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實驗資料和資訊。

  儘可能地收集實驗資料與資訊,目的是儘量減少偶然誤差的干擾。收集到的資訊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做定性分析;資料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做定量的計算。當然,為了更好地逼近實驗結論,我們除了實驗手段外,還可以從多種資訊源上採集和獲取資訊,以彌補實驗手段的不足。

  五、資料處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資料與資訊後,就要對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透過分析和歸納,找出規律,嘗試根據實驗現象和資料處理得出結論,並對實驗結果予以解釋和描述”,透過對實驗資料的處理,能得到哪些反饋呢?

  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實驗結論時,需要注意的是實驗結論一般應具有以下特徵:

  ①條件相當嚴格,不能任意擴大或縮小;

  ②實驗方法相當完善,當然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③表述簡潔而嚴明,應儘量用嚴密且準確的科學術語來描述,且具有相當嚴謹的邏輯。

  六、心得體會

  透過實驗,汲取失敗的教訓,積累成功的經驗。實驗後要提交實驗報告,報告中要科學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過程、方法和結論。踢過足球比賽的大都知道“我們在比賽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積極突破,又要注重團隊的團結合作”的道理,同樣在科學探究實驗中,自己自主探究與交流協作也一樣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實驗方案,也要能夠積極聽取他人的建議,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成果。只有我們親身親歷科學探究,才能收穫一種習慣,養成一種意識,養育一種能力,這對我們今後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都是極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與質量、力之間的關係”的實驗為例,簡要探討如何進行科學探究和書寫實驗報告。

  實驗原理及實驗方案: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力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簡而言之,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體現在速度的改變上,而速度發生變化就表明物體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輛靜止的汽車,施加的牽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時間越短。由此我們不妨假設加速度與力成一次函式a=kf+b,同時假設b=0。假設成立與否,還需要用實驗探究和驗證。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即慣性越大,物體的運動狀態就越難以發生改變,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們不妨假設a=b+1/km,同時假設b=0。由此,我們現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時與力、質量有關的,那麼又有怎樣的關係呢?按照哲學上的觀點,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情況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質量(內因)共同決定的,合外力和質量兩個因素統一於影響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過程當中,同時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產生,質量則維持原有狀態不變,阻礙加速度的產生。在物理學中我們研究一個物理量同時與兩個或多個物理量(或因素)有關的多元問題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變數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變,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與其中某一物理量的關係,而後總結出這幾個量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首先固定質量,探究加速度與力之間的關係;而後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間的關係;最後總結出加速度與合外力、質量的關係。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雙曲線,然而真實地判斷該圖線是否是雙曲線是比較複雜的,不過我們可以變換角度,將a與m成反比轉化為a與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圖線上就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但加速度是不易測量的,因此我們需將其轉化為位移,而且我們所探求的主要是a與f、m間的關係,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無須求解a的實際值。設計實驗時使小車做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同時將小車放在相同的位置,並同時開啟和關閉資料夾使兩小車運動的時間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這樣就將加速度轉化為位移,以後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給出了實驗裝置,但不甚好。一方面嚴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沒有的,普通實驗室中的木板大都相當粗糙,不符合實驗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盤中放砝碼,好多同學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較均勻,然而這樣做很容易帶來相當大的誤差。改進後的實驗裝置如下圖:

  實驗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車兩個,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直木板兩個,大型資料夾一個,砝碼若干,勾碼若干,細線若干,刻度尺一把。

  為記錄小車的加速度,我們可以採用打點紙帶,同時為避免小車與定滑輪的碰撞,可以在小車後拴兩條較長的細線,細線的另一端加以固定。本實驗方案捨棄砝碼盤,而採用勾碼,可以保證拉力在一條直線上,增減勾碼即改變了小車受到的拉力。在小車上增減砝碼的質量,即改變了小車的質量。

  為得到近似光滑的長直木板,我們通常採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不加砝碼,不繫細線,試探著移動墊木,使放置在斜面上的小車近似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受g、n、f三個力的作用而處於平衡,合力為0,得gx=f,兩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當於f不存在。而當小車受到細線的拉力後,就相當於僅受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