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通用15篇)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通用1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蹟了吧,事蹟屬於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事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1

  延東生,1974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1993年12月入伍,1996年12月退伍,綏德縣中角鎮延家川村黨支部書記。作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他充分發揮黨支部領導核心作用,秉持軍人保家衛國的責任意識,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解群眾之所困,以“三變改革”為有力抓手,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全村居民脫貧致富,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精神文化建設為重點,帶領村委班子成員,迎難而上、紮實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延家川村打造成為環境美麗、農民富裕、產業興旺、品質提升的美里鄉村。

  2018年3月,綏德縣中角鎮延家川村退役軍人延東生當選了該村新一屆黨支部書記。他上任當村支書,意味著他要放棄常年在西安經營的高薪酬生意。延東生猶記每次回到村裡,鄉親們圍住他問長問短,看著老鄉們期盼的眼神和延家川村貧窮落後的面貌,他的內心五味雜陳。這些年,無論走多遠,最惦記的還是這個生他養他的老地方,他決定放棄西安的事業,回到生他養他的地方,讓鄉親們也富起來,讓延家川村舊貌換新顏。

  凝聚班子的戰鬥力

  自18年換屆任職後,發現村裡存在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如一盤散沙,可如何要處理好這些問題的整合,對我這樣的一個新手真的也是難上加難,經村兩委多次和村裡的老黨員,老同志群眾代表探討,研究,商議後,最終我們把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得到了妥善善解決,村風,村貌有了很大的變化提高,村裡現在不但團結安定,文明和詣,還被列為先進重點文明村。只有解決好問題安穩,才能有下一步的發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開展脫貧攻堅以來,該同志始終戰鬥在脫貧攻堅一線,完成了全村92戶188人脫貧,帶領群眾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終堅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換取貧困戶的放心”,經常“到戶中、面對面”入戶瞭解農戶困難,對本村所有貧困戶的家庭實際情況均能做到“情況清、底子明、瞭如指掌”,並且能真正做到把貧困戶當做自己的親人,針對貧困戶的困難需求,能夠及時到戶瞭解並幫助解決,在當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評。

  產業發展創益明顯

  他上任後發現,延家川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全村土地閒置荒蕪,村集體經濟落後,主導產業薄弱,在家群眾增收困難,村民人心渙散。面對這樣的現狀,他帶領村兩委班子在深入學習中轉變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過程中,結合“三變”改革,圍繞盤活集體資產、農村土地、林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資源要素,啟用發展潛能,先後到山東壽光考察溫棚種植,陝南革命老區柞水,天津毛家裕,楊凌農高會等地學習考察;為了使“死資源”變成“活資產”,他決定流轉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個長效穩定的收入。2018年9月成立綏德縣中角鎮延家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採用三變改革六步法,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2018年11月,合作社流轉川地60畝來發展蔬菜大棚專案,建成標準大棚27個,同時大棚基地設施配套400噸蓄水池,管網,電,路,太陽路燈等均己建設安裝完成,帶動全村387戶1089人增收,同時,大棚種植專案僱傭貧困勞動力20餘人,戶均家庭務工收入增加4000-9000元,這樣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時還能壯大集體經濟,儘早實現全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轉土地100畝用於栽培高標準、高品質紅薯,預計穩定增產40%,可直接帶動20戶62人增收。腰包鼓起來,日子美起來。看著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他說,再苦再累都值了。

  基礎設施大變樣

  村民富裕起來後,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落後,他多方爭取,積極協調,依託政府和社會力量,解決了鄉親們吃水難的問題,新建3口水井,維修2處水井;同時打造村委陣地,對陣地會議室打造和牆面,亮化燈,廣場運動器材的安裝打造,全村路燈的更換90多盞,熱水器56個,新式電錶370餘戶,硬化村裡道路一公里,為全村新建廁所235戶;同時發展紅薯產業一百畝,建成可容納30人的幸福家園,爭取200萬包大棚河提解決了父老鄉親們的出行難,用電方便問題,提高了我村形象硬體設施建設,面貌煥然一新。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2019年中秋節,舉辦了延家川新民風表彰暨中秋大會,為了調動村民們的積極性和凝聚力,評出10名個人先進進行表彰,透過表彰,大力弘揚道德模範的無私奉獻精神,教育引導廣大村民,以道德為榜樣,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從而弘揚社會正氣,倡導時代新風,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質,深入推進全村公民道德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同時營造出勤勞致富光榮、安於貧困可恥的社會新風氣,形成講文明、樹新風的良好社會風尚。

  團結老兵共創共建戰疫一線勇敢逆行行

  作為延家川村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為更好地服務退役老兵、團結退役老兵,他採取網格化管理模式,同時建檔立卡,每一名退役軍人一戶一檔,收集訴求與建議,定期召開座談會,交流紅色基因故事、致力軍人精神傳承。將優秀退役軍人延維浩選為村環境衛生監督員,號召退役軍人群體參與村集體建設,以軍人精神的引領示範作用營造全村積極進取氛圍。

  戰役一線勇敢逆行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他衝在疫情防控一線,為群眾築起一道堅固防線。他從臘月二十八接到鎮疫情防控工作任務後,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帶領村兩委成員,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衝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線,帶頭做好疫情防控宣傳,透過網格細化,班子成員與網格員一起挨家挨戶走訪宣傳,確保戶戶到位、人人知曉。為切實把“內防輸出、外防輸入”落到實處,在村各出入口設立卡點,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嚴格排查勸返外來車輛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間,他總是主動值夜班,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其他同志,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力量。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始終堅守著軍人的性格和氣質、紀律性和無私奉獻精神,時時處處彰顯著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養和赤膽忠誠,是退役軍人中的優秀代表,是一面旗幟。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他始終牢記黨的初心與使命,不計個人得失,為了全體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不遺餘力。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2

  2016年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劉豔軍來到省定貧困村龍門縣東村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4年來,他不忘初心,記住使命,紮根瑤鄉,甘於獻身,唱響了新時代消除貧困和振興鄉村的雄渾樂章,給村民們帶來了消除貧困的成果。目前,上東村勞動力貧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的村集體收入從扶貧前每年約2.7萬元增加到39萬元,從貧困村到小康村,從後進村到後進村,從產業空心村到網紅打卡地的變化。

  用真相贏得民心,激發消除貧困的內在力量。

  上東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是龍門縣青田瑤族鄉最大的少數民族村,這裡的貧困在省裡掛號:全村生病、殘疾、智力貧困現象突出,集體經濟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礎設施不足、大眾生產生活困難……

  得知被派往東村時,劉豔軍興奮焦急。市委要求將上東村建成省級扶貧示範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這意味著上東村扶貧工作不僅要做好,還要做好新的、優秀的工作。作為軍轉幹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裡暗暗地給自己立了軍令狀:不拔貧窮的帽子決不接受士兵!

  要想脫貧,先改變自己。從機構到鄉村,只有紮根,才能把兩心變成一心。白天訪問貧困家庭瞭解情況,晚上熬夜整理扶貧資料,到了上東村,劉豔軍忙於工作。

  第一次來的時候,有些村民給這個從機關下來的扶貧幹部打了個問號,推測劉豔軍是否來鍍金。但劉豔軍決心以真心戰勝民心,凝聚消除貧困的攻勢。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裡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東村。他積極深入村民家,噓寒問暖家,瞭解村民家庭成員和收入狀況、貧困原因等,正確識別建卡貧困家庭47戶172人(其中有勞動力貧困家庭35戶153人,無勞動力5戶12人,五保戶7戶7人)經常深入田地,與村民尋找財富的良策,與貧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來,劉豔軍透過自己的社會關係為上東村貧困大眾籌措扶貧慈善金和物資共計一百多萬元,幫助大眾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最令村民感動的是,在2020年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劉豔軍一直與村黨員幹部奮鬥在防疫現場,為人民群眾的安全和健康擔當守護者。

  劉豔軍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動了上東村村民。現在村民們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內生力進一步激發了。

  尋求良策實際招募,鋪設產業興村新路徑。

  治貧困要治根。產業扶貧是消除貧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大眾就地就業的長期計劃。

  上東村是龍門縣的水源保護地,被列為禁養區和禁採區,註定很難走工業化發展道路。如何打好產業扶貧卡,最大限度地將現有資源轉化為現實財富?劉豔軍認為,產業扶貧只有根據土地條件、對症療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穩定的扶貧。

  在實際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劉豔軍和村兩委班尋求構想,提出構想,尋找產業興村的突破口。他立足於該村溫泉、百竹園、古樹林等自然生態資源和瑤族特色文化優勢,加快推進以溫泉為重點的少數民族特色生態旅遊產業和多種產業相結合的農村產業發展新路徑。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目前該村發展的主要產業有鄉村生態旅遊、光伏發電、生態種養、廣告租賃、竹製品加工等。此外,劉豔軍為上東村贏得韶新高速出入口,為今後大型溫泉專案落地奠定了交通優勢。村民們說他為上東人民做了現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劉豔軍透過建立財富領導人才庫,請相關技術和業務專家培訓財富領導人,培養技術、通電商、會管理財富領導人,建立專業合作社3人。四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援下,他和村兩委班子、村民們透過開闢切實可行、合理有效的產業發展新途徑,幫助上東村和貧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長期穩定的脫貧致富之路。

  抓住黨建促進和諧,描繪美麗鄉村的新畫卷。

  送錢送貨,不如建個好支部。四年來,劉豔軍指導省、市、縣加強黨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實施方案,強調基層組織建設,以標準化、規範化的美麗黨建設體系引領上東村黨建設,建設不去的扶貧團隊。

  針對上東村黨支部在外務工流動的黨員多、經常教育困難組織的特點,村黨支部建立了上東村黨員之家的微信群,在小組中及時發表了村黨支部的工作動態、時政教育內容、黨的理論知識等,為在外黨員建立了學習教育的便利平臺。與此同時,該村黨支部重視發展培養黨員,近3年發展3名30多歲的大學生預備黨員和2名30多歲的入黨積極分子,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評議、民主管理黨員等相關制度,重視制度管理黨務村務,致力於解決班級執行力、戰鬥力不強、組織生活不規範等問題。

  四年來,透過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發揮了上東村黨支部的戰鬥要塞作用和黨員隊伍的先驅模範作用。黨建促進和諧,現在上東村各社會事務呈現出繁榮景象。該村也相繼榮獲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設示範點惠州市先進基層組織等稱號。劉豔軍堅信,在黨建的帶領下,上東村的黨員幹部一定能成為未來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的主力軍。

  現在的上東村,產業繁榮,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東村的蝶變有目共睹,而劉豔軍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讓當地村民們感動。2021年4月,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方面表現突出,劉豔軍獲評為廣東省鄉村振興先進個人,被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通報表揚。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3

  李雅文,現任佛山市南海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區委農辦、區扶貧辦專職副主任,2021年6月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授予“全國鄉村振興(扶貧)系統先進個人”稱號。

  大學時代,培養奮鬥精神和務實作風

  李雅文1993年入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成為國土與房地產開發管理專業的第一批學生。大學期間,他擔任班長,也加入了學生會。“在仲愷校園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老師們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師們在學習上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在生活上又很親切,對我們很關心,還經常跟我們一起打羽毛球、打排球,我們管理學院書記李錫儒老師當時就住在學校裡面,經常帶我們去他家吃飯。可以說,在仲愷校園的這兩年,既充實又快樂。”李雅文回憶起仲園的點點滴滴,還是記憶猶新。

  李雅文在專業學習上刻苦認真,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大二期間,光榮入黨。“李錫儒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多出去鍛鍊,做事情要多實踐。”“務實做人,踏實幹事”是李雅文做人做事的宗旨。大學期間,專業的老師常教導他們要肯吃苦耐勞、敢於創新,老師們的教導李雅文一直記在心裡,他也養成了務實、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

  用心幫扶,助力涼山州脫貧

  2021年6月,李雅文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授予“全國鄉村振興(扶貧)系統先進個人”稱號。實際上,早在2007年響應號召到貧困村掛職任村委副書記時,李雅文便與扶貧工作結緣。

  2017年,為響應黨中央“東西協作”的政策,南海區與涼山州的甘洛、越西、喜德三縣簽訂了結對幫扶框架協議,李雅文開始了涼山州扶貧的攻堅克難之旅。

  “像是從現代社會穿越回到了原始社會,村民們的住宅分散在山上,地板是泥土,衛生環境很差”,回憶起當初入涼山州時的情形,李雅文仍充滿感慨。當時涼山州是我國的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甘洛、喜德與越西是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的其中三個,彝族人口占大多數。當地自然條件惡劣,地形比較封閉,原本村民的住宅分散,李雅文每次走訪當地居民都需要坐四至五個小時的車程,下車後,李雅文還要徒步走一到兩個小時才能到達各個散落的農戶。

  地形的封閉導致當地與外界的交流較少,思想封閉,村民文化水平低,有些村民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村民們平日僅靠手工種植玉米、蕎麥等作物維持生活。有些貧困戶家裡只有一口鍋,一把勺子,也沒有區分碗筷的意識,吃飯時一家人坐在泥地板上,用手抓飯吃,這把勺子全家共用。由於當地衛生環境的較差,村民們也不講衛生,醫療資源匱乏,導致肺結核在當地比較多發,諸多問題擺在李雅文等扶貧工作人員的面前,他們感到時間的緊迫和扶貧的壓力。

  李雅文覺得扶貧工作千頭萬緒,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還是要轉變人的觀念和思想。“在仲愷學經營管理時,老師一直強調,管理最重要的是激發人的內生動力,發揮人的優勢。”他想讓“一部分人先走出去,起帶動作用”。李雅文牽線搭橋、想方設法讓村裡的青壯年勞動力到珠三角地區打工,一開始他們沒有工作技能,李雅文就先對他們進行培訓,耐心指導他們。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讓他們儘快適應外面的世界,融入社會。幾年間,共有6000多村民走出大山,到珠三角地區務工。這不僅改善了村裡的經濟,更重要的是,他們開闊了視野,提升了技能,假期回到家鄉,也會傳播先進的思想、帶動周圍的村民改變觀念,讓他們看到依靠勤勞奮鬥,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慢慢地,村裡人也開始講衛生了。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變。

  李雅文不僅帶領村民“走出去”,還採取了“引進來”的方法。他與扶貧隊伍一起多方聯絡,為涼山州北三縣引進企業11家,因地制宜,打造7個產業園區,總投資超3億元,帶動2萬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村民的經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村裡的衛生條件還是比較差,特別是學校條件簡陋,設施也不齊全。沒有開水房,學生們只能從家裡帶水到學校,帶來的水喝完就沒有了,實在渴了只能喝生水。李雅文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成立了“雛鷹助飛扶貧慈善基金”,籌集社會善款310餘萬元專款為北三縣104間學校安裝255臺淨水熱水器,使涼山州北三縣學生飲上安全熱水。

  聊起扶貧中遇到的困難,李雅文打趣道:“頭髮就是這樣白的。”他頓了一下,說:“扶貧工作中的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常想起仲愷李錫儒老師的教導: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不要驚慌,保持樂觀,一步一步地去解決,要奮進,不要鬆懈!”這些話給了他前進的力量。

  在南海區扶貧幹部們眼裡,李雅文一直是特別能戰鬥、特別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的“一線操盤手”,務實肯幹的他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扶貧路上的“老黃牛”。

  李雅文每年都要進涼山十幾次,每次短則一週,長則十幾天。回憶起剛到涼山的日子,李雅文笑著說:“起初什麼都需要我們手把手去教他們,就像父親教孩子讀書一樣一遍遍地去教,雖說很辛苦,但是幫人的人是最幸福的,看到群眾脫貧走向幸福,我也覺得很幸福。”

  科技扶貧,發展智慧農業

  “網際網路對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而物聯網是超越網際網路的形式,透過物聯網發展農業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向。”李雅文對物聯網發展農業的前路信心滿滿。李雅文在幫扶地推動5G農業、智慧化農業發展。最近幾年,南海區配合當地在涼山三縣打造起7個產業園:在喜德縣,他們打造起魯基鄉現代農業迴圈產業園,該產業園成為四川省第一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在越西縣,打造的現代農業(蘋果)產業園區,採用5G資訊科技栽種“5G蘋果”,成為涼山州首個產供銷一體、物聯網智慧化農業園區……這些舉措有效提升了生產效率,促進幫扶地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

  李雅文結合雲浮羅定地區特點創立了“萬畝南藥基地”,除了引導利用好羅定當地資源外,他結合南海區的優勢,聯絡南海區製藥廠與南藥基地對接,為基地引入實力雄厚的合作企業,以“強強聯合”做大做強南藥基地。同時,李雅文還聯動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中科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為基地注入先進技術力量。“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源泉,我們也致力於利用科技智慧化推動幫扶地的產業發展。”李雅文說。

  扶貧期間,李雅文及其團隊為雲浮56條貧困村集約土地超過3萬畝,落實產業專案326個;為涼山北三縣引進企業11家,打造產業園區7個,建立“帶不走”的長效脫貧機制。發動企業募集近1億元款物,助推民生髮展。2020年發動165家企業結對雲浮56條村,助力脫貧攻堅。2020年底,雲浮市20607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涼山州北三縣全部脫貧摘帽。

  “看到群眾脫貧過上好日子,我也覺得很幸福!”務實做人,踏實幹事,李雅文用自己在大學的所學、所悟,為鄉村振興和扶貧事業貢獻力量。他,值得吾輩致敬和學習!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4

  人生有多少路口,就會有多少選擇,決定人的選擇的是一個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人民群眾身陷窮困、需要幫扶的時候,有的人選擇享受自己的.安逸生活,有的人選擇與人民群眾一起奮鬥。黃丕臣同志始終堅守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毅然選擇後者,雖然已不年輕、且身體患病,但卻依然堅定執著、一心為民。

  2019年7月,黃丕臣被選派到安樂鄉擔任扶貧工作隊長,桃源村委會駐村隊長、第一書記,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因在扶貧工作、群眾工作中,他一心為民、經驗豐富,是名副其實的“老師傅”,同事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老黃師”。

  面對扶貧他選擇服務群眾

  2019年7月,黃丕臣積極響應組織號召,懷著對農村的深厚感情和一顆熾熱之心,選擇深入基層、紮根農村,到偏遠的安樂鄉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他積極組織村、組幹部走村串戶、瞭解民情、服務群眾,逐戶逐人進行摸排,為精準落實脫貧政策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深入調研,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指導幫助桃源村制定了幫扶工作規劃和年度幫扶計劃,提出“強支部、夯基礎,調結構、興產業”的工作思路,為桃源村的發展明確了方向。

  為桃源村的發展,為桃源村群眾的脫貧,他想的多、做的也多。村裡每一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住址所在、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幫扶聯絡人等資訊他都瞭如指掌,比包片的村幹部還熟悉。他還積極協調爭取扶貧資金15萬元,實施了迆桃源、溫家村村間道路硬化、者四衝壩塘維修工程;向縣總工會爭取資金6.7萬元,用於補助村委會文化活動室建設;兩次到州老體協,協調桃源村老年人體育活動中心建設專案,目前,投資64萬元的老年人體育活動中心建設專案主體工程已完工,由他主抓的桃源村史館也即將開館。

  面對困難他選擇建強支部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作為第一書記,黃丕臣深知基層黨組織是推進精準脫貧、維護社會穩定、帶領農民致富的戰鬥堡壘,是帶領群眾脫貧的主心骨。他充分發揮自己長期在組織部門工作,熟悉基層黨建工作的優勢,從實際出發,堅持黨建、扶貧雙推進的思路,幫助桃源村制定完善了村組幹部定期學習、公開承諾、議事決策、結對幫扶等制度,有效促進了村“兩委”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帶領村組幹部到戌街、共和參觀產業發展、基層黨建工作,主動協調縣農業農村局、縣人社局到桃源村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有力提升了村班子和黨員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水平。指導桃源村制定“三會一課”年度計劃,創新活動方式,豐富活動內容,把組織生活與農村工作相結合,既加強了黨員的教育管理,又服務了人民群眾,有效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選優配強了支部班子,改變了村民小組無人理事的狀況。劉家壩黨支部、迆桃源黨支部成功建立為規範化建設達標黨支部。

  面對紀律他選擇帶頭遵守

  作為工作隊長,他始終帶頭遵守駐村工作紀律,嚴格落實《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管理辦法》和駐村在崗、考勤簽到、請銷假、工作例會等制度,切實加強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管理,堅持帶頭轉變作風、多辦實事,嚴格按“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進行決策、落實和公開公示,切實做到讓群眾監督、讓群眾評判、讓群眾滿意,確保了各項扶貧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實。堅持每月召開1次全鄉駐村隊員例會,瞭解駐村隊員思想、工作情況,及時傳達學習上級扶貧工作檔案會議精神,研究解決駐村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面對病痛他選擇重返崗位

  2020年5月27日,黃丕臣到羊舊村開展脫貧攻堅交叉檢查工作,在走訪貧困戶的過程中,他突然感覺頭暈目眩、全身無力,倒在了地上,被緊急送到州醫院進行搶救,經全力救治,終於轉危為安。主治醫生說,黃丕臣同志是突發的急性心肌梗死,幸虧轉送和搶救及時,否則就有生命危險。單位領導、同事和身邊朋友要求他出院後申請回單位工作,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了,他說,“我沒事,桃源村的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桃源村的貧困戶還需要繼續幫扶才能穩定脫貧,組織交給我的使命還沒有完成,桃源村的老百姓還在等著我。

  他用一顆赤誠之心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黨的莊嚴承諾!一年多的扶貧工作得到了村民的廣泛認可,他已經和村民心心相通,成為了村民的知心人。在他的努力和帶動引領下,村“兩委”找到了引領發展的方向,村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為桃源村鞏固脫貧成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5

  胡文明同志自2017年3月入駐拉伯鄉拖甸村委會以來,按照省、市、縣關於“回頭看”檔案精神,紮實開展“四項工作”,以走村入戶瞭解情況、徵求意見為前提,以解決群眾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目的,與當地黨員群眾同學習,同工作,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確保了拖甸村委會幫扶活動不走過場、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深入走訪,準確掌握村情民意

  拖甸村位於拉伯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47公里。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610戶,2542口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1戶,667人。

  胡文明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村民,把駐地當作自己的家,克服了高溫的考驗,起早貪黑、走村串戶,深入農戶調查摸底,訪貧問計,短短兩個多月時間,足跡踏遍了拖甸村委會15個村民小組,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159戶。他還不時與村組黨員幹部、農民群眾座談交流,瞭解生產生活狀況,認真記好民情日記。透過查村情和深入的走訪調研,他不僅準確掌握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還清楚掌握了整個村情社貌。

  吃透政策,深入查詢扶貧物件是否精準

  胡文明同志剛來,正趕上全省扶貧工作轉入整改階段,按照省、市、縣關於“回頭看”檔案精神,先後進行了7次“回頭看”。他先後參與了拖甸村委會易地搬遷工作存在問題的摸底調查、拖甸村卡外農戶的摸底調查和託甸村精準扶貧動態調查等專項活動。胡文明與兩委班子一道,及時組織廣大扶貧幹部職工認真學習領會,把握政策要點,吃透政策精神,並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和“六九五六”貧困退出標準,嚴格對標對照,逐戶分析研判。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進村入戶摸底調查等工作任務。

  在調查工作中,胡文明同志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脫貧目標,深入查詢產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創業、安全飲水、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兜底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查詢扶貧物件是否精準,扶貧措施是否有效,資金管理是否嚴格,貧困退出是否真實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等,按照“五查五看、三評四定一公示”的要求,逐村召開村民大會、黨員大會對村內建檔立卡戶進行核實,擬定貧困戶於組內,經村內評議、村內張榜公示後無異議報鄉政府,確保了全村貧困戶的準確性。

  摸底調查結束後,他與其他隊員一道不辭辛苦,認真撰寫出《寧蒗縣拉伯鄉託甸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入戶調查統計表》、《託甸村回頭看整改意見彙總》、《託甸村回頭看統計表》《託甸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數增減情況明細表》、《託甸村貧困戶資訊表修改》等,準確掌握了拖甸村民委員會建檔立卡貧困戶變動情況,著力降低錯評率、漏評率,努力提高了群眾的滿意度,從而確保了拖甸村委會“整改”活動不走過場、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謀劃專案,農牧民受益匪淺

  胡文明同志與雲南省社科院駐村工作組,籌建了託甸村委會精準脫貧作戰室,並以查民情、聽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為出發點,同村班子一道,齊心協力,真抓實幹,把跑辦幫扶專案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辦,盡最大努力爭取專案資金。

  胡文明與他的隊友們,在確保託甸村委會貧困戶1萬元掛聯配套資金、家庭助學基金10萬等足額投入外,時刻關注並落實託甸村委會三江口、布落、兩家村“灌溉用水”、託甸村委會文化活動廣場等工程專案推進情況。同時加強溝通協調,爭取更多資金幫助村民解決安裝太陽能路燈及安裝廁所+淋浴室+太陽能熱水器等專案建設。為此,胡文明同志親自認真撰寫了《安裝廁所+淋浴室+太陽能熱水器專案立項申報建議書》、《安裝太陽能路燈專案立項申報建議書》等報告。經過胡文明等同志不懈的努力,雲南省社科院共落實專案資金27萬元,在格落、草皮甸、古魯甸三個村組試探性地實施了太陽能路燈專案,經評估驗收後進行運營,效果十分良好。在最短的時間內辦成了讓群眾看得見,摸得到,用得上的好事實事,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成績贏得了群眾的認可。

  胡文明還直接參與了《託甸村精準脫貧示範村建設專案》方案的草擬工作。透過深入調查,瞭解掌握了拖甸村目前的發展現狀,初步確定了以打造4個示範村,即民族文化生態示範村、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鄉村旅遊示範村,建設房屋固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路燈亮化工程、庭院美化工程、環境淨化工程、特色產業、村民素質提升工程、基層黨建創一流工程等為主的10大惠民專案。

  艱辛的付出,收穫了累累碩果。如今,拖甸村委會各種規章制度健全,發展思路明確,農村經濟有了堅實的保障。走進拖甸村,一條條寬敞的路面、一盞盞明亮的太陽能路燈、一間間整齊的民房、完善的各類公益設施,儼然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祥和、安康的農村新景象。

  牢記宗旨,展現人民公僕形象

  在離開昆明時,胡文明在他的日誌中寫道:說實在的,年逾五十,重新接受一項全新的工作,確實有一定的挑戰性,何況是去偏僻的鄉下,有那麼一瞬的忐忑。但這次去的地方,卻是生我養我的故土,我能拒絕嗎?我拒絕得了嗎?故鄉時時象一隻無形的手,牽絆著我的心,何況我的故鄉還是那麼落後、閉塞,我能為她做點什麼呢!好吧,去了再說,那怕只有三分力,我會使出四分勁!就讓我帶著一顆誠心,一份熱忱,故鄉我來了!

  剛入村那天,看著從車上搬下的三套行李、洗漱用品,鄉黨委書記驚訝地說:“真住啊?”胡文明真誠地說:“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是你的村民,每月要住20天以上。”從此,一住就是5個月。作為雲南省社科院派出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胡文明同志首先認真思考了四個問題,一是省委為什麼要開展“找問題、補短板、促攻堅”為主題的整改活動,二是下派駐村工作隊到村做什麼,三是駐村期滿給黨員群眾留下什麼,四是回去收穫什麼。胡文明同志為了回答好這四個問題,他時刻警醒自己,駐村工作隊是一面旗子、一面鏡子,要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

  胡文明同志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堅持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學習”。作為一名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教師,他深知脫貧攻堅工作事關黨群、幹群關係;事關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他毫無怨言、義不容辭地投入鄉村。時刻把基層黨員群眾的反映做為第一訊號,時刻把群眾滿意又不滿意做為標準。他時常對身邊的年輕隊員說,我們工作隊來村是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不是來享福的,要多向老黨員、老幹部請教、學習,加強黨性鍛鍊和思想改造,自覺把廉潔自律貫徹到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整改”工作中,胡文明同志善於宣傳教育和政策落實,他不僅帶頭講黨課,而且在深入村組和貧困戶家中時,耐心細緻地做好群眾思想工作,解釋政策變動的原因及新政策要點,使群眾理解支援政策調整並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幾個月的相處,老百姓把胡文明和他的隊友當成了親人,他們的住處也成了村辦公室,一天到晚總會有老百姓來嘮家常,村民誰家有事,不管大小都願意來和工作隊商量。胡文明感慨地說:“都說群眾工作不好做,透過駐村這幾個月工作經歷,我看只要心裡始終有老百姓,帶著感情真正走到群眾中去,老百姓就會把你當自己人,那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回到寧蒗,回報家鄉,這是本人長久以來的一個強烈願望。在駐村期間,我一定嚴守扶貧工作紀律,勇於擔當,勤勉工作,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努力完成各項扶貧攻堅工作任務,給組織和當地民眾交上一份圓滿的答卷。”這是胡文明同志抵達拖甸村委會後第一篇日誌中的話,可也正是他的真實寫照!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6

  陸海紅同志於起任上海市零陵中學黨支部宣傳統戰委員,9月起擔任校工會主席連任至今,學校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蹟。她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圍繞教育、教學和黨務工作,恪盡職守,發揮了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出色完成了上級黨組織交予的各項任務。在她的大力協助和辛勤努力下,校工會獲年終考評“綜合優秀”,並榮獲“度徐彙區教育新聞報道工作先進集體”,多名黨員、教工被評為區級以上各類先進,化學教研組榮獲“徐彙區新長征突擊隊”、“徐彙區白玉蘭巾幗文明崗”和“上海市教育系統巾幗文明崗”等榮譽稱號。在全校落實學實活動整改事項工作中,作為整改事項督辦小組組長,她團結帶領全體黨員立足崗位,凸顯“三高”,整改事項有序推進,如期全部辦結。

  一、勤於學習,善於反思,不斷提升黨建執行力。

  作為一名黨務工作者,她自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和黨務知識,認真參加區委黨校組織宣傳委員培訓,積極探研問題,自覺用理論指導黨建實踐,推動學校發展。她協助支部制定《統戰工作六項制度》,在宣傳委員培訓會上進行經驗交流。在宣傳和統戰工作中,她依託黨支部,發揮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制定和諧校園建立規劃,做好宣傳策劃,落實統戰制度,完善輿情反饋,營造輿論氛圍,事蹟材料《學校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蹟》。為更好地突出宣傳效果,她整合學校各路工作,組織制定《零陵中學迎辦世博宣傳工作實施方案》,統籌落實各路宣傳工作,營造積極進取、敬業奉獻的和諧氛圍。她協助支部完善教代會制度,以黨內民主帶動校內民主,以黨務公開推動校務公開,尊重黨員和群眾主體地位,落實黨員和教工民主權利,使黨的工作在群眾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她本人鑽研業務,積極參與區學科德育課題研究。作為課題組成員之一,結題成果正參評區第十屆教科研成果獎。同時她及時總結工會工作經驗,總結材料受到上級工會的好評。

  她在工作中腳踏實地、嚴謹務實。身為工會主席,她始終以黨務工作者的政治覺悟,一步一個腳印地落實學校中心工作。她協助支部發揮工會的橋樑紐帶作用,反映群情民意,把工會工作融於學校黨建工作中,調動了黨員和群眾參與學校工作的熱情。如,她以學校工會三年發展規劃的制定為切入口,貫徹“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全面履蓋,突出維護”的十六字方針;按照黨建“一二三”格局要求,落實和完善教代會制度;在校務公開工作中,她能按照有關工作條例要求健全制度,規範程式;在校慶45週年演講比賽活動中,她認真籌劃,精心組織,11位上臺演講的教工中有7位是黨員,充分展示了黨員的綜合素質和宣傳水平;在迎世博“三五”行動中,她帶領黨員、教工走向街頭志願服務世博。

  她有較強的全域性意識和大局觀念。在承擔京津滬渝四城區教育黨建研討活動接待工作中,她以到位的宣傳、有序的協調和精心的服務,宣傳了徐匯教育,展示了徐匯教師的形象和風采,受到教育黨工委宣統科的表揚。

  二、為人正派,以身作則,真心實意服務教工群眾。

  作為支委,她努力引導黨員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在落實整改事項中,她組織落實黨員各項學習活動,支援學生黨校、社群共建工作,使支部凝聚力工作富有成效和實效。

  她作風上平易近人。教工們都喜歡和她交往,有了大事、喜事總要邀上她,而她也總是克服各種困難,熱情參與,事事處處與群眾打成一片。黎明中學退管會併入後,學校退管會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但她本著真誠待人、一視同仁的態度,不抱怨、不歧視,熱心組織各項活動,經常家訪慰問。

  陸海紅同志思想作風正派、為人謙虛,處事正直、廉潔自律。她關心群眾,待人熱忱,工作細緻,傾聽民聲,想教工所想、急教工所急,熱心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努力為教工辦實事、辦好事,深得黨員和群眾的信任好評。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7

  上任前,村裡窮,班子散,群眾的心寒了。群眾背地常說:村官不村官利益就佔邊,黨員不黨員就差兩毛錢"。新兩委班子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如何擺脫貧困的局面, 他和村幹部們坐下來進行了多次仔細討論研究,最後達成了局面不穩定,發展就無從談起的共識。為此,村兩委把班子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勤開會,勤學習,把團結協作,形成合力,發揮整體功能作為班子建設的根本目標,注重在自身建設上做文章,求突破,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充分發揮村委會的自治作用。尤其是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按照"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服務人民群眾、加強基層組織"的總體目標,一方面,在帶領群眾共同治富上,強化親民、為民、安民、富民的思想理念,把依託市場,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作為立村之本,開闢一條致富之路,填鼓農民的錢口袋;另一方面,在強化村級管理上,把清廉務實村務公開民主決策作為工作重點,完善廉潔自律制度,對村財務,辦事程式,涉農有關政策,重大事項等逐一進行了公開,讓農民一看就明白,一問就知道,增強了工作透明度。為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發展公益事業夯實了基礎。

  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提高辦事效率,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以縣委組織部關於加強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專案為契機,投資18萬元,新建了村級活動場所和黨建活動室,配備了辦公設施和黨員遠端教育裝置,並製作了黨建展版,做到了制度上牆、表冊齊全,保證了黨建工作的規範有序進行。

  領好路 增收致富

  張家灘村始終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村,村民對市場認識淡薄,習慣於種小麥、油菜。要實現張家灘村的大發展快發展,讓農民過上富足的好日子,村幹部帶頭是關鍵。黨群關係緩和後,村幹部又考慮怎麼樣才能讓村民富裕起來,過上好日子。近年來隨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大力實施和寶庫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的優勢,陳國勝搶抓機遇,圍繞創先爭優活動內容,在全村樹立示範典型,努力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農戶開始種植以雲杉為主的苗木,此產業一直延續至今,()現全村家家戶戶種植雲杉,在他的帶領下,全村成立苗木專業合作社2個,產權界定合作社1個,培養致富帶頭人3個,黨員致富能手12名,在整村推進專案中,種植雲杉達到600畝、125萬株,每年戶均增收7-8萬元,發展特色種植業,經濟實力逐年上升。

  辦事實 建設新村

  全鄉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以來,在他的帶領下,黨支部始終堅持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原則,在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以"最佳化產業結構、破解增收難題、黨員帶頭致富、群眾共享和諧"為創先爭優活動載體,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支部建設。透過開展黨員公開承諾、黨員設崗定責、群眾評議等活動,為村裡辦了一件件實事好事。村裡的道路每逢次啊雨天村民都不出門,陳書記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透過多方關係籌集資金,並向上級爭取部分資金。2009年-2010年,村投資90萬元將村各主道、巷道全部進行了硬化路,共計7公里。當了解到群眾種植雲杉澆水難的問題,他及時與縣水務局聯絡,在該村實施了渠系配套專案,極大的緩解了耕地缺水的困難。積極與上級部門和聯點單位聯絡,爭取退耕地節能烤葙180個,總投資22萬元。在退耕還林戶低產田改造專案中爭取化肥18450公斤,秋翻600畝。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8

  男,1956年生,入黨。該同志政治素質好,有較強的經濟嗅覺和創新水平,他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卻懷揣遠大理想,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一、為鄉親艱難創業,一心幫鄰致富。

  1982年,他開始搞私營運輸,通過幾年的辛苦打拼,自己積累了一定資金。在跑運輸過程中,發現農村新興的養殖廠比較多,但雞飼料比較緊缺,農民買飼料不知道真假,有時花冤枉錢,上當受騙之事時有發生,為此,他決心自己建立飼料廠,為村民提供優質、價廉的好飼料。,他透過多方協調資金,籌集600萬元建立起了華明飼料廠,華明飼料佔地10畝,擁有職工40餘人,每人月收入1500元以上。華明飼料生產的優質飼料能夠供應本地20餘個村,100餘戶養殖戶,為養殖戶年節省資金10餘萬元。

  二、為夢想致力創新,使誠信深入人心。

  他深刻地認識到市場競爭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如不創新就會被無情的淘汰出局。為了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達到鄰里共同致富的夢想,他多次聘請濰坊、龍口等技術人員完善公司技術創新,邀請了部分養殖戶作為公司的顧問,隨時為廠家的發展提供反饋資訊。他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從不因客戶欠債欠債而不與發貨,並多次給予困難養殖戶與無私幫助,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全體養殖戶都富起來,共同把養殖業做大做強,使群眾儘快脫離貧困邊緣,走向幸福的小康之路。他的付出得到了廣大養殖戶的認可,公司產品供不應求,公司也得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三、為鄉親再次創業,勇擔商業風險。

  華明飼料為廣大養殖戶提供了原料,給村民解決了不少困難,但現在一個新的問題出現,因金融危機和禽流感雞苗價格上漲較快,養殖戶感覺資金壓力較大,並且利潤空間壓縮的很小,很多養殖戶紛紛改行,養殖大棚閒而不用,楊富國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為此,他又經過多次參觀、學習、考察、交流,與其他有志之士透過貸款、籌借籌方式共籌集資金1200萬元,於成立了盛國畜牧有限公司,佔地62畝,專門從事孵化產業,現正在建設中,預計夏便可投產運營,將更好的為民解憂。

  四、為理想不斷學習,道德文明永相傳

  同志從未放鬆對思想理論的學習,他不斷地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不僅他自己這樣做,他還希望全體員工的科學文化素質都得到提高,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他在公司內建立了圖書閱覽室,訂閱各種黨報、科技雜誌、文學資訊等刊物及報紙,鼓勵員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強化提高員工素質。華明飼料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職工從來未發生過打架、鬥毆,甚至不文明的行為都很少出現,並且每位職工在村裡漸漸都成了孝子、孝女,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真是民間一大奇蹟。

  五、為明天繼續奮鬥,公益事業常放心間。

  他指出公司的發展戰略是用低成本吸引客戶,用高質量贏來客戶,他滿懷信心的說“為了更好的發展公司,為了更好的帶動客戶致富,為了更好的贏得支援,我們下一步將成立無棣華明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提供雞苗、飼料、養殖、宰殺一條龍服務。”發展宰殺業也是為養殖戶提供銷路問題,此心可見一斑。

  楊富國同志創業已有28個春秋,他一直以帶動父老鄉親致富為目標為社會公益事業無私奉獻,修路、建橋、治病、救災等社會捐款已記不清,至少已10餘萬元。他是致富不忘鄉親的典範,是企業家學習的楷模,是村民道德的榜樣。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9

  田徑,男,39歲,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畢業於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系印江自治縣纏溪鎮方家嶺村人。

  一、義無反顧 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醫 生這個職業是光榮而崇高的,不僅是能以肉體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給人安慰,所以選擇了這個職業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 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所在的村衛生室轄區服務四個行政村,共服務3000人口,能愛崗敬業,紮根在農村最基層衛生服務,遵守 國家法律法規,嚴格執行規定的收費標準,堅持從正規渠道進藥,藥品價格,收費標準公示上牆,不開大處方,不亂收費,讓群眾花小錢,就能放心就醫。 醫者父母心,對群眾熱情,關心,耐心聽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們的需求和意見。時時急病人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時嚴肅認真,細緻診查每一例病 人,謹慎用藥,嚴格執行操作常規,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白天還是夜晚,下雨還是下雪,上班時還是下班時,隨叫隨到,無怨無悔言。有時 一晚能出診數次,一夜都睡上覺,有時剛端上飯碗,吃了一口飯,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沒輕閒過,更談不上平時節假日,曾有人問,這麼沒日沒夜,圖 的是什麼,即沒有高的收入,也沒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憑一個人的良心,一個醫生的道德。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非典期間早出晚歸,整天排查從疫區迴歸人員,為他們早晚測一次體溫,不畏懼隨時被感染的可能為轄區內兒童檢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區兒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

  到發現疫情及時上報,認真篩查轄區內出國迴歸人員,做好登記,嚴密防控h1n1流感的發生和流行。

  所在村衛生室,管理規範,制度健全,資料齊全,去年被評為鎮先進村衛生室,個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後,多次被評為先進鄉村醫生,鎮優秀共產黨員,纏溪鎮第五屆、第六屆人大代表。

  在 轄區內經常開展巡診工作,及時送發防保所下達的各種宣傳資料,使防病抗病知識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戶。向村民宣傳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宣傳新型家村合作醫療的優 越性。配合主管部門村委員會開展改水改廁工作,主動參與,當好參謀,向村民宣傳改水改廁對人的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眾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把各種疾病 控制在萌芽狀態。經常為60歲以上老人健康體檢,聽心肺、測血壓,建立了村民健康檔案,規範管理性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為他們檢查,建議治療和康 複方案。開展35歲以上測血壓,及時發現高血壓病人,提出最佳治療意見。及時通知轄區內孕婦去醫院體檢,向她們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夏秋季產後訪視的同時 宣傳預防產婦中暑。做好兒童保健和計劃免疫工作,及時發放預防接種和體檢通知單,結核病督導工作一絲不苟,主動與患者達成服藥協議,發現副反應及時報告。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10

  三年堅守,她用知識和愛心耕耘著70多名孩子的未來。

  高原之巔,她用熱情和青春守護著“高原花朵”的成長。

  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鶴峰縣中營鄉,有所高原小學。三年前,大學畢業不久的鄧麗來到這裡。猶如一朵雪蓮花,她為孩子們帶來了知識和快樂、為落後的高原小學帶來了生機和希望。

  一個人改變一所學校

  2009年8月的一天,鶴峰縣已經很冷,鄧麗穿過蜿蜒的山路,來到小學報到。

  “哇,是個女老師,好漂亮啊!”孩子們擠在她的辦公室門口,探著頭,用驚奇和欣喜的眼神望著這位新來的老師。

  “我是學校唯一的女教師,也是和學生年齡懸殊最小的老師,孩子們都很歡迎我。”鄧麗告訴記者,在她來之前,學校只有7名男老師,平均年齡54歲。

  除了是高原小學的第一位女教師之外,鄧麗還為學校帶來了其他“第一”:孩子們第一次開口說普通話、第一次上了英語課、第一次站上了舞臺、第一次吃上了免費午餐、學校舉辦了第一個“六一聯歡會”、有了第一個澡堂……鄧麗的到來,給高原小學帶來了新氣象。

  在學校,鄧麗當一個班的班主任,帶一個年級的語文、四個年級的英語和全校的音樂課,還兼任了少先隊輔導員和女生寢室管理員。

  “鄧老師上的課我們都很喜歡!”孩子們爭著講他們在課堂上的“英雄事蹟”。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課上,鄧麗組織演講比賽、故事會比賽、課本劇表演等活動;課下,她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和孩子們一起遊戲。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裡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鄉親們說,是鄧老師把愛和快樂的種子種在了娃兒們的心裡,改變了孩子們的性格和未來。

  只想做一名“純粹”的老師

  鄧麗的到來,為寂寞的鶴峰高原帶來了活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來到高原小學之前,鄧麗在武漢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豔羨不已。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純粹”老師的鄧麗,毅然決然辭掉工作回鄉支教,並且主動申請來到了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的中營鄉高原小學。

  “我也動搖過。”鄧麗坦承,初到時,面對艱苦環境和難熬的孤獨,她有過後悔。然而,看到孩子們淳樸的笑臉、渴望的眼睛,鄧麗最終堅定地留了下來,並用更多的愛溫暖著孩子們。

  在鄧麗的學生中,有一對聾啞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從小被寄放在學校。沒有學過特殊教育的鄧麗,讓兄弟倆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動,用誇張的口型、自創的手語、紙條跟他們交流。在悉心培養下,聾啞兄弟的成績從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80多分。

  鄧麗還特別設計了“我和你們在一起”的手語。當聾啞兄弟哭著想媽媽的時候,當他們孤立無助的時候,當他們缺乏信心的時候,鄧麗都伸出雙手告訴他們:“我和你們在一起!”

  在嚴寒的冬天,鄧麗第一個起床,到教室升火爐,挨個叫孩子們起床。她親手給學生洗澡,“希望把她們洗得水靈靈的”。在鄧麗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是高原上的花朵,只要用心呵護,他們就能開放生命的嬌豔。

  “放心,老師不會走”

  2011年5月,鄧麗考入正式教師編制,可提前結束資教生身份,分配到中心學校。但孩子們的眼淚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讓鄧麗又回到了高原小學。

  “你們放心學習,老師不會走。”鄧麗對每個孩子都這樣說。今年30歲的鄧麗還沒有男朋友。追她的不在少數,但都被她拒絕了。鄧麗說,首先要支援她的工作,否則不予考慮。“也有人說支援我,但能一輩子嗎?”鄧麗沒有信心。談到資教期滿後的去留問題,鄧麗很堅定:“上面派人下來接班,我才能走,如果沒人來,我就不能走。”

  鄧麗的精神感動了很多人,但她覺得自己並沒有多偉大。她說,她只是想找份有幸福感的工作,山裡孩子需要她,被需要就是一種幸福。

  當她生病躺在宿舍,聾啞兄弟向她做出“我們和你在一起”的手勢時,鄧麗是幸福的;當曾經自閉的兩位女孩兒為她自編、自唱、自跳《鄧老師活潑之歌》,作為獻給她的生日禮物時,鄧麗是幸福的。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11

  最近,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陸續播出了最美鄉村醫生的事蹟,他們都奮鬥在最艱苦的地方,為邊遠山區的廣大人民提供醫療服務。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鄉村醫生是李前鋒和居馬泰。

  橫縣大浪村扁擔村醫李前鋒一根扁擔,一頭挑著藥箱,一頭拴著乾糧,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喝點山泉,身子虛弱的他十年如一日地在大浪村崎嶇不平的山路間來回不停地穿梭,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的身影。扁擔醫生李前鋒身患尿毒症身體羸弱的他卻在大山深處的鄉村診所堅守10年,讓許多人為之動容。

  居馬泰1992年7月畢業於伊寧衛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包紮墩牧區衛生院,一干就是20年。包紮墩是特克斯縣三個鄉鎮、兩個牧場以及尼勒克縣一個牧場的牧民過冬的冬牧場,總面積2200餘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共1500戶4000餘人。進包紮墩冬牧場路途十分艱險,身邊是懸崖峭壁,腳下是萬丈深淵,路是由牧民鑿出來的,所以僅能容一匹馬或一隻羊透過。每年冬季牧民趕著牛羊轉場,只要稍一不慎,人和馬就會墜崖,連屍首都無法找回。就在去年秋天,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年幼的嬰兒騎著馬轉場時,馬失蹄,結果連人帶馬摔下懸崖,母女和馬都沒能找回來。所以,包紮墩也被當地的人成為“天塹之地”。居馬泰在這樣的地方一干就是20年,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他身患心臟病,不能在高原山區工作,隨時有生命危險。加之他妻子動了5次手術,3個孩子還年幼。當地衛生局領導籤於他的實際情況,準備把他調至農業村,但是他婉言謝絕。

  還有很多很多的鄉村醫生奮鬥在幫助邊遠地區居民遠離病痛折磨的第一線上,他們不辭辛苦,不怕困難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結合中共中央十八大會議精神,我們要把學習最美鄉村醫生的先進事蹟聯絡起來,不僅自己要學習,還要帶動身邊其他人一起學習,要把學習這種先進事蹟形成一種風氣,讓我們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形成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濃厚氛圍,形成立足崗位爭貢獻,愛崗敬業爭奉獻的良好作風,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學習之後要互相對比,尋找個人不足之處,把學習這種典型先進事蹟長期貫徹下去,執行下去。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12

  我叫楊xx,1998年8月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人們把老師比作紅燭,照亮別人而把自己燃燒。人們把老師比作園丁,培育桃李開遍天涯海角。自參加工作以來,我始終熱愛自己的職業,深深懂得教師這一職業的神聖,把全部的心血傾注到教育教學中,用辛勤的汗水培養了一批批人才,用真摯的感情收穫了豐碩的成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既重視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又不失時機地改進教學方法,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所教班級在全鄉綜合評比中一直名列前茅。我深受領導的稱讚學生的愛戴,學生家長說:把孩子送給這樣的老師放心!

  一、我是堅強的

  20xx年我被調到要莊鄉兩漁村小學任教。無論天氣多惡劣,無論自己的身體有多不適,我都能堅持上班,大雨滂沱,大雪狂飛,都沒能讓我耽誤學生一節課。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冷,經常下雪,路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每早上天還沒亮我就騎上腳踏車,儘管小心翼翼,但仍少不了摔個跟頭,沒等我到學校時身上的衣服經常是一身雪一身泥,渾身冰冷嘴唇烏紫,就這樣我堅持著給學生上課,從沒遲到過。

  十幾年來,我用語言播種,用彩筆耕耘,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我沒有因為天氣或疾病請過一天假或耽誤過一天工。無論怎樣的天氣,領導放心,學生不擔心,學生家長不操心,因為這個班主任的工作日程表上不存在“空格鍵”!

  二、我是執著的

  為了使自己能夠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為了使自己能夠在教育教學工作我走在時代的前列,我以常人少有的執著孜孜以求了這十幾年。

  我,並沒有滿足於現狀,我深深知道,我還需要充電,來提高自己。下班之後,幹完家務,改完作業之後,我就坐在燈下認真學習、參加自學考試,經過我的不懈努力,我以優異的成績連續取得了專科文憑。我積極參加學校和上級組織的各種近些學習活動。我利用暑假在網上參了加教師培訓,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為了能夠為人師表,為了能夠堪稱典範,我以一個農民女兒所特有的堅定,執著的追求。我,以常人少有的毅力堅持三次超課。即:超周第一次備課、超日的第二次備課、上課前的第三次備課,多少年來我一直堅持著。

  我,以常人少有的心態致力於教育科學研究。從我走上教學工作崗位,就一心撲在教科研工作上,把教育和研究、把育人與自己成長置於同頻的發展軌道,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新課改伊始,我勇於擔當,任我校綜合教研組教研組組長,努力學習領會新課改精髓,身體力行與同事們一起探討摸索並逐步完善一條全新的新課程教學方案。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名學生,不論他有多差。我班有一名學生叫王紫,同事說這孩子學習很差,智力有問題,我也沒太在意。在我心裡,我同情這個孩子,總希望他快樂成長,所以對他的關注多一點。他的字寫的很潦草,幾乎看不出寫的是什麼,上課給他最簡單的問題讓他回答,他也不知道,臉上總是一副茫然的表情。他所有的作業都不交我幾次與他的母親聯絡,他的母親也顯得很無奈,總說自己在家很努力輔導,可總也不見成效,就在前不久,我在微信上發現了他母親的微信裡的一小段影片,就是王紫在電腦上玩一個大型遊戲,動作非常熟練。我終於明白了,我被他們母子欺騙了,兒子打遊戲打的那麼好,肯定不是智商有問題,母親居然讓兒子在家裡把大型遊戲打得那麼熟練,併發到微信上是多麼無知愚昧。正是這位嬌慣孩子的無知母親害了孩子,讓孩子長時間打遊戲,不能認真完成作業,休息時間不足,導致上課迷迷糊糊,還跟我說他天天輔導孩子寫作業。我馬上做了家訪,找到了他的母親,講明瞭孩子學習太差跟家長關係,要求他們千萬不要在讓孩子玩遊戲了。如果能早發現孩子的這種狀況,他也不至於到現在這個地步。他有很多字不認識不會寫,數學不會讀題,只會計算,語文會分析,卻不會寫字。

  從此以後每天下午放學我只要有空,就去這個孩子家裡輔導他語文數學方面的基礎知識,經過一個學期的輔導,他的數學從二十分上升到六十多分。十幾年來,我把滿腔的愛都給了我的學生,可我卻愧對了我的家人。我是女兒,我是妻子,我是母親,但我做得都不成功。20xx年冬天,我為了給學生上課,就把幾個月的兒子留給婆婆照看,孩子生病,我都很少有時間照看,我覺得虧欠了兒子很多。

  三、我是細心的

  還記得在我20xx年我帶的班裡來了一個女生,李心怡,身上的衣服很髒,也很不合體,像是別人給的。一雙布鞋腳趾都快露出來了,頭髮亂蓬蓬的,小臉也好像很久沒洗了。從別的老師那裡瞭解到,他父親六十歲了,還要上班養家,母親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我很同情這個孩子。他的父親告訴我,孩子不聽話,不愛學習,總是逃學,愛撒謊。我自讓對他也就多了一份關注,我經常和她談話,並且經常讓他幫我做一些小事,比如幫老師拿粉筆,抱業本,放學後鎖門等等,漸漸地我發現這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老師安排的每件事,他都做得很認真,學習也逐步提高。我知道了,這是個聰明孩子,他只是缺少別人的關愛,叛逆只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我讓她當小組長,每天她認真的幫老師收作業,分出寫得好的和寫的差的,並及時告訴我誰沒有完成作業,我經常表揚她,他的成績不僅提高了。連小臉也洗的乾淨了,頭髮不再亂蓬蓬的,整個人變得講衛生了,她說,不僅現在自己洗衣服,還會做飯了。現在,他父親分人就誇:我家孩子上學成績可好了,可聽話了。今年年終考試她果然考了班級前五名。看著孩子家長我也跟著開心。

  愛,是冬天裡的暖流;是春天裡的陽光。愛,是夏天裡的清風;是秋天裡的金黃。愛,是優雅美麗的歌,是忠義,是仁勇,是永恆的詩,是永遠寫不完,讀不盡的耀世篇章!

  四、我是創新的

  創新才叫生命,創新才有價值!我十幾工作沒有一絲的懈怠與重複。我潛心於教學方法研究。我一直擔任語文課、品社課的教學,綜合教研組長、科室工作、班主任工作,工作負擔可想而知,但是我並沒有顧此失彼,在認真抓好學校的各項工作之餘,我仍然抽出時間研究教法,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正是我的不懈努力,我所帶的班在中心校統考取得了優異成績。

  教學中,我努力走科研興教之路,勇於創新,立志做學者型教師。我經常說: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我們要對學生的終生負責,就必須進行教育科研”。

  這,只是我教育生活的縮影;

  這,僅是我精彩人生的幾個片斷;

  這,僅是我十幾年教學中的幾個掠影。

  我愛我平凡的事業,我願青春在這片熱土中閃光!讓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

  xx鄉兩漁村學校

  楊xx

  20xx年3月28日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13

  最美鄉村教師朱敏才、孫麗娜頒獎詞:

  他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後在小山村駐足,他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階教師,退休後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

  最美鄉村教師朱敏才、孫麗娜事蹟:

  愛慈善支教貴州的外交官夫婦:朱敏才孫麗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婦朱敏才、孫麗娜並沒有選擇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來到貴州偏遠山區義務支教。

  他們將義務支教作為新生活的支點,也是圓了自己未圓的夢--1965年從貴州大學英語系畢業時,朱敏才填寫的志願是到貴州山區當一名英語老師,而國家的統一分配讓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來是小學教師的孫麗娜,因為跟隨丈夫常駐外國使館而不得不放棄心愛的工作,她總覺得當老師還沒當夠。

  把光鮮靚麗的西裝和禮服留在北京,背上簡單的行囊,他們來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裡有200多個孩子,在他們之前,這兒只有一名代課老師。

  儘管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條件之艱苦還是超出了他們的預料。他們的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牆,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層口罩才能睡覺。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讓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徵等危險疾病,山區溼冷的氣候又讓他得上了風溼病。這裡缺醫少藥,朱敏才幹脆硬扛著。為省下錢購買教學器材和孩子的學習用品,那條大窟窿連著小窟窿的秋褲,他們都不捨得扔,縫縫補補接著穿。

  這些年,夫婦倆行了上萬公里,支教了5所鄉村小學,不僅為學校新開設了外語、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還募集善款350多萬元,為孩子們建了電腦教室和學生食堂。偏遠的山寨因為他們的出現而看到了希望,他們也因為孩子們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滿足,整個寨子都飄著他們朗讀的讀書聲,那聲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紮根貴州山區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孫麗娜一起,接受最美鄉村教師的頒獎。談起未來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還能動,就在那裡教下去。但讓孫麗娜沒有想到的是,僅僅一個月之後,丈夫就因突發腦溢血被送進了遵義縣人民醫院。突然見不到朝夕相處的朱老師了,孩子們總是問:朱老師什麼時候回來呀?朱老師您快點好起來吧!

  穿一件充滿生機的綠色上裝,孫麗娜來到感動中國的舞臺,含淚接過屬於他們夫婦倆的榮譽。她帶來了丈夫的近況:他右半邊還沒有知覺,但神智開始清醒,可以連著說兩三個字了。回到孩子們中間,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願。

  感動中國為他們寫下的頒獎詞是:你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後在小山村駐足。你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

  當朱敏才、孫麗娜夫婦將大愛灑向山間的時候,江蘇江陰的村鎮和河南鄭州的隴海大院同樣因為超越親情的大愛而溫暖如春。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14

  2016年3月23日晚,我校中國青年志願者第十八屆研究生支教團在綜合辦公樓112室舉辦專題培訓,集體觀看了CCTV“2014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頒獎典禮,學習“最美鄉村教師”的先進事蹟。

  晚上五點三十分,支教團成員們準時坐在電腦前,觀看CCTV一套“2014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頒獎典禮,隨著兩位主持人娓娓道來的話語和一個個宣傳短片的播放,同學們不僅為一個個獲獎教師的事蹟感動,更是跟隨紀錄片一次次走進鄉村中國,尋找最美的靈魂。

  十位“最美鄉村教師”個人和一個“最美鄉村教師集體”分別是:遠赴貴州貧困山區義務支教的退休幹部孫麗娜、朱敏才夫婦;拖著殘疾之軀、克服重重困難登上講臺的曾維奮老師;“民族團結的大使”、遠赴新疆卡伊拉克村幼兒園任教多年的周麗娜老師;帶領學生搞科技發明的天津市劉崗莊中學教師劉月升老師;在特殊教育崗位上堅守三十年、關愛每個參加兒童的張美麗、張秀麗姐妹;連續工作三天沒有閤眼、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河南省鄲城縣秋渠鄉第一初級中學校長張偉;關鍵時刻用智慧穩住歹徒解救52個學生、把自己做人質的湖北省潛江市浩口鎮第三小學教師秦開美;不幸患上尿毒症之後克服重重困難走上講臺的陳臘英老師;冒雨翻越14座大山位學生運送期末考試試卷、在四川省大涼山區堅守18年的王偏初老師;把學生的理想進行錄音引領學生為實現理想而努力、一家四代從教出了20名教師的胡清汝老師。而從1998年便開始遠赴邊遠貧困民族地區支教、16年不間斷接力的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隊獲得“最美鄉村教師集體”。銀幕中每位美麗的鄉村教師的故事深深地感染著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們,也走進了他們的內心。

  “最美鄉村教師”為支教團成員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將激勵大家在未來的支教道路上牢記“教書育人”的職責,完成志願服務的使命。學習中,支教團成員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心得,大家表示一定會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做好支教前的一切準備,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支教教師。支教團成員、文法學院姜雪說到:“我們在這次學習中受益良多,都充滿了對未來支教生活的期待,還有驕傲。我們會堅定自己的信念,善於行、精於學、勤于思,認真學習優秀前輩們的精神,為支教地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本次集體學習對於提升大家的職業道德素養,提高精神境界將發揮重要影響和作用。

  鄉村振興個人事蹟材料 篇15

  阿孜古麗·買買提,人如其名。他就像一朵怒放的“希望之花”。給鄉村的校園增添幾分生機。她用慈母情懷和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讓“希望之花”絢爛綻放在平凡的校園。她一路走來,在身後留下了絲絲幽芳。

  一、錘鍊思想,提升修養

  在23年的工作中,阿孜古麗·買買提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反對分裂主義和非法宗教活動,忠實於黨的教育事業。平日,她努力學習黨的各項時事方針,政策。關心國家大事,並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知道自己的工作實踐。在三丈講臺上,她將馬克思“五觀”教育,“無神論”教育深入剖析,使孩子們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為義務。

  二、勤於學習、潛心教育

  阿孜古麗·買買提老師,勤於鑽研業務,善於抓住機會潛心學習。她深知:要教給學生一滴水,老師先要有一桶水。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會永遠站在教育領域的前沿,才能更好的為孩子們服務。於是,校園中小石凳上常能見到她手捧《學好雙語500句》嘴裡還唸唸有詞,計算機室常常能見到她為查閱資料而忙碌的身影,教研活動中她會滔滔不絕道出自己的見解“功夫不負有心人!”真是她勤於學習,樂於鑽研的精神,豐收碩果被評為“自治區骨幹教師”光榮稱號。阿孜古麗·買買提老師的課堂更是真實的、美麗的、有人情味的。孩子們特別喜愛她設計的“課前三分鐘”,在那裡有浪浪上口的童謠、生動有趣的漢語故事,悅耳動聽的漢語歌曲它們像一塊磁石深深吸引著每一個孩子。孩子們喜歡趣味的課堂,在那裡他們能找到學習的真正樂趣。

  三、率先垂範,身教感染

  在平日的教育教學中,阿孜古麗·買買提老師率先垂範,身教勝於言教,她常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已。”所以,無論上課還是下課,她總是以自己人格力量感染每一位學生,注意自己點點滴滴言行的影響。她說的每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嚴律己,率先垂範。教室中要垃圾,一定是她第一個拾起來,每天第二節課總是她第一個去關燈,早讀中總是她第一個捧起書大聲朗讀漸漸的,同學們開始了變化,有人撿地上的紙片了,有人去關燈了,有人帶著大家一起早讀了一切都在消移默化中產生了微細的變化,真可謂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四、克服困難,忠於職守

  阿孜古麗·買買提老師工作以來,從未請過一天假,在她的眼中只有一群求知飲酒的孩子。她家中有身患症的年邁老母親,三個上學的孩子,丈夫長期在外出差下鄉,照顧家人生活的重擔就落在了他一個人的肩上。但阿孜古麗·買買提老師一直承擔六年級畢業班的教學工作,她總是早出晚歸,每當漆黑的夜晚回到家中,望著病床上的母親,餓得啃幹饢的孩子,她不禁清然淚下。她沒有抱怨,沒有不快,只有心疼。因為她知道,畢業班的30多個孩子更需要她,離開她課會被落下,孩子們的成績會被耽誤,他們可能會與“內初班”無緣。於是,她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克服一切困難忠於教學工作,幫助孩子們如願考入內初班。

  五、愛生如子,甘為人梯

  一位教師,有了愛心就能成就教育。她憑著一顆愛心做好了教育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教書育人是她的職責,愛崗敬業是她的本分,她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

  阿孜古麗·買買提老師班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她的家庭十分困難。記得,那是一個寒冷冬天的中午,天空裡飄著鵝毛大雪,刺骨的寒風無情的割人臉,她正準備到辦公室火爐旁取暖,突然眼前閃過了一個瘦小的身影。她定了定神,仔細一看原來是維尼熱蹲在那個角落。她三步並兩步上前詢問:“維尼熱,怎麼不回家吃午飯呢?”維尼熱忙答道:“老師,中午家裡沒有飯,我帶了一小塊饢”說著維尼熱的眼眶溼潤了,阿孜古麗·買買提老師一把將那個瘦小的身子摟在懷裡,哽咽的說:“老師帶飯了,我們一塊到辦公室吃。”自那天后,她多次到維尼熱家家訪,得知維尼熱家庭十分困難,孩子常常飢一頓飽一頓,有時甚至一天也吃不上一頓熱飯。此後,她便每天帶飯給瘦小的女孩,像慈母一般呵護她、幫助他。漸漸的孩子的學習成績逐步提高,最後考上了夢想中的內初班,這是她對阿孜古麗·買買提老師最好的回報。她就是用自己濃濃的美、真摯的情去感染每一個孩子,呵護他們健康成長。

  20多年來,阿孜古麗·買買提老師正如此一朵“希望之花”在平凡的校園中綻放著她一路艱辛、一路歡歌。她將一顆顆希望的種子播撒在帕鄉中心小學,這方沃土上,勤奮耕耘,默默奉獻,精詩種子能開出朵朵美麗的“希望之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