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醫師個人事蹟材料範文(通用8篇)

最美醫師個人事蹟材料範文(通用8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說到事蹟,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蹟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美醫師個人事蹟材料範文(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美醫師個人事蹟材料1

  張淑英,女,51歲,本科畢業,中共黨員,系哈密地區中心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從事兒科工作三十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工作成績顯著,得到院領導和同事們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評。曾多次獲得地區中心醫院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多次在幹部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2003年獲自治區總工會先進女職工、2006年獲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女職工建工立業標兵"。她從事兒科工作三十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工作成績顯著,得到院領導和同事們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評。

  從醫療系畢業後,被分配到新疆哈密地區中心醫院,從事臨床兒科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醫生的工作是與生命打交道的高風險職業,兒科在綜合醫院中雖屬小科,不起眼,但它卻屬高風險科的前列之一。因患兒小,起病急,來勢猛,病情變化快,又不會表達病痛等的特點,有人稱“啞巴科”。正因為如此,她暗暗下決心。力求在兒科工作中幹出一流的成績,她具有較精湛的醫療技術,高度認真負責的精神,敏銳思維和細緻觀察病情變化的能力,以良好的職業道德為指導,全身心地為患兒服務。在搶救危重病兒時,她更是分秒必爭,使許多危重患兒獲得新生。一次,科室收住了一危重新生兒肺炎合併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她全力搶救:進行胸外心臟按壓、人工呼吸、親自吸痰、吸氧、拍背等,不分晝夜的守護在病兒床前,精心護理,在科室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使患兒轉危為安。家長萬分感激,拿出幾百元錢給她表示感謝,被張淑英同志婉言謝絕。她從醫三十多年來從未收過患兒家長的“紅包”。一旦遇到危重病兒,不論休息日還是節假日,她總是隨叫隨到,有時剛端上飯碗,只要接到電話,擱下飯碗立即趕到病房。因工作關係,長期飲食不規律,飢一頓飽一頓,使她患上了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貧血、腰椎間盤突出等多種疾病,加之年齡漸大,身體狀況漸差,但因科室高年資醫師少,患兒多,工作量大的情況下,仍堅持工作在臨床第一線,經常帶病工作,從為因身體不好而影響工作。一個冬天的夜裡,她從急診科處理完病兒回到家,剛端起飯碗,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一位同事在電話裡急切的哭著說:“我的孩子病情危急,在科室搶救,請你馬上過來。她二話沒說,放下飯碗,衝出房門,在漆黑的夜裡,騎上腳踏車,迎著寒風迅速趕到病房。原來孩子因高熱驚厥引起痰液堵塞氣道而無呼吸,面色發青,生命垂危,她立即給予吸痰等對症處理,及時排除了患兒口中的痰液,直到患兒脫離危險,此時天色漸亮,而她卻因勞累飢餓胃炎發作,回到家時,面色蒼白,胃痛的直不起腰。三十多年來又有多少類似的患兒被搶救成功,多少不眠之夜是在病房中度過,無法計數。

  她對待事業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她經常說,既然我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盡全力為病兒解除病痛,使他們健康成長。如今,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堪稱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長們大多都十分溺愛,無形中加重了兒科醫務工作者的責任,不但在業務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內心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因此她在業務技術上力爭精益求精,虛心好學,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1993年——1999年在自治區有關單位協助下開展了“量子化血療法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科研專案,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填補了哈密地區這一領域的空白,被審定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研究成果”,2000年在南京市兒童醫院進修一年後,增長了見識,提高了醫學技能,回來後,利用所學的新技術結合哈密地區實際情況開展新課題,如在科室領導及同事們的協助下對新生兒及六個月內嬰兒早期應用維生素K1預防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症,取得了較顯著療效,發病率較前明顯下降,並開展了大劑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對頑固性腎病綜合症衝擊治療觀察,使我院兒科醫療水平在某些方面處於地區領先地位。她刻苦鑽研業務,並將理論與臨床實際相結合,撰寫了多篇論文,並分別在國家、省級正規刊物發表,在本地區兒科領域中享有一定知名度。

  她幾十年如一日,一直默默無聞的忘我地工作著,從不向院領導提要求和條件,尤其透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及創新爭優活動後,她更加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處處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進模範帶頭作用,在爭先創優中以“工作爭先、服務爭先、業績爭先”為目標,始終保持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從不以醫謀私,在市場經濟對醫療行為的衝擊中,仍保持清醒頭腦,注重以人為本,合理用藥,從不收紅包,對待病兒如同親人,耐心解答患兒家長的疑問,她用真情和愛心,贏得了同事、病人家屬的信任及好評。走向門診負責崗位後,她的責任心更加強了,面對門診目前較差的環境,主動積極開展工作,加強各民族團結,創造和諧的醫療環境,與各科做好協調工作,加強門診導醫工作,不斷改善門診視窗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力爭做到發生患者投訴及時解決,能在門診解決的絕不上交。為保證住院病人家屬及工作人員透過門診大廳暢通,她與門診掛號室人員提前40多分鐘掛號,為保證門診醫療質量及醫療安全,她要求對危重病人在門診實行“把三關:即“導醫關”、“坐診醫生關”、“輸液室關”,以利於及早發現及時搶救,尤其在“手足口病”、“甲流”等流行時,我院是“哨點”醫院,她根據門診現有條件及時與院領導及各職能部門溝通,按上級部門要求做好門診各診室、門診大廳的消毒工作,力爭做好防控工作。她愛崗敬業,在工作中樹立了優秀黨員的形象,從自身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論在哪裡工作總是盡心盡力、任勞任怨,她就像一顆鋪路的雨花石,把救死扶傷作為自己的天職,默默的奉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為自己所認定的事業而努力奮鬥著!

  最美醫師個人事蹟材料2

  1月24日,荊州一醫主治醫師王道亮是第一批進入隔離病房醫療人員,第一輪換崗後,剛解除隔離觀察的王道亮再次主動請戰,重返抗擊疫情第一線。疫情當前,使命必達。王道亮一直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醫務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一個念頭:救人

  “患者的心率快速下降,如果不做緊急處理,患者會很快出現心跳驟停。”王道亮毫不猶豫地衝上去,給患者開始實施胸外心臟按壓,進行搶救,隨著急救藥物開始起效,患者的生命體徵逐漸平穩,轉危為安。

  搶救時空氣中的氣溶膠密度較大,暴露的危險更大,實施胸外心臟按壓時大幅度的動作可能會導致防護服的破損。面對危險,誰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搶救患者,必須爭分多秒。在搶救之前,王道亮設想過萬一遇到危險情況應該怎樣做,然而真正操作起來,這種擔心早被拋到腦後,“光想著怎麼救人了。”好在一切順利,沒有發生意外。這樣驚心動魄,與死神抗爭的場景無時無刻不在隔離病房內上演,高壓力、高緊張的狀態是工作日常,半夜起來搶救患者更是習以為常。

  一種態度:責任

  每天早上8點王道亮都會準時穿上防護裝備。查房時,王道亮都問的特別細,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學史,體溫、咳嗽等症狀,年齡、基礎疾病,檢查結果及用藥情況,等等,進而做出判斷。

  對確診患者,王道亮責任就是執行新冠肺炎專家組治療方案。患者個體差異很大,有的症狀輕,有的危重,有的恢復快,有的遲遲不見慢,有的還伴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其它疾病……王道亮和醫療團隊採用綜合療法和個性化治療,確保每一名患者得到科學合理的救治。“這既是為患者負責,也是為患者家庭和社會負責,把好治療最後一道關口,讓患者順利康復,安全迴歸家庭和社會。”王道亮說,這就是戰“疫”醫生必須承擔起的特殊的責任,和他一起並肩作戰的一線醫護人員還有很多,“他們都很年輕,也更辛苦,夜班8個小時,不能休息,特別困時,只能趴在桌子上及躺椅上稍作休息。”

  一個信念:擔當

  “這次新冠疫情,我們以前沒有遇到過,但是出於醫生的職責,生命相托,關鍵時刻我們必須託得住。必須有信心、有能力,更是有擔當有責任去盡力救治患者。”王道亮已經1個多月沒有回家了,新年安排的節奏全部打亂了,家裡的大小事情都是王道亮愛人在安排。

  王道亮每天要工作十多個小時,而且沒有休息日。他說經過這次實戰有了隔離病房工作的經驗,比如穿脫防護服、怎樣對病人檢查治療等。按照要求,出隔離病房後需醫學隔離觀察14天,2月25日,王道亮立刻申請再次進入隔離病房。他希望,現在沒有新增病例,按照這樣的節奏持續,疫情早日結束。疫情結束後,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將手裡沒有完成的手術做完。

  最美醫師個人事蹟材料3

  譚國姣,女,48歲,副主任醫師,衡東縣人民醫院一內科主任,衡陽市醫學會代謝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委員,衡東縣衛生系列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2016年被評為衡東縣“最美湘女”.27年來她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刻苦鑽研,恪守職業道德,憑著熟練的技術,良好的道德及高尚的思想品質得到了領導、同行的讚譽,患者的認可和社會大眾的好評。

  敢於擔當醫德高。1991年,譚國姣同志從衡陽醫學院畢業,至今已在衡東縣人民醫院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了二十七載。她熱愛醫療衛生事業,任勞任怨。她從一名西醫臨床醫生做起,腳踏實地,待病人如同親人般體貼周到:經常親自陪同危重病人做檢查、抬擔架;力爭以最少的開支使病人達到最好的療效,甚至無條件為貧困病患送醫送藥。在這個經濟高度發展、醫患關係高度緊張時代,她的高尚醫德口口相傳,深得廣大患者的讚譽與信賴,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評與認可:一是敢於"拒",從不收受紅包,拒絕請吃;二是敢於“推”,對於那些限於本院醫療條件和自己醫療技術而幾乎沒有把握治好的病人,則主動聯絡上級醫院,送上級醫院治療,儘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三是敢於“擔”,對於病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對於自己有相當把握的病情,則堅決果斷精心組織,敢冒風險,積極採取措施。2016年6月2日下午5點左右,我縣石灣居民陳金龍以“急性心肌梗塞”急診入院,當時他的病情相當兇險,根據病情必須馬上予以“溶栓”治療,當時只有病人老伴一人陪伴,在選擇送上級醫院和立即“溶栓”治療上舉棋不定,她第一時間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與病人家屬講解病情的危險性和相應的處理措施後,親自坐鎮組織指揮搶救,帶領本科全體醫生歷時8個小時的緊張搶救,終於將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勤於鑽研醫術好。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為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她克服家庭負擔重,年齡偏大帶來的記憶衰退等不利因素,努力學習新的醫學知識。2000年,她被派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進修神經內科,被評為優秀進修學員。每年訂閱多種醫學期刊進行研讀,經常擠出休息時間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和培訓提高班,不斷充電,業務水平不斷提高。由於業務能力突出,理論基礎紮實,她數次代表衡東縣人民醫院參加醫學競賽,均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全市“三基”競賽優勝獎、全縣“三基”競賽一等獎、全縣衛生系統首屆衛生法規與政策知識競賽優勝獎、醫院院感知識競賽二等獎,並多次獲得先進個人稱號。她善於總結經驗,理論聯絡實際,利用工作之外的時間鑽研科研,在教學科研工作中也收穫頗豐,她先後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9篇心血管醫學論文,其中:《頸椎穿刺118例體會》在《臨床薈萃》中出版,《缺血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致呼吸衰竭無創機械通氣治療11例臨床分析》在醫學權威刊物《中國醫師雜誌》上發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心律失常的分析》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中國誤診學雜誌》上發表。譚國姣同志不僅在臨床工作中取得了許多成績,她從醫二十七年來從未發生醫療差錯事故,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達90%以上,病歷和醫囑多次受到市檢查團、專家組的稱讚。她所負責的許多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生命危在旦夕時,她都不會退縮,夜以繼日守在科室,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力爭讓每一位病人轉危為安。2003年,退休教師劉建烈因為神志不清、嘔吐、偏癱住院治療,期間經湘雅醫院進一步檢查診斷為“腦瘤”並建議回家,但她沒有放棄,為病人精心制定出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的綜合治療方案,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症狀得到緩解,目前仍然健在,享受著兒孫滿堂的幸福生活。

  精於管理團隊強。她2004年被任命為科室副主任、2015年擔任科室主任。她擔任一內科副主任以來,在各方面條件有限情況下,科室發展遇到困難時,她並沒有抱怨,而是積極協助科主任有條不紊的安排工作,耐心安撫住院患者,並沒有因為條件限制就降低醫療水平,而是“勤”字當先,處處以身作則,以科室為家、以院為家,致力於整個科室業務水平的提高,經常帶領科室醫生參加各種業務學習和專業培訓,使科室的整體業務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她注重傳、幫、帶、教,指導年輕醫生開展腰穿、胸穿、心包穿刺術、腦脊液置換術、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等等。整個科室精誠團結,打造了一流的醫療團隊,在醫院舉行的各種理論與操作競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在2016年衡陽市病歷書寫比賽中,代表衡東縣人民醫院獲得全市第二名,學科水平在全市位列前茅。治癒出院的患者不計其數,科室醫護人員受到廣大群眾的讚譽。

  “大音希聲,大愛無痕”,譚國姣同志在27載行醫生涯中,用她崇高的醫德仁心、積極的開拓進取、高昂的敬業愛崗熱情和默默的無私奉獻精神化作了對這八個字的最好詮釋。

  最美醫師個人事蹟材料4

  李勝光同志,中共黨員,副院長,副主任醫師,畢業於山東中醫學院。臨床上運用“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並重”的方法,提倡對病人設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在創傷脊柱關節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發表論文5篇,主編1部,副主編1部,獲得專利2項,德州市二級科研成果1個。

  2021年3月28日是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70多歲的陳大娘滿臉喜悅的從齊河縣中醫院出院了。陳大娘患有膝關節痛多年,經過理療、藥物等保守療法治療,療效欠佳。3月19日她慕名來到齊河縣中醫院找到李勝光同志診治,經過詳細問診及仔細查體,結合X光片和CT片確診陳大娘患有右膝骨性關節炎,擬行手術治療。透過嚴謹的術前準備,李勝光同志親自給她進行了規範的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第二天陳大娘沒有明顯的疼痛,能下地行走,她長期的痛苦也一掃而光。此次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順利實施標誌著李勝光同志在自己的醫療體系中又跨過了一個里程碑。之前,他已能夠很成熟的完成人工骨股骨頭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經皮椎體骨水泥注射後凸成形術、胸腰椎骨折切開復位釘棒內固定術、開窗下椎間盤切除術、腰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釘棒內固定術、前路頸椎間盤切除植骨鋼板內固定術以及四肢骨折手術等,在臨床上都收到了優良的療效。同時,他結合中醫藥技術在使病人更快更徹底康復,追求標本兼治,治病求本。

  近幾年來,李勝光同志帶領團隊秉承“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時刻站在專業前沿還在手術切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及時學習最新研究成果,大膽嘗試和創新,給患者減少了創傷,使骨折復位更加良好,固定更加牢固,能夠使患者在最早的時間內進行功能鍛鍊,最大程度的減少深靜脈栓塞的發生,使患者收穫更好的功能,大大提高了醫療質量。

  最美醫師個人事蹟材料5

  黃煒同志,骨一科主任、主任醫師。1994年7月畢業於山東中醫學院骨傷系,同年8月在齊河縣中醫院骨傷科工作。

  在臨床工作中,他堅持走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並重、突出中醫藥優勢的路線。在骨傷科常見的治療過程中,儘量應用閉合復位小夾板或石膏外固定或牽引技術,已成熟的應用牽引、閉合復位小夾板外固定、中藥、功能康復等中醫醫療技術特色療法。

  對於需要手術的病人,能夠熟練開展四肢骨折、關節骨折、胸腰椎骨折、骨盆骨折的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椎間盤切除植骨內固定手術、髖膝關節置換手術以及各種保髖保膝手術。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黃煒同志積極參加抗擊新冠疫情各項工作。出於對工作、對醫院、對病人高度負責的責任感,主動請纓,始終為疫情防治盡心盡力,由於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頭緒多,往往白天、晚上連軸轉,一邊參與疫情防治工作,一邊正常工作,做到疫情防治與日常工作兩不誤,圓滿的完成了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

  作為一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黃煒同志積極學習業務知識,積極參加國內、省內舉辦的各種學術會議,精醫求精,不斷提高業務知識及能力,更好為廣大患者盡心盡力服務。

  最美醫師個人事蹟材料6

  王海濱同志,中共黨員、團支部副書記、骨二科主治醫師。大學本科、學士學位,從事骨科工作10餘年,曾多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擅長骨折創傷、頸腰腿痛及骨關節炎等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工作十餘年間,他對待病人不論社會地位,不分貧富貴賤。他始終認為,只要心裡真正裝著老百姓,完全為病人著想,信守自己的諾言,就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一個骨癌併發巨大膿腫的中年男士找到了他。同事提醒他說:“這人是個光棍,沒人願意給他治,你要當心,別賴上”。他知道這是同事對他善意的提醒,可扭頭看看病人那無助的眼神和痛苦的表情,他毅然決定--手術,手術中膿液噴了他一臉,臭氣熏天,他顧不得這些,繼續操作,直到完成手術。出院那天,病人留著眼淚給他送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八個大字“醫術精湛,醫德高尚”。

  他熱心公益,一諾千金。2018年2月27日,他接到德州市紅十字會捐獻骨髓造血幹細胞的“再動員通知書”後毫不猶豫的簽字並表示願意捐獻。待體檢合格後,他暫時告別了當時僅僅出生四個多月的女兒,毅然奔赴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進行捐獻。期間,他堅強的克服了因注射“動員劑”造成的頭痛、低熱、乏力、失眠等各種不適,於2018年5月14日成功捐獻骨髓造血幹細胞,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深知疫情的複雜性和嚴峻性,積極向醫院黨支部和院委會請戰,要求到疫情最需要的地方去戰鬥。“服從安排,恪守醫德,不計報酬,無論生死”,是他的莊嚴承諾。2020年2月9日上午10:48,接縣衛健局通知要求轉運3名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有過交往的密切接觸者。面對突如其來的任務,他主動要求承擔這次轉運任務。到達指定地點後,他下車反覆向密切接觸者講明情況,儘量減少他們的恐懼心理,並親自給他們發放口罩、帽子、手套等防護用品。直到下午兩點,安全的將三名密切接觸者轉移到指定地點進行隔離,圓滿完成了這次高風險轉運任務。

  2018年7月以來,他先後被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齊河好人之星”、“德州好人之星”、“山東好人”、“2018德州最美青年”、“德州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最美醫師個人事蹟材料7

  時維萍,女,31歲,2010年6月畢業於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3年12月進入康寧醫院參加工作,現為地區康寧醫院精十科醫生。從醫以來,她始終把精益求精作為孜孜不倦的追求,始終秉承“醫者為民,醫者愛民”的精神,全心全意服務患者,贏得了領導的認可、患者的讚譽、同事的好評。

  在大家的印象中精神病人就是無緣無故打人、罵人,很多人都不想幹這個行業,她也有過猶豫和擔憂,但是當看到精神障礙患者得到救治歸於正常後,責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在精神科工作,時維萍深有體會:“要想為精神病人提供優質服務,不僅要表現在語言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行動中,必須用心去服務病人,醫患之間不僅是醫生和病人的關係,更多的是朋友關係、親人關係。”

  有一年秋天,時維萍例行查房,她看到一名病人坐在床頭瑟瑟發抖,問了護理人員才知道,衣服帶著不夠,病人家屬一時聯絡不到。時維萍知道住院的精神病人大多來自農村,患病後家庭愈發困難,因此,病人缺衣少穿的現象很常見。她回家翻出了自己的衣服,讓病人穿上,也動員科室職工把自己的舊衣服捐贈出來,接濟貧困病人。最讓大家樂道的是她的“激勵治療法”,精神病人大多不好動、不願動,為了幫他們早日康復,醫院多采用“工療”“娛療”等方法,時維萍常常讓一些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拖地、掃地等,然後自掏腰包買些火腿腸、奶粉等食品給他們吃。其實,大家都知道她這樣做一方面是幫助恢復病人的自我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給病人增加營養。她就是這樣堅持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堅守著他作為一名醫生的責任。

  在平時診療中,她總是和顏悅色、輕言細語。遇到行動不便或無人陪護的'患者,她總是會上前攙扶一把,幫助患者辦理住院手續,買來日用品送至病床前。有時還護送康復出院的患者到醫院大門外,殷殷叮囑注意事項,不知內情的人還以為是她的親戚。有時患者為了表示感謝,會邀請她一同吃飯或送禮品,但她總是婉言謝絕。從醫以來,她從未收過患者任何財物,更沒有以工作之便侵佔公共財物。長期在精神科臨床一線工作,時常無故遭受到精神病人的辱罵和攻擊,可她從不因此而冷落病人,始終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在時維萍的辦公桌上擺放著李大釗的格言:“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馳於空想,不鶩於虛事,而惟以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成。”她用這句話始終激勵自己,併為此不懈奮鬥。因地區精神衛生事業發展需要,2018年10月醫院成立了精十科,主要接診地區輕症精神障礙患者,這在地區乃至南疆都屬未開拓的“荒地”。當時醫院找到了時維萍,她爽快地答應了,她說我們年輕人此時不搏更待何時,於是她利用業務時間鑽研工作,摸索治療規律,很快適應了工作。

  時維萍深知學無止境,沒有過硬的醫療技術,就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因此,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刻苦鑽研專業技術,努力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自參加工作以來從未發生過因技術問題引發醫療差錯事故,患者零投訴。在工作上兢兢業業、不辭勞苦,特別是醫院心理科成立後,在科主任的培養下,她既要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又要協助主任提高科室醫療質量、處理科室行政事務,每天抽時間把年輕醫師的病例審查一遍,並將病人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用紙條寫好,夾在病例中,提醒主管醫師。工作忙時她住在科室,從未喊過一聲累,叫過一聲苦,也從未有過一句抱怨。

  最美醫師個人事蹟材料8

  朱栩宏,男,1981年11月出生於阿克蘇,2004年本科畢業於東南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1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6年12月取得骨外科副主任醫師資格,現任地區中醫醫院第二黨支部書記、骨傷科主任。

  健康所繫為人民

  朱栩宏做為一名“疆三代”,在祖父、父親兩代中共黨員的影響下,自小就堅定了共產主義理想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念。從步入神聖的醫學學府的那一刻起,他就深知作為一名醫務人員的責任重大,從醫以來,能時刻牢記著職業賦予的使命,始終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經常性換位思考,一直以來都以“假如我是一個病人”的設想去指導自己的言行。曾有一位維吾爾族大娘,因髖部骨折住院治療,因懼怕手術風險而不願接受手術治療,在他多次的耐心解釋和安慰下最終接受了手術,並很快得到康復,出院的時候,大娘流著淚拉著他的手說“你就像我的孩子一樣,要沒有你我這輩子就走不了路了。”還有更多病人曾對他說,每天看到你的笑臉我們的心就踏實了,病痛也瞬間好了許多。

  在一次走訪期間,得知一名老大爺從梯子上摔下來了,胸部疼得厲害,朱栩宏立刻跑到受傷村民家為患者做了詳細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治療。患者和家人感激的拉著他的手不停地說“謝謝”。

  恪守醫德求技術

  做為一名共產黨員,朱栩宏能時刻警醒自己,恪守醫德。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行為準則,力求以最經濟的治療方案達到最佳效果。在十餘年的工作當中,婉拒“紅包”上萬元,獲得患者贈送錦旗50餘面,經常有病人指著科室走廊中懸掛的錦旗說“朱醫生,你們科一半多的錦旗都是送給你的”。對自己的職業選擇,他曾有過迷茫,當看到患者康復時喜悅的笑容,又認為這一切是多麼的值得。從醫以來一直堅持在臨床第一線,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數年如一日,急為病人所急,想為病人所想,從不推諉病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醫療衛生事業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只憑一顆仁慈而善良的心是不能實行救死扶傷的,同時擁有精湛的醫術才是病人的真正福音,從醫以來,他一直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持之以恆地鑽研專業知識,及時瞭解國內外新進展、新動態,不斷開拓視野,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積極撰寫論文。近十年來,撰寫了十多篇專業論文,相繼在省級以上雜誌上發表。他始終保持嚴謹務實的態度,多年來養成了對工作極端負責,對技術精益求精的作風。此外他與科內同事團結協作,不斷開展新技術、新療術,取得了可喜的業績。2010年醫院安排赴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修學習,認真學習了膝關節鏡技術,回院後,率先在全地區開展膝關節鏡微創手術,主持並開展相關院級新技術三項。多年來,參與多項自治區級科研專案,主持多項地區級科研專案,獲得地區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三項,自治區醫學科技獎一項。

  中西結合創醫技

  2016年,朱栩宏因工作調動來到地區中醫醫院工作,作為西醫專業醫生,大多數對中醫很陌生,甚至排斥。而朱栩宏能立即轉變角色,認真學習中醫理論,與科室年輕中醫師一起用中醫的理論討論病情,進而發現中醫與西醫並不相互排斥,而是研究方向的差異,這兩種醫學各有特色。他當即決定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開展工作和科學研究,透過努力,影響力逐漸增加,科室從一開始的全科僅十餘個住院病人,日門診就診人次不到十人,到現在的三個病區近150個病人、日門診人次近50人,並被推薦為地區重點專科。

  在用成品中藥藥膏治療骨傷疾病時,朱栩宏發現成品藥膏往往首次使用效果較好,持續使用時效果逐漸下降,考慮是否與膏藥內大量防腐劑的新增有關,鑑於本地自制中藥膏藥的匱乏,他牽頭開展研製中藥外敷膏劑工作,自費購買了大量相關書籍,查閱文獻,以傳統名方為基礎,結合本地地域特點、患者生活習慣進行了調整,並加入地產藥材,經過多次改進,得到滿意的不新增任何防腐劑的“綠色”膏藥,每做一次改進,他都會先把膏藥抹在自己身上感覺,是否對皮膚有刺激,在確保安全並徵得患者同意後方應用於患者,膏藥一經推出就獲得了滿意的療效,得到了患者的好評。該專案也獲得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青年人才培養專案資助。

  作為一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朱栩宏從事著平凡的骨傷科專業,十餘年的從醫生活,無驚人的成功壯舉,也無耀眼的光環榮譽,唯有一份執著,踏踏實實做人,只有一份追求,那就是:踏踏實實做人,端端正正行醫,才能無愧於“共產黨人”這一光榮稱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