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個人優秀事蹟材料(精選5篇)

高校教師個人優秀事蹟材料(精選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事蹟吧,事蹟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那麼相關的事蹟到底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校教師個人優秀事蹟材料(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教師個人優秀事蹟材料1

  李晶晶,女,中共黨員,講師,現任資訊與控制工程系通訊工程專業教研室主任、系黨支部組織委員。自2010年11月入職以來,先後擔任實驗教師、通訊工程專業專任教師。在這8年的教師生涯中,該同志以高度的責任感將全部的熱情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認真履行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2016年度、2017年度年終考核均為優秀,受到學生和老師的一致好評。2018年榮獲學校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一、思想素質良好,政治信念堅定

  作為一名教師黨員,該同志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具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積極參與黨組織的各項活動,不斷提高個人政治素養。認真貫徹教書育人的思想,恪守教師職業道德,為人師表,作風正派,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真誠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尤其針對那些自卑感和逆反心理比較強的學生,更是主動去接近他們,堅持鼓勵和引導,在生活上體貼細心,在學習上幫助提高,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教師形象。

  二、教學態度嚴謹,熱心教書育人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該同志自任教以來,先後承擔了多門實驗課、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授課中,她把好教學環節中的每一關,備課詳盡細緻,精心設計教案,不斷充實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教學之餘還耐心輔導考研學生的專業課,甚至在深夜收到學生QQ留言時也能及時作出解答,不影響學生的複習進度,目前已有4名學生考取不同院校的通訊專業研究生。她積極參加“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工程”、“線上課程學習”等培訓,不斷提高自身教學實踐業務水平。工作期間主編專業教材1部,參編專業教材2部。主持省級教研課題1項,參與省部級教研課題5項,校級教研課題3項。

  三、致力科研,提升自身科研素質能力

  該同志不斷培養和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質與能力,力求教學科研相得益彰。目前主持校級和市級科研課題各1項,參與校級科研基金專案6項;主持橫向科研課題1項,參與橫向科研課題3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3項;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其中2篇中文核心;獲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瀋陽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1項、三等獎6項。

  四、潛心教學,注重學生雙創能力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科競賽為契機,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創業潛能。積極指導學生參加創青春大賽、計算機設計大賽、電子設計競賽、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等,獲得國家二等獎1項、省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優秀獎1項、校三等獎1項,並獲得“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積極組織並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專案,分別獲校級立項1項、省級立項2項及國家級立項1項,並獲得2017屆優秀畢業生設計指導教師。

  五、服務意識較強,傾心教學管理

  作為教研室主任,該同志帶頭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調研及論證報告的撰寫、專業類課程體系結構設計。特別是在迎評和專業建設期間,她以強烈的責任感和嚴謹的工作態度,經常利用中午、夜晚進行了大量的材料編輯和整理工作,精心起草各類計劃總結,撰寫教學檢查工作方案、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課程改革、教學改革方案、新專業申報、青藍工程活動方案、班導師活動計劃等,這些材料都以較高的質量受到了系領導的充分肯定。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她覺得自己始終要踐行為人之道,從師之道。她將繼續前行的腳步,為學校的迎評、轉型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教師個人優秀事蹟材料2

  陸明,中共黨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吉林省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培訓專案培訓師。發表思政類論文9篇、參研課題10餘項;參編教材書籍2部。曾獲吉林省高校就業指導網路課程教學大賽二等獎、省挑戰杯二等獎指導教師、省首屆“網際網路+”大賽銅獎指導教師、省教育廳學生思想教育論文大賽三等獎、長春市“高校文明杯”優秀學生管理個人。

  陸明始終把工作當成一門學問來研究,當作一份事業來經營。她之所以能將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在某種程度上也源於一個“愛”字——對事業的愛、對學生的愛。她把這平凡而簡單的愛融於日常瑣碎繁雜的工作中,全心全意地為每一位學生服務。這種愛以及她認真負責、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得到了同事和學生的認可。她的付出與努力也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她十分注重調研反饋工作,堅持定期圍繞學生成長、學業發展等主題進行分析研判。2018年至今,先後組織開展《疫情防控期間學生思想、心理狀況專項調研》、《學生工作視角下的.學生學習狀況分析與思考》、《長春大學與國內其他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調研》、《學工幹部思想工作狀況調查分析》等大樣本專項調研17項,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身在其位盡其責”,每一項工作她都儘可能使之非常規範地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一是進一步最佳化工作設計。近三年,起草《學生工作大教育工作方案》、《學工系統疫情防控期間進一步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方案》、《長春大學2020年秋季學期黨建引領學團工作要點》、《學工系統應對“疫後綜合徵”工作方案》、《學團系統學風建設常態化工作實施方案》等工作規劃檔案30個,保障工作有序執行與高質量發展。二是進一步強化成果提煉。撰寫《夯實基礎、傳承創新,不斷提升心理育人實效》等工作經驗總結材料30篇;編輯《學生工作大討論工作簡報》等工作簡報10期;製作《十載心育,續夢啟航》心理工作回顧宣傳片1期、工作成果展1期;編印《學生工作大討論成果集》、《學風建設工作紀實》等專項工作成果彙編25冊。為院際間、部門間工作提供了可示範、可借鑑的經驗。

  為把心理育人常規服務提質增效,她認真規範,高質量做好各項常規工作。找準靶向,科學干預。組織開展全校心理普查、加大輔導員談心談話力度,將關口前置,指導各層面及時瞭解學生心理狀況、做好分類幫扶;在不同校區設立心理諮詢室,聘請督導師和兼職諮詢師,建設專兼結合的專業化心理諮詢隊伍。規範服務,提升質效。增加諮詢前的心理測試評估,設立學生心理預約員制度,制定《諮詢錄音知情同意書》、《兼職心理諮詢師工作要求》等,規範《諮詢記錄書寫要求》、《嚴重心理問題學生反饋表填寫要求》。規範課程建設,發揮主渠道作用。進一步規範教學內容,製作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課件,為授課效果提供了堅實保證;根據學生實際需求,適時調整授課內容,加入疫後心理適應內容,幫助學生順利適應特殊新學期。

  面對新形勢、新問題,陸明積極主動作為、創新工作舉措。會同教師工作部、校工會,整合校內各領域師資力量,成立“長春大學心理健康輔導團”,促進各部門在具體工作中以動態、協調的方式將心理育人各類要素有機組織在一起。不斷挖掘育人資源,牽頭組建長春大學首屆“勵志·成才”報告團,以身邊人身邊事感染學生進步成長的方式,助力“團風”和“特教”精神在接力傳承中發揚光大。在原有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路的基礎上,形成目前“校—院—班—舍”四級網路,使我校心理工作更好地延伸到每名學生中間。將原有較單一的心理宣教活動體系,發展為以春秋兩季的“心理健康宣傳月”和“新生心理成長季”兩個系列活動為主要渠道的宣教活動體系。同時,打造“我的情緒我做主”等多個主題的心理健康互動體驗專案,讓學生在體驗中達成教育效果,學生參與度極高。助力師生共同成長。2017年起,不定期面向教師舉辦心理健康服務開放日、主題工作坊、體驗式團體輔導等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務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

  陸明堅信,品質源於對細節的積累,卓越來自對信念的執著,所以,對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她都竭盡所能,力求完美。2019年迎新工作中,首次在報到現場為每一位新生準備《勵志·成才報告文集》,幫助其快速進入新角色、找到學習的新榜樣;為家庭經濟困難新生準備“愛心大禮包”,幫助其緩解經濟壓力,讓學生在入校之初即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愛。2020年,首次為我校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所在生源高中、家長寄送喜報,共同分享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收穫與喜悅,進一步推動家校聯動,形成育人合力。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陸明始終帶著敬畏、熱忱投身到偉大的育人與助人事業中,在傳承創新中提升工作品質,從細微處提高育人工作的溫度。

  高校教師個人優秀事蹟材料3

  林海燕,中共黨員,文學院副院長,文學院教工第二黨支部書記;碩士生導師,省級一流課程《漢語國際教育概論》負責人。教育部對外漢語高階教師;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國務院教育督導辦、國家語委聘任語言文字督導專家。

  對教育,熱愛、敬畏、奉獻;對學生,理解、尊重、喚醒;對自己,反思、鞭策、完善。這是林海燕對職業生涯的堅信和堅守。

  課程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要想實現全過程育人,實現價值引領,就必須利用好課堂的主陣地。林海燕承擔的《漢語國際教育概論》課程,是該專業最核心的專業課,既要培養學生過硬的業務本領,又要啟迪學生深刻的文化自覺、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博大的家國情懷。為達到這些育人目標,她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解構與重構,改變以往線性教學順序,縱向提煉出九大知識模組,在知識傳授中注重能力的培養,將思政目標以“鹽溶於湯”的形式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相結合。經過兩年穩紮穩打的建設與推進,《漢語國際教育概論》課程從眾多同類課程中脫穎而出,被吉林省教育廳認定為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林海燕潛心教學研究與改革,主持《國際漢語教師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獲長春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她把每節課都當做自己的“代表作”,深受學生喜愛。曾獲長春大學最受學生歡迎教師4次、教學質量免檢教師2次;獲長春大學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全國高校教師微課大賽吉林省一等獎、全國優秀獎。

  在精於教學的同時,林海燕也時刻不忘科研對培養高質量人才的促進作用。近年來,主持教育部國家語委等專案8項,參研各級各類專案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在教育部專項科研專案“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中,她吸納了3名在校本科生做專案組成員,利用寒暑假帶領他們到偏遠的山區,從事方言的田野調查工作,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在林海燕的科研引領下,本專業學生撰寫的學術論文發表在《延邊教育學院學報》《文教資料》等學術刊物上,雖然級別不高,但卻是學生邁出的寶貴的科研第一步。

  為了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創造一個完全真實的漢語教學課堂環境,林海燕創立了一個由本科生為外國留學生上課的課堂,既解決了本專業學生實踐的問題,又可以幫助外國留學生提高漢語及漢文化認知水平,這件事情於雙方有益,又能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因此林海燕將它命名為“友誼課堂”。

  “友誼課堂”自2009年創立,每週三、週五的下午,她都帶著自己的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其他同學隨堂觀課記錄,教師即時督導點評,討論教學得失。“友誼課堂”結束後師生共同仔細分析教學錄影,研討課堂教學方法,總結課堂教學規律。這一堅持就是11年,中國學生為留學生累計授課2300餘學時,每一節課中都凝聚著林海燕的辛勤與汗水。做這一切並沒有報酬,對於她而言,學生優秀的教學水平就是最好的回報。

  教書育人是門大學問。林海燕常說,做老師不難,但做個好老師卻是值得終身研究的課題。要想做名好老師,須得“心中壯志常在,腳下須臾不息”。

  高校教師個人優秀事蹟材料4

  郎立夫,中共黨員,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大管學會理事,吉林省音樂家協會管樂協會理事,長春大學師生交響樂團指揮,主教巴松,樂隊合奏。多年來指揮樂團完成了《黃河大合唱》《喬家大院》等多部完整的大型民族作品以及眾多的中外交響樂作品。

  在三尺講臺深耕音樂教育,踐行育人使命。2009年,郎立夫參與組建長春大學師生交響樂團,並擔任樂團指揮。他指揮樂團參加了2011年東北亞藝術周露天交響音樂會、2012年東北亞藝術周“凝固與脈動”雕塑公園露天交響音樂會、“雅樂春之聲”交響音樂會巡演等省市重要演出。在2012年、2018年指揮的“唱響中國”長春晚會和“德孝行”交響音樂會分別在央視播出。多年來,他在豐富校園文化活動中帶領樂團完成了“中國夢、民族魂”中國作品交響音樂會、“未來看得見、夢想聽得見”長春大學暨全國助殘日交響音樂會、“紅色經典”交響音樂會、新年音樂會等十幾場交響音樂會,指揮樂團完成了《黃河大合唱》《喬家大院》等多部完整的大型民族作品以及眾多膾炙人口的中外交響樂作品。在今年建黨100週年之際,與音樂學院全體師生共同籌備一年,加班加點排演了大型民族歌劇《江姐》,連續演出13場,為師生上了一堂音樂黨史課,實現學校師生觀看全覆蓋,線上線下觀看近4萬人,得到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

  作為協助院長分管實踐活動的副院長,郎立夫堅持發展學院的“星期音樂會”與校園文化建設和“團風”精神的深入融合,將實踐育人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星期音樂會”的主題中,並不斷推進學院每個專業的實踐課程建設,為學生在舞臺實踐方面創造了更為廣闊的藝術空間,進一步推動課堂理論教學和舞臺實踐教學的結合。在拓展學院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工作中,目前與27家省內外專業團體、學校、藝術培訓機構、文化傳媒公司等單位簽訂了實習實踐基地,就人才培養、實踐演出、畢業實習等方面建立了長期合作。在學生的實習實踐中,與實習實踐單位聯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實踐能力等方面共同發力,共同培養學生。

  教書育人是教師一生的使命,郎立夫深知這份工作的深遠意義,他將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高校教師個人優秀事蹟材料5

  趙喜純,中共黨員,外國語學院英語六系主任,外國語學院教工第四黨支部副書記。曾獲“長春大學黃大年式的好老師”、“長春大學團風育人標兵”稱號。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趙喜純以赤誠之心、奉獻之心、仁愛之心投身教育事業。自任教以來他一直堅信教育的本質是培根鑄魂,離不開心與心的交融。只有教師捧著一顆心,才能與學生心心相印。在20年的從教生涯中,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尤其是在帶領學生社團和指導學生創新創業以及組織學生競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2016年,他指導學生建立了長春大學團風“踏歌行夢”支教協會。經過多年的努力,“踏歌行夢”支教協會已成長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校級社團。每一年支教協會都利用寒暑假進行為期10至20天的支教,至今已在湖北宜昌、四川萬源、貴州興義、河南商丘等地鄉村中、小學進行了六期八次支教。在趙喜純的帶領下,2017年支教協會在長春清華實驗學校建立了實習點和支教點。2019年,支教協會多次幫助曾經撫養了400多個孩子的長春好人王浩楠。協會也多次成功舉辦如“一毛錢漂流記”“小草義賣”等活動,吸引了長春電視臺和網路媒體的廣泛關注。透過支教,學生們不僅為教育貢獻力量,給社會增加正能量,同時也使身心得到了鍛鍊,個人專業能力、服務社會能力以及參與社會實踐能力不斷提升。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趙喜純致力於幫助學生營造良好英語學習、競賽環境,以打造“英協”社團為基礎,積極探索英語實踐教學。英語協會是長春大學優秀學生社團之一。協會一直堅持早、晚讀,在學校總能看到他們練習口語的身影,已成為一道風景線。

  近年來,在趙喜純的帶領下,協會成功承辦了“外研社·國才杯”全國大學生演講、閱讀、寫作比賽、英語書法比賽、英語角、英語沙龍等多項賽事和活動,為廣大同學提供了英語學習和競賽的平臺和服務,英語協會組織能力和校園影響力也因此得到不斷提升,受到了師生好評。

  趙喜純注重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2018年以來,他指導學生獲得雙創國家級立項2項,省級1項,校級多項。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期間,他指導、動員150多名藝術類學生申報創新創業專案,當年共有11項獲得立項,其中“青春燭夢,舞動心靈——農村舞蹈教育行業踐行者”專案參加“網際網路+”比賽榮獲校級金獎、省級銅獎的優秀成績。學生透過活動豐富了知識,鍛鍊了思維,凝聚了團隊,獲得了成就感,收穫滿滿。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是他作為教師的信條,也是他不斷努力的方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