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新認識新感悟
我對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新認識新感悟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對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新認識新感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40首文質兼美的古詩,其語言凝鍊含蓄,意境深邃優美,不僅給人以藝術的薰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新課標》的頒佈無疑是為古詩教學開啟一個新的天地,使古詩的學習迴歸了本真。新課標註重的是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感受優美語言”,提倡讓學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對詩句的本身意思只需要“大體把握”即可。所以古詩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整合增強學生感受
入選小學教材的古詩在文字上比較通俗易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課本的註釋來理解詩句應該說不難,但要學生較好地體驗詩人的思想情感,領悟深遠意境,就比較有難度。因為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大多是隻能意會而不能言傳,是需要學生自己從中去感受,去反覆體會的。限於小學生的閱歷和經驗制約了學生對美好情感、意境的體驗和領悟。我們在古詩的教學中可以將多種方式進行整合應用,如把圖畫、音樂、散文甚至是相關的生活場景整合到古詩的教學中去,這對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是大有幫助的。如我在教學《春日》中“無邊光景一時新”一句時,學生對“景物一下子煥然一新”的字面意思能理解,但是他們缺乏相關的感受,不能在大腦中形成景物“一時新”的表象,也就是學生不能受到美好事物的薰染,不能體驗到欣賞美好事物帶來的愉悅情感。我就出示多幅圖片,讓學生找找能感受到“一時新”的圖。於是有的同學從茵茵綠草中感受到了“一下子煥然一新”,有的同學從大片金黃的菜花中感受到“煥然一新”。又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因為學生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中詩人借景物抒發依依惜別的情感難以體會,所以也整合了圖畫和音樂,以幫助學生體會情感。再引導學生想象一下送別的情景,想想李白此時的心情,學生自然能強烈地感受到“李孟”之間的深厚情誼了,感受到李白送別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後回過頭讀讀這兩句詩,其借景抒情之妙自然也領悟到了。
二、設疑引導學生探究
古代賈島和尚“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推”和“敲”一字之差,賈先生為何茶飯不思,值得後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在學習古詩時進行“推敲”了。賈島和尚反覆琢磨“推”和“敲”哪個更好,他也是在進行探究。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我們積極倡導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和能力。有的一首詩之精、神、韻就體現在一兩個字詞中,如《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句中一“綠”字,《江雪》“獨釣寒江雪”句中一“釣”字,《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句中一“裁”字,等等,在學習中是很有研究價值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詩句時,應該抓住這些字詞設定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泊船瓜洲》中我們可以問問學生,這“綠”是否換成“到”、“過”等詞,想想為什麼呢?在《詠柳》中讓學生想想:“裁”是否用錯了?樹葉能是“裁”出來的嗎?在問題的刺激下,學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透過反覆讀、悟,體會到“綠”不但是寫出了春天來了,更是讓人彷彿看見了江南大地一下子鋪上了一層綠色的地毯;體會到了“裁”字不僅寫出柳葉精巧細緻的形態美,更是讓人感覺到春風就像一位心靈手巧的小姑娘,在裝扮著美麗的春天。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不光是為了讓學生領悟詩句中字詞的精妙,更是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和能力。
三、活動鼓勵學生創新
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古詩具有簡潔而意境深遠的特點,注重詩句的言外之意,這對於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不能不說是一個有益的契機。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並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於創造的才能。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引入活動,給了學生一個自由想象、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大有幫助。
(一)演中創新
這裡所講的“演”是指老師用表演的手段鼓勵學生體悟詩句的言外之意,進行聯想、補充和創造,鼓勵學生創新。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組織指導一位學生演一演李白是怎樣送別老朋友的。這位學生在久久注視“天邊”之後,忽然用袖拂面,並作舉杯喝酒狀,還以指代筆在空中“畫”了起來。老師問他在幹什麼?他解釋說李白送別老朋友時,想起這一別後不知何時方能相見,心中自然傷感,會忍不住流下眼淚,所以用袖子擦眼淚。又因為李白是個豪放的詩人,心中有感,自然馬上要喝酒寫詩了。師生都不禁為他鼓起了掌。這樣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讓學生對詩句進行深入地閱讀,展開了聯想,繼而進行了有創意的表演,真正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畫中創新
課堂上畫古詩是指以“畫”為手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一位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草》時,就引導學生畫一畫詩中描述的“草”。學生在細讀詩句後,有的畫了嫩黃色的草,說從“春風吹又生”這句中看出來這草剛長出來,應該是這種顏色;有的畫的草是斜著的',說是詩中寫“春風吹又生”,肯定當時吹著風,那麼草肯定是斜的。學生在畫畫中主動地讀悟詩句,並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這自然是一種創新。
(三)寫中創新
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後,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例如,在《贈汪倫》一詩教學的最後,老師進行這樣的啟發:詩中送別的場面是如此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離別的場面,同學轉學、親人遠行……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會有許多心裡話想說,讓我們都來學學作者,把心裡的話寫成一首送別詩贈給他。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的靈感得到激發,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紛紛模仿古詩書寫出自己的詩篇。我們不強求學生的詩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這樣的學習過程,不正是他們一個自我超越、自我創新的過程嗎?
古詩的教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整合、設疑、探究、創新四者緊密相聯,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不要死搬硬套。讓我們的學生在整合、設疑、探究、創新的過程中體驗學習古詩的樂趣,體會擁用幾千年文化積澱的古代詩歌的韻味,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