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感悟900字(通用7篇)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感悟900字(通用7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難免會萌生一些新的感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還是用文字把這些感想都記錄下來吧。但是,感悟的文章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感悟900字(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感悟1

  隨著時間的交替,歲月的更迭,《感動中國》已經走過了十三個春秋,無論是多年前的《感動中國》還是如今的《感動中國》,每一個人物都令人感動不已,每一個事跡都催人淚下,每一個人的品格和精神,都是當下社會所珍視和敬仰的。

  今年的《感動中國》,38歲的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廣陽鎮古城村王峰火海救人的事蹟讓無數觀眾淚奔。2016年5月18日凌晨,王峰所在的村中的一處民宅突發大火,王峰發現火情後,三次衝入火場救人,20多位鄰居無一傷亡,而他自己則被燒成了“碳人”,最終在醫院因肺栓塞而搶救無效離世。如果說王峰第一次衝入火海救妻兒是親情使然,第二次衝入火海救老師和學生是責任使然,那麼第三次衝入火海救鄰居和其他人就是其淳樸善良、俠肝義膽的人性光輝,正如頒獎詞所言:他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他高貴的靈魂浴火涅,他在人們心中永生。

  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也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念雖有助於社會的正常運作和推動經濟發展,但同時也需要有一種能夠打動人們的精神力量,需要有一種能根植於人類靈魂的道德力量,需要有一種樂於奉獻、敢於擔當、立志進取、永不過時的榜樣力量,來與時俱進地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傳遞正能量,而《感動中國》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具備這樣的力量。他們或是為國家和社會做出巨大貢獻,或是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亦或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他們用行動書寫著屬於國人的風骨和驕傲,他們的身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他們是民族精神的脊樑,也是人生價值的導向。

  面對繁華與紛繁,《感動中國》讓我們能靜下心來思考,“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怎樣去做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我想,每個人都能從感動中國中找到答案,《感動中國》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播下一顆希望的種子,有一天它要長成參天大樹,且枝繁葉茂。

  這個社會需要家國情懷,需要真善美,歲月靜好只因有榜樣前行。《感動中國》,感動你我,每一個人物都是在社會上豎起一個學習道德、崇尚道德的時代標杆,都是在弘揚一種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許我們一生都無法感動中國,但一定要做到問心無愧,無論我們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上,或風光,或平庸。《感動中國》每一次都會淚流滿面,感動滿懷。每一次結束的時候,我們都會收穫許多感動,而每一年將要開始的時候,我們期待感動已經在路。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感悟2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看了中央電視臺的“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非常感動。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直隱姓埋名,卻一直捐款的老人張紀清。

  千萬不要忘掉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後代。

  炎黃,是人類的始祖,帶動了整個華夏族的發展與千古文明。我們身邊總有隱姓埋名捐助社會的公益人士,他們默默為社會付出。

  最終有一天,我們認識了一位公益人士,他叫炎黃,他叫張紀清。這位老人用二十七年投身於公益,他來自江陰,用一個人的文明撐起了整座城市的文明。

  2017年11月,一位老人在江陰市某銀行正起身離開,卻暈倒在地上。被好心人送進醫院。人們在他身上找到了三張匯款單,匯款人的名字,叫炎黃。那天,那個被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的身份終於解開。老人的名字叫張紀清。

  “這不是什麼大事,是我們應該做的。”張紀清老人在感動中國裡與主持人這樣說。張紀清老人也沒有預料到會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解開隱藏了二十七年的身份之謎。原本老人打算把這個秘密保守一輩子,連最親近的子女都不會透露。在張紀清老人眼中,他做的這些都是小事,助人為樂、濟貧幫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幾乎每年,祝塘鎮都會收到“炎黃”的匯款,而匯款地址卻是五花八門,尋找後發現地址都是假的。想尋找這位好心人的人們也只能失望而歸。“我要的不是名,是心!”這便是張紀清老人的初衷,老人想盡各種辦法“潛伏”,不願以恩人自居。

  看著電視螢幕中的老人為了自己的那份行善之心,從原本的祝塘首富到現在住在七十平米的房子裡與老伴靠養老金生活,從二十七年前寄出的第一筆捐款到二十七年後的如今,老人無怨無悔。因為我們是炎黃的子孫,因為我們有濟貧幫困的文明。

  感動中國,有多人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無悔奉獻只為給子女、社會、身邊的人帶去一份未來,一份溫暖,一份快樂。感動中國,雖然隔著螢幕,但感動中國的夜晚有多少人為熒幕中那些感動人心的事蹟所流淚。感動中國,我們的身邊又有誰跟他們一樣在默默付出。只是我們不知道。但我們也許能跟他們一樣,我們同樣是炎黃子孫,我們同樣有傳承千古的文明。

  感動中國,也許我們能感動未來。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轉動。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恆。因為有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世界才會繼續。因為有那些無私付出的人們,身邊才有感動,已致感動了整個中國。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感悟3

  一陣掌聲之後,整個會場始終洋溢著濃郁的溫情與感動。從個個英雄的故事的過後,我總會不自禁的流出眼淚,我想,那也是我對他們由衷地發自內心的敬意與尊重吧。

  胡忠,一名老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他與他的妻子原本能夠輕鬆的過著日子,而他們卻要與那些孤兒打交道,給孤兒溫暖,成他們最好的父母。我相信,是他們愛與信念的堅持,用生命提攜了孤兒的成長,讓孤兒們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讓孤兒們將來能夠幸福。是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不正是這首歌蘊藏的道理嗎?

  劉偉,他從小失去了雙臂,或許他曾抱怨過上帝殘忍,或許他曾留過無數次的淚,但至少現在的他,有誰會在意他曾經呢?他雖然是殘疾人,但他的心一定堅信:上帝在為你關閉一扇窗時,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觀後感《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 固執地為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證明那正是他飛翔的軌跡!也只有這樣的信念才能有他現在的成就。一雙腳竟能彈出那麼美妙的音樂,其實這就是他的精神,不為嘆息的目光而放棄的精神,他為上帝而活,為信念而活,為夢想而活!

  她,一名母親,最美的母親。她,就是——吳菊平,她用她的手接住了一個從10樓墜下的孩子,雖然她的左手以多處骨折,但她在從來都不吝嗇在鏡頭下的微笑。是啊,只有這樣的奮不顧身,這樣的瞬間才能體會到人間是有愛的。即使我們做不到吳菊平女士那樣的行動,那麼你就去為身邊的人好吧。當你的同學向你借一隻筆時,你能夠微笑著遞給他,當你的母親叫你為他掃一下地,你能夠很情願的拿起掃把認真的掃,當你的老師為你佈置下的作業,你能夠從不抱怨的完成時,你其實就已經做到了。

  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僅感動了中國,更為中國添了彩,所以不要忘記他們的每一個舉動的代表著國家的榮譽都是全中國的驕傲!我們感動,我們為這十大人物感動!我們用感動彰顯一個人物的高尚,我們用感動彰顯一個國家的精神,我們用感動考驗一個民族的素質!此刻,我們因為是中國人而驕傲!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感悟4

  春天是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希望的季節,而春天也是一個收穫感動與溫暖的好時節。一年一度的2016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也如期在這明媚的春日舉行,我們收穫的不止感動的淚水,更多地是心靈的觸動。十位平凡之人的平凡之事使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這一個個平凡卻感人的事蹟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正能量,奏出了中國動人的感動之聲。

  記得其中有一段頒獎詞是這樣寫的: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百般擠兌,她總咬緊牙關。寒風帶著雪花,圍攻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裡最溫暖的宮殿。她病中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曉暉,為給父親治病,她辭掉報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債務,週末還給"債主"的孩子補習。這樣的朱曉暉,一個十足的孝子,她的仁孝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她的堅強感動了我們每個人。

  這次的評選中,還有一個團隊最令我感動,那就是中國援非醫療隊。醫者仁心,為了病人的需要,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同樣冒著被感染的危險,飛過半個地球,奉獻了自己的醫術和愛心。無疑他們是勇敢的,是無私的,是博愛的,他們不顧自身的安危,懷著醫者的仁心,一心想著利用自己的仁術為遠方素不相識的病人服務,希望能減輕他們的痛苦,為他們能早日恢復健康而日夜操勞,這足以感動你我,感動中國。

  可以說,歷屆獲得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疲於張開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眼前,就在處理中心,處處都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獻、踏實嚴謹的老前輩,也有積極進取、鑽研努力的年輕人,有關懷體恤員工的領導、也有相互關愛的同事,無論是精誠合作,永不言敗的團隊精神,還是拔得頭籌,閃耀著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一點一滴中都流淌著感動,撞擊著我們的心靈。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讓我們張開眼睛,去發現身邊小細節中隱藏的,被忽略的感動吧!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感悟5

  一抹真情,帶來感動;一份思念,傳遞關懷;一份溫暖,捧出赤誠;一份堅強,凝聚力量······平凡的偉大,草根中的感動,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就像一抹陽光透過生活射入生命,在每次呼吸間烙上最深的痕跡,在心頭跌動的是震撼人心的母子情結,是一根綁帶連結了兩個生命,見證了溫暖人心的孝順。

  陳斌強,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他有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為了每天親自照顧母親,他用一條小時候母親背子女的綁帶,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電動車行駛30里路去學校上班,呆在自己身邊服侍母親。一連五年,風雨無阻的帶著母親上班;連著五年,無怨無悔地照顧著母親。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母親用它背過子女;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深情,兒子用它揹著母親。有一天,母親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孝更絕倫足可矜”是對陳斌強的高度評價,也是陳斌強的真實寫照。

  “百善孝為先”,陳斌強的作為溫暖了我們每一箇中國民眾的心窩,也照亮了我的心房,令我感動,令我敬佩,更令我學習。我們在一天天的成長,變得強壯,變得聰明,變得有力量;而我們的父母在一天天的衰老,背慢慢駝了,行動思維漸漸變得遲緩了,直到有一天,他們什麼都不會了,這就需要我們做子女的去幫助他們,像小時候父母教我們一樣耐心地、不知疲倦地照料他們。父母親老了,需要我們去陪伴他們,去照料他們,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現在我們僅需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捧著一顆孝順的心,去感激父母,去報答父母;並不需要我們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需要那些微不足道的語言、動作去關心他們。一個擁抱,做一次早飯都會讓父母感動,覺得欣慰,得到滿足。

  在中國大地還有許多令我感動的人物,縱死終令汗竹香的林俊德、冰雪為容玉作胎的最美老師——張麗萍、清香傳得天心在的周月華······這些人物感動了全中國人的心,撫慰了全中國人的心,更震撼了全中國人的心。他們的做法,為我們的生活社會增加了許多正能量,給我們學習的榜樣。雖然這只是十個平凡而普通的人,但卻看到了當今中國人的錚錚鐵骨!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感悟6

  自從看了老師給我們放的《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心情一直平復不下來,影片的'裡故事主人公身上的精神讓我不得不佩服她。

  相比起從小就生活在蜜罐裡的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在五歲的那年就開始了她的苦難之旅,爸爸因為車禍去世,由於不能承擔生活的重擔,所以她的媽媽只能忍痛割愛把她送給了別人。

  但本以為可以過上好生活的她卻不得不面臨命運跟她開的另一個玩笑。

  她的養母因為身體的緣故一直臥病在床,養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一走了之,母女只能相依為命。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撐起這個家庭,擔當起重任。當別人家的孩子在撒嬌,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傑早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

  那時的她個頭沒有灶臺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無數次卻從未喊過疼,聽著孟佩傑養母含著淚感激地回憶,我腦海裡彷彿浮現出一個柔弱的小女孩站在板凳上,頂著腳尖吃力地拿起鍋鏟翻炒的情景,心裡不由得陣陣痠痛。孟佩傑每天起早貪黑,幫養母穿衣、洗漱、換尿布、喂早飯,然後才安心地一路小跑著上學。晚上回家後,一大堆家務活等著她,服侍養母睡後,她才開始學習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就這樣,孟佩傑在艱苦的生活中勤奮學習,考上了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由於放心不下養母,她竟下定決心:帶著養母上大學!

  命運對待孟佩傑是殘忍的,無情的,而她卻從來沒有抱怨過命運的不公,以燦爛如花的微笑回報這個世界。她面對逆境,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她的存在,成為養母生存的勇氣。當人們對她驚歎不已時,她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

  而現在的我,有時還跟媽媽頂嘴,跟媽媽對著幹,做作業時,還跟媽媽吵架,和孟佩傑比起來,我實在是太慚愧了。父母從小就為我做過許多事,在我生病的時候,是父母一直在我身邊照顧我,是我的疾病快速康復;在我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父母和我一起攻克難題,帶領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在日常生活中,是父母從小一直給我做飯,洗衣,是我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變成現在的高大陽光少年。我暗下決心:要向這位小女孩學習,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感悟7

  每年“感動中國”的人物評選,都會讓一個個好人好事家喻戶曉。是一種叫做感動的力量,讓他們的事蹟顯得偉大。感動過後,我們是否也應行動起來,把感動作為源頭,讓行動之流源源不絕。

  總有一種力量讓人淚流滿面,在“感動中國”頒獎儀式面前,是這種感動讓人淚流滿面,今年我們為殲-15總指揮羅陽感動,為“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感動,去年我們為“最美媽媽”吳菊萍感動,明年,我們依然會為這樣一些人感動,感動過後,我們也應做點什麼吧!

  我們雖不能像羅陽那樣,用生命捍衛中國航天事業,但我們可以用同樣的精神,將學習和工作做到最好;我們雖然不能像何玥那樣捐獻器官,但我們可以儘自己所能幫助身邊的人;我們雖然不用“綁著”母親上學上班,但我們可以用我們的方式盡孝心;我們雖然不用像高秉涵一樣執著歸鄉,但我們至少應在祖國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像吳菊萍那樣挺身而出……這些,都是我們可以並且應該做的事,是感動過後我們應該發出的呼籲,這些事,雖然有些微不足道,但依然可以將生活塗畫得絢爛多彩,不要認為那些“感動中國”的人物離你遙不可及,他們或許有一天就出現在你的周圍,甚至,你也可以成為他們的一員。

  其實,並不是非要站上“感動中國”領獎臺你的行為才會被社會認可,2008年那年的“感動中國”頒獎現場,有一個獎是頒給全體中國人的,頒獎理由是為了中華兒女這一年中付出的淚水與奉獻,2008年奧運與地震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勇敢、勤勞與付出,每個中國人都因在2008年中的痛心、捐助、興奮、鼓舞而成為獲獎者。因此,那一刻,你的行動得到了社會充分的的肯定和認可。

  行動造就習慣,當你感動之後的行動成為習慣,當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習慣,“感動中國”的大獎將永遠屬於每個中國人。

  面對“感動中國”,你依然還是電視機前熱淚盈眶,過後無動於衷嗎?那你的感動是否真實,是否長遠?還是因為你的心已麻木,已對這社會失去希望?無論如何,有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做鼓舞,我們也應行動起來,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