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觀看紀錄片楚怡百年榮光感悟(通用5篇)

學生觀看紀錄片楚怡百年榮光感悟(通用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經歷的人和事不同而產生新的感悟,這個時候,就可以寫一篇感悟的文章,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是,感悟的文章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觀看紀錄片楚怡百年榮光感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生觀看紀錄片楚怡百年榮光感悟1

  93歲的國家發明獎獲得者宋才飛、90歲的全國科學大會獎獲得者曾錫朋、91歲的國家級經濟師曹三平……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楚怡工業學校校友。今日,由湖南省教育廳出品、監製、策劃的《楚怡·百年榮光》紀錄片舉行首映式,一大 批紮根各行各業的楚工校友,以及近年職教培養出的火箭專家、物理研究員、世界建築能手等優秀湖湘職教學子透過紀錄片的講述,讓更多人瞭解。

  “愛國、求知、創業、興工”,1909年,著名教育家陳潤霖在籌辦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業學堂(後改名楚怡工業學校)時秉承的辦學信念,正是這8個字。百年來,楚怡精神薪火相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湖南職教人奮勇前行。如何更好地傳承楚怡精神?也正式為了實現 這份初衷,省教育廳組織拍攝了《楚怡·百年榮光》紀錄片。省教育廳副廳長王仁祥說:“辦好湖南職業教育,首先要了解湖南職業教育的歷史,熟悉湖南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因為只有真正瞭解‘我們從哪裡來’,才能走好‘我們到哪裡去’的這 條路。這也是我們拍攝《楚怡·百年榮光》這部紀錄片的初心之所在。”

  不過,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這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可謂是真實演繹著“湖南職教人在講好湖南職教自己的故事”。紀錄片總製片來自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楚工”繼承院校);總導演、製片人來自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撰稿組、編導組的成員絕大部分也來自該校。整部紀錄片的攝像、燈光、美術、音樂、後期等各組主要成員也是來自全省各職業院校的老師及校友,據不完全統計,全省超過20所職業院校的在校學生參與了紀錄片製作。

  在該紀錄片的總導演、製片人、湖南大眾傳媒職院副校長雷珺麟看來,紀錄片創作是對湖南職教改革的生動踐行,也打造了湖南職教師生的實訓平臺。其拍攝計劃既是一份專業的拍攝實施計劃,更是一份產業深度參與制訂的實踐教學方案。“超過30名行業一線專家參與指導,超過百餘名職教師生參與創作,超過20所職業院校、上千名在校師生參與拍攝,我們透過紀錄片探索了‘課堂+工作室、課堂+專案、課堂+崗位’的實踐教學模式。”據統計,紀錄片實地取景15處,拍攝跨度3個月,採訪領導、專家、校友等三十餘人,拍攝素材超過13000GB,最終完成成片質量約5GB。同時,團隊進行了《楚怡的故事》系列短影片策劃及製作,全程由職業院校校友、師生創作,走訪7個拍攝地,出鏡14名講述人,完成短影片製作60條。“我們希望用真實的鏡頭、質樸的語言、高品質的影視表達,呈現鮮活的故事,記錄湖南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紀錄片中,記錄著百年來職教人的不懈探索,記錄著時代浪花中的湖南職教學子。”雷珺麟說,希望紀錄片能夠引發社會各界和群眾對湖南職業教育的關心與關注,增強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增強職教師生職業的自豪感、責任感和歸屬感,讓湖南職教精神的種子,在全省職教院校師生中落地生根。

  據瞭解,該紀錄片開創了全國職教領域紀錄片的先河,接下來,湖南將以紀錄片為原點,持續講好湖南職教故事,總結湖南職教典型經驗、成果,強化湖南職教宣傳品牌。該紀錄片還將在湖南部分媒體和網路平臺播出,各地各校將組織師生集中觀看,深切領會新時代楚怡職教精神實質,構建湖南職業教育價值體系。

  學生觀看紀錄片楚怡百年榮光感悟2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民族靈魂。沒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事業的繁榮興旺,決不會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身在此山中,上下而求索。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深沉地追問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靈魂棲於何處。

  新時代中國的故事更加精彩,新時代的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更當講信仰、講情懷、講擔當,把握時代脈搏,走進人民群眾,立德立言立功。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成就和榮耀都屬於偉大的人民群眾。文藝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明白了為誰創作、為誰立言,才能讓自己的作品和研究成果有吸引力、影響力和生命力。到群眾去,面對面“望聞問切”調查研究,找出病根對症下藥;紮根人民,真正做到“角色扮演”,創作的作品才不會曲高和寡、無關風月;拜人民為師,與群眾同勞動共思考,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就能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還要明大德、立大德,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拿起筆,就有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就要起到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作用。所以一要堅定理想信念,把共和國紅色的基因一代代延續。二要在作品裡生動形象的告知世人美與醜、善與惡、對與錯。最重要的是在有了影響力後保持潔身自好、抵住誘惑,言為士則、行為世範。

  有了大作品,才有大家大師。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遠離浮躁,篤定恆心、傾注心血,才能創作出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力作。

  優秀的文化作品要與人民群眾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優秀的文化工作者要勇於發出時代的心聲。只有匯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廣泛凝聚共識、牢固價值認同,才能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的精神激勵。

  今天,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新時代的文化創作者,如果不能在舞臺中心發出中國聲音,不能為新時代的奮鬥者鼓與呼,那麼就將有愧於這個時代。

  學生觀看紀錄片楚怡百年榮光感悟3

  在過去的'2021年,在湖南職業教育界,“楚怡”一次次被提起、被推崇。“楚怡”到底是什麼?跟湖南職業教育發展有什麼樣的聯絡?為何現在要弘揚楚怡傳統?2月28日,由湖南省教育廳出品、監製、策劃的《楚怡·百年榮光》紀錄片首次放映,展現“楚怡”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

  20世紀初,中國職業教育開始萌芽,著名教育家陳潤霖於1909年長沙籌辦了楚怡工業學校,次年正式開學。

  “愛國、求知、創業、興工”。從校園建設、專業設定,到教學理念、人才培養等方面,楚怡工業學校與近代工業發展需求緊密相連,培養了一批在戰爭年代和新中國建設時期貢獻巨大的人才,成為近代職業教育的先行者與翹楚。

  導演組採訪到了93歲的國家發明獎獲得者宋才飛、90歲的全國科學大會獎獲得者曾錫朋等一大批紮根各行各業的楚怡工業學校校友,用真實的鏡頭、質樸的語言、高品質的影視表達,回望歷史,打動人心。

  “辦好湖南職業教育,首先要了解湖南職業教育的歷史,熟悉湖南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因為只有真正瞭解‘我們從哪裡來’,才能走好‘我們到哪裡去’的這條路。”省教育廳副廳長王仁祥說,拍這部紀錄片除了想激發職教師生的自豪感、責任感和歸屬感之外,更多的是想展示職業教育的精彩,以此改變大家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吸引更多人勇於選擇職業教育,成就出彩人生。

  令人稱道的是,這部紀錄片完全出自職業教育人之手。總製片來自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總導演、製片人來自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撰稿組、編導組的成員絕大部分也來自該校。整部紀錄片的攝像、燈光、美術、音樂、後期等各組主要成員則是來自全省各職業院校的老師及校友。據不完全統計,全省超過20所職業院校的在校學生參與了紀錄片製作。

  “讓湖南職教人講湖南職教自己的故事,更有感情,也更激勵人。”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處長崔書芳說,接下來,湖南將以紀錄片為原點,持續講好湖南職教故事,總結湖南職教典型經驗、成果,強化湖南職教宣傳品牌。

  據介紹,該紀錄片將進入各中高職院校的課堂,並在湖南部分媒體和網路平臺播出,可供各地各校師生集中觀看。

  學生觀看紀錄片楚怡百年榮光感悟4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2020年清明前夕,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特別推出以“致敬英雄”為主題的大型紀錄片《國家榮光》(第一季),弘揚崇敬英雄、學習英雄的社會正氣,讓英雄精神薪火傳承。

  《國家榮光》(第一季)將推出20位英雄人物,其中有中共派往共產國際的第一位使者張太雷、斷腸明志的紅軍師長陳樹湘、《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原型李白、飛機失事時用身體保護實驗資料的“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以及“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等人,他們是中國自近代以來千千萬萬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的代表,是民族的英雄,國家的榮光。

  為了鮮活立體地塑造人物,節目組走訪國內26個省市自治區,前往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挖掘最新披露的檔案資料,採訪逾百位專家學者和親歷者,以史實為基,超越人們熟知的故事深挖內情、解析疑團,不僅講述事蹟,更著力探尋英雄行為的動因和人物的成長軌跡,彰顯偉大寓於平凡的人性之光。

  學生觀看紀錄片楚怡百年榮光感悟5

  “咀嚼著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而且就看這小悲歡為全世界”的文化文藝工作者往往“將眼光收得極近”,只在一己悲喜,溺於“顧影自憐”或“顧影自戀”,成為無病呻吟的悲觀者;或只看一個現象,陷入“以偏概全”或“非此即彼”,成為譏饞社會的抱怨者,最終都將難以完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要知道我們正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每天都上演著震撼人心的奇蹟,每天都湧現著可歌可泣的人物。文化文藝工作者“跳出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融入人民生活,關注社會發展,感悟時代情懷,更好地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意義重大。

  要“跳出身邊的小小的悲歡”,必須謹遵文章給出的根本指示,以赤誠之心走進實踐深處,以熱誠之眼觀照人民生活,以真誠之態表達人民心聲,把眼光從身邊的小盆景移向人民群眾的大風景,不斷地拓展大視野,提升大境界,表達大情懷。

  “議論吐為仁義辭,文章散作生靈福”。只有血管裡溶入了人民的血液,筆管裡才能流淌出對人民的情感。文化文藝工作者務必堅定地站穩人民立場,“跳出身邊的小小的悲歡”,因人民悲喜,為人民放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