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下演講《心懷感恩永葆陽光心境》

國旗下演講《心懷感恩永葆陽光心境》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很榮幸能在這裡進行國旗下的演講。我這次的演講主題是:心懷感恩,永葆陽光心境。

  “感恩”是個舶來詞,牛津字典給的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所以,我認為感恩包含兩個層次,首先是懂得感激,其次是懂得回饋。

  我們從小時候起,就領受了父母親人的養育之恩,他們給我們無私的愛。等到上學,有老師的教育之恩,他們遞給了我們智慧的鑰匙。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擎起來,讓你攀上人生的高峰……那麼,你能不心存感激嗎?

  然而,在感激之餘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透過發自內心的真誠付出,用實際行動予以報答。這才是真正的感恩。

  有一次,我在書上看到了一篇叫《燈》的文章,寫的是女兒每天深夜才回家,那時家裡人都已經睡了。母親怕女兒夜裡摸黑爬樓梯摔跤,就在睡覺前,在女兒經過的樓道上放幾盞燈,怕女兒餓著,就在餐桌上放一些點心和水。女兒因此深受感動。看完後,我想到平時媽媽對我照顧無微不至,如果媽媽晚歸,我能不能也為她做點什麼呢?一天晚上,媽媽打電話回家說因為工作加班要晚點回家。當時我和爸爸正準備出發去超市,我擔心媽媽回來時看不到我和爸爸著急,又擔心媽媽的晚餐,於是走之前把飯菜熱在鍋裡,還留了一張字條:親愛的媽媽,我和爸爸要去超市買東西了,不要擔心,我們很快就會回來,晚飯在鍋裡。我們回來時,媽媽還在小心翼翼地捧著那張紙條,笑著說我真的長大了,懂事了,學會感恩了。我說,只是留了張紙條,沒什麼呀。但媽媽卻興高采烈地對我說:“這張小小的紙條對媽媽來說,比黃金鑽石還珍貴呢!”

  也許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兒。但媽媽的誇獎,讓我對感恩有了更深的理解。

  “感恩”是一種品德。人之初,性本善,善良的品性,就是能記住別人的好,也把自己的好獻給別人。當美德化為行動,人與人互相幫助,這個世界就充滿溫情。相反,不知感恩的人,會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麻木不仁,心中只有自己,不知溫暖別人,這樣的`社會,各人只顧自己,到處冷冰冰。

  “感恩”是一種認同。這種認同發自我們的心靈。我們生活在大自然裡,大自然給與我們的恩賜太多。對太陽的“感恩”,那是對溫暖的領悟;對藍天的“感恩”,那是我們對藍得純淨的一種認可;對草原的“感恩”那是我們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歎服;對大海的“感恩”,那是我們對兼收幷蓄的一種傾聽。我們對大自然的感恩,意味著我們要更加熱愛大自然,更要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感恩可以消除心中所有積怨,可以滌盪世界一切塵埃。當你心存感恩的時候,你會發覺人心是那麼善良,人間是那麼溫暖,世間是那麼美好。一切都充滿了陽光。想到別人的好,自己的心就會很柔軟,回報別人做點好事,就會感到非常快樂。這可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永葆陽光心境的良方。

  同學們,讓我們記住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別人給予的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幫助,用心靈去記恩,銘記那無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圖回報的惠助之恩。並且儘自己的努力,用實際行動,做點點滴滴的事情,去報答他們。還要擴大愛心,去幫助那些並不認識的人,有困難的人。應該懂得,感恩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惟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用行動為這個世界創造一份和諧,奉獻一片愛心,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