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珍惜糧食的發言稿(精選6篇)

有關珍惜糧食的發言稿(精選6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發言稿在我們的視野裡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發言稿可以幫助發言者更好的表達。相信許多人會覺得發言稿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珍惜糧食的發言稿(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珍惜糧食的發言稿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我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對我們大家來說應該不會陌生吧。

  雖然我們的祖國現在十分的繁榮,但是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有一些遙遠的地方,那裡就是貧困山區。在貧困山區裡,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小孩子們還沒有地方上學。人們天天吃野菜、白薯、山裡的蘑菇,連大米都不多,更別說肉了。要是兩三星期能吃一次肉呀,就是謝天謝地了。

  唉,多麼可憐呀,再看看我們,每天大魚大肉,蔬菜水果,應有盡有,卻生在福中不知福,還到處浪費。在學校裡,雖然學校裡規定不準浪費,但還有一些同學把吃不了的飯菜到掉了,也許他家裡很有錢,也許他家裡有的是糧食;但是,珍惜糧食,節約糧食是我們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能丟掉我們的根。如果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看見同學們這樣做一定會很心痛,並會指責同學們。在飯館,有的人為了炫耀自己多麼大方、多麼有錢,便點了一桌子的飯菜,吃不完的,就丟下一桌子菜揚長而去。其實剩菜可以打包回去吃,這樣也是一種節約。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能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剩菜。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珍惜糧食,從我做起,從不亂倒剩飯做起,以節約為榮,以浪費為恥,自覺養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好習慣。因為,在每粒糧食都浸滿了農民伯伯揮汗如水的辛勤耕耘。

  珍惜糧食的發言稿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想來這首詩大家都不陌生,小的時候老師和家長經常用它來教育我們要珍惜糧食,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的勞動果實不容我們去浪費。現在長大了呢,還是能經常看到這樣的詩句,大多都是在餐館裡面可以見到,難道說大人們也不懂得珍惜糧食這個道理嗎?

  我出生於農村,生活於農村,深知農民的辛苦。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熱,都阻擋不了人們辛勤的勞作。因為從小就生長在這個環境裡面,我們也經常去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現在長大了,身在外地工作,有了自己的生活,依然忘不掉那些珍貴的童年,每當我去購買什麼農產品,看著他們那粗糙的雙手,便能想起遠在家長的父母,也是如此。可能是從小養成了這個習慣,從不浪費一粒糧食,那都不是金錢的'問題,而是汗水的凝結。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不會在乎那一點不值錢的糧食,所以在大小飯店裡面都會有這樣的標語。問題是什麼呢?

  問題是現在的人們能吃飽了,你們看看年紀大的那些人,他們都是非常的珍惜,因為他們見過很多餓死的人。還有就是現在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農民的辛苦,只知道自己有錢,體會不到那句珍惜的意義所在。我們用餐的時候可以反思一下,假如地球或者世介面臨了災難,到那個時候你堆金如山要是買不到吃的不一樣餓死嗎?所以我們要學會珍惜,以防五十年代的悲劇再次上演,把多餘的糧食歸於糧庫,讓政府有更多的資源來預防未知的災難,這樣不是更好嗎?

  珍惜糧食,就是珍愛生命。

  珍惜糧食的發言稿3

親愛的同學們:

  縱觀泱泱華夏五千年曆史,歷朝歷代都有平民無以飽食而被殘忍的餓死,那麼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便是缺糧。近代,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以及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已基本解決飢餓。面對資源充足的今天,人們卻忘記了糧食的寶貴,隨意浪費糧食。

  在今天,有許許多多的浪費行為每天都在上演,就拿我們學校的食堂來說吧!每天提著碗,大步大步地衝進食堂,坐下吃飯時,周圍總會有人吧那一粒粒麥子做成的白麵饃饃因吃不完而隨意丟在飯桌上,總會有人把那一粒粒大米做成的醇香米飯因吃不完而往那剩飯菜處一倒。說實話,看到這一幕便會想到在家幹活的父母;想到他們用一滴滴汗水在烈陽的烘烤下滴灌莊稼;想到父母那雙被鋤頭磨成厚繭的粗糙大手。便覺得現在的人太不懂得珍惜糧食了。

  曾經聽爺爺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人們都被分配到生產隊,除去上繳的糧食外,每個人所得的僅有幾袋子糧食,根本不夠一個家庭吃,再加上那個年代沒有施行計劃生育,家庭負擔可想而知。爺爺說,當初他就是在飢餓中長大的。餓的時候,就把榆樹皮剝下來,吃裡面的汁液,那時候不管那樹汁液有多麼難吃,有多麼的澀口,他都強忍著塞進嘴裡往肚裡咽。那時候能吃上一個黑麵饃饃,都是一種榮耀。一粒米,一粒麥子,對於他們來說那就是寶,他不會浪費。爺爺說,那時候地裡的一顆土豆,一粒花生豆不允許去偷,若是一旦發現,生產隊就不會給那戶人家發糧。唉,那時候真是粒粒值千金!

  觀現今社會,人們是多麼的浪費啊!還是李紳說得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現在我們盤中的食物,那是父母用汗水為我們換取的,我們有何理由來浪費呢?趁還來得及,從現在起珍惜糧食吧!珍惜糧食,就是珍惜未來。

  謝謝大家。

  珍惜糧食的發言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xx班的xx同學。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珍惜糧食,杜絕浪費”。

  1997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決議確定,每年的10月16日為“世界糧食日”,其宗旨是在於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生產和珍惜糧食的高度重視。世界糧食日所在的那一週則定為節糧周,在節糧周裡我們作為中學生要積極響應號召。

  說到珍惜糧食,我想起我們耳熟能詳的《憫農》,能和我一起背一下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它表現了農民種田很辛苦,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教育我們大家都要珍惜糧食,可是我們真的做到珍惜糧食了嗎?其實同學們有所不知,從地裡的禾苗到我們每天碗裡香噴噴的米飯,遠遠不僅是農民伯伯們在田地裡頭頂烈日,拋灑汗水的勞作呀!糧食從播種,收割到加工成成品糧,這其中至少要經過20道工序,這得需要有多少農民和工人為此付出心血呀,所以每一粒糧食我們都必須要珍惜。

  當我們肆意將盤中餐變成殘渣時,有誰還記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呢?當我們將吃不下的食物當作垃圾投進垃圾桶時,有誰想到“四海無閒田,農夫憂餓死”的事實呢?我們浪費的同時,世界上還有10多億人們處於極度貧困的狀態,其中8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許多和我們一樣的同齡人,他們不敢奢望學習,溫飽對於他們而言就是最大的渴望啊!

  同學們,我們一起高舉珍惜糧食,不多盛,不亂倒的旗幟,高舉杜絕浪費,不亂丟,不亂棄的旗幟。爭取做一位優秀的旗手吧。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在這個美麗的金秋十月,在這個收穫的季節,讓我們一起打造節約的良好風尚,一起打造文明和諧的美麗城市,一起迎接美好的明天吧!

  謝謝大家!

  珍惜糧食的發言稿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晚上好!

  很高興也很榮幸,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學習討論,我是春泥中學初一(4)班的胡詩語。今天,我要演講的內容是《珍惜糧食,從我做起》。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大家都知道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食堂是大家每天在學校必去的地方,在此我發現用餐中有兩大類人:一類人是光碟行動,節約糧食的;另一類人是挑食,浪費糧食的。就比如我們班的衚衕學,看著他瘦骨嶙峋,就知道平日裡不愛吃學校裡的菜,每次去食堂一看菜不好,勺子一動不動就把餐盤裡的飯菜倒掉,偶爾遇到自己喜歡的菜,狼吞虎嚥,吃得餐桌上都是米飯,哎,這是嚴重浪費糧食的表現,卻不知這些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而另一位張同學,她從來不挑食,雖然有些胖,但她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所以她每天都是光碟行動。

  此外,我還想給大家講一個關於曾國藩的節儉小故事——“一品宰相”曾國藩是晚清重臣,一度功高震主,權傾天下,但他的起居生活卻非常簡樸。老外格登描述他與曾國藩會面時的情景:“穿著陳舊,衣服打皺,上面油漬斑斑。”名震天下的總督卻活得如此清苦,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個了。吃飯上,曾國藩亦不講究,簡單至極。通常他每餐每頓飯只有一個菜,“決不多設,雖身為將相,而自奉之嗇,無殊寒素。”因為每餐只享用飯一碗,菜一品,當時人們戲稱他為“一品宰相”。為提倡節儉,教育家人,曾國藩於大廳上親書一聯:惜食惜衣,不惟惜時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已不求人。”梁啟超也說過:“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同學們,遠方的貧苦人們,因為沒有糧食在嘆息。“珍惜糧食,從我做起”不是口號,我們應該以身作則,行動起來!

  珍惜糧食的發言稿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古往今來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過艱苦奮鬥的階段所以都很勤儉節約。但是對於守業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的衰敗國家的滅亡。這是幾千年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今天就讓我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古人曾雲:勤儉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勤儉永無窮坐食山也空。這些古語意在告訴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那就是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的傳家寶。這些金玉良言指引著數代人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勤儉節約並代代相傳。

  珍惜糧食是一種可貴的情懷。諸葛亮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他淡泊的心志和高尚的情懷用這樣寥寥的幾筆就勾勒出來。而珍惜糧食這件事其實也是這樣。看似輕而易舉的四個字背後承載的是李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沒種過土地的人不知道種地的辛苦更不知道每一粒米飯在端上餐桌前被灌注的心血。而懂得珍惜之人自古以來便如那天上的圓月稀少卻耀眼。珍惜糧食是知曉人間千難萬險後歷練的一種可貴的情懷是一種包容更是一種兼濟天下是白居易的“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古語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糧食的可貴便那樣簡單地傾瀉而出而反觀現在隨處可見的“舌尖上的浪費”它讓每一個字都那樣沉重地烙印於心間。我們被奢靡之風吹昏了的不僅是行為還有心靈。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爺爺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倘若沒有他的豐功偉績我們也就吃不上如今的糧食作物。或許這種時候我們可以做的便是振臂吶喊: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喚醒社會示以警鐘。

  民以食為天且行且珍惜。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