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熱不均,博物館日看博物館

冷熱不均,博物館日看博物館

  冷冷熱熱

  與不在少數的名人故居及行業博物館一樣,這個名人故居平日也是門庭冷落。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上海博物館、上海科技館、中共一大會址、上海美術館等博物館、紀念館卻一派紅紅火火的景象。

  今年,上海的博物館、紀念館已逾百家,去年參觀人次達1000萬。行業博物館蓬勃發展,對名人故居的保護意識也大大增強,各區紛紛為名人故居掛牌。但是,這些博物館、紀念館、名人故居現狀卻冷熱不均、喜憂參半。不少行業博物館、名人故居平日難得有觀眾上門,基本處於半歇業狀態。畫家李先生住在魯迅故居旁,他說,那故居平日大門緊閉,偶爾有參觀者來,不得不把門敲得山響,或大聲喊,才會有人來開門。

  躲躲藏藏

  門難找,門難進,是一大通病。銀行博物館高居金融大廈7樓,門禁森嚴。即使記者去採訪,也要提前預約,到達那裡還被要求詳細登記才獲准進入;一週只有一天向公眾開放。不少行業博物館的選址存在先天不足,難以面向公眾,如上海音樂學院內部的東方樂器博物館,雖然藏有29個國家的200多種樂器,但是深處學校內部,鮮為人知。上海民族樂器博物館位於閔行區七莘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內,陳列場地200多平方米,從1986年10月開館以來,只接待了參觀者1萬餘人次。著名的上海監獄博物館,建在提籃橋監獄大牆內,戒備森嚴,只接待團隊預約。

  興興衰衰

  上海自然博物館1960年開館,曾經很受歡迎,現在卻門可羅雀。據分析,原因除了大門被高架道路遮擋外,更在於其陳列內容和陳列形式陳舊,觀念落後,缺乏新的學術整理,也欠缺積極的公眾服務意識。

  但也有專家認為,博物館、紀念館冷熱不均是正常的',因為不可能所有博物館都像上海博物館、上海科技館那樣門庭若市。

  有專家指出,上海在規劃博物館建設時,不應只圖數量上的好看,政府應該重點規劃建成數個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對城市文化意義重大同時也能持久吸引來自世界各地觀眾的大型博物館。其他的博物館建設,只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管理機制就可以了。文秘站版權所有

  一位文物專家在考察了澳大利亞的博物館後認為其經驗值得我們汲取。他們的服務意識很強,博物館全年的開放時間、交通服務情況、諮詢電話等相關資訊,很容易查到。展示方式也很多樣,除了我們經常關注的照明、多媒體、展櫃、版面、線路等因素外,關鍵是讓觀眾參與、體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