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心靈相通的橋樑發言稿
架起心靈相通的橋樑發言稿
我是一名班主任,用流淌著愛的激情,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一個個“紅燈籠”。工作中,栽下了我的傾情,我的奉獻,留下了我心靈獨有的曼麗。
一、 傾情架起與學生心靈相通的橋樑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我堅持與每個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係,關心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努力發現和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在的優秀品質。在我班,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暱稱,每天,我會用這些孩子們自己喜歡的名字呼喚他們,在自然的應答中,感覺有一股濃濃的親情在流淌;每個孩子生日時,我都會送上生日的祝福;天冷了,我囑咐他們加衣;班上有孩子病了,我會在教室裡燻艾條,帶孩子們跑步來增強體質……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六、七歲正是他們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年紀,正是他們對於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因此對於一些童趣十足、無傷大雅的舉動,我總是寬容地對待,用一種“慈母”般的眼光欣喜地關注他們的成長,欣賞他們的可愛,保護他們珍貴的童心。
對於高年紀孩子來說,成長煩惱是生命求真的體現,也是學生的“生長痛”。平時,我透過耐心“傾聽”,全面瞭解學生的.慾望、需求、情感、思想和人際關係等,準確把握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個體特徵,透過“談心班會”、“快樂例會”、“牢騷會”等為學生建立情感宣洩的健康通道,幫助學生化解生活中的困惑與煩惱,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防止學生因情感壓抑或困惑而產生扭曲心理,促進其健康成長。在我任教六年級時,有一天,教健康教育的老師怒氣衝衝地走進辦公室說:“今天這堂課上得非常糟糕,我在講臺上講青春期的生理特點,好幾個男孩子躲在下面笑,還議論,怎麼也制止不了。”初聞此言,我也十分氣憤,這還了得,平時任課老師對我們班總是讚歎不已,怎容得這些學生……就在心中的火山即將爆發時,我突然想到:自己在這個年齡階段時,不是也產生過迷惘、茫然嗎?現在,我的學生也到了這個關口,該怎麼幫他們呢?怒火一下子熄滅了,我穩定了自己的情緒,回家後,查閱了一些有關青春期生理發育的書籍,並在心中好好地構思了一番。在這周的班會活動中,我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今天老師想與你們聊一個話題……”接著,分別講了男孩、女孩的青春期特點,講完後,還要同學們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教室裡開始有竊笑、有不屑、有驚訝,慢慢地,理解、信任、嚮往的和風在教室裡盪漾,看著孩子們明澈的目光,我知道:我成功了。我很欣賞春風化雨了無痕跡的教育方式,因此,我經常將自己讀過的好文章讀給孩子們聽,《火山》鎖住了他們的憤怒,《算計者永不快樂》揭示了快樂的真諦,《南瓜的力量》告誡大家要堅韌,《遞一把椅子》說明了完美源自細節……在我的帶動下,班級中掀起了“好讀書,讀好書”的熱潮,學生之間交流好書、交流讀書感受蔚然成風,也內化了他們的道德修養,導航著人生歷程。所以,在班級裡,衛生工具壞了,有人默默捐獻;同學之間吵架了,有人迸出一句“退一步海闊天空”;比賽失利,女生掩面哭泣時,男生會喊出“重在參與,重在過程”……
我也樂在其中。
二、 傾心架起與家長心靈相通的橋樑
教育者不應是孤軍奮戰,應得到來自社會、家庭的大力支援,在實踐中,我認識到:教育,特別是現代教育,必須由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而現在的家長普遍文化素質較高,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而且在孩子的學前教育階段,每個家庭已形成了各自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而這些往往與班級管理的理念與方法有所不同,在這種尋求平衡的過程中,極易發生衝突,因此我十分注重與家長的交流和溝通。每接手一個新班,在第一次家長座談會上,我都會與家長說這樣的話:首先我們要確定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我認為家長和老師之間首先是家人關係,在我眼裡你們的孩子就如同我的孩子一般,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我願意付出全部的愛。只要有關孩子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然後我們應該是合作伙伴關係。陶行知先生曾用這樣的比喻說明整合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猶如雕塑活人之雕塑,不同的是藝術的雕塑常由一位美術家完成,而活人的塑像由家長和一群教師來完成。”今天,我們能坐在一起是一種緣分,更是為了完成一項共同的事業——把您的孩子、我的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人才。為了這一共同目標,我們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是同學關係,我們互相學習、借鑑好的教育方法、教學手段,在這個求索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長、共同進步。我們欣賞與老師坦誠交流、直接溝通的家長,對當面不說,背後亂說的家長,我們是不歡迎的。這一番話說得入情入理,家長也紛紛點頭稱是。隨後,我向每一位家長公佈了我的手機號碼、住宅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地址,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
在我班,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家校聯絡本,是我與家長聯絡、交流的園地。記得教六年級時,有一次做廣播操時,我信步走到一個調皮孩子的身邊,突然一道紫紅色的掌印赫然映入我的眼簾:“你怎麼了?”他囁嚅著:“媽媽打的。”望著這個也曾讓我生氣、傷心的孩子,我的淚一下子滑落下來,“她怎麼能這樣?”當天,在那個孩子的家校聯絡本上,我推心置腹地寫下了一封長信“……十二三歲,詩人贊為花季,心理學家卻稱之為‘心理風暴期’,作為母親,我能理解你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但作為老師,我要提醒你,當問題出現時,急噪情緒不但不會起到作用,反而會將孩子愈發推向叛逆、反抗……”第二天,在那學生的家校聯絡本上,我看到了家長寫下的這句話:“做吳老師的學生,是一場嚴峻的考驗,還是一種真正的享受。”
在我班,還創辦了一份班刊《共同關注》,每兩週發行一期,對班級工作做較為詳細的總結,回答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難問題,推薦一些好的教育類文章。家長在反饋中對孩子的情況做個小結,針對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一些疑問,我將這些情況掌握後,對孩子在家表現好的提出表揚,在家表現不好的作不點名批評,對於家長反映的問題,有的在班上說明,有的與家長電話交流,有的找一些相關文章發表在下一期的《共同關注》上,這樣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依託以上較為系統的措施,使家長能隊孩子的發展既有縱向瞭解,又有橫向瞭解,並對老師的工作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學校工作非常支援,從而使我的班級管理工作更加得心應手,如此形成良性迴圈,家校的“強強聯手”也成為了我班的一個亮點。
人們常說:“教師是一本甜甜的書,只有不懈付出、追求,才能品嚐其中的甜蜜。”這些年,我所做的一切,是我用愛的音符、愛的暖流、愛的光彩,帶著我的摯愛,帶著我的激動,在這充盈情感的講壇上流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