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的解釋發言稿
家長會的解釋發言稿
孩子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的心頭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的理想,我和愛人是第二次婚姻,和孩子的相識相處也只有短短的三年,孩子的成績歸功於愛人的嚴加管教和老師們辛勤的教育和培養。
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除了取得良好的成績,考上名牌的大學,還要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
首先,要教育孩子尊重師長,孝敬長輩。我和兒子相識於2004年春天,當時他還是一個二年級的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異的學習成績。但是,由於父親的工作關係,他一直與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的寵愛,使孩子對她缺少應有的尊敬。一次,他的東西找不著了,對奶奶說話十分粗魯,事後我對他說:“假如奶奶不在琿春,爸爸上班又忙,不能照顧你,找一個保姆,天天給你做飯,洗衣服,你是不是應該謝謝她呢?”孩子聽了之後,明白了我的意思。古語說:“百善孝當先”。可是現在的孩子卻唯我獨尊,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其實,是我們沒有為孩子創造“行孝”的機會,讓我們回憶一下,當孩子第一次把好吃的東西送給我們的時候,他們希望聽到的是:“謝謝,真好吃。”而我們卻經常說:“孩子你吃吧,媽媽不要。”當孩子第一次幹家務活的時候,他們希望媽媽爸爸說:“噢,家裡真乾淨,你一定幹了很長時間吧。”可是他們卻常常聽到這樣的評價:“你作為學生,就要先把學習搞好,家務事不用你幹。”或者是:“呦,今天表現不錯嘛。”這種虛偽的表揚。時間長了,他們就會有這樣的想法:家裡的水果零食應該可著我先吃,家務事是媽媽爸爸的活。其實,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會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在家庭當中的重要性。會讓他們體會到付出辛苦後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而且,幹家務耽誤的時間並不會影響到學習成績的好壞。所以,我要求孩子在家裡能夠做到自己整理床鋪,自己收拾衣物,自己清洗內衣和襪子。希望他出門和回家的時候和我打招呼。並且在我叫他的時候馬上答應。這些小的要求最初使他很不習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看到了孩子的點滴進步。
好的環境可以使人受到好的薰陶。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在學校和家庭當中度過的,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是我們家長的義務。夫妻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或指責對方的缺點。讓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有十足的信心,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當中。我和愛人起初走到一起的時候,經常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分歧,他對孩子的要求十分嚴格,幾乎不太表揚孩子,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他總是告誡孩子不要驕傲,如果表現不好,則是一場批評。這種教育方式固然取得了成功,但卻造成了孩子內向的性格,有什麼心裡話也不和別人說。總認為爸爸關心的是成績而不是兒子。我經常與他探討教育的藝術,並拿一些家教方面的文章給他看,漸漸地,他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方式,在嚴格要求的同時,注重孩子的感受,同時,我在書店買了《感悟父愛》這本書,送給兒子,看著孩子獨自閱讀時一次次流下感動的淚水,我相信他理解了父親深深的愛。我經常把自己的苦惱和家裡的計劃告訴孩子。諮詢他的意見和建議,以此建立感情,並使他覺得自己受到重視。
另外培養良好的興趣和習慣會使孩子的成功之路縮短很多。開始,我發現他沒有課外書籍,書架上都是一點通,輕鬆作文,同步作文,詞語手冊,思維訓練等工具書。我就送給他一本《湯姆索亞歷險記》作為節日禮物。過了將近半年,孩子都沒有翻一頁,我心裡暗暗著急,但是沒動聲色。終於有一天,他百無聊賴之下翻了幾頁,便一發不可收拾。晚上看到了將近十一點。兩天就把一本厚厚的書看完了。這本書為孩子的閱讀插上了彩色的翅膀,讓他體會到了文學的魅力,現在,不管學習有多晚,他總是要看幾頁書才睡覺。
前段時間,我也看了一本書叫做《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從中學會了把孩子當作朋友看待,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曾經感到傷心,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在這樣情緒激動的時刻,沒有什麼比一個人的聆聽和理解更讓人覺得安慰的了。對我們成年人是這樣,對孩子也是這樣。用關心的交流去取代批評,說教和意見,用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去給與孩子慰藉,幫助他們康復。我和孩子曾經有過這樣的對話:“你要去哪兒?”“出去”“幹什麼?”“不幹什麼。”或者“這次競賽你得了76分。”“然後呢?”“沒有然後。”現在,我學會了換位思考,學會了把孩子當作一個朋友,如果一個朋友在競賽的時候失利了,我們一定會表示自己的同情。比如,有一天下午,學校組織孩子們到影劇院看電影,他回來以後,很生氣,我問他:你好像不開心。他說:我坐得很靠後,根本什麼也看不到。我說:怪不得你不高興,坐得那麼靠後就沒什麼意思了。孩子馬上說:當然沒有,而且,有個高個子的同學就坐在我前面。我說:那更是雪上加霜了,一直坐在後面,還有個高個子擋在你前面,那可真討厭。孩子說:嗯!現在,他看起來已經不像剛回家時那樣不愉快了。在這件小事中,我沒有批評孩子,也沒有提意見,只是接受了孩子的情緒,而沒有問任何無用的問題。例如:“你怎麼不早點進去找一個好一點的位置呢?”或者“你不能請那個高個子跟你換一下座位嗎?”這樣的話並不能改變孩子煩躁的情緒。還有一次,孩子對自己競賽的預賽成績十分不滿,沮喪的說,明年不報名參加比賽了。晚上,我找了一篇劉墉的育兒經典文章給他看,裡面有這樣的一段話:今天,你參加紐約市的演講比賽,沒能進入決賽,我和你的母親一起去地下鐵車站接你,不是為了安慰,而是為了鼓勵。記得你上車時,我問你的第一句話嗎?我問:“你是輸了,還是沒有贏?”你當時不解的說:“這有什麼分別?”我沒回答,只是再問你,下禮拜的另一場比賽,你還打算參加嗎?你十分堅決的說“要”於是我說:“那麼你今天是沒有贏,而不是輸了。”一個輸了的人,如果繼續努力,打算贏回來,那麼他今天的輸,就不是真輸,而是“沒有贏”。相反的,如果他失去了再戰鬥的勇氣,那就是真輸了。英雄的肉體可以被毀滅,但是精神和鬥志不能被擊敗。在人生的戰場上,我們不但要有跌倒之後再爬起的毅力,拾起勇氣再戰的勇氣,而且從被擊敗的那一刻,就要開始下一波的奮鬥。孩子讀了這篇文章,思考了很久。我們不能對已經發生的不可能改變的事情發表一些讓孩子十分討厭的評論。比如孩子在一次考試中取得了很不理想的成績,我們如果說:噢,你一定在同學中很沒面子。或者:這次的題目有點難是吧?就會使孩子產生一種被理解的心情,而有時我們會在一氣之下說:早幹啥了?有臉哭呢,誰讓你平時不好好學習的?這些話非但不會使孩子提高成績,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沒有回頭路,農民種莊稼,失敗了可以明年再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卻只有一次;教育,是一門藝術,越來越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重視,其實,我們做父母的不用把分分秒秒,點滴精力都花在孩子的身上,不必非得花錢請家教或輔導功課,不必給他們買很貴的腳踏車、手機、mp3,因為,你不欠子女這些。您的孩子長大後,如果您沒有條件把他送到一流的大學,也不必為此心存愧疚,假如他們真的有志氣,有很多專門為這樣的年輕人而設立的獎學金和*款專案。您的孩子如果要結婚了,您不必非得購買房子和傢俱幫他(她)成家,當然,您更不必非得照顧孫輩,如果您很樂意這麼做,他們應該把這當成恩惠,而不是義務,因為你也不欠他們這些。您不必在臨終前為他們留下大筆的遺產,這會使他們誤認為一生無憂而變成懶蟲和笨蛋,而且您也不欠他們這個。
那麼,我們難道真的不欠子女們什麼了嗎?不,欠得很多很多。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在孩子們還未成年以前,幫助他們學會堅強、果敢、明辨是非,教他們做一個有主見的人;做一個勇於面對挫折的人;做一個敢於堅持真理和承認錯誤的人;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要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這樣的人。首先,您有義務發現他們的優點,培養他們的自信,如果孩子在您的呵斥下總覺得自己愚蠢無用,如果你老是把他與聰明的小朋友比較,他就會變得什麼都不敢去做。所以,一但您發現孩子有點滴進步,千萬不要吝惜您的大拇指,把它伸出來,說聲:“真棒,爸爸(媽媽)佩服你。”他一定會帶給您更多的欣喜和意外。您有義務糾正他們的缺點和錯誤,及時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在他們偏離軌道時說不,並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您有義務讓孩子知道您對他的愛和付出,瞭解您對工作的努力和對家庭的重視,要讓他感到您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您也有義務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教給孩子簡單的處世準則和必要的性知識,以使他(她)能夠抵禦來自網路、影視、報刊等媒體的不良影響。您還有責任教育他們尊重別人,敬老愛幼、遵紀守法,而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以身作則。
最後,我還要提醒您,沒有任何孩子是自己要求出生的,假如您將一個生命帶到世界上來,你便對他(她)負有責任和義務,讓我們相信:自己的寶寶是珍珠,只要您精心培育個個都會閃閃發光,同樣,如果您不去照管,任其自由發展,他(她)就有可能變成毒瘤,害人害己害社會。我想,您一定願意手捧珍珠而不願意毒瘤纏身。那就從現在做起吧,您的付出將會帶給您一生最大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