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化的實施方案(通用5篇)

資訊化的實施方案(通用5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那麼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訊化的實施方案(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訊化的實施方案1

  為進一步加快學校教育資訊化建設程序,推動教育現代化,切實發揮資訊科技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學和管理的質量與水平,根據《焦作市教育資訊化三年行動計劃》、《沁陽市教育局20xx年工作要點》(沁教文?20xx?1號)和《20xx年實驗小學工作思路》,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我校教育資訊化應用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1、構建學校“三通兩平臺”(實現寬頻網路班班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人人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營造數字化學習環境,共享優質資源,建設智慧教育。

  2、實現“四個一”教學模式與教育資訊化的深度融合。全體教師人人能上“四個一”教學模式與教育資訊化的深度融合的達標課,推出50節精品課。

  3、教育管理線上平臺應用常態化。

  4、提高校園電視臺節目質量,每週更新一期節目,成為學校教育資訊化工作的亮點。

  5、學校網站能正常訪問,定期更新,成為學校對外宣傳的主陣地。

  二、具體措施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建立ftp伺服器(校級資源庫),班班通同年級、同學科及跨年級資源共享。

  2、實現校園無線網路全覆蓋。

  3、裝修校園電視臺,提高錄播質量。

  4、對網站進行升級改造,新增手機客戶端功能,增加《實小風景線》電子版和《網路諮詢》兩個板塊。

  (二)推進“四個一”教學模式與教育資訊化的深度融合

  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四個一”教學模式與教育資訊化深度融合的探討,人人能上“四個一”教學模式與教育資訊化深度融合的達標課,推出50節精品課。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在市資訊中心和教研室的指導下,透過骨幹教師賽課,語數外各推出1至2節精品課,作為樣板課,在全校進行推廣。

  2、發揮骨幹教師示範引領作用,組建學校“四個一”教學模式與教育資訊化深度融合專家指導組,對全校教師分學科進行培訓,指導教師如何將微課程運用到教學過程中。

  3、全員進行賽課,教師人人能上“四個一”教學模式與教育資訊化的深度融合的精品課。

  4、將ppt課件、微課應用和英語網路教材的使用作為學校賽課的重要評價標準,教師上課能夠正確使用班班通裝置,凡是上課時不能正確運用教育資訊化技術提高課堂效率的,不能評為達標課。

  5、每學期至少開展兩次微課製作大賽,並將優秀作品在網站、微信等平臺上進行展示。

  (三)大力建設學校資源庫及平臺

  建設一個資源充足、種類齊全,使用方便的樣本資源庫,鼓勵師生積極參加現代教育技術創新和師生資訊化成果展示。

  1、用好學校數字化圖書館。師生人人會登陸學校數字化圖書館,師生能夠線上閱讀,線上交流。

  2、開展班級資源庫評選活動。分優秀、合格和差三個等級,並在晨會上進行優秀班級資源庫命名,實行動態管理,每兩週評選一次。

  3、徵集20xx年以來教育教學優秀資源活動,充實學校資源庫。

  4、建立實驗小學微信平臺,人人參加微信,教師每週在微信上最少進行一次教育教學交流。

  5、開展學生網頁製作大賽,篩選優秀學生網頁作品在學校網站展示。

  (四)全面推進教育管理線上的運用

  1、規範公文流轉。上級和學校檔案、通知等必須在教育管理在線上進行運轉。

  2、撰寫教學反思。教師和行管人員堅持每天寫好教學反思、工作日誌。

  3、每學期最少開展兩次教育管理線上平臺優秀日誌、教育反思評選活動。

  4、每學期開展一次資訊化優秀科室評選活動。

  5、優秀微課作品在教育管理線上平臺展示。

  (五)提高校園電視臺辦臺質量

  1、結合學校中心工作,每週確定一個主題,根據主題製作節目,實現週週有節目。

  2、在教育臺指導下,增加師生DV校園、才藝秀和感動實小人物事蹟展等版塊,提高師生參與校園電視臺的興趣,豐富師生的課餘生活。

  3、邀請知名節目主持人到校與家長、師生代表參與校園電視臺節目製作,提高校園電視臺辦臺質量和影響力。

  4、圍繞重大節日,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5、堅持每月將好的節目和新聞線索向市級以上新聞媒體推薦,提高學校知名度。

  6、每週將校園電視臺節目連結到學校網站上,並在班會時間組織全體教師觀看,提高師生參與校園電視臺節目製作的積極性。

  (六)創焦作一流校園網站

  建成集學校管理、資訊釋出、資源共享、網路教研、互動交流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資訊化應用的綜合平臺。

  1、對學校網站進行升級改造。美化學校網頁,在現有版塊的基礎上,增加《實小風景線》電子版塊和師生各類資訊運用(網頁製作)版塊。

  2、增加手機客戶端,實現手機快速瀏覽。

  3、實現教育管理線上平臺與學校網站連結,所有教師撰寫教學反思或行管撰寫工作日誌時,必須透過學校網站進行登陸。

  4、規範網站管理,定期更新網站內容,嚴格網站工作審批程式,建立科室資訊員工作制度,重要活動、新聞時效性強的工作要當天活動、當天更新。

  5、每週確定一個主題,選擇優秀微影片在學校網站上展示。

  三、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成立實驗小學教育資訊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和工作協調,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2、統籌協調,密切配合。教育資訊化建設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各級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做好相關工作,形成工作合力。資訊中心要對加強對教師資訊化應用培訓,確保教師熟練掌握各項教育資訊化手段。各處室每週至少向資訊中心上報五條資訊。

  3、加強監督,嚴格考核。成立資訊工作專項督導組,由辦公室和資訊中心參與,對各科室工作任務進行督導,對在規定時間內完不成任務的科室或責任人進行責任問效。

  資訊化的實施方案2

  一、指導思想

  根據市、區有關推進教育資訊化工作的檔案精神及我校發展的實際需求,以現代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和整合為核心,以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為主線,結合我校現有的校園網基礎資源及人力資源,把握教育資訊化發展趨勢,堅持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深層發展,積極推進學校資訊化建設,不斷提高資訊科技在學校教育和管理中的應用水平。

  二、總體目標

  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升學校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學校特色,充分利用本校現代化教育設施和教學特色優勢,以科研為先導,以德育為動力,以教學為中心,明確建立標準、強化建立過程、突出應用、注重發展,積極建立教育資訊化應用示範學校。

  三、規劃

  (一)、硬體及平臺建設

  1、生機比達4:1,師機比達1:1。

  2、學校建成一批多媒體網路活動室和網路教室,提高對學生的開放程度,努力做到人(學生)空機不空。

  3、學校具有通用的管理、教育的學習的平臺。

  (二)、資源建設

  1、積極鼓勵教師參與市、區、校三級教育資源庫的開發與建設,形成相應的激勵機制。

  2、加強本校教育資源庫的開發和建設,具有良好的質量,形成一定規模。

  (三)、應用水平

  1、建立學校網站,有高質量的學校主頁、班級主頁、教研組主頁、師生網頁等。

  2、透過校園網路,實現學校教育管理資訊化。

  3、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4、提高學生掌握和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學習和個性化發展提供有力的學習工具。

  5、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積極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專項研究課題,成效顯著;在形成學校特色基礎上,積極帶動周圍學校共同發展。

  (四)、師資隊伍

  1、網管人員定期接受培訓,堅持持證上崗。

  2、中青年教師100%透過資訊科技培訓,網路學習和備課成為教師自我進修的一種重要手段。

  (五)、網路安全與制度建設

  1、及時建立網路管理制度,確保網路安全暢通;應用適當的軟體,嚴防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害資訊。

  2、對師生進行網路道德教育,提高他們對不良資訊的判斷和自覺抵制能力。

  3、學校透過制定工作計劃、建立領導小組、落實專人負責等方式,確保教育資訊化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4、經費保證。

  5、學校建立有利於加快資訊化發展,提高師生資訊素養的激勵評估制度。

  四、推進策略

  (一)、最佳化教育資源,推動教育資訊化

  1、進一步完善資訊化應用環境,提高使用效率。寬頻教育都會網路使學校獲取外界資源變得非常快捷、方便,使教師手中的電腦提高其利用價值及利用率,使其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學校逐步投入,不斷完善校園網路中心設施裝置,添置專業web伺服器與非線性編輯系統。另外,根據發展規劃,要更新原來教師使用的辦公用機。

  2、抓好資訊化教材建設。資訊化教材(音像、多媒體軟體)資料建設是開展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工作的重要保證。我們將繼續做好音像資料目錄的編印、借閱工作。開展好自制電教教材的評比工作,鼓勵教師應用、自制多媒體課件及網路課件。建好教育資訊資源庫,包括音像資料、教學素材、多媒體課件等,實現網路化釋出與管理,不斷充實校園網路資源。

  3、做好網路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學校網站的維護與更新。加強對師生進行系統安全、網路安全、資訊保安的教育,明確網路管理人員的職責、許可權,對網路定期檢查維護,確保網路安全暢通。網站製作者要精心建設好、開發並完善在建欄目;建立好各校、各科室通聯隊伍和資訊送交制度,開闢教育教學資訊專欄,讓複合型網站成為教師資訊庫、備查處,展示學校素質教育的精品視窗。

  (二)、加強資訊科技培訓,提高教師應用素質

  1.全校教師掌握基本計算機操作及在網上查詢資料的'能力,35歲以下青年教師能進行課件製作及具體網路的基本技術。

  2.逐步實現教師無紙化辦公。以熟練運用校園網管理平臺、學校資源網進行教學工作與開展科研工作。

  3.明確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資訊科技的要求,鼓勵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製作計算機課件,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改革和實驗。提高教師應用計算機的意識和能力,促進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4.以學校為基地,在教師製作課件的實踐中、在運用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提高教師的資訊素養及能力。促進教師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的結合,大面積地提高教師的能力,為全面開展資訊科技教育奠定人才基礎。

  5.科研先導,開展區域性教改實驗研究,努力探索資訊化環境下教育教學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徑。探索網路環境下互動教學新模式,啟動以建構新型師生關係為目標的互動教育新模式的研究,積極開展運用網路實現教與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校與社群互動的試點研究。

  6.尋求教育資訊化新的突破口。開展探索網路環境下互動教學新模式的實驗,在已積累的相當數量教育資源的基礎上,根據“整體規劃、校本建設、統一管理、資源共享”的思路,透過“自創課件、網上下載與市場購買相結合”等措施,系列性地、專題性地集中建設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庫。

  7.在教育資訊化實施的過程中,廣大教師要形成積極學習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理論的氛圍,培養一支掌握現代資訊科技和教育理論的新型師資隊伍,形成覆蓋各科、自覺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改的骨幹教師群體。

  (三)抓常規,充分發揮裝備設施效益

  1、進一步抓好電教器材的保管和借用。抓好現有裝置的維護、保養,技術室定期進行維修、保養。鼓勵教師借用,及時做好登記,期末進行檢查、考評。

  2、進一步抓好班級裝置的使用。宣傳發動全體教師用好網上電教課登記系統,科學、合理、規範使用資訊化教學裝置,每次用後及時做好記載。定期公佈使用情況統計,教師完成電教課的數量將與教師年度工作目標考核掛鉤。

  3、進一步抓好專用教室的管理。加強計算機網路教室管理。實驗室要做好實驗器材的保管,積極開展實驗教學,制定好各年級實驗計劃,認真填好《實驗紀錄》,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圖書室除了要做好借閱記載外,要開展各種評比活動,加強校、班兩級圖書室(櫃)流通,提高學生課外閱讀量。資訊科技教研組要加強學生資訊科技課教學質量,認真上好資訊科技課,讓學生學習和使用上網瀏覽、收發郵件、文字輸入等技能,組織興趣濃、基礎好的學生開展電腦作文、電腦繪畫、網頁製作等趣味活動,培養和發展特長學生。

  4、根據學校工作整體計劃要求,制定學校資訊化發展規劃,並在學校年度(學期)工作計劃中,對資訊化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健全資訊化設施使用、管理、維護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有利於加快資訊化發展,提高師生資訊素養的激勵評估機制。

  (四)抓科研,推動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

  資訊化對現有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都提出了嚴峻挑戰。網路教學的嘗試實踐則能加快現有教育思想與教育模式的根本轉變,能為教師進修和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便捷的工具與場所,使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到教會學生自主學習上來。我們要利用好江陰教育區域資源的優勢,利用好全國資訊科技應用示範校的優秀資源,大力研究,敢於嘗試,在現代資訊科技的支援下,結合課程實際,改革現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觀念,積極嘗試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學實效。

  資訊化的實施方案3

  為貫徹落實《安徽省教育資訊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xx—20xx年)》(皖政〔20xx〕25號),推進資訊科技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建成技術先進、資源豐富、應用廣泛、安全高效的高等教育資訊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模式,推動文化傳承創新,以教育資訊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制定本實施方案,資訊化系統實施方案。

  一、建設目標

  到20xx年,資訊化基礎設施和數字化校園建設水平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資源和管理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師生資訊素養大幅提升,教育資源、教學方式、科研支撐、服務手段實現新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與共享,教育管理資訊化水平顯著提高。教育資訊化在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程序中發揮更大作用,取得明顯成效。

  到20xx年,資訊科技與教學、科研、管理、社會服務全面融合,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湧現並廣泛共享;資訊化對推進教育改革發展、高質量人才培養和支撐教育現代化的作用充分顯現;教育資訊化可持續發展機制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對各類教育及社會重點行業資訊化的服務、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明顯。

  二、建設任務

  (一)資訊化環境建設

  1. 安徽省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升級改造。加快推進安徽省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以下簡稱省教科網)主幹網的升級改造,更新安徽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路中心(以下稱省網中心)及十六個市級節點(含巢湖)的硬體路由裝置,將省網中心到市級節點的專線鏈路頻寬提升到1G以上,並根據高校資訊化應用實際需求,適時增加接入頻寬。拓展省教科網的資源優勢、接入能力與範圍,根據市場需求和應用需要,以多種方式逐步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的接入。實現連線省教科網的校園網出口安全聯動管理,保證網路環境安全、穩定、暢通。

  推進省教科網和高校基於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建設程序,實現高校校園網IPv6技術升級,鼓勵開展相關研究與開發,豐富和拓展IPv6的網路資源、應用領域和服務方式。

  2. 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引導並推進高校加大資訊化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路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開展校園無線網路建設,增強網路和資訊保安保障能力。全面開展校園數字化環境建設,建立健全數字校園應用體系和麵向師生的網路學習空間,實現資訊系統互聯互通和資訊資源共建共享。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在數字校園環境建設的基礎上,充分融合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和校園生活,建設安全、穩定、環保、節能、高效的智慧校園,以及智慧化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

  3. 安徽省高等教育資訊標準建設。以教育部和相關行業資訊標準為基礎,結合高校現有資訊標準執行和資訊化建設實際,按照科學、通用和可行的原則,建立安徽省高等教育資訊標準體系,制訂《安徽省高等教育資訊化建設參考標準》,實現高校資料編碼的一致性,規範高等教育資訊平臺建設。

  (二)高等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1. 資源建設與共享。透過整合現有資源、相容異構平臺,開發優質資源,廣泛應用雲計算技術豐富高等教育資源,建立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安徽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不斷更新和完善圖書文獻資訊資源,繼續開展精品影片公開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豐富安徽省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精品課程資源庫、專題特色資料庫及教學實驗平臺等資訊化建設。建立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將安徽高校數字圖書館建成面向全省提供資訊服務的資源中心。

  2. 推進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依託高等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引入慕課(MOOCs)等網路教學模式,建設開放式網路學習空間及其執行、管理和服務新機制,堅持應用驅動、形成有效模式。試行組織高水平教師和技術團隊建立慕課等教學資源,深化拓展安徽高校轉型發展和特色育人成果並推廣轉化,加快推進高校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網路共享;探索資訊化環境下科學研究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融合,形成最新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管理機制。推進“翻轉課堂”、“微課程”、“移動學習”、“網路教研”和“虛擬模擬實驗教學”等線上互動式網路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形成全體師生和社會公眾均可線上學習並與課堂教學有機銜接的新型網路學習體系。

  3.高校資源服務社會與文化傳承創新。依託資訊科技,實現文化資訊共享工程安徽省分中心和安徽高校數字圖書館的互聯互通,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學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構建高校網上虛擬社群,廣泛進行思想與文化交流,增強優秀文化傳承創新能力。依託安徽省大型科學儀器裝置共享服務平臺,推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大型儀器裝置共享共用,透過資訊化手段積極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推進高等學校教育科研資源對社會有序開放,充分發揮高校在服務黨委政府決策、支撐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引領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

  (三)高等教育管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1. 資料中心和基礎資料庫建設。在省級教育資料中心基礎上,建設省級高等教育資料中心,形成全省高等教育管理資料交換和共享機制。整合、完善全省高校人、財、物等基礎資料,建立高等教育基礎資料庫,納入省級基礎資料庫統一管理與服務。實現與國家教育管理資訊系統和全省高校基礎資料庫的資料交換與共享,規劃方案《資訊化系統實施方案》。

  2. 高等教育管理資訊系統和門戶建設。建設省級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為高等教育公共服務和管理平臺提供身份認證和單點登入服務。

  建設高等教育管理資訊系統。按照《國家教育管理資訊系統建設總體方案》,建設學生管理類、教師管理類、學校資產及辦學條件管理類、教育規劃與決策支援類、其他業務管理類等5大類20個管理資訊系統,實現教育監管、教育服務、資源最佳化配置等業務應用。

  建設省級高等教育管理服務門戶。統一規劃和佈局面向高校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管理資訊服務體系。基於高等教育基礎資料庫,開展資料探勘,為全省高等教育的各類使用者提供資訊諮詢、管理和決策支援等服務。

  3. 高等教育科研協作支撐平臺建設。建設數字化科研協作支撐平臺,逐步擴大高校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裝置、自然科技資源、科學資料、科學文獻共享範圍,為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資訊、成果管理、線上跨學科跨領域跨單位團隊組建和協同創新等服務,增強教師、科研人員利用資訊科技開展科研的意識和能力,推動高校科研組織模式和機制創新。

  建立基於骨幹高校計算和儲存資源的省級公共平臺,為科研工作者提供高效能計算、大資料處理和大科學裝置及大型儀器的共建共享服務;建立健全科研協作執行管理機制,整合省內外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方面的科研力量和服務需求資訊,有效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共享教育科研資源,協同推動知識創新、產學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轉化。

  4.試行高校間學分互認和轉換。依託網路教學和校際協作聯盟等平臺,積極推進跨校跨單位選課試點,制訂學分互認和轉換方案,建立基於課程的學分互認體系和新的學籍流動機制。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推進學習成果互認銜接,共享發達地區、重點建設高校和不同型別的優質特色教育資源。

  (四)繼續教育服務體系建設

  1. 繼續教育支撐環境建設。依託安徽開放大學,建設雙向影片遠端教學及會議系統,遠端教育雲教室,地市開放學習中心,縣級開放學習服務站,遠端教育資源製作中心,衛星電視課程傳播系統,遠端呼叫中心,遠端考點影片監控系統,安徽繼續教育管理中心等,增強繼續教育遠端支援服務能力,打通各級各類教育與繼續教育的資源共建共享渠道,形成完善的繼續教育支撐環境。

  2. 成人高等教育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安徽開放大學和高校合作,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手段,轉變教育教學模式,搭建遠端教學、資訊資源管理、移動學習等系統,進一步完善全省成人高等教育統一的網路教學和管理平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 社群教育服務平臺建設。依託安徽開放大學,在安徽社群教育研究中心基礎上,整合各類繼續教育網路教學平臺,建設安徽社群教育遠端服務平臺,推進優質學習資源的整合共享,透過網際網路、IPTV、數字電視、移動終端等多種渠道,向全社會各類學習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學習支援服務,形成廣覆蓋、多層次、多終端的繼續教育服務體系。

  4. 學分銀行建設。建設安徽繼續教育學分銀行,構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溝通平臺;完善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和終身學習檔案,支援各類學習成果的互認與銜接,實現學習者教育學分的累積與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五)高等教育資訊化引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1. 教育資訊化人才培養。加強高校資訊科技學科專業建設,加大不同層次、型別的教育資訊化人才培養力度;實施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資格證制度。開展教育資訊科技研發與裝備研究,建設一批教育資訊化實訓基地和成果轉化基地。為教育資訊化建設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及人才保障。

  2. 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加強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培訓並形成制度,將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和績效作為教師考核、評優、晉升職務職稱的內容之一。

  3. 教育資訊化專業技術隊伍建設。圍繞教育資訊化管理、應用和執行維護等任務,建立健全專業技術隊伍建設規範和激勵機制,完善高校資訊化建設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辦法;加大教育資訊化專業人才引進和培訓力度,落實相關政策和待遇。努力構建一支技術過硬、相對穩定、保障有力的教育資訊化專業技術隊伍。

  三、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省網中心核心路由裝置從1000M升級到10000M,根據應用需求,部分高校接入頻寬可達到1G以上,實現50G以上總頻寬。

  加強安徽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文化資訊共享工程安徽省分中心和安徽高校數字圖書館實現互聯互通,建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在部分本科高校試點開發慕課資源和建設慕課平臺,建立促進網路線上課程健康發展的管理機制。

  建設安徽成人高等教育線上平臺,進一步完善遠端教學、資訊管理、資源管理、移動學習等資訊系統,擴大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試點。

  第二階段:20xx年-20xx年。升級完善高校校園網基礎設施和軟硬體平臺,建立連線專網的校園網出口安全聯動管理機制。全省本科高校實現IPv6接入;完成省級資料中心建設,建成高等教育基礎資料庫、統一身份認證系統、高等教育管理資訊系統和服務門戶、高等教育科研協作支撐系統、高效能計算和大資料處理平臺。進一步完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大型儀器裝置共享機制,高校廣泛應用大型儀器裝置共享平臺。

  建成安徽省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精品課程資源庫及專題特色資料庫,完成高校基礎資料和全省教育資源的整合,安徽高校數字圖書館實現移動終端訪問。建成開放式網路學習空間和高等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師生經實名認證可以在網路學習空間互動教學。

  完成安徽成人高等教育線上平臺建設,啟動社群教育服務平臺和學分銀行建設,繼續教育支撐環境初步建成。

  第三階段:20xx-20xx年。全省高校以多種方式接入省教科網,根據應用需求,接入頻寬可達到1G以上,並實現IPV6接入;全省高校數字校園建設充分滿足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需要。豐富並完善安徽省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精品課程資源庫課程資源,建成支援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數字資源體系;完善繼續教育服務平臺及支撐環境,社群教育網路覆蓋率達100%,基本建成滿足“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終身教育資訊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全面實現統一身份認證,建成相對完備的資料分析系統,為服務政府科學決策、社會機構和使用者需要提供實時精準資料支援。教育資訊化人才培養和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工作系統化和常態化,相關制度健全,培訓和考核體系完備。

  四、保障措施

  (一)省教育廳成立教育資訊化領導小組,負責全省高等教育資訊化建設的統籌規劃和管理工作,組織實施高等教育資訊化建設重大工程和示範專案;根據方案制定考核標準,檢查高校貫徹落實省級高等教育資訊化實施方案和重點任務的完成情況。

  (二)根據高等教育資訊化建設需要,省教育廳遴選部分高校作為資訊化試點單位,探索資訊化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機制,充分發揮試點高校的示範、帶動和輻射作用;建立健全資訊化建設監測評價、政府購買服務和後期獎勵補助等政策機制。

  (三)高等學校要成立由校長擔任組長的教育資訊化領導小組,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實際的教育資訊化領導和管理體制機制;要將教育資訊化工作納入高校事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優先部署、實化措施、從嚴考核;要制定本校資訊化實施方案和分步實施計劃,並報省教育廳教育資訊化領導小組備案。

  (四)高校要加大對資訊化建設經費的投入力度,並建立長效機制,切實保障資訊化環境、資源和管理等應用平臺建設及其執行維護和更新的資金需求。鼓勵高校創新機制,充分吸納行業、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以多種方式參與和支援高校資訊化建設,或透過購買服務等方式與社會專業機構、企業開展資訊化應用專案合作。要加強對資訊化建設經費的使用管理,規範專案建設,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資訊化的實施方案4

  為進一步提高我校教育現代化水平,發揮教育資訊化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作用,提升我校辦學內涵。根據《勒流街道中小學教育資訊化工作三年規劃》的要求和進一步貫徹落實“勒流街道全面推進中小學教育資訊化建設工作會議”的精神,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我校開展教育資訊化的實施方案。

  一、 衝鶴小學教育資訊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名單: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

  二、 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宣傳發動階段:任何一項工作的實施首先要從的思想認識上做起,所以我們在具體實施階段過程中的第一階段就是抓全體老師的思想認識,要使全體教師達成建立的共識。

  第二階段:制定相關制度。

  1、制訂各班設施使用登記制度以及教師辦公電腦使用制度和責任書。

  2、建立學校ftp教學資源庫,併為每位教師建立獨立登入學校ftp教學資源庫的帳號和密碼。

  3、定期定量地做好建設學校資源庫建設。4、做好課件競賽工作。

  5、做好衝鶴小學校園網站建設宣傳工作。

  6、與區電教中心聯絡,做好學校光纖升級。

  7、利用教師業務學習時間召開全體教師學習《勒流街道中小學教育資訊工作三年規則》、《順德區中小學教育資訊化工作績效評估細則》檔案精神。

  8、 召開校務領導小組會議討論研究,為我校順利開展教育資訊化工作打下了堅實的鋪路石。

  第三階段:校本培訓階段

  1、做好各班電教平臺設施管理員的培訓工作。

  2、每學期開展一次全校教師使用電教設施技術的培訓工作。

  3、做好每學期一至兩次falsh或authorware的培訓工作。

  4、加強教師ftp的使用以及培訓工作。

  第四階段:全面推進、實施階段。

  教育資訊化多媒體教學是區別於傳統言傳身教的一種新型方式,是言傳身教的有益補充,它不能完全代替言傳身教教學的傳統性和多樣性。開展教育資訊化多媒體教學需要技術裝置和教育技術能力的支撐。基於我校良好的技術環境和教師計算機中、高階水平,推動新型教育資訊化多媒體教學。因此,為保證教育資訊化多媒體教學不變成一種形式化的任務,要求全校教師齊齊參與,各科組長要認真將《衝鶴小學開展教育資訊化實施方案》滲透到科組教研會議中討論、制訂有關實施方案進行落實,不要形式化,過渡化。使我校開展教育資訊化技術工作做好實處。

  第五階段:檢測評價(自查)階段

  我校開展教育資訊化工作是勒流街道電教中心教研組指導下開展的一項基於技術的校本教研工作,透過試參與實踐、學校領導小組對實施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進行跟蹤督查,對每個階段的開展情況進行考核評價,期末各科組長根據《衝鶴小學開展教育資訊化實施方案》本科組開展實施方案寫一份總結交學校存檔。

  明確分工及職責,落實(本學期)的具體實施細則:

  1、十月份:

  (1)、完成各班電教裝置使用登記制度以及教師辦公電腦使用制度和責任書的簽定協議。(呂校長)

  (2)、建立學校ftp教學資源庫,併為每位教師建立獨立登入學校ftp教學資源庫的帳號和密碼。(黎漢清)

  (3)、完成各班電教裝置管理員的培訓工作。(黎漢清)

  (4)、成立學校小記者機構。(劉美環主任)

  為了進一步完善衝鶴小學校園網站的欄目功能和執行機制,力爭使校園網成為我校內部管理的平臺,對外宣傳的視窗,心靈溝通的橋樑,樣本教研的園地,立足教師,服務教師,指導教學。成立衝鶴小記者隊伍,各班任和各班小記者每週要定時定量向學校投稿,統一交劉主任稽核,凡是能在本校發表,劉主任做好登記,作為先進班級和優秀教師、資訊骨幹教師的評選的重要依據。(劉主任審稿,清報道)

  2、十一月份:

  (1)、做好課件、教學反思錄、教案、論文等收集負責人落實。各科組長要定期定量地做好建設學校資源庫的課件、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案、試題的收集工作,分類別存放工作,為教師日常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提供豐富教學資源提供保障。責任人:陳佩如(語文) 黃兆強(數學) 鍾國健(英語)(2)、做好課件競賽評選工作。

  開展優秀課件競賽評比活動,有關競賽標準和要求,校務工作會議討論,然後本校網站公佈,),課件競賽時間:xx年11月。

  負責人:呂校長、伍校長、劉主任、黎漢清

  3、十二月份:

  (1)、加強順德區電教中心,完成學校光纖升級。(黎漢清)

  4、xx年一月份:(自查)評價階段。

  各科組根據本科組開展實施方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下學期開展繼續開展本方案計劃寫一份書面總結交學校。

  負責人:呂校長

  三、 完善激勵機制,促進我校全體教師開展資訊科技應用的平不斷提高。

  1、 每年度至少有3件教學資源(不分類別)在街道獲獎的教

  師才能參加勒流街道學科骨幹、勒流街道學科帶頭人、勒流街道教壇新秀的評選。

  2、 每年度至有10件教學資源(不分類別)在街道獲獎的學

  科科組才能參加勒流街道先進科組的評選。

  3、 每年度必須獲得資訊科技應用先進學校獎的學校才能參

  加街道先進學校的評選。

  4、 每學期參加學校課件比賽中獲得前五名的學校給予經費

  獎勵。(語文、數學各獎前五名,英語科組獎前兩名)

  5、 能積極向學校宣傳組投稿,並能在本校網站發表論文、有

  關新聞素材的教師、學生個人,數量多者為基準,學校給予經費獎勵前五名。

  6、每學期參加學校教學資源評比工作,數量多、質量好的教學資源存放最多者,期末學校給予表彰。

  四、 保證資訊化設施裝置維護與更新的經費。

  為了確保我校電教平臺硬體裝置的能夠正常投入使用,使用我校教學能夠順利開展,學校決定每學年投入20%公用經費用於本校資訊化設施裝置的維護管理。

  只要全體教師齊齊參與,遵照《衝鶴小學開展教育資訊化實施方案》做好每一個環節,相信我校教師的教學資訊化應用水平一定會得到空前的提高;只要我們共同努力,不怕困難,相信教師製作課件水平、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水平一定會更上一個新的臺階;只要我們把教育資訊化運用到日常教育教學中去,多些積累、多一點嘗試、多一點總結,相信我們也會擁有自己最喜歡、最實用的教學資源庫。

  資訊化的實施方案5

  一、前言

  為了貫徹教育資訊化應用實踐建設的總體目標,針對我校資訊化應用的實際情況,透過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開展教育資訊化應用的探索與實踐,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提高師生資訊化應用的素養,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教育教學效能,提升學校辦學整體水平,為全市基礎教育的全面推廣和教育資訊資源的應用提供可行或可借鑑的做法和經驗。

  二、學校現狀分析

  首先從資訊化基礎設施、數字資源應用情況、師資水平、學生資訊化應用情況、學校資訊化管理、資訊化應用特色等六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明確工作專案並具體解決問題。

  1、資訊化基礎設施。

  學校總共有31個教學班,每個教室配有班班通裝置一套,能基本滿足資訊化教學的需求;學校專任教師基本達到人手一臺計算機,能開展網上校本教研活動。學校有專人對學校網站以及硬體設施維護,學校配有一臺伺服器,兩臺攝錄機(可用於拍攝實錄課);辦公室能直接上網;在校學生家庭電腦配置率為25%,能上網的佔其60%。

  學校建有校園網站,所有教師都會上網瀏覽或下載各類教育教學資源,96%的教師每天都會上網,主要教育教學資源來源於班班通客戶資源庫、滎陽市教育資訊網及相關網站;透過家校互動平臺可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及釋出通知和學生作業。

  2、數字資源應用情況。

  學校在資訊化教育工作的經費投入上進一步傾斜,已購買一部分教學用光碟和軟體,添置教學用裝置器材,學校資訊化教育資源在學校網站上不斷豐富,教育教學資源庫逐步充實,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矛盾,多媒體裝置的使用率還不高,校外教育資源庫不善於利用,教師之間缺乏教育資源的交流與共享,學校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比較缺乏,目前相當部分的教師都是依靠自己搜尋或製作課件來進行課堂教學,以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師資水平。

  學校共有教師xx人,中學高階教師2人,小學高階教師xx人,小學一級教師xx人,小學二級教師xx人,見習與工人xx人。學校專任教師已經具備一定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比如:教師會運用多媒體裝置進行教學,上網查詢教學資料,製作基本的教學課件(如PPT)等;大部分教師都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過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各種活動,並逐步認識到資訊化教學的重要性,但由於缺乏專業、團隊的引導,學科整合難以產生持續和優質的實質性效果。學校資訊化教學和管理的課題研究比較缺乏,有待專家的引導並付諸實施。

  4、學生資訊化情況。

  由於資金和師資方面的原因,學校現在沒有配備電教室,也沒有開設資訊科技課程,但學校三年級以上學生還是有45%以上的學生有一定的電能操作能力。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學生放學之後資訊化應用環境不夠理想,家庭電腦擁有率約25%。

  5、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根據上述情況,初步制定在未來的1-2年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提高部分教師資訊科技操作能力、全面提升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培養部分骨幹教師的學科科研能力;拓寬數字資源來源渠道,能基本滿足教師課堂教學的需求;最佳化學生資訊化應用環境,開展學校資訊化活動,提升學生資訊化素養;開展各類資訊化校本研修活動,形成學校資訊化建設的工作特點;制定學校資訊化工作計劃和管理制度,助推學校資訊化工作落到實處。

  三、專案目標及策略

  (一)提升教師資訊化工作的水平

  目標1—1:熟悉常規的教育資訊化技術,能使用word、ppt等製作常規備課文件和教學課件,能透過網路參與教研活動。

  策略:規定所有年級和學科進行分層電子備課,在實踐中提高教師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根據部分教師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資訊使用技能培訓。

  目標1—2:使能力較強的教師學會利用軟體製作較為複雜的課件,能使用現代教學軟體組織教學活動。

  策略:拍攝應用現代教學軟體開展的教學實錄課,評出高質量的教學實踐課公開展示並推薦參加各種比賽;展示教師製作的優質課件並給予獎勵,推薦至上一級參加比賽;開展相關的資訊化使用技術培訓。

  目標1—3: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研討活動,提升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湧現一些資訊化教學能手,形成學校運用資訊科技開展教學的積極氛圍。

  策略:開展運用資訊科技課堂教學評比活動;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相關教學評比活動;運用網路教研實施傳統校本研修活動及同伴互助常規教研。

  目標1—4:積極開展網路教學反思,形成學校網路教研環境,發表資訊化教學的相關論文並能確立課題進行研究活動。

  策略:完善充實學校教師部落格,激發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二)增強學生資訊化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目標2—1:開設學生資訊科技課程,教會學生正確收集、查詢、處理資訊的能力。

  策略:在學校基礎型課程中開設資訊科技課,使學生學會基本的文字儲存、圖片下載的資訊收集、整理、歸類、處理等方法;在學校網站建立學生網路交流平臺,進行學習互動、分享學習心得、暢想未來美好生活等。

  目標2—2:組建學校電腦學習興趣小組,提高學生資訊科技運用能力;開展學生電腦作品比賽,提高學生電腦繪畫設計能力。

  目標2—3:開展家校互動交流,加強家校合作,提高學生家長運用資訊化的能力。

  策略:透過家校互動、校訊通平臺與家長進行實時交流,努力提升家校交流的質量;透過交流平臺及時釋出學校或班級通知、學生作業、班主任寄語、家長留言等,切實提高資訊化運用的效率。

  (三)滿足教師日常資訊化教學的基本需求

  目標3—1: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使大部分教師能熟練運用市、校級資源庫。

  策略:要求教師能經常進入“班班通教師資源庫”網站瀏覽下載優秀錄影課例進行觀看,透過裁剪變為自己的教學課件,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目標3—2:增加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共同開發教學課件。

  策略:透過合作備課,共同尋找課件素材,一人制作,多人共享;開展教師資訊釋出評比活動,提高教師運用資訊化的積極性。

  目標3—3:早日形成學校個性化資源。

  策略:與兄弟單位合作,為我校編輯學校現場會、大型活動錄影片,形成學校個性化學校資源。

  目標3—4:整理學校現有資源,有序建設學校資源網,滿足後續要求。

  策略:動員每位教師上傳自創教學論文、教學課件和教學設計,充實豐富學校教學資源庫。

  (四)營造學校資訊化應用特色

  目標4—1:提高師生人文素養,逐步打造學校特色校園網。

  策略:利用學校教學資源、教師學生部落格、家校互動平臺、BBS論壇等網站建設,逐步形成學校資訊化工作的特色;及時釋出學校各類活動簡訊,大力宣傳學校資訊化建設的工作思路與方法,有效反映學校內涵發展的具體要求,努力建設學校特色網站。

  目標4—2:營造學校橡棋文化,提升學校辦學品位。

  策略:結合資訊科技,開展各種橡棋活動,努力營造學校橡棋文化,製作橡棋活動的各類圖片、影片、新聞,積極推進學校特色網站的建設。

  (五)完善學校資訊化管理制度

  目標5—1:成立學校教育資訊化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制定資訊化工作制度及計劃,確保資訊化工作管理到位。

  策略:

  ①資訊化應用工作制度、計劃的制訂徐廣傑(分管領導)

  ②教師資訊化應用能力培訓、邢培菊、崔瑞傑(師訓)

  ③學校教育教學資訊化管理、谷秀琴(副校長)

  ④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研究、馬飛燕(教科研主任)

  ⑤教育教學專題教研和研討、丁春巧(教導主任)

  ⑥學校資訊化工作的辦學特色、聶志蓮(德育教導)

  ⑦具體專案推進的過程監督、張振敏(校長)

  目標5—2:細化資訊化工作實施步驟,有序開展資訊化具體工作。

  策略:認真組織安排資訊化各項工作,努力做到:任務明確、責任清晰、要求具體、過程紮實、效果顯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