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方案(精選6篇)

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方案(精選6篇)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通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為某一行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方案(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方案1

  根據全國農技中心會同有關專家分析預測,20xx年全國玉米病蟲害發生重於常年,東北、華北地區玉米螟、粘蟲、地下害蟲、大斑病為害重,黃淮海地區玉米螟、棉鈴蟲、二點委夜蛾、褐斑病發生突出,西北和西南地區棉鈴蟲、蚜蟲、葉蟎、粘蟲、小斑病發生普遍,預計發生面積10.8億畝次。為做好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特制訂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治處置率90%以上,病蟲害總體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6%以上。進一步擴大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面積。

  二、防控策略

  針對玉米不同種植區域和生育期的重點病蟲害,優先選用抗耐病蟲品種,以綠色防控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突出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實施秸稈粉碎還田、種子處理、苗期病蟲害防治、赤眼蜂防螟和中後期病蟲防治技術,實現節本增效,保障玉米生產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不同區域防控重點

  1.北方春播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地下害蟲、二、三代黏蟲、大斑病、莖腐病、玉米線蟲矮化病、灰斑病。

  2.黃淮海夏播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棉鈴蟲、二代黏蟲、玉米蚜蟲、二點委夜蛾、薊馬、莖腐病、南方鏽病、褐斑病、彎孢葉斑病、小斑病。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二、三代黏蟲、紋枯病、大斑病、灰斑病、穗腐病。

  4.西北玉米區:重點防控地下害蟲、玉米蚜蟲、葉蟎、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莖腐病和大斑病。

  (二)主要病蟲防治技術措施

  1.玉米螟:秸稈粉碎還田,減少蟲源基數;越冬代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結合性誘劑誘殺;成蟲產卵初期釋放赤眼蜂滅卵。心葉末期噴灑蘇雲金桿菌製劑,或用氯蟲苯甲醯胺、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劑與甲維鹽復配噴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蚜蟲和紅蜘蛛等害蟲。

  2.地下害蟲及薊馬、蚜蟲、灰飛蝨等苗期害蟲:利用噻蟲嗪、溴氰蟲醯胺等藥劑進行種子處理。

  3.根腐病、絲黑穗病和莖腐病等:選用抗病品種。利用咯菌腈?精甲霜懸浮種衣劑或苯醚甲環唑、戊唑醇等種衣劑進行種子處理。

  4.玉米葉斑類病害: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在玉米心葉末期,噴施苯醚甲環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岡黴素A等藥劑,視發病情況隔7至10天再噴一次,褐斑病重發區在玉米8至10葉期用藥防治。與蕓薹素內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

  5.玉米紋枯病: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發病初期可剝除莖基部發病葉鞘,結合噴施井岡黴素A等生物農藥,或菌核淨、烯唑醇、代森錳鋅等藥劑,視發病情況隔7至10天再噴一次。

  6.玉米蚜蟲:玉米抽雄期,蚜蟲盛發初期噴施噻蟲嗪、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等藥劑。

  7.玉米葉蟎:及時清除田邊地頭雜草。點片發生時,選用噠蟎靈、噻蟎酮、克蟎特、阿維菌素等噴霧,重點噴灑田塊周邊玉米中下部葉背及地頭雜草。

  8.棉鈴蟲:產卵初期釋放螟黃赤眼蜂滅卵,或卵孵化盛期噴灑蘇雲金桿菌製劑、甲維鹽、氯蟲苯甲醯胺等。

  9.二點委夜蛾:深耕冬閒田,播前滅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種溝上的覆蓋物。藥劑防治可選用氯蟲苯甲醯胺、甲維鹽等,可採用噴霧、毒餌誘殺和撒毒土等方式。

  四、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一)秸稈處理、深耕滅茬技術。採取秸稈粉碎還田、深耕土壤、播前滅茬,破壞病蟲適生場所,壓低病蟲源基數。

  (二)成蟲誘殺技術。在害蟲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誘殺,對玉米螟越冬代成蟲可結合性誘劑誘殺。

  (三)種子處理技術。根據地下害蟲、土傳病害和苗期病蟲害種類,選擇適宜的種衣劑實施種子統一包衣。

  (四)苗期害蟲防治技術。根據苗期二代黏蟲、薊馬、灰飛蝨、甜菜夜蛾、棉鈴蟲的發生情況,選用甲維鹽、氯蟲苯甲醯胺等殺蟲劑噴霧防治。使用煙嘧磺隆除草劑的地塊,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發生藥害。

  (五)中後期病蟲防治技術。心葉末期,統一噴灑蘇雲金桿菌、白僵菌等生物製劑防治玉米螟幼蟲;根據中後期葉斑病、穗腐病、玉米螟、棉鈴蟲、蚜蟲等害蟲的發生情況,混噴殺蟲劑和殺菌劑,控制後期葉斑病和玉米螟、棉鈴蟲、蚜蟲等病蟲。推廣使用高稈作物噴霧機和飛防技術,提升中後期防控作業能力。

  (六)赤眼蜂防蟲技術。在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等害蟲產卵初期至卵盛期,每畝放蜂1.5萬至2萬頭,每畝設定3個至5個釋放點,分兩次統一釋放。不同地區應選用當地優勢蜂種,提高防效。

  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方案2

  香榧栽培歷史悠久,是省主要產區之一,目前全縣香榧種植面積已有800餘公頃,產果期的香榧約533。33公頃,其中約100公頃已進入盛果期。防控香榧病蟲危害,促進香榧產量穩產增效,是林業部門的重要職責。為加強香榧病蟲害綠色防控,確保我縣香榧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新一輪林長制改革,提升香榧產品質量,根據省林業局《關於印發〈省經濟林病蟲害綠色防控試點方案〉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針對香榧病蟲害發生規律,在全面監測的基礎上,篩選應用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為我縣香榧生產安全、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提供綠色防控技術支撐。

  二、總體目標

  針對我縣香榧主要病蟲害,透過試點總結出一套實用性強、科學高效、易於複製的綠色防控實用技術和先進經驗做法,由點到面逐步向全縣輻射。

  三、試點期限

  2021至2023年,試點期3年。

  四、實施地點

  根據前期調查摸底及造林單位意願,計劃開展香榧病蟲害綠色防控試點面積580畝,主要分佈宏村鎮宏村村和泗溪村。

  五、主要技術措施

  香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主要包括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科學用藥四個方面,根據香榧的生長特性、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和現有技術基礎、綜合防治經驗等,針對性採取適宜的防控技術措施。

  (一)生態調控技術

  1、品種選擇:香榧品種繁多,在選擇香榧品種時,必須遵循“適地適樹、適品種”原則,儘量選擇本縣的“花生榧”“和尚榧”“小米榧”等透過省級良種審定的香榧品種。如果需要引進外地的優良品種,要事先對引種地的生態環境進行考察,只有引種地和引進地的生態環境相同或相似,引種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2、土肥水管理:幼齡榧樹施肥,除冬施基肥用枯餅加複合肥,另在3—10月施尿素,量少多次,促其快速成長。結果榧樹施肥,每年主要有三次,具體施肥數量視樹齡樹冠而定。每年7—8月進行一次全面撫育,撫育方法為穴撫結合砍撫,將砍撫的雜草蓋於根部,減少夏季水量蒸發。

  3、整形修剪:香榧幼樹偏冠現象嚴重,要注意透過修剪配合拉枝,抹除不定芽萌發的叢生枝,疏除過密枝、病蟲枝,多選留散生或單生的粗壯枝梢;生長勢旺的直立枝摘心促發側枝;枝密處多疏除、有空處多短截促發枝。

  透過上述措施,改造病蟲害發生源頭及孳生環境,人為增強自然控害能力和林木抗病蟲能力。

  (二)理化誘控技術

  1、香榧細小卷蛾是危害香榧的主要害蟲之一,利用香榧細小卷蛾成蟲等其它害蟲具有趨光、趨波、趨色的特性原理,在香榧種植區域採用安裝頻振式殺蟲燈無公害物理防治,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

  2、香榧莖腐病:一是做保護圈遮蔭;二是加強肥水管理;三是根際覆草。

  3、香榧根腐病:一是挖定植穴時用生石灰進行士壤消毒;二是挖除病株,並噴澆5%—10%硫酸鋼溶液防止蔓延。

  (三)生物防治技術

  保護香榧細小卷蛾的天敵——血色悅繭蜂,它將卵產入香榧細小卷蛾的卵囊中,孵化後幼蟲以香榧細小卷蛾為食物,達到消滅香榧細小卷蛾的目的。

  (四)科學用藥技術

  當香榧病害流行,蟲害爆發時,優先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最佳化農藥的輪換使用、交替使用、精準使用;嚴格遵守農藥安全使用規定,透過合理用農藥、安全用藥,確保林產品無農藥汙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林業局成立由局分管領導任組長,森防站、營林股、試點鄉鎮林業站等人員參加的綠色防控試點小組,編制實施方案,督促、指導造林單位開展試點工作,確保試點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二)開展技術宣傳培訓工作。邀請省市林檢部門和大專院校專家開展現場培訓指導,增強綠色防控技術力量;加強造林單位技術諮詢和培訓工作,提高綠色防控意識和綠色防控技術水平,使農民掌握並自覺使用綠色防控技術。

  (三)加強病蟲監測預報。為準確掌握香榧病蟲發生動態,縣森防部門和基層林業工作站要做好病蟲監測,及時掌握示範區病蟲的發生動態,準確釋出病蟲趨勢預報,為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四)積極爭取資金支援。試點經費以試點單位自籌為主,並積極爭取省市專項支援。縣林業局將從年度防治經費中,安排試點經費補助。

  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方案3

  2022年全國玉米重大病蟲害預計呈重發態勢。其中,草地貪夜蛾發生區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玉米種植區;粘蟲總體中等發生,在北方和西南區域性將出現集中危害;玉米螟在黃淮海夏玉米區偏重發生,東北、華北和西南區域性中等發生;玉米大、小斑病在東北、華北、西南部分地區偏重發生;玉米南方鏽病在黃淮海夏玉米產區存在偏重以上流行風險。為做好2022年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粘蟲、棉鈴蟲、地下害蟲、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鏽病等病蟲害,總體防治處置率9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50%以上,病蟲害總體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

  二、防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分割槽施策、聯防聯控的原則,因地制宜開展綠色防控技術整合推廣應用,提質增效。採用生態調控和農藝措施,選用抗(耐)病蟲品種,採取種子處理、苗期病蟲害防治、天敵保育利用和中後期病蟲綠色防治技術,保障玉米生產安全。

  三、防控重點

  (一)北方春玉米區。重點防控粘蟲、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地下害蟲、大斑病、莖腐病、玉米線蟲矮化病、灰斑病、北方炭疽病。

  (二)黃淮海夏玉米區。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棉鈴蟲、粘蟲、桃蛀螟、玉米蚜蟲、二點委夜蛾、薊馬、南方鏽病、小斑病、褐斑病、莖腐病、穗腐病、彎孢葉斑病、粗縮病。

  (三)西南及南方丘陵玉米區。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粘蟲、紋枯病、大斑病、灰斑病、穗腐病。

  (四)西北玉米區。重點防控地下害蟲、玉米蚜蟲、葉蟎、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莖腐病和大斑病。

  四、防控措施

  (一)根腐病、絲黑穗病和莖腐病等土傳病害。選用抗(耐)病品種及健康種子,利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避免頻繁漫灌,暴雨後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二)蠐螬、小地老虎、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及薊馬、蚜蟲、二點委夜蛾、甜菜夜蛾等苗期害蟲。播前滅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種溝上的覆蓋物;利用含有噻蟲胺、噻蟲嗪等新菸鹼類殺蟲劑與氯蟲苯甲醯胺、溴氰蟲醯胺或丁硫克百威復配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兼治後期雙斑長跗螢葉甲。

  (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鏽病、褐斑病、彎孢葉斑病、北方炭疽病等葉部病害。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健身栽培。在發病初期,選用枯草芽孢桿菌、井岡黴素A、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丙環·嘧菌酯等殺菌劑噴施,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1次。

  (四)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粘蟲、棉鈴蟲、桃蛀螟等蛀食性害蟲。秸稈粉碎還田,減少蟲源基數;成蟲發生期使用燈誘、食誘結合性資訊素誘殺;產卵初期釋放螟黃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或夜蛾黑卵蜂等天敵滅卵;幼蟲低齡低密度階段優先選用蘇雲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金龜子綠僵菌、短穩桿菌等生物農藥,應急防治可選用四氯蟲醯胺、氯蟲苯甲醯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乙基多殺菌素、茚蟲威等殺蟲劑。抓住低齡幼蟲最佳防控時期實施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

  (五)玉米紋枯病。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選用含有噻呋醯胺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發病初期(玉米拔節時)剝除莖基部感病葉鞘,噴施井岡黴素A等殺菌劑,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1次。

  五、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

  (一)秸稈處理、深耕滅茬技術。採取秸稈綜合利用、粉碎還田、深耕土壤、播前滅茬等手段,嚴重發生地塊病殘體離田處理,壓低病蟲源基數。

  (二)成蟲誘殺技術。在鱗翅目和鞘翅目等趨光性強的害蟲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誘殺,對玉米螟越冬代成蟲可結合性誘劑誘殺,對棉鈴蟲等夜蛾科害蟲可結合食誘劑誘殺。

  (三)種子處理技術。根據地下害蟲、土傳病害和苗期病蟲害種類,選擇適宜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

  (四)苗期害蟲防治技術。根據苗期害蟲發生情況,選用適宜的殺蟲劑噴霧防治。當季使用過煙嘧磺隆除草劑的地塊,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發生藥害。

  (五)中後期病蟲綠色防治技術。心葉末期,統一噴灑蘇雲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製劑防治玉米螟、棉鈴蟲和草地貪夜蛾,壓低後期蟲量;根據葉斑病、穗腐病、玉米螟、棉鈴蟲、蚜蟲和雙斑長跗螢葉甲等病蟲發生情況,合理混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控制後期病蟲為害。宜使用高稈作物噴霧機和航化作業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六)卵寄生蜂防蟲技術。在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和草地貪夜蛾等害蟲產卵初期至盛期,選用當地優勢蜂種,每畝放蜂1.5萬~2萬頭,每畝設定3~5個釋放點,間隔7天分兩次統一釋放。

  六、注意事項

  (一)殺蟲燈注意在害蟲成蟲羽化高峰期和夜間活躍時段使用,最大限度保護生態平衡。

  (二)性資訊素誘殺技術應大面積連片應用,且不能將不同害蟲的誘芯置於同一誘捕器內。

  (三)生物農藥應在病害發生初期或害蟲低齡階段施用,確保防效。

  (四)施藥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藥部位要精準。

  (五)注重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

  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方案4

  預計2022年馬鈴薯晚疫病預計呈偏重發生態勢,其中西南和內蒙古東部偏重發生,西北、華北大部、東北地區中等發生;早疫病、黑痣病、蚜蟲等病蟲害總體中度發生、區域性偏重發生;黃萎病、瘡痂病、粉痂病及馬鈴薯塊莖蛾等病蟲害有加重趨勢。為有效控制馬鈴薯重大病蟲危害,實現“蟲口奪糧”目標,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病蟲害發生區防控處置率9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45%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

  二、防控物件

  以馬鈴薯晚疫病為全國防控重點,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脛病、瘡痂病、粉痂病、蚜蟲、地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蛾等為區域防控重點,各有關產區根據實際發生情況兼顧環腐病、黃萎病、青枯病、薊馬、豆芫菁等病蟲害的防控。

  三、防控策略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大力推進綠色防控,優先採用抗病品種,選用優質脫毒種薯、推廣種薯處理等技術,根據病蟲情調查監測結果,綜合防治,科學用藥,加強專業化統防統治和農戶聯防聯控。

  四、分割槽防控重點

  (一)西南及武陵山種植區:包括貴州、四川、雲南、重慶、湖北等省(市),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青枯病、粉痂病、地下害蟲(蠐螬、地老虎)、馬鈴薯塊莖蛾、蚜蟲和病毒病,兼顧黑脛病、瘡痂病、薊馬等病蟲害。

  (二)西北種植區:包括甘肅、陝西、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脛病、地下害蟲(蠐螬、地老虎、金針蟲)、蚜蟲,兼顧環腐病、瘡痂病、粉痂病、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蛾等病蟲。

  (三)華北種植區:包括內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病毒病、瘡痂病、粉痂病、黑脛病、地下害蟲(蠐螬、地老虎、金針蟲)和二十八星瓢蟲,兼顧、環腐病、黃萎病、豆芫菁、薊馬和蚜蟲。

  (四)華東、華南種植區:包括山東、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省(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黑脛病、枯萎病、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地老虎)、馬鈴薯塊莖蛾、蚜蟲和薊馬,兼顧環腐病、瘡痂病、粉痂病和青枯病。

  (五)東北種植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瘡痂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蟲、地下害蟲(螻蛄、金針蟲),兼顧蚜蟲、環腐病、黑脛病。

  五、防控技術措施

  (一)播期防控技術

  1.輪作防病蟲技術。實行三年以上輪作防治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最好與燕麥、小麥、玉米、大豆和蠶豆等作物輪作倒茬;精細整地,當地溫在10℃以上進行播種,播種深度8~10釐米,避免因地溫偏低和播種過深出苗緩慢加重黑痣病、枯萎病等土傳病害的發生。

  2.選擇優良抗病蟲品種和優質脫毒種薯。根據不同區域特點選擇適合本區域抗病、商品性好、高產、耐貯運的品種。選擇優質脫毒馬鈴薯原種或一級種薯播種。

  3.種薯切刀消毒技術。播種前把種薯先放在室內堆放5~6天,進行晾種,不斷剔除病薯。在種薯切塊過程中,用75%酒精或3%來蘇水或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切刀5~10分鐘進行消毒,採用多把切刀輪換使用。將種薯切成40~50克大小的薯塊,且每塊上帶2~3個芽眼,切塊大小應均勻一致。

  4.種薯處理(藥劑拌種)技術。種薯切塊後選用咯菌腈、氟環·咯菌腈、或精甲·咯·嘧菌任意一種進行種薯包衣,也可選用甲基硫菌靈+春雷黴素、白(綠)僵菌、蘇雲金桿菌、木黴菌等生物製劑拌種,防治土傳、種傳病害和地下害蟲。拌種後晾乾裝網袋小垛擺放,保持良好通風,促使傷口癒合,1~2天后播種。

  5.隨種壟溝施藥防病技術。對於土傳病害嚴重的地塊,全田施用芽孢桿菌生物菌肥和生物菌劑。如果田塊以黑痣病、枯萎病和黃萎病等真菌性土傳病害為主,播種時溝施嘧菌酯或噻呋醯胺,如果除上述病害外還有瘡痂病發生,溝施藥劑可增加針對性的微生物菌劑和氟啶胺及其復配劑等。

  (二)苗期病蟲防治技術

  苗期是指馬鈴薯塊莖從出苗到植株現蕾為止,此時期防治重點是晚疫病、地下害蟲等。在晚疫病高發區,如雲南、貴州、四川等降雨量大的地區,如果出苗後氣溫達到18℃以上,同時遇有連陰雨天氣,需要噴施苦參鹼、代森錳鋅、氟啶胺或氰霜唑等保護性藥劑1~2次進行保護預防。如出現中心病株,可噴施內吸治療劑丁子香酚、烯醯嗎啉或氟菌·霜黴威等1~2次消滅中心病株。除晚疫病高發區外,其他區域不需要噴防病藥劑。對於地下害蟲,利用性資訊素誘殺成蟲,每畝設定1個性誘捕器,設定高度超過馬鈴薯植株頂端20釐米左右。也可利用燈光誘殺,每20~30畝佈設1臺殺蟲燈,夜間定時開燈誘殺,儘量避免誤殺天敵。成蟲出土前用辛硫磷拌土地面撒施,或出土後用溴氰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

  (三)塊莖形成期防治技術

  塊莖形成期是指從現蕾開始至開花為止,此期防治重點是晚疫病、瘡痂病、蚜蟲、二十八星瓢蟲等。該期晚疫病防治可噴施保護性殺菌劑2~3次。選用代森錳鋅、氟啶胺、氰霜唑等保護性殺菌劑進行全田噴霧。施藥間隔根據降雨量和所用藥劑的持效期決定,一般間隔5~10天左右。噴藥後4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噴。瘡痂病嚴重的地塊可用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菌劑滴灌1~2次。如有青枯病、黑脛病等病害發生,可選用噻唑鋅或噻黴酮等藥劑滴灌或灌根2~3次。二十八星瓢蟲防治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齡幼蟲分散前,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進行葉面噴霧1~2次,施藥間隔期7~10天。蚜蟲防治,在採取剷除田間、地邊雜草,切斷中間寄主和棲息場所等農業措施的'基礎上,優先選用苦參鹼、除蟲菊素等生物藥劑防治,也可採用吡蟲啉、噻蟲嗪等化學藥劑噴霧防治。

  (四)塊莖膨大期防治技術

  塊莖膨大期是指從開花到莖葉開始衰老為止,此時期防治重點是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蛾、豆芫菁等害蟲嚴重發期,也是全年早晚疫病防控的重中之重。晚疫病防治依據田間監測預警系統或田間病圃監測結果確定噴施最佳時間,該期一般噴藥4~5次,藥劑選擇內吸治療劑和保護劑同時使用,防治藥劑可選用烯醯嗎啉、氟噻唑吡乙酮、丁子香酚、噁酮·霜脲氰、氟菌·霜黴威、霜脲·嘧菌酯、嘧菌酯、氟菌·霜黴威等藥劑。早疫病防治可選用苯甲·丙環唑、嘧菌酯、啶醯菌胺、烯醯·吡唑酯、苯甲·嘧菌酯、噁酮·氟噻唑等藥劑。施藥間隔根據降雨量和所用藥劑持效期決定,一般間隔5~10天左右。噴藥後4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噴。植株長勢較弱早疫病嚴重的地塊,可增施2次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瘡痂病嚴重的地塊,可滴灌1次芽孢桿菌等生物菌劑。黑脛病、環腐病和青枯病嚴重的地塊,可選用噻唑鋅或噻黴酮等藥劑滴灌或噴淋2~3次。馬鈴薯塊莖蛾成蟲期在前期採用食誘劑、性誘劑、燈光誘殺等理化誘控技術,控制成蟲數量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卵孵化盛期至二齡幼蟲分散前的藥劑防治,可選氨基甲酸酯類或擬除蟲菊酯(或與其他生物農藥混合使用)進行葉面噴霧。

  (五)收穫至貯藏期病蟲防控技術

  收穫前7天左右採用機械殺秧。殺秧後收穫前噴施一次殺菌劑,如烯醯嗎啉、氫氧化銅或噁酮·霜脲氰等,殺死土壤表面及殘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傷薯塊。殺秧後如不能及時收穫,種薯田還應加噴1次吡蟲啉防治蚜蟲,避免種薯感染病毒。收穫後馬鈴薯在庫外放置1~2天,促進愈傷組織形成,並注意防止馬鈴薯塊莖蛾在薯塊上產卵。入庫時剔除病、蟲薯,對塊莖蛾重發區,薯塊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噴霧,晾乾後入庫貯藏。庫內保持乾燥和低溫(2~4℃)環境條件,以抑制病菌的生長和傳播。

  六、科學用藥注意事項

  (一)農藥用量準確。要按具體農藥品種使用說明操作,確保準確用藥,各計各量,不得隨意增加或減少用藥量。

  (二)科學配製藥液。配製可溼性粉劑時,一定要先用少量水溶解後再倒入施藥器械內攪拌均勻,以免藥液不勻導致藥害。

  (三)注意施藥效果。避免高溫暴曬情況下施藥,施藥後4~6小時內遇雨應補施。

  (四)安全使用農藥。嚴格遵守農藥使用安全操作規程,確保操作人員安全防護,防止中毒。

  (五)使用合格農藥。選購使用“三證”齊全、包裝完整、有效期內的產品,拒絕使用不合格產品,以免影響防治效果。

  (六)加強統防統治。在晚疫病流行高峰期,結合系統監測及田間調查結果,組織專業化防治隊,開展統防統治,將晚疫病重發流行風險降至最低。

  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方案5

  2022年東亞飛蝗、西藏飛蝗和亞洲飛蝗預計總體中等偏輕發生,北方農牧區土蝗總體中等發生。其中,東亞飛蝗在環渤海灣、沿黃灘區、華北內澇湖庫區區域性偏重發生,亞洲飛蝗在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等沿湖、沿河區域區域性偏重發生,西藏飛蝗在金沙江、雅礱江、雅魯藏布江等河谷地區區域性偏重發生,北方農牧區土蝗在新疆北部、內蒙古中東部等偏重發生,區域性可能出現高密度蝗情。為有效應對蝗蟲災害,特制訂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圍繞“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遷入蝗蟲不二次起飛”的總體目標,飛蝗達標區處置率達100%,專業化統防統治比例達到90%以上,生物防治佔70%以上;土蝗達標區處置率達7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比例佔70%以上,生物防治佔70%以上。

  二、防控策略

  建立“政府主導、屬地責任、聯防聯控”的工作機制,貫徹“改治並舉”的治蝗工作方針,加強蝗情動態監測,優先採用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在高密度發生區及時開展化學應急防治,科學選藥,精準施藥,推動蝗蟲災害的可持續治理。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點區域

  1.東亞飛蝗。重點防控區域為環渤海灣蝗區、黃河中下游部分灘區、華北和黃淮內澇湖庫區及華南、海南區域性蝗區。

  2.亞洲飛蝗。重點防控區域為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和阿克蘇、巴音布魯克等以及中哈邊境地區,黑龍江、吉林的葦塘溼地等。

  3.西藏飛蝗。重點防控區域為四川、西藏、青海的金沙江、通天河、雅礱江、雅魯藏布江等河谷地帶。

  4.農牧交錯區土蝗。重點防控區域為內蒙古中東部、新疆天山北部和東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遼寧西部、黑龍江中西部等地區。

  5.黃脊竹蝗。重點防範區域為雲南普洱、西雙版納等中老、中越、中緬邊境地區。

  6.沙漠蝗。重點防範區域為西藏、雲南等中尼、中印、中緬邊境地區。

  (二)防治指標與適期

  飛蝗的防治指標為0.5頭/m2,北方農牧交錯區土蝗的防治指標為10頭/m2,防治適期為蝗蝻2~4齡盛期。

  (三)主要技術措施

  1.監測預警

  堅持“系統監測與蝗區普查相結合、無人機偵察與人工踏查相結合”,充分運用資訊化手段,密切監測蝗蟲發生動態,重點監測群居型飛蝗蝗群,準確掌握外來入境蝗群的“第一落點”和遷入、擴散路徑,明確發生期、發生密度、區域範圍,發現大面積蝗情要及時發出預警預報資訊,並第一時間上報。

  2.防控技術

  (1)生態控制技術:改造蝗蟲孳生地,壓減適生地面積,改造生態環境,抑制蝗蟲發生。針對飛蝗常發區,沿海蝗區採取蓄水育葦和種植苜蓿、紫穗槐、棉花、冬棗等蝗蟲非喜食植物;濱湖和內澇蝗區結合水位調節,採取造塘養魚或上糧下魚、上果下魚模式;河泛蝗區實行溝渠路林網化,改善灘區生產條件,搞好墾荒種植和精耕細作,或利用灘區豆科牧草;川藏西藏飛蝗發生區可種植沙棘。針對北方農牧交錯區土蝗常發區,可透過墾荒種植、減少撂荒地面積,春秋深耕細耙等措施,破壞土蝗產卵適生環境,壓低蟲源基數,減輕發生程度。

  (2)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在中低密度發生區(飛蝗密度在5頭/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頭/m2以下)和生態敏感區(包括湖庫、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學農藥的區域),優先使用蝗蟲微孢子蟲、金龜子綠僵菌等微生物農藥防治,合理使用苦參鹼、印楝素等植物源農藥;在新疆等農牧交錯區,也可以採取牧雞牧鴨、招引粉紅椋鳥等進行防治。在水庫、水源等生態敏感區可降低防治指標,在2~3齡盛期採用蝗蟲微孢子蟲等生物防治措施。必要時,在周邊建立隔離帶進行藥劑封鎖。

  (3)化學藥劑防治技術:主要在高密度發生區(飛蝗密度5頭/m2以上,土蝗密度20頭/m2以上)採取化學應急防治。可選用高氯·馬、高效氯氰菊酯、馬拉硫磷等農藥。在集中連片面積大於500公頃以上的區域,提倡進行農用飛機防治,推廣精準定位施藥技術,確保防治效果。在集中連片面積低於500公頃的區域,可組織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使用大型施藥器械開展防治,重點推廣超低容量噴霧技術。在蘆葦、甘蔗、玉米等高稈作物田以及發生環境複雜區,重點推廣煙霧機防治,應選在清晨或傍晚進行。對於地形複雜的丘陵、山區可以使用植保無人機防治。

  四、注意事項

  (一)開展防效評估。注意監測蝗蟲種群數量變化,跟蹤防治效果,適時開展評價,一旦防治效果達到預期目標,即可終止防治行動,避免過度施藥。

  (二)落實安全防護措施。提前釋出飛防作業公告、設定防治區警示提醒、強化防治人員的個人防護以及對非靶標生物的安全保護等。

  (三)化學防治時,應考慮條帶間隔施藥,留出合理的天敵避難區域,避免使用煙霧機噴施微生物農藥。

  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方案6

  近年來,隨著種植制度和耕作方式變化,小麥莖基腐病呈逐年快速加重趨勢,已成為我國小麥生產中主要病害之一,對糧食生產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小麥莖基腐病防治,重點要落實預防措施,抓好保健栽培防病、藥劑“一拌一噴”等關鍵環節,控制病菌前期侵染,降低後期發病程度。具體防治技術方案如下。

  一、加強保健栽培防病

  (1)選用抗耐病品種。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有效措施,各地要根據近年田間觀測和抗性鑑定情況,選擇種植適合當地條件的小麥莖基腐病抗耐病品種,或抗逆性強的品種。

  (2)合理輪作。常年發病較重的小麥-玉米連作區,每隔2~3年,玉米與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進行輪作,切斷菌源連續積累的途徑,降低小麥莖基腐病發生危害。重病田改種大豆等經濟作物。

  (3)適當深翻。小麥—玉米連作秸稈還田地塊,秸稈儘量打碎腐熟還田,播前土壤深翻,深度約30釐米左右,將表層秸稈或殘留物翻至土層下,壓低病原菌基數,降低病害發生危害。每隔3年深翻一次。

  (4)適期晚播。各地應根據當地小麥莖基腐病發生和天氣情況,適當推遲小麥播種時間5~10天,晚播地塊需要適當加大播種量並控制播種深度,適宜的播種深度為3~4釐米。

  (5)精耕細管。土地深翻後,耙細整平。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天氣乾旱有利於發病或加重病情,田間管理中需注意及時澆水。鹽鹼地區採用深層地下水澆地易導致發病加重,宜採用地表水灌溉。

  二、加強種子處理

  秋季小麥播種後至越冬前是小麥莖基腐病菌侵染的關鍵時期,採取種子包衣或拌種處理是有效預防發病的關鍵。可結合小麥其他病害的預防,選用含有咯菌腈、戊唑醇、種菌唑、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醯胺等成分的藥劑進行種子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具有良好的兼治效果。如採用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戊唑醇·吡蟲啉懸浮種衣劑、或吡唑醚·滅菌唑種子處理懸浮劑包衣或拌種處理小麥種子,在防治小麥散黑穗病或紋枯病的同時,對小麥莖基腐病也有較好的兼治效果。另據田間部分省試驗結果,如三氟吡啶胺等一些新型藥劑防效較好,各地可在進一步試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示範應用面積。

  三、加強返青期施藥預防

  在小麥返青早期施藥可進一步控制莖基腐病的危害。可結合小麥紋枯病等苗期其他病害的防治,可選用含有戊唑醇、氟唑菌醯羥胺、丙環唑、嘧菌酯等成分的藥劑噴施小麥莖基部。如採用戊唑醇、氟唑菌醯羥胺、丙環·嘧菌酯、甲基硫菌靈、氰烯·己唑醇、氰烯·戊唑醇等噴霧預防返青期紋枯病、白粉病等的同時,可起到兼防莖基腐病的效果。同時,施藥時注意調低噴頭高度和方向,適當加大用水量,重點噴小麥莖基部,防治效果更為明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