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端午節社會教育活動方案(精選6篇)
中班端午節社會教育活動方案(精選6篇)
為了確保活動紮實開展,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活動方案,一份好的活動方案一定會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寫活動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班端午節社會教育活動方案(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班端午節社會教育活動方案1
一、活動目標:
1、體驗民俗文化,瞭解端午節的由來。
2、喜歡勞動,樂於參加家務。
3、初步瞭解包粽子的方法。
4、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於參與節日的活動。
5、透過討論,激發過節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過節。
二、活動準備:
影片(端午節:如何包粽子)粽葉、細線、已經弄好的粽子餡、安全剪刀、盆子。
三、活動過程
1、匯入部分
老師:小朋友們好!端午節快到了,老師家裡要來客人,小朋友們說說老師應該做什麼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粽子。
老師:小朋友們真聰明,給老師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可是老師還有一個大難題,小朋友們願不願意幫助老師啊?
小朋友:願意。
老師:老師家要來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個人包粽子,忙不過來,小朋友們可以和老師一起包粽子嗎?
小朋友:可以。
老師:小朋友們真好。可是你們知道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嗎?(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沒有關係,下面來和老師一起一起看一個動畫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觀看影片,瞭解端午節由來以及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老師:看了動畫片,小朋友們知道為什麼端午節會吃粽子了吧?小朋友們回家後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聽看。下面我們再看一個影片,看看粽子怎麼包,完了小朋友們可要幫助老師喔。(放影片)老師:小朋友們,看看那你們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來。老師先給大家示範一下。
(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透過影片學習及老師的示範,部分幼兒能自己摸索著包出一個大概,對於還不會或者無從下手的幼兒採用同伴幫助及老師指導,確保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老師:哇,xx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學習,看看他是怎麼包的,怎麼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結束部分老師總結:哇,小朋友們真是能幹,包的粽子讓老師忍不住要流口水啦。這下老師不用擔心沒法招呼客人了。謝謝小朋友們。希望大家能度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粽子香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活動延伸
告訴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吃,並給爸爸媽媽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端午節。
活動反思
在設計活動的的時候想到剛剛過去的端午節,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由於自己本身也沒有包過粽子,不知道包粽子是難是易。
中班端午節社會教育活動方案2
活動目標:
1、透過故事讓幼兒瞭解端午節源自我國是不爭的事實。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
2、幫助幼兒瞭解端午節掛艾葉、菖蒲,佩帶香包以及吃粽子等習俗的由來與傳說。
活動準備:
1、將屈原、黃巢的傳說編成故事。
2、發動幼兒蒐集有關端午節的圖片。
活動過程:
1、結合時事開展討論:端午節起源於那裡?
2、組織幼兒觀看圖片,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3、欣賞屈原的故事,瞭解端午節的起源。
4、欣賞黃巢的故事,瞭解掛艾葉、菖蒲的來歷。
5、師生共同小結:端午節是我國特有的節日,我為我的國家感到自豪。
中班端午節社會教育活動方案3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2、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感興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粽子。
4、透過參加端午節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端午節慶祝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活動準備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 活動前請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3、 請部分爺爺奶奶參與活動。
活動過程
到爺爺奶奶家過節。
1、請爺爺給小朋友講屈原的故事,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2、 小朋友自由和爺爺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進一步瞭解端午節時人們進行的一些活動: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艾枝、灑黃酒、掛香囊等。
3、幼兒和爺爺奶奶們一起進行過端午活動。
(1)、我給奶奶學包粽子。
請奶奶向小朋友介紹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粽子。
(2)、做龍舟、划龍舟。
和爺爺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龍舟進行龍舟大賽,請幼兒四五人一組,套上龍舟,進行划龍舟比賽活動,先取到紅綢一組為勝。旁邊請幾位幼兒為他們搖旗吶喊。
(3)、做香囊活動。
請奶奶示範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縫成校口袋,放進香料和少許艾草,合上袋子,幼兒學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5)和爺爺奶奶再見。
教學反思
1、透過這次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的傳說及相關習俗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孩子興趣濃,熱情高漲。
2、這節課透過三個小活動,讓幼兒與爺爺奶奶的心理距離拉近了,孩子親自參與了活動。鍛鍊了孩子動手能力,增進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瞭解。
3、從這次活動整個開展情況來看,我覺得孩子們積極性還是比較高,同時也得到爺爺奶奶的密切配合,但我覺得爺爺奶奶及孩子他們知道的還很欠缺,需要進一步提高。
4、此次活動,自我覺得參與度還不夠,還沒有真正進入角色,還需要我做更深層次的思考,提高對孩子的服務質量。
5、從這節課中,我也有所思,如果讓我在開展同樣的活動,我會採取更豐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積極參與,和孩子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中班端午節社會教育活動方案4
活動目標: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祟敬之情。
活動準備:
1、 請家長為孩子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並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
2、 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長命縷若干。
3、 《小朋友的書》每人一本。
4、 有條件的幼兒園可準備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影。
活動過程:
1、 交流經驗。
提問:端午節是哪一天?這一天要吃什麼?戴什麼?進行哪些活動?藉助圖片和實物,在寬鬆的氣氛中,師幼一起交流所獲得的關於端午節風俗的經驗,教師作適當補充。
2、瞭解端午節的由來。
提問:你們知道端正午節為什麼會有這些風俗嗎?
如果有幼兒知道,請該幼兒來講述。
3、 講述屈原的故事。
教師藉助《小朋友的書》給幼兒講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賽龍舟的由來,激發幼兒對屈原的崇敬心情。
4、 講述其他風俗的由來。
5、 觀看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影,瞭解節日的民間慶祝活動。
6、 品嚐粽子。
幼兒邊品嚐粽子,邊觀察粽子的外形、用料、包裹方法等。
中班端午節社會教育活動方案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幼兒透過參加體驗和端午節相關的知識競賽、趣味遊戲、品嚐美食等活動。
3、幼兒進一步豐富對端午節的理解認識,掌握端午節的相關傳統活動和習俗。
4、引導中班幼兒與小班幼兒的感情,中班孩子主動關心弟弟妹妹,彼此間建立良好的情感,與弟弟妹妹一起感受體驗,快快樂樂過端午節。
5、感受到節日的快樂。
6、讓學生了解節日的習俗。
活動準備
1、師幼共同蒐集端午節的資料並佈置環境
2、師幼共同準備端午知識競答題、龍舟拼圖、端午食品頭飾等
3、師幼共同準備才藝展示節目
4、端午美食
活動建議
教師將中班孩子和小班孩子先匯合一起,教師先出示粽子,引出端午節的話題。
(1)大班、小班幼兒混合編成以端午食品命名的5~6組,交代活動規則和要求。
(2)你們知道什麼是端午節嗎?在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麼?
教學反思
本次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活動,中班的孩子們將去到小班,和弟弟妹妹一起過端午節。本次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小班孩子和中班的`孩子一起交流認識端午節、一起學習瞭解端午節傳統、一起感受端午節的氣氛、一起品嚐端午節的美食!對於這次活動的開展,也是幼兒園中班孩子和小班孩子之間建立互幫互助的.情感!
中班端午節社會教育活動方案6
設計意圖
端午節對中班幼兒來說,比較陌生。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透過看圖片、影片、遊戲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活動目標
一、瞭解划龍舟的人員的及其工作。
二、知道只有講規則,團結合作才能劃好龍舟。
三、體驗規則的重要性及規則遊戲帶來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划龍舟這一運動。
難點:知道規則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一、划龍舟影片。
二、圖片:龍舟、劃手、鼓手、掌舵人。
三、紙折的船、塑膠門洞。
活動過程
一、出示紙折的小船,激發幼兒興趣。
1、“小朋友,看這是什麼?”
2、“你們知道它在哪裡行駛嗎?”(幼兒回答:河上、海里、水裡等)
3、“你們還見過哪些不一樣的船呢?”(幼兒回答:冒煙的木頭、輪船、很長很長的船、兩層的船等等)
二、出示圖片認識龍舟。
1、教師出示龍舟圖片,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1)師:“老師今天給你們介紹一條船,你們知道它是什麼船嗎?”
(2)告訴幼兒圖片上船的名字叫龍舟。
2、引導幼兒認識龍舟。
(1)“仔細看看,它是什麼樣子的?”(幼兒回答:長長的、前面有一個龍頭、後面還有一個尾、有船槳)
(2)“你知道它是用來看什麼的嗎?”(幼兒回答:划船的,比賽的)
(3)教師小結:每年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舉行划龍舟比賽。
三、觀看影片,出示圖片幼兒觀察及瞭解龍舟上三種人的分工,及其重要性。
1、教師播放影片,幼兒觀看划龍舟比賽。
2、教師提問,引導幼兒觀察並瞭解龍舟上三種人的分工。
(1)師:你們看到船上有哪些人?(幼兒回答:有戴帽子的人,敲鼓的人,還有坐在後面的人等。)
(2)他們在幹什麼?(幼兒回答:在敲鼓、在划船)
3、出示圖片進一步認識龍舟上三種人的名稱、分工及重要性。
(1)分別出示三張圖片,一一介紹龍舟上的三種人,分別叫:鼓手、劃手、掌舵人
(2)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龍舟上三種人是做什麼的。
教師小結:在龍舟上面,“鼓手”坐在龍頭前敲鼓給划船的人發號口令;“劃手”聽著鼓點拿著船槳划船;“掌舵人”站在船尾拿著舵掌握方向。
(3)引導幼兒用動作模仿三種人不同的工作。
(4)和幼兒一起談話,瞭解各自分工的重要性。
師:“如果有的劃手不按照鼓手的節奏來划船,會怎麼樣呢?”
“划船的時候鼓手敲鼓的節奏忽快忽慢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如果掌舵的人控制不好方向船會怎麼樣呢?”
(5)教師小結:在龍舟上有划船的、有敲鼓的人、有掌舵的人,在划龍舟的時候他們需要團結合作各盡其責才能到達終點。
四.遊戲體驗
1、教師將幼兒分成三組,每組規定做不同的動作。(第一組:拍手第二組:拍膝蓋第三組:跺腳)
2、教師講遊戲規則
規則:聽音樂看教師指揮,該哪組做動作或哪兩組做動作,其它組則休息,如有人犯規則音樂重新開始。
3、教師和幼兒一起遊戲,體驗規則的重要性。
4、師幼討論:
(1)在剛才的節奏遊戲中,我們重新開始了幾次,為什麼會這樣呢?
(2)後來我們是怎樣成功的?
五、談話小結,將規則意識延伸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
1、划龍舟的時候怎麼做才能又快又穩到達終點?
2、剛才的節奏遊戲中,怎樣做才能完成遊戲?
3、小朋友在喝水的時候應該怎樣做?
4、在玩滑滑梯的時候我們要講什麼規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