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課題實施方案(通用13篇)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通用13篇)
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圓滿進行,我們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創新課題實施方案(通用1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1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小學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圍著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透過調查發現由於教師在佈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小學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絡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於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透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有效,哪些練習低效甚至無效,使學生學得既紮實又輕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透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著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去製作鐘面,當學生製作好鐘面,鐘面的結構已經基本認識了。
②課後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佈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佈置或不佈置書面作業,而佈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後作業。
(1)實踐性作業。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後,可讓他們到生活中找長方形去測量,再算一算他們的面積。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後,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後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透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絡,要注意對後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透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絡,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原則
練習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包含兩個意思,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考慮,練習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後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的學生,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次從知識系統上來考慮,練習必須要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加大難度。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於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透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透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程序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③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
(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
(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
(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
(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
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學活動設計,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④行動研究理論。
行動研究理論認為:只有當參與者以“研究者”“發現者”的身份加入活動中,才能發揮活動一切有利因素。透過對活動的各種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預設、組織、調控、取捨等),活動成效才能趨於理想。追求活動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物件
本校五、六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主要用於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後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物件,採取調查、觀察、測查、收集個案作業、作品等方式,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包括理論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方面的經驗),定期召開論文交流與評比、案例分析與討論和教學實踐系列研討活動,請專家對這些經驗予以鑑定、好的經驗及時推廣。
九、研究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階段:準備
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
1、擬寫工作計劃
2、制定實驗方案
3、落實分工
4、擬寫準備階段工作情況彙報
第二階段:實施
時間: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
1、召開會議
2、制定整體的研究計劃
3、課題展示
4、階段性報告及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
時間: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
1、課題展示
2、總結性報告及論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報告
2課題成果結題報告
3、練習設計精編
4、論文
5、教案
6、個案分析
十一、研究組成員
課題組長:趙鳳蘭
組員:高年組所有成員
十二、研究的條件分析
本課題組成員幾乎都已積累相當的研究方法和經驗,知道如何深入展開研究、細心研究問題、徹底解決問題。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是我校一線骨幹老師,其中有多名老師在市級評優課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績,有多人次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過好成績。教學、科研能力很強,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證。相信本課題在全體課題研究成員的執著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實驗一定會取得成功。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2
一、課題的界定
1、德育教育,是一種價值觀和基本素質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行為習慣和社會生存技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兩個方面的任務:接受一種價值體系,學會一種行為能力。
2、實效性,指運用現代德育理論,實施開放性的德育教育後所取得的實際效果。
3、校本課程開發不僅僅指開發出的具體的課程教材,更重要的是開發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得以發展,教師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需求得以滿足。即使就課程開發的具體產品之一——校本課程教材而言,也與國家課程開發過程中編制的教材不同。它是兒童中心、興趣中心或問題中心的,而不是知識中心的。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小學德育綱要》中指出:學校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個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明確指出:“進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絡,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
社會文明的重要基礎在於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開拓進取,自強自立的精神,尊重別人,樂於奉獻,善於合作的良好人格品質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內容。隨著獨身子女的日益普遍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學生普遍存在著嬌氣,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獨立能力差,行為偏於情緒化,意志薄弱等等不良品質,長期以來,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對於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髮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著某些嚴重問題。如:脫離實際、說教過多、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分離等。我們必須面對新情況,研究新方法,提高對學生品德教育的效果,防止我們的教育產生片面性。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生活教育的相關理論。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
2、現代德育價值觀。現代德育充分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引導人去建構個人完滿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結構中獲得個性的完滿,實現德育目的。
3、主體教育思想。道德是關注著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活動。道德作用的發揮及其存在無不以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和人的自由自覺為前提。道德行為的本質是主體性的。兒童從一開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體,而不是道德容器。我們應該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志、選擇願望、自主負責性的主體。
4、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於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包括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為的鍛鍊,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才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青少年學生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應“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領導,動員全社會積極支援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意見》強調,學校德育工作應“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切實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意見》還強調,應“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可見,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發揮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會、經濟、人文等諸方面力量對德育的支援,以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6、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情操,使他們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愛憎分明。”洛扎洛夫指出:“對兒童心理和行為發展最有效的影響,是環境的間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師創設的多元化教育環境對兒童的進步和提高起著任何集體教育活動都無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著名的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也說:“必須注意為兒童期設定一個適當的世界和一個適當的環境,這是一個絕對迫切的需要。”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論和思想都告訴我們,環境能感染人、薰陶人、塑造人,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在環境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過程中形成的,學校必須重視創設適宜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育人環境。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努力探索開發、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德育課程資源的基本策略,構建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能體現師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愛家鄉教育模式。本課題研究內容根據我校教師研究水平、能力和教育教學實際,確定分七個子課題進行試驗研究。即是:“語文品德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數學科學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英語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音體美等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學生安全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班級工作養成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後勤保障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
五、研究物件與範圍
本課題以全校學生作為研究物件。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愛國主義教育是小學德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愛家鄉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體現。由此可見,透過本土德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能讓學生學習和了解家鄉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樹立對家鄉的自豪感,從而以實際行動建設家鄉、服務家鄉,並能弘揚家鄉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推崇以德為先的人生追求。
六、完成階段成果的策略
1、文獻資料法: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等頒發的有關檔案和有關德育教育理論,夯實課題組成員的理論基礎;調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資源,從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篩選、整合,為利用本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礎。
2、行動研究法:按照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開展開發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提高德育實效的實踐性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並不斷調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計劃,保證課題研究指導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推進。
3、經驗總結法:在各子課題行動研究的基礎上,分階段總結開發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提高德育實效的具體經驗,注重過程性資料的積累,逐步形成較為系統的理性認識,以獲得可供應用和借鑑的操作性經驗和教育理念。
七、課題研究的預計難點及解決方法
一是由於學校之前做的教科研課題都是學科性較強的課題,經驗豐富,大多數課題組成員都是初次進行德育課題的研究和探索,屬於“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什麼經驗。做出來的課題計劃還不是很全面,思路也不夠開闊,急需有經驗的教師從旁指點。
二是由於學校課題組成員平時教學及管理工作繁忙,在工作量大,課題研究時間緊的情況下,需進一步協調好教學工作與課題研究的關係。如何使課題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能正常、高效完成,是個問題。
三是由於老師的理論水平有限,對德育資源如何開發與利用不甚瞭解,使得我們的研究工作進展緩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更應該大力開展後期的宣傳工作,加強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引發周圍人對德育的重視。
下一階段,我們將針對存在著的一些問題,尋找解決辦法,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完成。
一是繼續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
二是加強學校的德育活動,重視課題的實質性研究。要在繼承傳統德育資源的基礎上,努力開發和利用新的德育資源,探索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相信隨著時間和空間的延展,學生、教師與周圍的自然、社會聯絡會更加緊密,這使尋找、發現、利用更多的資源不僅成為一種必然的要求,而且也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是要加強總結提煉,爭取將成果彙編成冊。
在實踐中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德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價值所在,它為我們的活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也帶給了我們許多思考。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3
一、對研究問題的實情性分析:
永興小學處在地道的農村,其經濟、文化、交通、資訊等各方面均不及城市,跟一般的城市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基於我校地處農村,調查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現狀我們發現:目前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良的學習習慣確實很多。如一些學生寫字歪七扭八,馬虎潦草、字跡很難讓別人看懂;添字、錯字、漏字、落下運算子號、隨意改變運算順序、點錯小數點等等現象時有發生;數學課的課前準備不充分;不能按老師的要求預習;有些學生計算粗心大意、經常出錯,計算後也不檢查、驗算。有些學生做作業不善於獨立思考、愛抄襲別人的。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學生對作業中做錯的題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時糾正,而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上課不認真聽講、搞小動作、回答問題的語句不完整。
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成了我們刻不容緩的天職,它是學生學好數學這門功課的基本保證。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作為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的現狀,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重要性,還要有一套培養學生習慣的科學指導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從目前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還沒有一套系統地針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的指導策略方案,因此本課題具有極高的課題開發價值,我們將在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作一番深入的探索研究。
二、對核心概念的操作定義
1、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覆練習形成並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
2、數學學習習慣是人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養成的一種自覺的、主動的、持久的、自動化的數學學習行為方式,是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些數學活動的特殊傾向。
3、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由於全部都生活在農村,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孩子長期跟祖輩生活在一起,因祖輩溺愛過多,缺乏管教,監護無力,學習不自覺,數學學習習慣差。
4、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透過老師的引導,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經過自己的反覆練習,從而形成的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三、研究指向與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指向
1、使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得到提高,從而改變教學方式,在教學形式上有所創新,整體提升教師業務能力。
2、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3、透過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今後數學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
4、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援,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學數學科研隊伍,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課前預習的習慣。
2、認真聽講的習慣。
3、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四、研究起始時間:
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五、研究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20XX.10——20XX.12)
1、確定研究方向,撰寫研究方案。
2、結合現狀調查情況,撰寫開題論證報告。
3、組織課題的開題工作。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XX.1——20XX.10)
按計劃實施研究,紮實開展各項研究活動。
1、確定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的具體目標。
2、查詢並學習相關文獻資料。
3、組織相關的交流、研討活動。
4、定期對課題進行小結、反饋與評估。
5、收集整理論題研究資料,提煉研究成果,完成階段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20XX.11——20XX.12)
1、課題資料的歸納與彙總。
2、收集整理案例、隨筆等相關資料。
3、撰寫研究報告。
4、申請結題鑑定。
(二)研究方法
1、調查法。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習慣的問卷調查表或訪談記錄表,或透過學生作業、日記、讀書筆記、試卷、圖畫、手工作品等,分階段對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2、觀察法。按照本課題研究的目的、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作出準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收集掌握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
3、實驗法。在日常課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反覆提醒、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從中觀測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揭示其中的因果關係和教育規律。
4、個案法。選取不同類別的學生代表,連續進行追蹤瞭解,以研究他們乃至全體學生學習習慣的發展變化情況。
5、行動研究法。研究工作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在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活動,採取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邊提高的做法,最終實現課題研究目標。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縣局、鎮總體思路為目標,以學校即將推廣實施的“一本、三化、五性”工程為動力,即;一本——以提高課堂效率為根本;三化——實現課堂教學課題化、科學化、規範化;五性——課堂教學課題突出主體性、全面性、層次性、創造性、開放性。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學校各學科課堂教學實際,初步嘗試構建各學科教研課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錘鍊教師隊伍。
二、目標要求:
透過建機制、引路子、培新秀、推普及、搞評比等系列活動,使學校研訓活動不斷引向深入。我們的研訓目標可以概括成三句話:以學校10個課題為導向;以課題代言人為標尺,為楷模;達到廣起研訓的良好態勢。
三、具體措施:
建機制:
本學期以及更長的一段時間裡,大搞課題的應用與推廣,為了使此項工作落到實處,學校組建了課題領導小組,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課題領導小組工作職責、課題組組長職責、“課題”工程工作制度、課題教師職責、課題活動制度。
引路子:
1、開學第一週,我們將開二次不同層次的會議。一是教研組長的會議,在上學期課題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各學科教學課題,徵求意見,佈置實施方案。二是主研人的會議,初步確定切合本校教學實際,適合在本校推廣的總體教學課題。瞭解學校及各學科的教學課題,明確今後課堂教學的基本授課思路。
2、開學第二週,各學科嘗試運用課題進行授課,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學校將組織教研組長對各學科教學課題,進行微調及細化整改,力爭達到初級規模。
培新秀:
為了把課堂教學課題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學校將組織分五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3月1日-9月1日
圍繞各學科課題,開展課題主研人微調及細化整改活動,要求課題主研人精通教育理論,必須吃透新課標,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為了使他們儘快的掌握以上內容,學校本學期搞三輪關於內容的理論學習,搞兩次新課程標準的競賽。在此基礎上要求課題主研人必須與其他鄉鎮特別是一、二、三小,及時向他們學習好的經驗,好的方式,以充實學校的教學資本。
第二階段:9月1日-9月17日
開展各課題示範課活動。為了進一步提高學校課題主研人的整體水平,及時收看“空中課堂”,骨幹教師講示範課。然後結合學到的經驗和自己的教學實際搞出各自的示範課。學校必須有必要的課題研究的檔案資料。
第三階段:9月18日-11月18日
學校輪流講課、評課,促使教師的業務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學期末搞評比。
第四階段:11月19日-11月30日
檢查學校課題代言人收看縣“空中課堂”的筆記。再組織講仿模課,結合學校課題代言人的課,掀起人人學、議、講活動。
第五階段:12月1日-2月13日
學校領導深入各年級隨機聽課,對照各學科教學標準進行檢查,如果出現不合格課,將追究責任。
四、評價獎勵辦法:
1、建立評價階梯體系,即校長-主任-教師,層層落實,逐層評價。
2、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結合工作實效進行獎勵。
3、學校在抽查中,如果出現不合格課,將給與一次整改機會,如再次達不到要求,則進行適當處理。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5
一、研究目標
本子課題目標在於構建中學生積極的人際場,透過各種他助、互助、自助的活動,及透過教師群體積極氛圍的引導、影響、感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際大氛圍,讓學生學會處理成長中的人際交往課題,使學生能自我構建和獲得積極、和諧、向上的心理場,實現更完善的個體成長。
說明:美國心理學家沙利文認為:“人即人際的存在”。寬泛地說,人際場的研究實際也涉及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教育合力等方面的內容,這些都另外有專門的子課題研究,因此,本子課題主要是從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角度來展開研究。
二、研究內容
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的關鍵是要打造一個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人際關係場,這個人際關係場包括師生關係、生生關係。我們要透過各種活動、交流溝通途徑使我們學校的人際關係場變得和諧融洽。
積極的心理體驗是積極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是一個行為過程。積極心理教育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關注自己的心理發展,成為自己的主人。“要按照實踐育人的要求,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使他們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薰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昇華。”因此,本子課題具體的研究內容為:
㈠最佳化教師心理,以教師的積極心理場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場的構建,形成和諧互利的師生間人際關係。
㈡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新途徑,研究班級氛圍為對學生間人際關係的影響,及如何在班級建設中最佳化學生個體與群體間的人際場。
㈢研究中學生出現人際交往問題的原因,及如何從指導學生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加強交往技巧的培養方面著手,給予學生及時的干預和輔導。
㈣研究同伴教育在學生自助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如何透過學生心理社團在更廣泛的學生群體中構建積極的人際成長氛圍。
三、理論依據
㈠心理場
“心理場”的概念來源於德國心理學家庫特·勒溫的心理動力場理論,勒溫認為“心理場”就是一個人的過去、現在的生活事件經驗和未來的思想願望所構成的一個總和,這個心理場受心理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需要、意志、情緒等因素。
庫特·勒溫認為,對於人的心理場來說,團體是一個動力整體,“如果首先使個體所屬的社會團體發生相應的變化,然後透過團體來改變個體的行為,這樣做的效果遠比直接去改變一個個具體的個體更好。”透過改變團體來促進個體,即透過改變由學校、教師、家庭等因素構成的外部心理環境來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是構建學生積極心理場的核心所在。
㈡積極心理場
“積極心理場”是指在以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為代表的積極心理學思想指導下,結合庫特·勒溫的“心理場”理論,透過創設有利於人的發展潛能、求知慾、表現欲、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外部心理環境,促進人的需要、意志、情緒等內在品質的全面積極發展。
㈢人際場
美國心理學家沙利文認為,人是人際的存在。人在本質上是離不開人際情境的,人只有在人際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發展。他認為,人與其必要環境構成“人際場”,所以應該研究個體與必需的生存環境的關係,研究人際關係。
四、分工負責
本課題組成員由政教處領導、班主任、心理老師組成,在組長金桂萍主任的帶領下,各組員積極學習相關理論,交流研討心理體會,工作中的具體分工如下:
㈠政教處:同時抓學生、教師兩頭,整體統籌安排組織各項活動。著重抓好教師隊伍建設。主要工作有:
1、德育隊伍建設,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
規範教師行為,深入師德形象塑造工作,進一步提高我校教師職業道德水平;開展“個十百愛生行動”,深化“三師”教育活動;堅持正面引導,大力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蹟,引導教師努力加強自身修養,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積極實施“微笑每一天”品牌工程,建設溫馨和諧幸福校園等。
2、創新激勵機制,切實加強年級組長隊伍建設。
開展競爭機制,年級組長透過競聘上崗;規範例會制度,每週正常年級組正副組長例會,透過理論學習,領導培訓,相互交流等形式切實提高年級組長的育人水平和管理水平;周工作彙報制度:每週五年級組長需將本週履行工作職責,完成學校教育教學任務情況如實記載好後交政教處,便於學校及及時掌握情況,調整策略,改進方法,提高工作實效性;考核制:正副組長分工明確,每月按完成情況考核與津貼掛鉤。
3、形成多樣多管齊下打造一支優秀的班主任團隊
加強班主任崗位“專業化”培訓:如專家領導作講座;不定期開展優秀班主任事蹟介紹;周例會制。正組長負責召集正班主任例會;副組長負責召集副班主任例會。
班主任師徒結對走向深入:落實考核細則,評選優秀師徒對子。
打造班主任小書架,開展讀書活動:透過學習提高水平,在上學期基礎上,繼續開展班主任小書架活動,結合工作實踐與讀書心得,開展評比交流。引導班主任在工作中踐行優秀班主任足跡,加快我校班主任隊伍的成熟。
加強教育科研,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學性、藝術性: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一方面邀請省內外專家來校作講座,進一步深化對這一課題的認識;另一方面更要在以往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反思、總結。
另外,繼續開展星級班主任評比與獎勵;繼續實施“班主任幸福工程”;實施班主任名師建設工程;積極準備創造條件參與無錫市、陰江市教育系統評選首批班主任工作新秀,班主任工作能手評選。
學生方面主要是透過各項校園活動為學生創設和諧進取的學習生活環境,啟動學生內驅力,引導他們做時代的強者、生活的強者、學習的強者。
㈡班主任:主要以本班級為實驗班,研究班集體中良好人際氛圍的創設,班集體中各種人際現象,個體學生的人際交往指導等。
㈢心理老師:個案研究與社團指導相結合,以學生心理社團建設中形式多樣的培訓為平臺,培養具備心態積極、樂觀向上、樂於助人等良好心理品質的中學生,營造學生與學生之間積極的心理場。
五、實施過程
㈠準備階段(20XX.3—20XX.6)
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理論,並定期交流研究問題與心得。課題組骨幹成員先行學習“積極心理”“心理場”的有關理論,採用文獻法,檢索整理文獻資料,組織學校教職工學習理解相關知識。採用調查研究法,對學生作相關心理調查,作為研究實踐的依據。
㈡實施階段(20XX.6—20XX.1)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採用行動研究法,透過制定計劃,設計實驗,開展活動等分階段推進課題研究。2017年10月左右做好中期評估各項準備工作,接受評估驗收。
1,政教處制定整體計劃
⑴定期舉行班主任培訓,透過講座、案例學習、優秀班主任經驗介紹、外出拓展訓練等形式,組織全體班主任學習積極心理理念。倡導廣大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成為陽光教師。
⑵德育與心育結合,透過學生成長報告團、勵志教育等活動在學生中樹立榜樣,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
2,各班主任研究本班情況,在班級建設與管理中融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做好典型個案教育的積累,幫助學生理解、認識、發展自我,培養良好品質,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各班主任至少上一堂主題班會公開課。
3,開展學生同伴教育,激發學生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以及生力軍,構建學生與學生之間積極向上的心理場。
⑴成立學生“陽光天使助人團”,並做好系統培訓,使之具備一定助人技巧和能力,成為學生與老師、心理老師之間的橋樑。
⑵開展各種校園助人活動,如校園心理劇匯演、5.25我愛我——陽光天使特別行動、陽光天使現場談心活動等,使陽光天使能夠成為同伴身邊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者。
㈢總結、鑑定、結題階段(20XX.1—20XX.6)
總結提煉課題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全部成果,形成結題報告、工作報告,出版課題研究著作。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6
一、研究背景: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是語文的“半壁江山”;是歷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也是學生的難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於我們目前的作文教學仍然存在著重視教、輕視學;重視成文的模式套路,輕視寫作動機的激發;重視思想認識的高度,輕視情感意願的表達等弊端。以至於學生作文的主動性、參與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我們認為要突破現狀,使學生真正紮紮實實地掌握並得心應手地運用寫作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須打破寫作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
二、研究的目的,意義:
解除學生的畏作心理,讓學生養成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善於思考、大膽創新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在自己的情感驅動下,用自己認為恰當的語言,大膽的用“我”的自由之筆,寫“我”的自得之見,抒“我”的自然之情,顯“我”的自在之趣,訴“我”的自悟之誠。作文自由化的目的是激發孩子的寫作慾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學生能寫出真、善、美的習作,使學生敢於、勤於、善於,樂於說真言、寫實話、吐真情。培養學生自能作文的意識、興趣、能力、習慣以及對生活和習作負責任的態度。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科學的教育理論
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已經有了快樂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心理學家表明:學習本來是一個伴隨終生的自娛的過程,生命就是在這種自娛的過程中開啟所有的器官,不斷吸取利於生命成長的養料。
(2)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知識與能力的形成,學習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因素。小學生的作文興趣來源於“有材料可寫”,一旦有了材料,他們就會躍躍欲試,表達興趣濃厚。在這種情緒下,作文課堂教學就會取得顯著的效果。
(3)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小學生習作目標有這樣的表述—一“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1—2年級)”;“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3—4年級)”;“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5—6年級)”。我們從“有興趣”、“樂於”、“自信心”、“願意”、“分享快樂”等詞中,看到了新課標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應該說,達到了這些要求,也就達到了作文教學最理想的境界。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教師方面:
(1)更新作文教學觀念
1.正確把握小學生作文的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稱小學生的作文為“習作”。習作,重在一個“習”字,它強調小學生的作文就如同繪畫的寫生一樣,是一種練習。而截然有別於“創作”,要求不宜過高。柴向陽老師關於作文新概念的一段話:“小學生可以寫不好作文,但決不能怕作文??在小學階段,教師如能透過教學,讓學生愛上寫作,就己經是很大的成功。”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光盯著結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蘆”,而應該想方設法激發起學生寫話、習作的興趣,所要做的應是“儘可能地減少束縛,儘可能地給學生更多的表達的自由,多引導,多激勵,少限制,少指責。”
2.正確理解小學生作文的心理
“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朱自強:小學語文文學教育)教師不要以指導的名義,讓學生成為‘被裝在套子裡的人’。我們應該熟諳學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於減輕這種差異造成的錯位現象對學生產生的心理壓力。
3.樹立整合的大作文觀
對學生來說作文能力的習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文教學是循序完整而統一的,從小學低年級的寫話到小學高年級的習作,到中學的寫作,是一個整體,對學生個體來說則是漸進的過程。
(2)重新定位作文教學中的教師角色
教師再不是置身於作文之外者,也不僅僅是寫幾篇範文的指導者,而應和學生一道體驗生活,一道寫作文,成為學生的合作者。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看法,跟學生商量應該怎麼寫更好。透過有針對性的點撥,使學生明確自己修改的方向,清晰自己究竟怎麼說別人才能聽得更明白。這樣做,學生心情是開朗的,也是愉快的。
(二)學生方面:
1.心理上
(1)培養寫作的動機:拉西曼說:“不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而企圖教授學生的教師,等於在打冷的鐵。”要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就要引導學生認識作文不光是考試獲好的成績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學習,生活的需要,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生只有認識到寫好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們的作文行為才會是自覺的、自主的,才能克服盲目性,寫作的心理動力才能被激發起來,才能產生高度的作文熱情,自覺地去發展自己作文的智力因素,自覺地觀察生活,觀察社會,辯證地思考,主動練筆。
(2)開放寫作的心理
兒童具有謬斯天性,他們會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表達,在寫作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和體會兒童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兒童化的語言,真正解放兒童的手腳,讓他們寫真話,寫出自己的話。
兒童具有興趣選擇心理。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體驗,常常是在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心理驅動下進行的,而且他們觀察的視角也是一種“孩子”的視角。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寫下來,就是對兒童寫作興趣的保留和延續。
(3)榜樣引領,名家故事啟迪
每個人都有“見賢思齊”的心理,因此名人效應是有很大的鼓動性的。對於小學生,他們對於名人名家更是有一種崇拜的心理,會以他們為追求的目標和行為的榜樣。因此給學生介紹一些作家或詩人的事蹟,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的興趣。
2、寫作形式上:
(1)開放閱讀作文
“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所得的感受也難免不盡相同。閱讀的立體情感反應因讀者而不同”,是並不鮮見的現象。清代詞人譚獻也說:“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這種閱讀活動中情感反應的千差萬別,為學生的閱讀作文提供了理論支援,也使閱讀作文的實現有了可能。可以說閱讀作文為學生開闢了一塊眾說紛紜之地,更好地讓他們傾吐自由之聲。開放閱讀作文,就是立足於學生個性的理解,採用續寫、評論、補白等方式,給學生一個內容的憑藉,為學生提供一個臺階。
(2)記錄型作文
討論記實、觀察記錄、訪談記錄、調查報告等等,都同屬於記錄型作文。作文內容是外顯的,是有形的,學生只要稍加整理,就能成文。不用苦思冥想,也不用侷限於課堂,以它靈活、記實的特點受到學生的喜歡。另外把自己取得的材料公諸大家,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與別人交流的衝動,寫起來也不費力氣。這種作文,分散了學生用在習作上的注意力,又把材料掌握的難度進行了分解,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不僅有情有趣,也輕鬆愉快。
(3)想象習作
a、接龍作文,不是平常意義上的接龍。而是在教學中,給學生一個情境,給學生一個想像的開頭,讓他們從這個起點上開始習作。
b、多詞串短文,給學生提供幾個詞語,要求學生靈活運用詞彙,編寫故事。
c、看圖寫作文,給學生提供單圖或多圖,要求看圖理解,自圓其說。
這些形式的作文,在內容上可以提供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可能有的人物或一個特定的懸念,至於事物本身靠學生的想像來填補。如此想象的空間最大,侷限最少,最大限度地引起了學生們的表達興趣,想像慾望,他們很樂意接著寫下去,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4)話題作文
a、提供有爭議的話題
這類話題,可以是對課文的不用理解,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兩難的情況,如此沒有現成答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讓他們有話可說,寫出個性。
b、提供有趣味的題目
好的題目等於作文成功了一半。雖然學生作文不同程度地要受到題目的束縛,但一個有趣的題目,卻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躍躍欲試的表達願望。
3、手段上:
(1)採取多媒體輔助寫作。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直觀、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事物,特別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根據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利用錄音、錄影、投影等現代媒體,以活動的畫面、鮮豔的色彩、動聽的音樂旋律等參與作文教學,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作文興趣。對於中年級,我們可以採用聲像引路—例文分析—指導觀察—試寫評改的步驟進行教學,對於高年級,我們可以採用例文引路──總結寫法──觀察構思──試寫評改的步驟進行教學。
(2)社會生活實踐
結合學校和學生處於農村的實際,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農村的山青水秀,感受天然的植物園、動物園,認識事物,尋找寫作素材。引導觀察事物之時,為使學生擺脫被動狀態,變“老師要我觀察”為“我要觀察”,以形成觀察的能力。許多同學對作文感到頭疼,但是一提起這些玩意兒,卻十分起勁,教師要加以指導,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4、評價上
(1)評價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願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因此,評改的方式應是開放的,多樣的。
a、邀人聽讀,徵求修改意見。習作完成後,老師可適當安排時間由學生邀請自己信任的同學來聽讀、徵求修改意見,還可拿回家中大聲朗讀給家長聽,讓家長出謀劃策,提出看法。
b、相互換讀,協商修改。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結合,相互換讀文章,相互借鑑、相互吸取、相互營養,發現問題相互研究,相互評改,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共享以語言文字砌就而成的五彩斑斕、絢麗多彩的精神世界。
c、個別交談,當面修改。教師當面輔導學生修改作文,聽取他的修改意見,作適當點撥。同時使學生感到教師對他的作文的重視。然後在學生第一次作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學習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進行第二次作文。
(2)評語評分
評語以激勵表揚為主,注意發現作文中的“閃光點”,評分時可採用一位名師的做法,學生修改一次加一次分,好作文可得100分甚至超過100分,充分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3)展示激情
a、對寫得好的作文,我讓學生自己用錄音機錄下來,然後在班上“發表”;
b、把學生作文中的好詞好句或好片段在“學習園地”裡“發表”;
c、鼓勵學生在校報上發表習作,最好的作文推薦給報社,讓學生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在成功中體會到寫作的喜悅和自豪。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透過對國內外有關“作文興趣培養”理論與經驗的學習研究,對“多種途徑”的內涵和外延更加明確的認識,常上教育教學網站,參與教育教學論壇的討論,主動向有關專家請教,加強理論學習,使本組教師得到理論的提高。
2、比較法
學生與學生之間比較、學生前後作文比較、學生作品跟名篇比較
3、資料分析法
為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對調查的基礎資料進行分析,為總體把握學生的寫作善提供紮實的科學基礎。
4、行動研究法
將研究制定的實施方案貫掣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去,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學工作中開展行動研究。
六、課題研究的管理措施
1、請學校領導擔任本課題研究的負責人,研究過程中及時向學校彙報情況,及時得到指導,並經常與平行班比較,與平行老師切磋。
2、課題組人員必須加強自身建設,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科研方法,積極參與課題的研究工作,努力完成研究任務,積累各種資料,及時分析總結。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研究發現新問題並加以解決。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7
一、課題來源
透過本課題研究,探索;把優秀、健康、積極向上、正面反映生活的民間剪紙藝術作品進行篩選、整理、加工,使其成為幼兒能理解、接受的教育內容,用適當的方法和途徑使幼兒幼小的心靈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豐盈,在他們的心靈中播下民間剪紙藝術的種子,激發他們熱愛民間剪紙藝術的情感,使優秀的民間剪紙藝術能夠在下一代的中國人中繼承和發揚光大。
在研究和實踐中我總結出的剪紙活動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
1)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滲透幼兒民間剪紙藝術教育。
2)幼兒園、家庭、社會三者形成共育合體。
3)探索民間剪紙藝術對幼兒各方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4)開發和生成民間剪紙藝術特色的主題活動。
二、本課題的重大意義
本課題旨在為幼兒創設一個發掘幼兒生活情趣,培養幼兒動眼、動腦、動手的能力,以及參加活動保持專心、細心、耐心的良好習慣與注意能力,訓練幼兒手眼協調的能力,充分發揮幼兒參與剪紙活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透過剪紙機活動,使幼兒掌握剪、貼的技能,增強幼兒雙手的靈巧性,促進幼兒手指靈活協調性的發展。
啟迪幼兒從剪紙活動中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豐富幼兒多方面的知識,啟發幼兒自主探索大自然、大千世界,對剪紙活動產生興趣,學習與他人協作活動,自由表現自我、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學習用剪紙藝術去表現幼兒自己在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幼兒園生活乃至社會生活中的感受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三、課題的理論依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以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的社會歷史文化學說為突破口,運用格式塔心理學派“異質同構”教育觀點和加德納的多元智慧思想,以精心篩選出的優秀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民間剪紙藝術內容,對幼兒進行系統的民間剪紙藝術教育。
民間剪紙藝術蘊涵著大量的社會人文教育和藝術教育,因此,我們將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引入到幼兒園這塊教育園地中,借用現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質條件和新的藝術手段,給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賦予新的生命,讓它以另一種怡情悅性的形式吸引幼兒,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完美園本特色。
四、課題的研究價值
一)理論價值
透過實驗證明激發幼兒對剪紙的興趣以及培養剪紙幼兒剪紙的技能技巧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唯一的途徑,多樣化的探索就能出新,在發展原有理論的基礎上,探索產生一些新的激發幼兒剪紙活動興趣、培養幼兒剪紙技能技巧的方法與途徑,總結出新的經驗及新的教育理念。
二)應用價值
1、在富有開拓精神的領導指導下,形成自由的、寬鬆的、富有創新精神團結合作的集體和獨具特色的幼兒園育人環境、管理藝術、辦園風格,從而提高幼兒園的辦園效益和競爭實力。
2、根據幼兒剪紙活動總目標,選擇一些幼兒喜歡的貼近幼兒生活各類事物(包括動物、植物、人物、交通工具以及人們的勞動、遊戲活動等)為內容,並激發幼兒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家庭生活中、社會生活中對剪紙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等手段構建幼兒剪紙活動的模式,為幼兒創設一個思考、嘗試、表現自我、表達美好願望的探索空間,為幼兒提供自由選擇、認識各種新事物、表現成功的教學環境。
透過幼兒園剪紙活動研究的實驗可檢測幼兒剪紙能力的變異。
3、幫助教師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觀、知識結構和獨特的個性品質,提高教師的教育藝術和教學技巧,形成有創意的教學風格,從而提高教師工作能力和藝術欣賞、創造能力,並製作cai課件、掛圖、幻燈片等輔助教學,提高教師現代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
4、在課題實驗的實踐活動中、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促進家園互動,總結出親子關係促進幼兒剪紙能力發展的實踐經驗。
五、課題研究的目的
1、探索民間剪紙藝術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開發民間剪紙藝術主題資源,充實和完善我園的園本課程。
2、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激發幼兒的民族意識與情感,開發幼兒創造潛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發展。
3、提高教師的教科研素質。
研究多途徑的剪紙活動組織形式,提高幼兒對剪紙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性,加強家園之間的配合,促進我園剪紙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我們將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引入到幼兒園這塊教育園地中,借用現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質條件和新的藝術手段,給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賦予新的生命,讓它以另一種怡情悅性的形式吸引幼兒,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完美園本特色。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在以民間剪紙藝術為特色的園本課程的構建中,教師能運用創新的方法設計和組織各種形式的民間剪紙藝術活動,研究適宜於孩子瞭解和學習的內容、方法、途徑、策略等,以民間美術為切入口,拓展到課程建設中去,做到在實踐中學習,邊學習實踐邊研究探索,真正成為園本課程的決策者、設計者、實施者。
2、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幼兒喜歡的形式,對幼兒進行民間剪紙藝術教育,從而促進幼兒社會化程序和全面素質的提高。
3、探索民間剪紙藝術對幼兒各方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4、創設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兒園環境,包括園部大環境的創設,民間剪紙藝術工作室的建立與完善,園小舞臺的充分利用,為幼兒提供主動學習的動態環境,實現環境均衡化、活動化、多元化、立體化,讓孩子在環境中學習。
5、社群環境資源、家庭有效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建構社群、家庭、幼兒園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提高家長對民間剪紙藝術的認識,指導家長參與實驗的實施,成為實驗實施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賞者、響應者、參與者。
七、課題研究的物件
本園3-6歲在園幼兒60人(實驗班30人,對照班30人)
八、課題的研究方法
幼兒園剪紙藝術主題教育的開發研究與幼兒園課程的建設和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因此,我們將以新《綱要》為指導精神,努力更新教師教育觀念和建立新的教育行為模式。
在研究過程中爭取實現三個轉變:
(1)從教到建構的轉變,
(2)從強化到興趣的轉變,
(3)從服從到自主(或強制到合作)的轉變。
以課題研究為中心,開展一系列的園本師資培訓:透過聽、讀、看、寫、畫、談、說、思、學(聽專家報告和專題講座,讀理論雜誌和新《綱要》指導思想,看圖片、錄影及觀摩活動,寫教育筆記、論文、教學方案,畫宣傳欄、主題牆,讀民間剪紙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前景,說民間剪紙藝術教育在當前學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反思中發現問題,學積極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使我園教師能自覺地投入到民間剪紙藝術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中,並以此作為自我發展的舞臺。
本課題綜合採用操作法、比較法、實驗法、觀察法等多種方法;並結合生動有趣的民間剪紙藝術主題教育的教學方法。
九、研究的週期和階段劃分
課題研究的實施週期:20xx年2月—20xx年2月
(一)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3月至7月)
1、學習理論,蒐集資料。
2、進行研究方案設計、修訂及論證。
3、確立研究人員及分工:
組長:汪洵、盧玲(不含主持人)
組員:白紅林、王豔茹、李麗華、楊樹燕、陳芳琳、李冬梅、司秀、趙莎
4、前期師資培訓,不斷更新和補充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水平。
(二)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8月至20xx年2月)
1、建立自己的子課題方案,在蒐集、整理和分類的基礎上對民間藝術主題活動進行設計、改編、創新和應用。
2、根據各研究階段的目標修改內容、形式及有關材料,做好階段性小結。
3、用邊研究邊思考,邊提煉邊總結的方法,逐步形成一些階段性成果,並定期彙報。
(三)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8月至20xx年xx月)
1、按要求完成各項成果,總結經驗、撰寫論文、申請課題鑑定。
2、在回顧、歸納、提煉、總結的基礎上寫出研究報告,形成最終成果。
十、成果預計
1、形成剪紙活動系列活動計劃、小、中、大班剪紙內容模組。
2、幼兒園開展剪紙活動的有效途徑。
3、試驗課、優質論文、活動的聲相資料。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8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本課題的核心概念:中職生情感素質調查培養
“中職生”指的`是就讀於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的綜合素質比較差。他們的情感素質並沒有和認知能力同步發展,反而隨著年齡的上升而出現下降趨勢,尤其是正直感和自信感更是幾乎接近負數。
青少年情感素質包括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審美情感、生活情感、人際情感、情感能力等,其中還包含了愛國感、責任感等共42種具體的情感。
2、所要解決的問題:
進入高中以來,許多學生開始在思想上出現了極大的變化,特別是很多學生已經進入“反叛”時期,因而在思想上有了很多的麻痺、鬆懈。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不遵守課堂紀律的、課上睡覺、不完成作業甚至出現與教師頂嘴的現象等行為,尤其是針對學生的思想複雜、偏激、情緒不穩定、多變的特點,及時地發現存在的問題,同學生進行談心,而及時解決問題。積極開展文體活動,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引導學生將情緒正常的宣洩,儘可能的調整他們的心態,並進行積極教育,讓學生在反省中受教育,得真知,約束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情感素質。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1、課題研究的內容:
1.師生關係與情感素質發展
2.自我成績評價與情感素質發展
3.學業、就業壓力大與樂學感衰退
探索出培養良好的情感素質的可行性方法,透過實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擬定步驟:
1、現狀調查及分析(20xx.3——20xx.4)
2、擬定可行性措施(20xx.4——20xx.5)
3、可行性措施的實施(20xx.6——20xx.9)
4、效果調查與分析(教學案例分析)(20xx.10)
5、研究總結(撰寫結題報告20xx.11)
3、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採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調查。
2、行動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並及時積累,積極思考、研究,邊研究邊實踐,促進學生良好的情感素質的養成。
3、經驗總結法:採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調查,與第一次調查進行比對,得出研究效果。
三、課題研究讀書學習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研究過程中完成一定量的讀書筆記。建立課題部落格,及時釋出研究進展資訊和學習、研究體會。
為了很好的完成本課題的研究工作,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在完成日常教學及其他工作之餘,抽取一定的時間閱讀一些教育理論書籍。
1、所讀書目:
《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孫雲曉鳳凰出版傳媒江蘇教育出版社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孫雲曉鳳凰出版傳媒江蘇教育出版社
相關的期刊篇目
2、閱讀設想:
從即日開始至20xx年10月期間,每天在工作之餘,抽取40—60分鐘的時間完成預設的讀書量。
3、具體時間安排:
完成《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閱讀的時間為20xx.3—20xx.6
完成《精妙口才——實用口語技巧》閱讀的時間為20xx.4—20xx.7
完成相關的期刊篇目的閱讀時間為20xx.9—20xx.10期間的適宜時間。
四、完成讀書筆記的具體時間安排
1.網上收集理論知識,學習相關知識20xx.3
2.《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孫雲曉20xx.7
3.《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孫雲曉20xx.8
4.每天讀書30分鐘,每月寫三篇讀書筆記
五、完成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
1、20xx年6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現狀調查及分析)
2、20xx年10月完成教學案例分析
六、申請結題
20xx年11月完成課題研究,申請結題。
研究結果以論文或報告的方式表現。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9
一、研究的背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構建嶄新的學習方式,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同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矛盾衝突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機,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山西省教科院確立了《小學特色學校建設與研究》課題,並建立了“小學特色學校建設聯合體”。我校有幸成為聯合體43所學校之一參與了此項課題的研究,並承擔了子課題“學校教育教學特色的研究”的研究任務。結合我校的近年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實際情況,我們四年級數學組決定從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研究”入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開展課題研究,力求打造全新的、充滿活力的小學數學課堂。
二、課題研究的價值: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存在諸多侷限:第一,從教學目標來看,過於重視知識結果的獲得,缺少獲得知識的過程,忽視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因而難以達到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學習價值觀的目的;第二,從教學內容來看,過於強調書本知識和學科本位,不能將學生生活實際與社會發展與學習內容相聯絡,不能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受與體驗,因而學生所學所得的只是死的知識,不能為其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第三,從教學方式來看,過於單一,不能認真實施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實踐的方式,缺乏學習過程中的對話與互動,因而也就失去了學習的主人地位。總之,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的課堂教學,以本為本,唯師唯上,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生命活力與價值。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實施,人們逐漸意識到,要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必須著眼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在幫助學生開展接受型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方式。從而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探究意識,形成有益於終身教育的學習方式和創新思想。
同時目前國內小學“探究型”課程開發,實施較為迅速,但探究性學習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尚無成熟的理論體系與系統的實踐經驗。鑑於上述的現狀,我們認為加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現實的、深遠的意義。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數學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美國數學教育界在80年代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建構主義數學學習理論指出,數學學習不應該被看成對於教師所傳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也就是說數學知識不能從一個人遷移到另一個人,一個人的數學知識必須基於個人對經驗的操作、交流,透過反省來主動建構。按照建構的觀點,教師應該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學生進行數學建構活動的促進者,教師的傳授不應是力圖從書本上準確無誤地搬運知識的過程,他應是數學建構活動的深謀遠慮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和評估者。
2. 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於本世紀50年代。它強調人的因素和“以學生為中心”,主張學校應該培養出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學習者,創造性的科學家和學者、實踐家以及這樣一種人:在現時所學到的東西和將來動態的、變化的、變幻莫測的問題及事實之間,他們能生存於一種美妙的但又是不斷變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羅傑斯認為,知識是否被掌握,所學的知識是否系統,對學生來說並不是舉足輕重的。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資訊和個人成長,這些將使他們更加建設性地對付“現實世界”。而這根本不是憑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就能實現的。
3. 皮亞傑的教育觀點
皮亞傑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貯備記憶,是在於創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學。”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一個世紀性的難題仍擺在我們面前:學校教育並沒有給每個學生提供獲得最大限度發展的機會,其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點是,作為學科,我們偏重於知識體系,而把另外三個重要部分——發現探究知識的方法、掌握知識體系的方法和態度、科學精神棄之不顧。而發現探究知識的方法正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工作乃至科學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4. 布魯納的發現法教學理論
布魯納認為,發現法的實質是要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讓學生按照自己觀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認知事物、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或者讓學生藉助教材或教師所提供的有關材料去親自探索或“發現”應得出的結論或規律性知識,並發展他們“發現學習”的能力。其實“發現學習”就是以探究性思維的方式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透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的學習,建構探究性教學模式也是對布魯納發現法教學的繼承和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研究如何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作出決策的能力。包括:①如何使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②如何使學生學會透過觀察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③如何使學生學會提出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設想;④如何使學生學會主動尋求幫助解決問題;⑤如何使學生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去探索並解決問題。即如何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研究如何培養並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態度與習慣。包括:①如何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探究性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②如何使學生在數學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③如何使學生養成尊重客觀事實的態度並具有勇於創新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習慣。即如何最終實現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即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3.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角色行為,提高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從而培養一支具有先進的現代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學水平、紮實的教科研基礎的教師隊伍,並以此推動學校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程序。
五、課題組成員及課題研究的物件
課題組成員
楊小星 曹金鋒 張三丰
課題研究的物件
四年級1——6班學生。
六、研究的主要內容:
建立探究式教學的課堂教學結構。面對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呈現出了嶄新的面貌,課堂上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教師正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更貼近實際;學生的學習普遍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師生間關係趨向和諧、民主、平等。等等,然而在這教育改革的明媚春光下,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產生了不少困惑和迷茫。為此,本課題將這些困惑分成兩部分作為主要研究的內容:①如何正確的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來適應新的課程。②如何在學生的學習方式尋找突破口,讓學生更自主、更探究性的學習。來促進發展。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
以教師的常規教學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行動保證,把“教”和“研”結合。採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邊推廣的研究方式。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並且在探索、驗證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
2.文獻資料法
利用北師大版教材及其國內外關於課程改革和學科改革的理論和經驗。利用各種渠道對文獻和資料進行合理的蒐集與應用以獲的間接理論知識。透過這些資料資訊的分析與研究,可達到準確地界定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可行性及關鍵概念的內涵與外涵,並制定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等目的。
3.經驗總結法。
依據一定的價值取向,對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進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式,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聯絡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促進人們由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並且及時透過論文、案例等形式將研究中的經驗、心得、理論與實踐結合總結出來,歸納提煉。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 20XX年2月——20XX年12月
對選定的課題進行論證,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2.實施階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研究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研究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階段性小結或撰寫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 20XX年4月——20XX年8月
蒐集整理分析資料,撰寫結題報告.
九、課題研究的評估與反思
1.評估專案
⑴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能力;
⑵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水平。
2.評估方法
⑴課堂觀察;
⑵能力測試;
⑶學生作業;
⑷個案分析。
3.反思要點
⑴小組合作學習是否發展了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是否與其他學科進行了整合;
⑶教學行為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呈現方式
1.結題報告。
2.論文。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10
一、課題的提出:
現階段在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廣泛地進行“小學數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是旨在透過對現行的以知識為主要教學目 標,教師傳授為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 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 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合作學習真正的作用,還有許多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還不夠完善,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誤區。我們就這一內容著 手研究,以使我們對合作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最佳化我們的課堂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理論建構
心 理學理論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 對於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在交往中促進學生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是有極大幫助的。學習交往理論認為,思維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課堂教學氣氛的 影響,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資訊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於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課內資訊的溝通,有利於學生們間互幫互學,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 維。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 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透過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啟發、共同提 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學習質量和個體素質,形成一種生動活潑、潛力無盡、人人參與、主動積極學習的活動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的廣泛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尋找對策,構建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理論體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探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師生角色的轉變。合作學習要協調師生、學生同伴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從而為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基點。
3、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研究的內容
(一)目前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原因分析。
1、過於強調合作的形式。
合作學習並沒有從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盲目地去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只是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學活動中只注重合作學習這一形式而不重視合作學習的實效,使我們的合作學習趨於形式化,浮於表面,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2、沒有明確的合作任務或合作的任務缺乏挑戰性。
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而直接讓學生去合作,無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幾個人圍在一起,漫無目的的合作。另一種情況是在學生大家都能直接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內容缺乏挑戰性。
3、忽略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不敢放手讓學生合作,不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是在教師統一的“安排”下進行的,學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師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在這裡的互動中,教師主宰了一切。
4、忽視了對學生合作習慣的培養。
現 在有些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有三種極端的表現:第一種情況是,教室裡亂成一鍋粥,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規極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談一些與合作的內容風馬牛不 相及的事情;第二種情況是,學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幾個人聚集在一起,做著自己的事,毫無合作可言,與其說是在進行合作學習,不如 說是幾個學生圍在一起進行自學;第三種情況是,一部分學生在大講特講,另一部分學生無所是事,不會傾聽,把自己排除在小組之外。
5、合作學習中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合作小組是幾個人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組合在一起的學習共同體,往往我們在合作學習中只看重某一小組學得怎麼樣,卻忽視了小組的組成——每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發展,忽略了對每個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6、合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與其自身內在因素有很大的聯絡。學生自己的不同的個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識水平不同的層次,學習能力的不同層次,表達能力的不同層次等等,都決定了學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現。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的關係處理不當,學生會在合作學習中迷失自我
對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除了針對以上問題進行相應的整改措施外,我們擬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體系。
(二)、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構建。
1、增強合作意識
(1)透過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為 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去發展自己的數學思想,去傾聽別人的想法,去學會進行數學交流,以增強整體合作意識,那麼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時,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特點,設計一些適合於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並透過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的長處都能在集 體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透過數學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是現代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組織一些合作參與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合作,並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有趣的學科活動中體會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樂趣。
2、訓練合作技能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主要是透過討論、爭辯、表達、傾聽及參與實踐等形式來展開的。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須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
(1)學會傾聽
在 小組討論過程中,要求1人先說,其他人必須認真聽並且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要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判斷,有自己的補充或獨到見解,在這 樣要求下訓練,學生不但養成了專心聽的習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尊重的品質。這種品質的功能也能延續到學生的一生髮展。
(2)學會討論
合 作學習中,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透過共同討論、相互啟發,從而達到合作的目的。為了提高討論的質量,教師要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各組由一人彙報自學 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並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後,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 理,準備發言。
(3)學會表達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達都離不開語言的表述,為了達到訓練目標,首先教師 要提供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敢說、會說,培養學生善於傾聽、思考、判斷、選擇和補充別人意見的好習慣。其次要求小組成員人人都說,而且要能大膽完整地 說,要鼓勵禮貌用語。如對某一問題有不同看法時,起來補充或糾正時可以這樣說:“我對第X小組XXX同學的意見有補充或有不同看法。”
聽、說技能是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透過討論和探索形成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幫助,相互啟發,實現了學習互補,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4)學會組織
合作討論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組內的組織者,具體做法是:指導組織者進行組內分工、歸納組內意見、幫助別人評價等,另外,為了體現小組內的主體性,可定期培訓、及時更換組織者。透過訓練不但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而且為學生今後立足於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學會評價
合作學習活動中評價不只是教師對學生做出的簡單的評價,其中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教學中可以透過教師的範評引導學生互評,如讓學生傾聽他人發言後,用手勢表示對或錯,用準確流暢的語言評價,以增強評價的能力勇氣、提高評價的水平。
(三)、選擇合作的時機
合 作學習強調集體榮譽和個人責任,能充分發揮小組內成員的主體性,但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的關鍵是:教師提供合作學習的內 容必須適合每位學生參與,使學生有話講,有一定的爭論性,能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內容,組織學生合作學 習,既發揚了教學民主,又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機會。在合作中,人人參與、個個發言、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增加了課堂資訊交流量,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的發展。
四、研究方法:
該課題圍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進行研究,主要採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們擬透過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學習中的誤區,從中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途徑。
2、調查法:瞭解當前我校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情況。
3、問卷法:瞭解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態度、需求,研究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真實所想、所需。
4、研討法:針對實驗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討、分析,藉以不斷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實驗操作水平。
五、課題的分析階段研究計劃: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成立課題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做好前測工作。
3、廣泛收集資料學習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的文獻資料。
4、擬定課題實施操作方案,請專家指導,進行開題論證。
第二階段:初步實施階段
1、課題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實施研究。採取邊實驗邊思考,邊學習邊總結的方法,不斷完善課題研究的方案。
2、定期開展研究活動,研究倫理教育的內容、途徑、方法,著力研究課內外相結合的操作方法。
3、請專家再次指導,規劃本課題的研究。
第三階段:正式實施階段
1、按照研究方案具體實施研究。
2、每學期定期開展專題性的研究。
3、課題組積累資料臺帳。
4、請專家指導。
第四階段:總結鑑定階段
1、做好後測工作,分析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係。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研究工作報告以及有關論文。
3、收集資料,健全資料臺帳。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11
一、課題的界定及其理論依據:
(一)“小學經典詩文積累策略的研究”這一課題研究的界定:
1、積累:就是逐漸聚集。在這裡指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以及《課標》要求,讓他們分層次、分學段逐步積累經典的古詩文,讓其透過不斷背誦、記憶,最後達到“厚積薄發”的效果。
2、經典古詩文:指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3、策略:即方法。這裡指老師引導學生探究多渠道積累古詩文的方法。
4、研究物件是小學生;
5、研究的內容是關於古詩文積累的策略,也就是積累古詩文的方法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當今時代,許多教育家和學者透過現代教育、教學科學的研究證明了誦讀經典是有其科學依據的,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1、《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多種能力。”“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收集積累語言素材。”
2.《兒童心理學》中指出兒童誦讀文化經典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兒童在0-13歲,尤其是6—13歲期間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這一時期誦讀的文化經典會進入其潛意識,刻在靈魂深處,會伴著其心智一同長大,變成其身心的一部分。所以應趁此時其記憶之強,讓其在輕鬆愉快、不求其解,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記下一些文化中的精華作品。既訓練了他們的記憶能力,又讓其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對兒時記得的文句自己能夠漸漸領悟,乃至觸類旁通。從而學到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東西,為其一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基礎。
3.國家對兒童誦讀文化經典有明確要求。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綱要》明確指出:讓少年兒童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全國少工委、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中國青少年服務中心等單位曾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在小學、幼兒園開展兒童誦讀文化經典活動。目前全國已有1萬多所學校、3000多萬兒童誦讀經典文化。
4、教育部制訂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作為重要目標之一。古代詩文作品在教科書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學要求有所提高,此外,新課程要求閱讀必須是為提升學生精神生活的活動,為養成學生終身讀書習慣,培養閱讀興趣和終身持續發展奠基。古詩文誦讀克服了傳統閱讀的價值功利化,內容狹窄化,操作課堂化,效果表面化的傾向,遠離學科考試內容,以提升學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為主要目的,為新課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供啟示,具有借鑑價值。透過經典誦讀讓學生有豐富的多方面智力活動。誦讀經典古詩文讓孩子感受前賢智慧和情懷,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其得到更好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加強小學生古詩文的積累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繁衍。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尤其經典古詩文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從古代的《詩經》到諸子百家的詩文,其知識之廣泛,包容之博厚,辭章之精華,內涵之豐富,是任何一個民族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它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範和精華,而且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千百年來,已經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約定俗成的教科書,成為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滋養劑。
2、加強小學生古詩文的積累是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中國古典詩詞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許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黨的十六大報告更強調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要建立“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3、加強小學生古詩文的積累是繼承傳統文化的有力保障。我國的古典詩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資源,有著博大的精神力量。小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黃金時期和人格形成時期,加強經典詩文的積累會使其終生受益。它可以讓我們的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靈魂深處夯築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可以說,讓學生誦讀古詩文中的傳世佳作,就是為了使學生補上人文文化教育這一課,使學生在誦讀中受到心靈的薰陶和潛移默化的感染,逐漸構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並且培養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
4、加強小學生古詩文的積累是新課改理念的要求。《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項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透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光大。
基於以上思考,我提出了“小學經典詩文積累策略的研究”這一課題。旨在組織、引導學生透過“直面經典、多背誦、多積累”的方式,使孩子們從小就獲得經典古詩文的基本修養和傳統文化的薰陶,讓融匯在經典古詩文中的中華民族的智慧、風骨、胸懷,以及健康的道德準則和積極的人生信念,潛移默化地植根於孩子們的心裡。讓孩子們在享受“與經典為伴,與聖賢為友”的吟誦樂趣中,受到教育和啟迪。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澱他們的文化功底,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研究經典詩文內容的選擇。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選擇最有影響力的詩文誦讀積累,讓學生明白“經典文化”對人的一生的精神追求、價值體現的影響,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
2、研究積累經典詩文的方法。讓學生多渠道有選擇地積累優秀詩文,達到能誦讀、會背誦;
3、研究如何多方位、多形式評價學生的積累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重、難點:
1、課題研究重點:探究如何多渠道積累經典詩文的方法
2、課題研究難點:探究對學生的積累怎樣合理有效地進行評價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資料法。廣泛蒐集和查閱文獻資料,吸收全國其它學校在文化經典誦讀方面的寶貴經驗和研究成果。透過整理、篩選,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體現古詩文文化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為我所用,使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有更高的起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透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實踐活動,尋求新語文與弘揚古詩文文化之間聯絡的橋樑,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分析、總結,得出培養提高小學生積累優秀詩文的方法和途徑,讓其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5.案例研究法。透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古詩文經典誦讀積累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讓學生的道德情操在誦讀積累經典文化中得以提升。
六、課題研究的過程(步驟):
1、準備階段:制定課題實施方案;蒐集有關課題研究的文獻資料,積累研究素材,為課題研究作好準備。(20xx年7、8月)
2、研究階段:20xx年9月,學期初,針對學生實際及教學現狀寫好課題計劃。在教學過程中開始研究。(20xx年9月——20xx年10月)
3、結題階段:對自己研究的課題進行總結、歸納、彙編裝訂相關資料,準備結題的相關材料。(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七、課題研究措施:
1、開展“親近經典詩文”活動,激發學生積累經典的興趣。研究之前,對班級學生誦讀積累經典詩文的情況進行調研、摸底,樹立典範,號召全體學生參與經典積累,實行必要的獎懲辦法,激發學生自願快樂積累經典的興趣。
2、營造良好的誦讀積累氛圍,讓學生隨時領略民族文化風采、接受人文薰陶。如,在教室佈置;班級建設;課堂內外等各方面大力營造“經典文化”氛圍。
3、由課內到課外,拓寬學生積累的空間和時間。讓經典積累無處不在。
4、建立好評價制度,讓學生的積累在有機的評價中得到深化。
八、課題研究保障條件:
1、研究人員條件:XX年畢業於湖北民族學院中文系,本科學歷,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兼任班主任工作19年。長期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參與並主持過國家、省、州各級課題研究。省級骨幹教師、全國先進實驗教師。擔任過年級語文教研組長,現擔任學校教科室主任職務並從事中年級語文教學工作。本身完全有能力勝任此課題研究。
2、研究環境保障:長期從事語文教學,深入教學實際之中,能聯絡實際進行有效研究。
九、課題研究的預期結果:
1、透過研究激發學生對祖國經典詩文的熱愛,並主動參與積累;
2、讓每個孩子在誦讀經典中陶冶情操,培養高尚人格,受到經典詩文的鞭策與鼓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有典型案例推廣)
3、讓研究結碩果。
⑴全班學生會背《三字經》;
⑵會背誦《課程標準》裡要求小學生背誦的優秀詩文30篇。
⑶組織學生參加班級以上經典詩文誦讀實踐活動兩次以上;
⑷每個學生能寫出積累體會一份存檔;研究總結或實驗報告一份;
⑸有州級以上研究成果一份以上。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12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計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數學技能,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內容。而良好的計算能力更是學生今後生活、學習和參加社會活動所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所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將為學生今後更好地學習數學奠定紮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以及必要的運算技能。“必要”一詞清晰地體現了計算教學的基礎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從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來看,與計算相關的內容佔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決實際問題的解題思路、步驟、結果要透過計算去落實;幾何知識的教學要涉及周長、面積、體積的求法,這些公式的運用同樣離不開計算;至於簡易方程、比例和統計圖表等知識也無不與計算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從我校的實際出發:我校地處城郊結合部,外地學生佔三分之二左右,客觀反思我校的數學教學,尤其是計算教學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口算能力比較薄弱、計算基礎不夠紮實、計算法則混淆不清、計算能力參差不齊。而隨著年級的增高,知識的不斷加深,學生計算越發暴露出問題。這有悖於素質教育的精神,而且勢必會讓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失去以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帶來了不利因素。為了改變現狀,更好地貫徹課標精神,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迅速有效地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實現知識、技能向能力的轉化,我校提出《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計算:包括口算、筆算和估算。
計算教學:是指教師以教材為依託,透過有效地運用策略及方法、幫助學生剖析算理、引導建構演算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計算速度,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強計算練習,最終形成自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的活動和過程。
策略:根據學習目標對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加以綜合思考、精心策劃和有效調控的技能。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與方法。
三、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學習過程要增進學習者之間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完善對事物的理解。
2、現代教學論
現代教學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
3、陶行知教育理論
課堂教學應實現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只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的參與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應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四、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1、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任務在於設法發展和鞏固兒童對克服困難,特別是智力性質的困難的樂觀主義信念,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在集體中創造一種能夠進行創造性思維競賽的環境。”因而創設一種學生熟悉的、喜歡的環境或氛圍來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
2、著名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再造”。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在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中逐步得到發展的。讓學生參與探索計算原理和方法過程就是一種“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在計算教學中,必須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導學生循”理”入法(即依據算理,理解演算法),以”理”馭法(即依據算理,掌握演算法)從而發展學生的智力,並促進運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3、成都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碩士張曉霞對計算教學進行了長達多年的研究。他認為:培養小學生具有良好的計算能力,歷來是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目的。教學中既要重視筆算教學,也要重視口算教學。口算和筆算各有特點,互有區別,但它們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筆算加減法計算的熟練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練程度制約的,而筆算又能促進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數加多位數的筆算加法實際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強筆算的速度就快,正確率就高。研究表明,基本口算與筆算有著顯著的正相關(相關係數可達到0.723以上)。反之,掌握了筆算的計算法則並能靈活運用,也有助於口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學數學的計算教學中,應以口算為基礎,以筆算為重點,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提高。
五、研究目標:
1、探索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方法、技巧以及學生計算訓練的方式方法。
2、激發學生在計算上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校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3、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提高課題組成員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六、研究原則:
1、導向性原則: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探索一種比較有效的計算教學方法,研究者應以集體目標為導向,不斷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時要發揮導向的多種功能。
2、參與性原則: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在充分調動研究者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始終參與研究活動,使其成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則:研究者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在學習上取得成功,都有潛質有待開發,都是值得尊重和關懷的,能負起責任的,這些都應該平等地對待。
4、堅持多元性體現開放,建立科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不僅評價計算教學的一般特徵,而且要為不同條件的課堂教學留有可變通的餘地,提倡創新,鼓勵個性化教學。
七、研究內容與操作:
(一)研究內容:
1.對我校數學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計算狀況進行調查,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如何提高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具體有效的教學方法。
2.計算教學的策略研究:
(1)培養良好數感的有效策略。
(2)提高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3)增強實際應用的有效策略。
(4)培養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
(5)培養學生穩定的心理和良好習慣的有效策略。
3.加強學生計算訓練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計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創設計算情境,拓寬計算平臺,訓練提高學生的口算、筆算、估算能力,並達到一定的速度。
(二)具體的操作措施
1、對數學課堂計算教學的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確立各個年級的計算教學的訓練重點。
2、創設計算情景,激發計算情趣。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幫助學生克服枯燥、被動的心態。
(2)樹立“數學生活化”的觀念。
(3)增強計算的趣味,培養計算興趣。
3、運用策略,培養計算技巧,提高計算能力。
4、拓寬訓練平臺,豐富訓練形式。
八、 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個案研究和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分析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法和經驗總結法。
九、研究物件和步驟:
(一)研究物件
城西小學全體學生
(二)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
20XX年5月——20XX年10月底建立課題組,設計課題研究方案。收集有關文獻資料、報刊雜誌作為課題實施的參考資料,確立課題的研究框架構想。
第二階段:
20XX年11月——20XX年3月課題實施階段,組織課題組成員集中備課、上課、並探索在計算課中實施“計算能力培養”教學模式的基本步驟。在實施階段邊開發,邊教研,邊總結即時整理研究資料和資料。組內成員經常交流研究情況及時調查方案。
第三階段:
20XX年4月-——20XX年9月課題總結階段,認真撰寫研究報告,總結研究情況。
十、研究預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請有關科研單位對課題進行評估。
2、教師探索教學模式的論文、實驗總結、優秀教案、課堂教學研討會。
3、總結研究情況,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科研論文。
十一、課題組成員:
1、組長:湯建軍
2、副組長:景華、曹月梅、丁姣
3、組員:姚桂芳、蔣碧瑩、吳建芬、孫芳、趙秀娟、宗正平
4、顧問:白炳春、謝惠良、潘順良
創新課題實施方案 篇13
一、課題的提出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在許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便是其中之一。在《標準》中,已經看不到“應用題”這個名詞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和“簡單實際問題”等,同樣的,“解答應用題”也變成了“解決實際問題”。這種變化不是因為應用題這個名詞不時髦了,要換一個說法,而是有深刻的內涵:“首先,在內容方面,《標準》提到的‘問題’不限於純粹的數學題,特別是不同於那些僅僅透過‘識別題型、回憶解法、模仿例題’等非思維性活動就能夠解決的‘題’。這裡所說的問題既可以是純粹的數學題,也可以是以非數學題形式呈現的各種問題。但無論是什麼型別的問題,其核心都是需要學生透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才能解決的。其次,在具體內涵方面,《標準》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
現在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現狀是:由於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雙基目標的達成,忽視了思維訓練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創新與生成,忽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最本質的東西——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就是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分析問題,用數學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其後果是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不過硬,不能在數學問題的解答上游刃有餘。因此,我們有必要抓住要點進行突破,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為抓手,對數學教學中問題進行反思、總結,在研究中使得師生共同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問題解決”即是在教師適當的指導下,使學生面對問題時,能把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經過思維加工、綜合運用和轉化,達到未知目標的過程,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策略:是指為完成某一任務所採取的行動方式。可理解為方法,卻又不完全等同於方法,其指向順利地完成任務,並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思維與行動的最為有效、最簡潔的方式方法。
解決問題學習強調為教學實際服務,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主張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發現與再創造。解決問題學習的研究,不再只是對比發現學習與傳統教學孰是孰非,孰優孰劣,而是對發現學習本身的過程、機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討如何發揮發現學習的優勢,促進解決問題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層次。
三、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對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的研究旨在“讓學生參與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布魯納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達到鍛鍊人、完善人的目的,為推進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1、努力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透過數學學習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才能,使學生養成“數學地思維”的習慣。
2、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竭力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數學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數學活動中進行探索、猜測、修正,從而主動地進行自我構建。
3、學生能主動地對已有的解題策略和解題模式等進行分析、綜合、轉化、調整,從而形成對新問題的領悟,促進新問題的解決。
4、不僅要教會學生解決問題,更要幫助他們認識數學的價值,掌握提出問題的藝術,並不斷探索下去的良好學習習慣。
四、研究內容
問題解決的過程,會受到學生的認識水平、思維水平、年齡特徵、問題的內容、問題的難度、解決問題的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研究以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為載體,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解題策略。
1、問題的感知與理解
理解問題是解題思維活動的開始,“理解”的一個重要指標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語言把問題陳述出來,並透過對問題的陳述產生關於問題的內部表徵,進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向。為促進學生對於問題的感知與理解,我們思考、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2、解題策略的尋求和確定
經過了對問題的感知和理解,接下來的重要步驟就是尋求和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即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問題不同,解題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問題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也可採用不同的策略。我們想透過教師的引導、扶持行為,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解題策略。
3、解決問題策略的實施與調整
學生在確定瞭解決問題的方案後,就要按照方案開始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新問題,就需要及時進行調整。教師要根據具體問題,及時桌間巡視,根據學生個體的困難給予相應的指導。
4、交流、評價與反思
學生個體的數學問題解決後,再引導他們藉助動作、圖畫、符號、文字等形式把解決問題的結果呈現出來,引導學生間的交流與評價,並及時進行反思。
以上還只是我們的初步設想,我們準備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思考、實踐、調整、再實踐,以求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良好意識與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課標教材”中解決實際問題內容的編排特點和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特點。
(1)各年級教師在把握《標準》理念的基礎上,深入鑽研“課標教材”,理清教材在解決實際問題內容的編排體系、特點,把握各年級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的目標要求,做到:
①體系清:解決實際問題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內容、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的?
②特點明:解決實際問題的題材、呈現方式是怎樣的?
③目標準:不同階段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到底要達到怎樣的要求?
(2)觀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動作、表情、寫字、言語等表現,詢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思維過程,來把握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特點。
2.設計符合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規律的課堂教學預案,在實施過程中善於把握生成的教學資源,探索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課堂教學模式。
(1)引導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的發現、提出過程。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情境應具有挑戰性、啟發性、目標性、趣味性、開放性、現實性等特點。
(2)引導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過程。作為每個學習個體,一般經歷以下過程:整理問題的資訊,思考各個資訊間的聯絡,確定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對解決問題的結果作出預測,正確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果進行反思、驗證。作為一個學習群體中的一員,要做到: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自主探索和教師引導相結合。
3、對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作出合理評價,探索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學習評價的方式。
(1)確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觀點,確立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的觀點。
(2)明確評價的重點是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①第一學段,要注意考查學生能否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能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否願意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②第二學段,重點考察學生:能否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能否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能否與他人合作;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是否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六、研究的步驟
我們準備透過以下幾個階段實施我們的課題:
(一)準備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⑴做好課題的選題,申報及論證工作,修定課題方案,併成立課題組。
⑵收集資料,加強理論學習。
⑶調查課堂教學現狀。
⑷擬定實驗研究方案。課題組,對實驗教師進行相關培訓。
(二)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⑴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開始操作性研究。
⑵在研究的過程中,隨時調整研究方案。
⑶開展階段性研究成果總結。
(三)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⑴課題組成員整理有關課題的資料、資料。
⑵完成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
七、預期成果
1、結題報告。
2、解決問題策略彙編。
3、教師經驗總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