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第一中學怎麼樣
重慶市第一中學怎麼樣
重慶市第一中學簡稱重慶一中,是重慶市首批重點中學。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重慶市第一中學怎麼樣,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學校簡介
重慶市第一中學於1931年建校,初名為重慶市立初級中學。先後易名為重慶市立中學、重慶市立第二中學、重慶市立第一中學。1950年正式定名為重慶市第一中學。自2015年秋季學期起,重慶市第一中學校停止初中招生。2015年,重慶市第一中學校移交沙坪壩區教育委員會管理。
學校有校本部以及參與舉辦或幫扶合作的重慶一中寄宿學校(初中渝北校區、高中大學城校區)、重慶皇冠實驗中學、重慶史迪威外語學校、重慶第一雙語學校等民辦學校。共有23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2759人,在冊在編教職工647人。校本部為公辦學校,佔地面積440000m2,校舍建築總面積302707m2,圖書館藏書近22萬冊,教學用計算機1000餘臺。有6幢教學樓,184間教室,1個教職工食堂和2個可供1500人同時就餐的學生食堂。校內有設施一流的室內外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有標準田徑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和可容納1200人的大禮堂。
二、辦學特色
在84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形成了“明禮崇德、求知求真”的校訓、“愛國愛校、尊師愛生,樸實勤奮,改革創新”的校風、“崇德、敬業、博學、嚴謹”的教風、“勵志、篤學、樂群、力行”的學風、“學校的一切為學生的發展而存在”的辦學理念和“讓每一個學生髮展得更好”的辦學思想。
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以紅巖精神和“四·二一”精神為主線的革命傳統德育;
以數理化生資訊學等國家奧賽為主要內容的高層次人才培養;
以科技“四小活動”為主要形式的創新研究性學習;
以培養國家藝術、體育高水平素質為主要目標的校園文化;
以國際部為主要途徑的國際型人才教學模式。
在教學管理上,學校注重以人為本,按照部頒標準進行教學,並根據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所用教材。除必修課外,還設有選修課、競賽課、活動課、研究性學習課、綜合實踐課、國際基礎課程等。其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課程模式上,採取了“三·三”模式,即三大課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種課堂(班級小課堂、學校中課堂、社會大課堂)、三個平臺(講臺、展臺、舞臺)。在實施程序中,實行“班級調動、年級協作、學校協調”三步走。校本課程有時事政治、資訊科技與日常生活、科技小論文寫作、廚房裡的化學、天象觀測、環境監測、朗誦與演講、雄辯術、古典詩詞鑑賞、影視評論、詩歌寫作、採訪與新聞、英語會話、歷史劇表演、服裝設計、園藝栽培、機器人設計、生活小百科、圍棋等152門。
學校是重慶市教委重點中學。1994年學校承辦了全國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男子籃球隊多次獲得全國冠軍、世界第八名的好成績。學校舞蹈團舞蹈《山野小曲》、《竹韻》、《春蠶》、《燭光》連續四屆獲得文化部“群星獎”金獎。學生在科技、藝術、體育等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達上萬人次,在重慶及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學校的科技小設想、小製作、小發明、小論文“四小”科技活動,被教育部列為面向全國中小學推廣的四種課外活動模式之一。
學校積極參加“市長扶貧工程”、“三峽之光”、”百校牽手、“影子工程”、“領雁工程”,落實統籌城鄉戰略部署,與20多所薄弱學校建立了幫扶體系,與萬州江南中學、秀山高階中學、秀山梅江中學、秀山清溪場鎮中學、重慶49中、重慶禮嘉中學、璧山中學、豐都中學、墊江中學分別建立了對口捆綁幫扶學校。設立了230多萬元的獎勵貧困學子的獎學金,對品學兼優的學生實行了“獎、減、助、免”扶助制度。
擴充套件資料:
師資力量
學校名師薈萃,現有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3人(魯善坤、楊祖旺、張群力),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重慶市名師3人、學科名師4人,重慶市學術帶頭人1人、學科帶頭人2人,重慶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2人,高校碩士生導師、兼職教授4人,中學研究員(正教授)21人,特級教師18人,高階教師279人,碩士以上學歷教師95人,市級骨幹教師43人,外籍教師13人。有80%的教師接受過研究生碩士課程培訓。有27名中青年教師被選派到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留學進修。有168名教職員工分別獲得全國、省市勞動模範和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教師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上萬篇,獲獎上千個,出版著述上百本。
國際交流
學校努力探索教育國際化與教育民族性相結合的道路,與美國波士頓墨頓中學、韓國首爾景福高中、新加坡中正中學、越南胡志明市吳時任中學、菲律賓馬尼拉僑中學院、英國Ryde High school結成姊妹學校,擴大和增強了學校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校園文化
學校標識
校訓
“明禮崇德、求知求真”
校訓解讀:
“明禮”, 就是知禮、守禮。禮出自[春秋]“居禮而行簡。”“禮之用,和為貴。”亦指講文明,懂禮儀。懂禮貌、知禮節,知書然後達禮,是對師生行為規範的最基本要求。禮也是立身之本。
“崇德”,出自《論語 顏淵》:“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荀子》:“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善,非餡談也”。校訓意在告誡師生彰明倫理,完善品德修養,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體現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指導思想。
校訓從“為人”的角度倡導“明禮崇德”,就是要讓師生首先做一個有禮貌、有道德的人,不斷修身律己。而“知”和“真”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文化活動
學校的科技“小設想、小製作、小發明、小論文”“四小”活動,被教育部列為面向全國中小學推廣的四種課外活動模式之一。
學校設有必修課、選修課、競賽課、活動課、研究性學習課、綜合實踐課、國際基礎課程。校本課程156門:時事政治、資訊科技與日常生活、科技小論文寫作、廚房裡的化學、天象觀測、環境監測、朗誦與演講、雄辯術、古典詩詞鑑賞、影視評論、詩歌寫作、採訪與新聞、英語會話、歷史劇表演、服裝設計、園藝栽培、機器人設計、生活小百科、圍棋等課程。
校園環境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重慶一中佔地面積400多畝,校本部220多畝,渝北校區180多畝。校園內以“四。二一”廣場為中心,香港愛國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資修建的“逸夫圖書大樓”與體育館、科技樓、藝術大樓、項家院、學生公寓以及庭院式的教學大樓遙相響應,構成校園的主體建築群;校園景點“迎霞湖”、“尊師亭”、“紅領巾林”等園林式綠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