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楚辭》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楚辭》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楚辭》讀後感 篇1
離騷,猶離憂也。我看離騷,通篇“尋求”二字。屈原實已看破,但不罷休,看破之後,還要尋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屈原是中國的浮士德。浮士德臨死之前,說:美!得其善終了。離騷末段,屈原寫“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居”。屈原到底看破之後,沒有看破這個看破。這是老子的境界。唯有如此,天地之間,才能相安無事。
屈原是很有姿態的,他哭,不是胡亂大哭,要拿柔軟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他手持蘭草,菱葉為衣,蓮花為裙,帽子高聳,佩劍奇詭,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極其講究,做足悲哀的姿態,有趣,如同電影畫面。屈原創造了中國第一個詩人形象。中國第一個詩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攬茹蕙以掩涕兮,沾餘襟之浪浪;制支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人生各有各的樂事啊,我偏好美潔已成自然。)中國最早的唯美主義宣言。
騷體,濃醉之體。屈原說“眾人皆醉我獨醒”,實為不然,屈原是濃醉之後說醉話,酣暢淋漓,反反覆覆,老子是酒後吐真言,說一是一,不肯多說。
愈是古代的人,與神的關係愈近。拋去“生產力不先進”不說,我認為彼時的人,更有神性。現在的人,只剩下了被教化了的“人性”。 屈原筆下天地、日月、山川、鬼神,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詩經是穿著粗葛布,風中沁著汗水味的,最常見的植物是篙和艾草、葛葉,間或提到桃花、楊梅。離騷,九歌,熙熙攘攘地漲滿蕙草、靈芝、椒樹、蓮花、荷花、蘭草、木蘭、秋菊、辟芷、江離的香氣。“芳芳菲兮襲予”“芳芳菲兮其彌章”。時人著有一本《夏木簌石的百合》,也可寫一本《屈原筆下的植物》。
“餘處幽篁兮不見天,路險難兮後來。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兮神靈雨。” 54字,幽篁道險山巔雲朵黑夜東風。 漢語的濃度。屈原是造境的大師。屈原幽昧之境,後世李長吉得其真味。
屈原字靈均,靈,神也,均,調也。“靈”與“天”結合,“均”與“地”對照。上可安天,下可安地。忠君為地,忠君不得,飛天。
宋玉的悲哀是天高氣清的悲哀。木心說屈原是瓦格納交響曲。那麼宋玉就是肖邦小夜曲。
宋玉的寫法有現代因子。他寫:淒涼,若人在遠行,又像登山臨水送人踏上歸程。“憭溧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讀楚辭,陌生化的觀感,經驗之外的詩性。古文,陌生的興奮。
讀書是自我流放的教育。
現代人,比以前可憐的,要被迫接受更多的試探。
越思索,越茫然,於是,便把茫然寫下來,這就有了文學。看書,和看畫一樣,看不出真理,而是一團茫然,一片美感,是一陣鐘聲,消失在雲裡。
《楚辭》讀後感 篇2
五月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會屬於一個人,屈原。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讀著《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芽,我彷彿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著滔滔江水,感嘆著人生的無常。也許,對於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
以前覺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變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諂媚,也不能改變楚國被滅亡的命運。秦統一中國是歷史大勢所趨,屈原之死不過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讀完《九章》,我覺得他的死是應該的,是順理成章的。
一個人經歷了那麼多的煎熬,奔波過那麼多地方,屈原太孤獨了,太勞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麼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滾滾紅塵,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與死,對於浩蕩的宇宙來說,實在不算是什麼。何況這個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個能瞭解自己的人了,這樣活著,實在是一種痛苦。
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無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臻子永恆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麗的人,說不定何時就想賜你一死。可你忙於政務,又怎能留國王的誇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
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濤濤滾滾洶湧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後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中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悽美的風格,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楚辭》讀後感 篇3
《十三邀》有一期羅振宇訪談,羅胖在節目裡談到“知識的趣味性”時學自己的大學裡的湖北老師鄭在瀛的荊楚口音,說,《離騷》啊,好啊,寫得真是好啊。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得謂真名士。
他說,其實這老師講的課他也聽不太懂,《離騷》他翻開了很多遍都也沒讀下去,結果老頭來了這麼介紹一回,他回去就把《離騷》讀完了。
這大概就是傳說中帶貨的魔力吧。
這本《楚辭講座》大概就是在完成羅胖所言“你只需站在門口發出一聲聲讚歎”的職責,因為拿起這本書的讀者,肯定是對《楚辭》的魅力心嚮往之的人,只是,你懂得——不是個一般人能把《楚辭》死磕下來啊,那你從吸引你,讓你走進來的這本“二手”《楚辭》只是講座開始也不錯啊,話說,沒有個領路人,有幾個人能一進去,就真的跟上《楚辭》的節奏,體驗到“瑰麗”“偉大”的?
本書作者湯炳正先生是“楚辭學”大家,“楚辭學”,這的確是要研究一輩子的學問啊,我們門外的讀者,也許要的,只是一次愉快的閱讀體驗,只是能在偉大的文學作品外瞻仰其風姿,只是對《楚辭》略懂皮毛而已,但是即便如此,依舊需要專業的人帶路,湯先生這本書,對我這個除了上學時候背過《九歌》《離騷》片段,知道《楚辭》歷史地位的讀者來說,是一本很好的導讀。
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認知,《楚辭》是複雜的,是多變的,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所以,說到這本《楚辭講座》,我們不能期待像“羅輯思維”那樣傳播“二手知識”的趣味性,嚴肅地講,《楚辭》沒什麼趣味性,如果我們讀得進去原著,怕也是被悲愴的興許所包圍。《楚辭講座》只是把需要閱讀《楚辭》的系統知識白話輸出,讓我們更容易閱讀和接受。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裡,字裡行間都大有乾坤。它介紹了作者屈原以及屈原的那個時代,也系統性地將所有《楚辭》研究的經典都列出來供讀者參考和取用,介紹了《楚辭》思想流派也對語音語義有一個概括性的知識普及。
湯先生不愧為治學大家,最起始一篇《開場白》談《治學與學風》,這篇文章是我在跳脫《楚辭》這個課題之外最有感觸的,當然先生還是講《楚辭》研究,但是我卻想到,為人做事不外如此,一生只做一件事,而讀書做學問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老先生的確具有工匠精神,他還曾說,“當以情之所鍾,性之所近,人類之所需為準”來做“自我設計”,在讀書治學過程中個,要獨具慧眼,要思考問題,要發現問題,要發揮巨大的思考力,“學思並重,以學為本”,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專攻方向,也要不斷擴大博覽範圍,“博而不雜,約而不漏”,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有所取捨。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更要不斷創新。老先生講,學術是沒有盡頭的,研究總有新的東西出來,就看你怎麼設計怎麼努力了。
最重要的一點,老先生強調“學術精神”,要熱愛祖國文化,要有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就又回到了《楚辭》上來了,很多人總是問,幾千年前的東西,看也看不懂欣賞也欣賞不來,到底對當今的現實有什麼積極意義,參考翟天臨和仝卓事件,想想那些在高考中被他人替換的人,這一定是有意義的,《楚辭》之所以讓人感受偉大,那就是一種愛國情懷,這是責任也是道德,更是義務,我們今天,更應該強調愛國主義精神,而這,透過文學作品精神得到滌盪,這不正是《楚辭講座》的精神所在嗎?
《楚辭》讀後感 篇4
梁啟超說:“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我們小學時候班級裡掛的名人名言。以前只是覺得這句話是讓我們去堅持追求真理,可是當你真正的走進楚辭這座華麗的城堡,你就不僅僅會為無可撼動的真理折服,更會被那華麗的詞藻,作者的偉大情感深深吸引。
記得這學期,我們去高中見習,我們有一節課就是聽的屈原的《離騷》,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師的一個問題“屈原在《離騷>中將自己寫的那麼美是不是有點自戀?”有的學生說有,有的學生說沒有。在這一學期的課上,紀老師跟我們講了很多後代人對楚辭的理解。我覺得楚辭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魅力與屈原是分不開的。
六朝時的劉勰曾有‘不有屈原,豈見《離騷》’的評論,如其所言,《離騷》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詩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現,這是屈原之前的詩作中所沒有的。透過《離騷》,我們看到的是詩人披蘭佩蕙,芳潔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剛直不阿,忠貞執著的偉大人格。面對現實的汙濁險惡,屈原清醒地認識到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但他不願屈心抑志,寧願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九死而未悔。如餘秋雨所說‘世上所多者為小人,且令人防不勝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屈原是傑出的詩人卻不是成功的政治家,在政治這個舞臺上,屈原不是導演,但是一心想要挽救楚國的危局。無奈奸臣當道,忠言難訴,屈原只能悲歌澤畔。
因為時間不可輪迴,我們已無從在回到屈子所處的那個時代,替他悲歌,替他憂。但是,屈原寫下了他的所感所想,我們現在的人才能感受到他的感情,當然這其中有不同的人的解讀。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妹妹。對於楚辭,有的人讀到了一位忠臣心中的抑鬱,有的人讀出了愛國的情愫,有的人看到了讀書人的清高,還有的人看到了人才管理的規則······
我覺得屈原對於中國知識分子品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我在讀屈原之後的人的作品的時候,我都會看到屈原的身影。如西漢賈誼因為才高受嫉,謫遷長沙,作《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擬。司馬遷從“屈原放逐,乃著《離騷》”(《史記?太史公自序》)的事蹟中汲 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記》的撰述。可以說,哪裡有士子之不遇,哪裡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成了安頓歷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靈的家園。陸游報國無門,身老家中,慨然嘆曰:“《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 (《哀郢二首》)“聽兒誦《離騷》,可以散我愁。”(《沙市阻風》)此外,如清人屈大均詩云:“一葉《離騷》酒一杯,灘聲空助故城哀。”(《吊雪庵和尚》)黃任詩云:“無端哀怨入秋多,讀罷《離騷》喚奈何??千古靈均有高弟,江潭能唱《大招》歌。”(《讀(楚辭)作》)由此可見,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壯的情懷,鼓舞並感召了後世無數的仁人志士。屈原由於其憂憤深廣的 愛國情懷,尤其是他為了理想而頑強不屈地對現實進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溫柔敦厚等處世原則,為中國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剛烈之氣,培養 了中國士人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這是屈原及其辭賦對民族精神的重大貢獻。
其實,在聽紀老師上課時感覺就像是一位尊者在給我們講一個故事,沒有你死我活,沒有驚心動魄。一步步走進屈子的世界,他的悲痛已隨汨羅之水浩浩湯湯而去,而他的精神確如芝蘭之香久久縈繞在我們身旁。
《楚辭》讀後感 篇5
我第一次讀《離騷》的時??還是在升入四年級之前的暑假,那箇時侯絲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釋意,一點一點的閱讀、背誦。在我對楚辭沒有瞭解的情況下,凴藉著一種感覺,我愛上了楚辭。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那種感覺就是對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無可否認的天才詩人,佢的人生充滿了浪漫。在佢的詩中,有高冠長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飛馳雲端的遠遊,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詩永遠是夢與眞的結合,分不淸哪些是實,哪些是虛,與莊周夢蝶頗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莊子是飄逸的,而對於屈原來說,佢的責任感成了桎梏,牽絆住了佢的手腳,使佢的命運和楚國的命運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辭》是以屈原的畢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詩都浸透著詩人的血淚。直到今天,透過悽美憂傷的詩句,還能體會到屈原的執著、痛苦、憤怒和思念。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經不復存在,只有一箇顏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風雨中默默的堅守著自個的理想,用枯槁的軀體緊緊抱住祖國的土地,諦聽著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喚。
我曾在許多箇無人的靜夜裡背誦楚辭,那種淒冷的美感,使夜閒的月光更加皎潔冷淸,奇寒徹骨。從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樣冷,那樣靜。對我來說,楚辭的艱深晦澀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徑上幽靜美麗的風光,徹底折服了我,把我帶進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遊的飛機上,我都會溫習楚辭。優美的詩句,使旅途不再艱苦漫長。我從心底裡熱愛那些詩句,每時每刻都不曾忘記。在我困惑迷茫的時??楚辭中的詞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靈,給了我勇氣和信心。
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悽美的風格,而且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自從第一次翻開那本書開始,我就和美麗的楚辭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在,對楚辭的熱愛依然不變。睎望每一天,我都能擁抱那些可愛的詩句,在陽光中品味楚辭中語言的魅力。
《楚辭》讀後感 篇6
五月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會屬於一個人——屈原。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讀著《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芽,我彷彿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著滔滔江水,感嘆著人生的無常。也許,對於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無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臻子永恆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麗的人,說不定何時就想賜你一死。可你忙於政務,又怎能留國王的誇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濤濤滾滾洶湧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後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中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悽美的風格,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楚辭》讀後感 篇7
若有人兮山之阿
披薜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最近一直在網易雲音樂單曲迴圈《山鬼》,不為什麼的喜歡。或許興趣也遵循“吸引力法則”基因自有一套科學的演算法,遇到潛意識裡靈魂相契,自然鐫刻。
1.解題:楚辭有兩種意思,一、“專門指帶有楚地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等創作的詩賦”二、西漢劉向整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因此本書就是劉向整理版本的一個刪減版。
2.楚國背景:戰國時期楚國在長江漢書流域,統治者是羋姓貴族,自稱是中原祝融部落的後代,楚地“信巫鬼,重淫祀”,一度繁榮。戰國中期一度成為領土最大的國家。而中原諸侯國兼併激烈,縱橫家四處遊走,“自然選擇”法則慢慢讓強秦凸現,而楚國到楚莊王前後逐漸衰落。
3、有所惑:戰國時期青史留名的伍子胥是楚國人,被迫害離國去家,用刺客專諸協助闔閭上位,吳國開始其輝煌的'幾年。伍子胥也借力回楚掘墳鞭屍報了家仇。
另外一個是太史公評價“刻薄寡恩”的吳起投奔楚國,因改革得罪楚國貴族,最後被亂箭射死。楚國自己的人才流失了,外來的人才改革也失敗了。
戰國時期,是不太講對一國一君的忠義的。讀《史記》《戰國策》就會發現商鞅在秦國變法,他是衛國人,蘇秦配六國相印,範睢在秦國當宰相他也不是秦國人。連廉頗老將不為趙國容的時候也遠去魏國。
可是屈原,為什麼執著於楚國的不為其用,最後投身汨羅呢?
4、或許吧:
屈原是楚國貴族,歷經兩代楚王,被懷王疏遠時曾自己放逐漢北,第二次被頃襄王放逐到江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流放時所作。恰恰是他這種“雖九死尤未悔”的對國,對君忠誠的這種精神才讓人感動。也為以後歷代鬱郁不得志的文臣武將,在精神上有所皈依。
5、關於本書:
瞭解屈原和楚國的背景,瞭解楚辭中香草美人的比喻,每一篇文章都不難理解,因為主題基本一致,那就是:愛而不得。種種比喻的男女關係,其實都是君臣。楚辭,真的是太浪漫深情了,我讀不懂海子,顧城,等現代詩歌種種隱晦,但是某一時刻,我讀懂了那句:
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就像司馬長卿一定也明白長門深閉阿嬌的心情,才有其《長門賦》。
補充:這本書排班,目錄,註釋都不太好。不如微讀上朱熹註解版的要詳細。
《楚辭》讀後感 篇8
楚地,一個文化的烙印,其倜儻神秘,猶如含情脈脈的眸,時時抓住我的靈魂。
屈原,一個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辭,猶如無處無形的風,時時拂過我的心尖。
那種憂鬱,那種憤懣,那種千轉百折解不開理還亂的惆悵,歸根結底,都緣於那些溶入靈魂的深沉的愛。
一、對楚地的愛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就是這個句子讓喚醒了久違的淚水,如此的不加設計,不加醞釀的流淚!能夠想象,當屈原在吟到此處時,該是如何的百轉千折,如何的淚雨滂沱!
其實,憑著屈原的才能和見識,要在別的諸侯國謀一個可以展示才華的職位並不會是什麼難事。況且在東周時代分邦建國的體制下,離故土遠赴他國並不是什麼“叛國行徑”,也不會有來自道德的譴責。士的橫行各國,諸侯、卿大夫的養士之風也非常的盛行。
在《離騷》一文中,藉助靈氛口勸屈原離開楚地,遠走他國:“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又有巫咸更為明確的指向——臣擇君並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在此屈原也表現出一種內心的極端矛盾之情,也考慮,甚至真的要“歷吉日乎吾將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還是以僕悲馬懷的委婉表達來展示自己的選擇。真的,什麼才能讓一個極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將遠離故土時體會到僕悲馬懷而不是壯志滿懷,最終還是以自沉作為挽救楚地的悲壯的諷諫?而如果《招魂》確係屈原所作,則更借巫陽口吻明確“魂兮歸來”的抉擇。而在《橘頌》中則借頌橘再申自己“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志向。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達,最後都歸結於對楚地深深的眷愛。
二、對楚君的愛
對於懷王,屈原是懷著深深的知遇之情的。雖然在血統上屈原也算是一個貴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對與一個知識分子來說也已經是相當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確提到懷王對他的信任已經到了“秘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治”的程度。所謂“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如此的待遇讓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後來的懷王,卻是“羌中道而回畔兮”、“與餘言而不信兮”。最後,屈原被罷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對“黃棘之盟”的強烈反對!而他的反對、抗爭的所帶來的反應卻是:“蓀佯聾不聞”,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復”!美人遲暮,人生幾何啊?
歷史證明了屈原預見的準確性,盟約只是讓秦國可以更好的實施遠交近攻的戰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懷王果然被扣,最後客死他鄉。可以想象,當時的屈原應該是多麼的無奈傷悲加憤懣。可是即使這樣,他也只是強調楚王是聰明但被黨人遮蔽、欺騙。當我們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風》........我們怎能不被感動?
在懷王被扣後,主張積極營救,可是對於頃襄王而言,難道不是樂觀其勢?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殘殺都常見,更何況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
可憐的屈原,愛的如此的堅貞,如此的不識時務。可是因時務而流變的所謂的愛,是真的嗎?
《楚辭》讀後感 篇9
看到楚辭最開始想到的是屈原—一個以死亡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的人,他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政治家,更是一個愛國者。他有理想,有目標,有政治抱負,卻也因此被敵對,被流放。他殷切的盼望著君主睿智、國家強盛,盼望著自己才華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樹,但他最終只剩無助和孤獨,對他來說,人生都如浮萍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一個人經歷那麼多的煎熬,奔波過那麼多地方,他孤獨、勞累,但自己卻那麼渺小,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無力改變,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來體現他對國家、對人民的愛,只盼著靈魂能夠飛回故鄉去。
“紛吾即有此內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輕的屈原,器宇軒昂,才華橫溢,他有朝氣,自信,是不屈的鬥士,“汨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光陰似箭,唯恐抓不住飛逝的時光,希望歲月來讓自己的心靈更加美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是體現了他為了國家強盛矢志不渝的精神。“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已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騖以追逐分,非餘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苟餘情其信婷以練要兮,長頗頷亦何傷。”等等在現在社會同樣適用,人們忙著爭名奪權,追逐利祿,猜忌著別人,彼此間勾心鬥角,相互嫉妒,忽視了本該有的追求,拋棄了內心原本應該擁有的純真和善良,這些話也告誡我們,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當保留內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讓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為。“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意思是,趁你年輕還未衰老,施展才華還有大好的機會,沒錯,當下的我們,還年輕,還有時間和機會去追尋、去奮鬥,去實現理想,不應該在該努力拼搏的年紀而懈怠,更不應該向自己認輸。“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苟不直,吾寧死”又是何等的堅定,這些更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在《楚辭》中還有許多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最應該學習的是屈原那濃厚而熾熱的愛國之情,一個人,無論身處何地,都應當真切的愛著自己的國家,還應該學習屈原那堅貞不屈,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
《楚辭》讀後感 篇10
在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能心無雜念,寧靜超然,不滯於物?
有多少人,在平靜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糾結與掙扎在內心深處暗流湧動?
又有多少人,能把這些糾結與掙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沒有赤子的情懷,沒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夠?
在《楚辭》諸文中,出現了許多許多人物,如女嬃、靈氛、厲神、太卜鄭詹尹、漁父和巫陽等。而這些人,或者曾經存在,或者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其實這些人的角色、話語、觀點就是屈原內心深處複雜矛盾心情的展露,糾結掙扎內心的呈現,但到最後,他都做了明確的抉擇。
一、欲立功業與棄世離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將至,恐脩名之不立”。在此,屈原明確表達了作為一個已達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負與時不待我的緊迫感。可是卻一再從罷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復”,乃至再流放。國君也從寄予重任到“不餘聽”到怒而遷之……一個具有高度自我認同感又有很強的政治預見性與參政能力的人來說,這種境遇是多麼的鬱悶啊,內心將是多麼的糾結。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卻一再吟詠“望三五以為像兮,指彭咸以為儀”、“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風兮,託彭咸之所居”。欲立功業而不立,“黃鐘譭棄,瓦釜雷鳴”,竟至“呼號莫吾聞”,最後只能以自沉作為自己最後的一聲吶喊!
二、思君與怨君
屈原對懷王是有著深深的眷戀與感激的,“惜往昔著曾信兮,受命詔以朝詩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載於心兮,雖過失猶弗治”。可是後來,卻被黨人矇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後還簽下“黃棘之盟”,這與屈原提出的“聯齊抗秦”的主張南轅北轍,且最後也使得自己命喪異國。對於這樣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於懷王最自己態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對楚王離賢君太遠的無奈。於是他又吟詠“聞百里之為虜兮,伊尹烹於庖廚。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湯武與桓繆兮,世孰雲而知之。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後憂。介子忠而裡枯兮,有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悠悠”。
在這段文字中即提到明君,又提到昏君,還提到先寐後寤,可是悔之已晚的晉文公。這是多麼的委婉曲折而有愁腸百結啊。在諸文中,直接出現怨句“君無度而弗查”、“惜壅君之不識”、“與餘言而不信兮”、“施黃棘之枉策”。甚至想到要選擇一個明君來施展自己的抱負。也有如慈父般的眷眷之情:“恐皇輿之敗績”“哀見君而不再得。望長楸而太息”、“何不改乎此度”。如此的拳拳,如此的百轉千折,最後選擇依然是為國沉軀。
三、去與留
“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借靈氛之口,屈原展現了自己內心的一種呼喚,即離開楚地,另奔湯、禹、武丁、齊桓之類的明君,乘“方壯”之年,“遠逝而自疏”,周遊上下,立一番功業。可是,就在“忽乎吾將行”之時,用僕悲馬懷,顧而不前來來表達自己最終的抉擇。即使是在流放且毫無起用徵兆時,“羌靈魂之慾歸兮,何須臾而忘返”、“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最後“鳥飛返鄉,狐死首丘”。在《招魂》一文中,也借用巫陽之口,一再重申此種抉擇。
四、堅守自志與隨波逐流
藉助女嬃責備的口吻和厲神占卜的夢境,屈原向我們展示了發自內心的另一種聲音——“何不變此志也?”,並用了鯀“直以亡身”的例項,這其實也是一種現世的深切關懷,即可以榮享富貴,又可以朋友相交,至少可以溫飽終日。可是同時,內心的另一種聲音發出嘹亮的吶喊:“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離愍而不遷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寧逝死而流亡兮,不忍為此常態”。最終在《漁父》一文中明確抉擇:“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五、執著與逍遙
在《九章。悲回風》中,屈原為我們展示了內心的另一種聲音:“寤從容以周流兮,聊逍遙以自恃”。在《漁父》一文中,更是透過漁父這一藝術形象給我們明確展示了“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的遊戲立場。在給予明確回應,之後,還留給我們莞爾一笑的神情與“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餘音。足可饒梁三日。
可是,同樣最終是皎皎於世,最終,屈原無法只忘情於個人的逍遙,不能放任對楚國的責任感,最終離去!
糾結、掙扎、抉擇、自沉、殉國,由這些組成的的內心,經歷後的抉擇,你能不感動嗎?
《楚辭》讀後感 篇11
我很喜歡讀《楚辭》,因為它令我感動,令我陶醉。眾所周知,《詩經》以後整整三百年,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興起,中國文壇幾乎被散文的光輝籠罩著,詩歌則處於寂靜時期。打破這種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愛國詩人屈原及其後代學者宋玉。他們創作了《楚辭》,“楚辭”和《詩經》截然不同,它不是集體的歌唱,而是個人的創作;不是現實主義,而是浪漫主義,不重自然現實,而重主觀抒情,不是板滯的四言,而是靈動的雜言,不是表現的北國風光,而是秀麗的南方景象,篇章不是迴環復沓的短章,而是結構宏大的鉅製,風格不是自然純樸,而是弘博麗雅。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屈原的出現,是中國文壇的一顆新星,在他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人生當中,我讀懂了很多。
在楚國逐漸衰落、腐敗的過程中,他仍堅守著,他公正廉潔,一心為國,但卻在奸臣小人的汙衊之下得不到重用,空有滿腹才華,卻報國無門……
屈原是真正的英雄!
《楚辭》讀後感 篇12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後世通行本。
《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餘論》)。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
《楚辭》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辭的體例,有時也被成為“楚辭體”或“騷體”。“騷”,因其中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後人或謂之騷”,與因十五《國風》而稱為“風”的《詩經》相對,分別為中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鼻祖。後人也常以“風騷”代指詩歌,或以“騷人”稱呼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