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雙城記》的讀後感

狄更斯《雙城記》的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狄更斯《雙城記》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狄更斯《雙城記》的讀後感1

  上師範時,學校裡規定每個人都有讀名著名的任務,而我總覺得那些名著講的內容太深奧,很難理解;總覺得那裡面的人名太長而無法記住,所以在那個時候,雖然有任務,但我總能偷懶,以至於在師範讀的書是少之又少,但唯獨我看了令我印象最深的兩本書:《簡愛》和《雙城記》。也就這樣被書所感動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多的感受到書的魅力,也讀了越來越多的書,同時也吸取書裡越來越多的精華。現就談談《雙城記》這本書吧!

  有人說愛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小說《雙城記》中,我能感受到一種超脫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它隱藏在內心,卻無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著煎熬,為的是使它維繫的人幸福;它總是無私的付出,而不求一丁點兒的回報。這種愛在無形中上升到一個新境界,放出悽美而動人的光彩,成為了經典──引起人們對它的重新理解,帶給人們最真、最切的情感體驗。

  在《雙城記》中,我最喜歡的,也是令我最為感動的人是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他第一次出現在讀者面前就與眾不同,當貝勒滿法庭上的人若無其事地望著天花板,當觀眾由於長期的積怨盼望著一場殺人話劇上演,而他的一張字條揭穿了隱藏在案件背後的陰謀。他一出場就帶了一身憂鬱,隱去了光芒卻總是灰心、失望、冷漠、淒涼。他妥協於周圍環境,但有時卻顯得格格不入,作為律師他才華出眾,卻甘心情願躲在人後,做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彷彿親手築起了一堵牆,隔絕了自己與名、與利、與社會,默默地逗留在角落裡。他曾說:“我是個絕望了的苦力,我不關心世上任何人,也沒有任何人關心我。”

  他愛上了露西,卻不願去追求,他內心的善良使他擔心自己“難免使她痛苦、悲哀和侮辱,拖著她一起墮落。”於是他把愛情隱藏在心裡,寧可痛苦地徘徊在午夜的街口,壓抑著心中熱烈的感情和無盡的思念。他的愛是無私的,奉獻的,他滿足於偶爾看看自己心愛的人兒,他羨慕達爾內,他恨他,但在痛苦情緒糾纏中,他依舊帶著誠摯的祝福,願

  他們永遠幸福,因為“愛常常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這個表面上懶散、放縱、好貪杯的“無用之徒”,內心卻是個極崇高、極純潔的人。最後他向露西表達了愛情,那段話是我一直銘記在心的,每次讀起,都不免心中感到酸楚,如果他能多給自己一點兒信心,或許這個悲劇也不會如此的傷人。

  西德尼曼內特深沉的愛是催人淚下的,他崇高的人格是撼人心魄的。他這種崇高的情感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他最終得到了心靈的平靜,做了祭壇上的犧牲品,帶著最美的`情感告別了所愛的人,他死了嗎?不!他是愛、勇敢、反對壓迫的精靈,他以自己的方式熱烈地向時代吶喊,他會得到永生。小說以一個意外的“大團圓”收場,但是當讀者留著眼淚讀完時,卻感到無限地遺憾辛酸。

狄更斯《雙城記》的讀後感2

  狄更斯的代表作雙城記,早就聞名遐邇,尤其是第一段成為了永恆的經典,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矇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讓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下地獄——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權威們也堅持認為,不管它是好是壞,都只能用“最……”來評價它。

  這本書的雙城指的是巴黎和倫敦,我看到一半還是雲裡霧裡,看到最後階段才把線串起來,還是比較難懂的,狄更斯的文筆確實老練辛辣,思維縝密,文章多出相互呼應,確實是不錯的經典,翻譯也是絕妙,很多整齊的排比句和恰到好處的詞語,讓我想知道原著是怎麼寫的,能比翻譯還要美嗎。

  這本書講的是法國大革命時候的事,透過馬奈特醫生,達內,路西,達內,洛瑞,德發日這些小人物的經歷,講述了一個和史書上不一樣的大革命,親歷者在裡面浮浮沉沉,掙扎求生。最先是馬奈特醫生因為發現一貴族殺人和囚禁,舉報未果,反而未經審判被關押在巴黎巴士底獄,直至失去了理智,最後被放出來的時候已經精神失常,被露西帶到了倫敦生活,貴族的侄子達內也為了逃避貴族階級的驕奢淫逸而逃到倫敦,達內和露西相愛,結婚,後來達內收到了巴黎僕人的一封信,因為大革命的原因,他要被處死,希望達內能救他,達內天真的認為自己沒有壓迫過別人,不是貴族,前往巴黎救人反而被當做流亡貴族關進監獄,後來在馬奈特和露西從倫敦趕到巴黎救他,終於救出來了,卻在就出來的第二天又被關進監獄,並判了死刑,最後,卡頓,這個放浪形骸,心無大志,每天醉酒混日子的小人物,為了心愛的露西,替達內去死,並把他們一家順利的安排逃出了巴黎。

  卡頓這個人一直存在感不強,也不招人待見,但是最後沒想到能挺身而出,我覺得除了愛露西之外,是對自己對社會充滿了厭惡,想透過替死這件光榮而偉大的事,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讓自己的生命也有閃光之處,而不是隻有汙點。從這點看,卡頓是一個相當偉大的人,只是生不逢時罷了。

  法國大革命終究是底層人民的革命,他們極度仇視貴族,把幾百年來受到的欺壓化作了無窮的仇恨,對所有貴族都充滿了仇恨,不管有罪的還是無辜的,全部殺掉,只為了出一口氣,更何況有自由平等博愛這樣的遮羞布在,更加肆無忌憚,坐在椅子上看砍頭的革命女和之前坐在椅子上看砍頭的貴族女何其相似,屠龍者最終變成了龍。

狄更斯《雙城記》的讀後感3

  《雙城記》被譽為描寫法國大革命的最傑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與眾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儘管在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本身並不能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是作者敏銳的捕捉到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可以說法國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們的力量所引發的。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透過為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衝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癒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CoM

  五年後,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和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為貴族後裔而遭逮捕並判死刑,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臺。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複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後,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為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溫柔。

  憑這一斛溫柔和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臺——-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和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為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相較於代表的溫柔和愛,多法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親人慘死在代爾那的父親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終其一生為仇恨而活;為置代爾那一家於死地,無所不用其極,最後終於讓自己死於擦槍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慄,但也叫人不禁感嘆恨的力量,將本該快樂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復仇女神。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阿修羅地獄。教訓和意義不能因為歲月而被遺忘。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中獲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劇依舊會重演。兩百年後的今天,希望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