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原理》之讀後感

《化學原理》之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化學原理》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頓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只當翱翔於天際,才會感慨天之高遠;只當徜徉於深海,才會領略洋之深邃;步入阿基米德的數學天堂,便會擁有“給我一個支點,我將翹起整個地球”的宏大志向;走進門捷列夫的化學聖殿,便會生出“解析生命”偉大使命。

  “氫氦鋰鈹硼”是地球的起源;“碳氮氧氟氖”是生命的起點;“鈉鎂鋁矽磷”是繁華的伊始;“硫氯氬鉀鈣”是萬物的輪迴。崇尚自然,我們必當崇尚科學!

  化學,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從宇宙起源到地球出現;從時空變化到時代變遷;從遠古生活到現代科技,人類都在享用化學成果。

  最初知道門捷列夫是初中課本上的一幅畫像——他密密的絡腮鬍子裡彷彿住著一個個小精靈,令我好笑。在濃厚的興趣下,找到了門捷列夫的生平,也瞭解了門捷列夫的研究之路:他不分晝夜地研究著,探求元素的化學特性和它們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後將每個元素記在一張小紙卡上。他企圖在元素全部的複雜的特性裡,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堅持了下去。“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既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終於,門捷列夫擁有才能,成為了天才;終於,門捷列夫的週期表被證明出來,不斷被完善,成為人類不可缺失的科學工具。

  我喜愛化學,因為它的有趣,因為它的變化,也因它帶給我無限的思考。化學與世界、與人類的聯絡密切。農業、商業、手工業;交通、運輸、傳資訊;冶金、鍊銅、工藝品……古代的刀耕火種,正是因為桔梗燃燒的'草木灰是含鉀元素的化肥,因而沿用至今;青銅、鋼、鋁,人類千年的工業沿襲與發展,正是一次次化學工藝的革新;丹藥、火藥、燃料,改變歷史程序的重要武器。化學的好處令我們無法道清。

  然而當代中國,迷信、偏方恰如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斷送一個又一個完美的家庭,葬送一條又一條鮮活的生命。21世紀是科學的殿堂,殿堂門口的雅典娜的塑像代表的可不是希臘神話了,而是代表科學的精神——智慧與勇敢。智慧著發現,勇敢著堅持;殿堂的門柱上不再是人獸鬥角場,而是‘科學沙龍’上,人們開啟新思潮的記錄,記錄著一個又一個不朽的神奇。還有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衝破了時間、空間限制的蒸汽機改良,紡紗機;第2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應用電燈、內燃機;第三次工業革命資訊科技的普及,計算機的面向全人類……都在殿堂內一一展示著,科學化,現代化,舒適化,這是理想家園的典範!

  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也說過,評價事物應一分為二。

  21世紀的科學普及也給人們帶來了莫大的災難。從新增劑到塑化劑,又有最近的西瓜膨脹,這是多麼恐怖的事件。網路上有這樣的戲言,‘拍扁一箇中國人,就是一張元素週期表’,拜讀之後不禁莞爾,然而過後又是深思:曾經那句‘為子孫留下一片淨土’難道應替換為‘為子孫留下一片乾淨的麵包’了嗎?

  不應該是這樣的。人類的智慧應該用於科學,科學的智慧也應該用於人類!當生命成了實驗品,我們不應反省些什麼嗎?

  從自然到人,都是一樣的存在,而道德又何嘗不是呢。每顆心都是原子、粒子、分子,只有聯合起來才是一個整體,構成最完美的世界。

  當《舌尖上的中國》為人熟知,人們看到了特色美食,看到了山珍海味,可是,並沒有看到現今的產品幾乎都是含著防腐劑、保鮮劑、著色劑之流的東西了。

  我喜歡科技,它讓我心靈手巧。我喜歡地理,它讓我足不出戶,遊遍世界;我喜歡生物,它讓我明白物種起源到人類的懷胎十月;我喜歡化學,它讓我成為‘魔術師’,為人生著色……而我最喜愛的化學,不僅是因為它讓我瞭解生活中的常識與原理,更讓我有了做人的體悟。

  內心的品格,極為重要。心術不正者會受到夥伴的唾棄:“勿以惡小而為之”,歪曲的信念會使人走上歧路;品行高尚者會得到世人的尊敬:“人的一生在於奉獻”,正直的心靈會引人進入天堂。用規範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生活,用高潔無瑕的科學品質對待人生,用科學鑄就成長,用科學引領風尚。

  再次聆聽化學之音:“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硫氯氬鉀鈣”碰觸生命之章,點亮生活之光,唱響前方之路。

  我要將化學裝進揹包,帶上它,一起旅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