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宋·張元雪有感

讀宋·張元雪有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宋·張元雪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無須鉅作宏篇,一則精簡雅文便可令人浸溢在時光剪影中。而洪邁的《容齋隨筆》確是最合適不過的,恰巧讀到卷第十一中“記張元事”時,雖後世對其有詬病之言,但洪邁卻以“張、吳在夏國,然後舉事,不應韓、範作帥日尚猶在關中,豈非記其歲時先後不審乎?”表示質疑,暫且不對其人其事作何評議,但其中記載了一首未見發行本的寫雪,讀罷一股內心無法言語的燃情油然而生,隨著窗外的零星之雪飄向遠方。

  雪是文學作品中被賦予最具隱喻之態的意象之物,猶如多面又多情的精靈仙子,總以不同的幻化形態寄寓不同的情感,不禁令人漫天遐思作飛花。因而收於文人筆端的冬天之景中最富詩情畫意的莫過於雪了。沒有了雪,便沒有了那粉裝玉砌的靜美世界!

  殊不知,雪既可有黃庭堅“風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開頃刻花”的婀娜秀美;亦或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靜默傷美;終不及張元此詩中“戰死玉龍三十萬,敗鱗風捲滿天飛”的熾烈壯美。

  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慷慨激昂的,廖廖四句便將一場殘酷的戰鬥描繪得出神入化。張元是宋朝南渡詩人之一,曾向江西詩派學習句法,推崇黃庭堅“點化金丹手段”,又反對因襲守舊,所以他的詩又不象江西詩派的生硬艱澀。起句氣勢非凡,活脫地刻畫了五個英雄仗劍凜然的英姿,一個“決”字實則自然道出了詩人身上的決然浩氣。第二句暗含隱喻之筆,當時北宋和南宋以黃河為界,詩人主張積極抗金的,認為“議和其禍胎,割地亦覆轍”(《建炎感事》),雖一生創作不多,但都充滿了憤世愛國之殤。因而此句何嘗不是詩人內心“直搗黃龍”的.真實寫照?

  而三、四句被看作是神來之筆。若不看詩題,很難想象得到是寫雪,這與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著異曲同工之妙。雖不著“雪”字,卻想象奇絕,將漫天飛雪比作被“五丁”戰敗的三百萬條白龍脫落的片片鱗甲,何等的壯烈!何等的快意!與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所描繪的殷紅凝重的悲壯場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以致毛澤東主席在《念奴嬌?崑崙》中也化用了這兩句——“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來表達偉人翻越崑崙,獲得最後長征勝利,並期望最後贏得世界的博大胸襟。

  本詩汪洋恣肆,託物言志。借寫雪來表達心中戰死沙場的報國之志,隱射出詩人壯懷激烈的愛國豪情。全詩浪漫恣意,一氣呵成。以奇崛恢宏的想象之筆營造了氣勢如虹的悲壯意境,四句之間自然銜接,不留贅筆,作者將滿腔的赤誠之心傾洩筆端,猶如低迷孱弱的南宋詩風裡的一股清流,注入了充滿鮮活的力量與非凡的魅力。

  偏愛這首詩,不僅是因為還沒人寫過賞析,更重要的是,讀之不覺死水般的心攪起了層層漣漪,恍如重新點燃起了曾經的內心激情。當然也希望能以此送給那些生活在底層或在學習上艱難跋涉的孩子們,這也不禁讓我想起曾看到過作家丁立梅寫的一篇小說《掌心化雪》,其中最後一句“溫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們卑微的心靈”,讀後令人思緒良久。為人師者,能將最美的詩詞教給孩子,激起生活的信心,便是最大的幸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