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讀後感

《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這個假期裡,按照學校的要求學習了《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一開始不以為然,可看著看著就放不下了。該書全面、詳盡的對教育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詮釋。

  首先,從事教育者包括家長都可以用“陶匠”和“園丁”兩種不同的角色來加以說明。選擇以“陶匠”作為理念的.教育者,希望“塑造”他的學生,他會插手學生的成長,對學生加以限制、要求,要求學生守紀律,併為學生創造自主的空間,讓學生為獨立做好準備。也就是說,他要強迫學生獨立自主、取得自由。以“園丁”為方針的教育者,著重的則是:年輕人需要良好的成長條件,所以支援他多於要求他,較少干涉學生的成長,相信學生自己會守紀律,也就是說,不太需要強制及權威。

  教育本身並不是一個機械化的工程,沒有任何一個教育模式可以完美地套用到所有孩子的身上。教育,是種種對立之間永無休止的相互拉扯消長,父母、師長在許多對立的兩極之間,尋找合適的平衡點。該管教引導還是該放任成長;一視同仁或因材施教;紀律還是愛;堅持原則還是殷切關懷;該強制孩子還是信任孩子。取得平衡點不是去計算,而是加以整合,因為這些對立面缺一不可,要建立起真正的教育,就得把這些對立的元素成功整合起來。

  我的孩子和大多數的孩子一樣,夢想著自由,希望能獲准按照自己的意思做或不做。他們渴望一種沒有規則、禁令與斥責的生活,他們的“自由”就是“不受拘束。”本書作者認為:能成功走向自由之路的,一定是準備好服從,學會放棄,然後逐步找到自律、找到自我的人。反過來說,一個孩子如果還沒做到自律,他就不會有自由。當孩子繼續反抗著說“我要自由”時,我就會要求他,什麼時候不再偷偷摸摸看電視、玩電腦了,作業不再拖拉、能按時完成,不用我催你了,我就不會這樣時時管著你、時時“監視”你了,你就會得到自由。

  孩子們常常將“自由”與“獨立”混為一談。他們以為拒絕順服於權威,覺得“不受”管束,就是“自由”了。家長們一定要明白:如果給予孩子們太大的空間,有時候反而會讓他們感覺迷茫。就好像不交給他任何東西,將其在丟在一個黑暗的原始森林當中一樣,他們對於身邊的一切都無所知,這樣怎麼能夠獨立面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