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感悟

數學教學感悟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隨著經歷的不同,而對某些事或人有不同的感悟,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這些感悟,想法都記錄下來。你知道寫感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教學感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教學感悟1

  一、課堂上老師的主導地位不能丟

  新課程強調發揮學生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但其實,新教材的內容更要求教師對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難點,能很好地啟發學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自己看書探究,尤其是我們農村初中學生,他們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教師更要講得精,更要善於引導,放手之前要先看學生的水平如何。比如現在我教的有兩個ab班的學生,a班的同學很活躍,設定問題就不能太放手否則課堂就會成為菜市場,毫無章法;而b班的學生比較安靜,我們得讓他們有話講,適當地設定幽默環節否則課堂就會成為一潭死水,毫無生機;比較理想的教法是老師一定要擔好引導者的“職責”,引導思維活躍的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式,而對於沉悶的課堂,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我經常採用各種提問方式去激發學生表現慾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成為一名教師,光有愛心還遠遠不夠,愛心只是是作好稱職老師教好書的前提。所謂“身正為範,學高為師”,要作一個好老師,不僅要能得學生心,還要在各方面都能在學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無論是工作還是學識上都應該讓學生佩服,這樣學生才會對你產生信任感,才會甘心聽從你的教導,才會喜歡上你的課。老師對學生的承諾一定要做到,比如學生那裡收繳到的一些小物品,一定要在承諾的時間內歸還,否則在學生心中的信任度就會大打折扣,學生對老師沒有信任感後,無論你實施的什麼制度和提出的建議,學生會容易產生抵抗情緒,管理和教學工作就很難開展。

  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和課堂管理

  備課既注重知識的落實,也努力培養學生的興趣。上課前儘可能地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去”,這樣在時間的支配和知識上的引導,我們都能盡在掌握。上課過程中重視啟發學生思維,我經常讓學生做到“三動”既多動腦、動口,動筆,拿著筆上課,改掉部分學生把手放在口袋裡上課的不良習慣,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違紀,應親自參與管理,不能一味地推給班主任,否則威信只會建立在班主任那裡,次數多了,學生只會厭煩你。

  四、學生的作業檢查要落實

  除了每天上交的作業紙作業以外,對於練習冊和一些輔導作業,檢查任務就交給小組長和科代表,我在班上成立了數學興趣小組,確定小組長,由小組長來檢查,小組長的作業由科代表來檢查。

數學教學感悟2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當我們課後反思的時候,總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而我們的教學藝術水平正是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適應、學習與發展的核心手段。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更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反思。

  一、加強教學問題情境的反思

  人的思維始於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關係,用產生於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為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作好鋪墊。由此支援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辦法解決問題。

  創設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的問題情境,能造成學生的認知衝突,可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使學生迅速沉浸於自主探究,欲罷不能的境地,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問題情境要放在學生跳起來夠得著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跳起來主動“摘果”。

  二、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學用結合的反思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反思數學背景的現實性和“數學化”,必須以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為問題背景,讓學生從具體問題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歸納出變化規律,並能用數學符號表示,最終解決實際問題。

  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貼近生活,聯絡實際,又要靠近課本,使學生有興趣、有能力去嘗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這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親近感。

  教學中,要善於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科學地設計探究性問題,誘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從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加強學生對學數學的反思。要使學生體會到日常生活中隱含著豐富多彩的數學知識,學的是有價值的數學,要求學生時刻關注生活,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理論聯絡實際、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並將所學數學知識具體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三、加強數學知識的形成和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的確,思維往往從人的動作、參與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包括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知識去說明,用數學的方式去分析,用數學的思想去處理這四個方面的意識。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動手操作,教學中,要重視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學生決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讓學生體驗數學結論的來歷,在操作過程中獲取解決問題的經驗。例如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四、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的反思,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實際行動。”圍繞問題情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在過程中開發學生的智慧,展示全體學生的個性、創造性、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自我創新的重要環節,是主體參與教學的基礎。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透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開放性問題的訓練,儘可能給學生創設適當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展開研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中設計的討論題,教師要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既能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活動質量。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的自覺衝動,不斷反思,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後知困。”不斷髮現一個個陌生的我,從而促使自己不斷求學求教,書海尋寶。學習反思的過程也是教師人生不斷輝煌的過程。教學反思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的新方式。

數學教學感悟3

  學期過去了,本人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繼續推進“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程標準走進教師的心,進入課堂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對每位數學教師都是一種挑戰,是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學段培訓,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本學期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教育教學改革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緊扣新課程標準,和“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以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實實在在的研究,課後的反思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教學要呈現開放性,突破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態勢中。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興趣的形成、知識的獲得、應用瞭然於心。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數學結論的獲得,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

  綜合起來看這次教學活動兼顧到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和諧統一,而這些都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斷修煉,提高文化水平與做人境界,這將是一個長期而非常有價值的努力過程。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 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三、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以定性為主的評語,是學生與老師的一次情感交流,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應該繼續努力。

  四、抓實常規,保證教育教學任務全面完成。

  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強化管理,進一步規範教學行為,併力求常規與創新的有機結合,促進教師嚴謹、紮實、高效、科學的良好教風及學生嚴肅、勤奮、求真、善問的良好學風的形成。

  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詢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數學教學感悟4

  11月28日,在鎮錄播室我執教了四年級數學《商的變化規律》

  這節課。對於我來說,走上這個講臺就是一段不尋常的教學經歷。

  回想備課時,為了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我一次次查閱備課資料、上網搜尋名師影片。又有多少個夜晚我徹夜難眠,為了課件製作的更完美而苦思與冥想。幾經試課的磨礪,我對課程的理解更加深刻。當一切準備就緒,站在錄播室講臺上的那一刻,我心中的底氣竟然意外的壓住了翻騰的忐忑。於是,課程在預設中順暢的推進,我暗自慶幸自己的嚴密設計、有條不紊。但是,我發現課堂上學生燦爛的笑容和按捺不住的激情卻很少閃現。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堂,為什麼會深沉的如此令人窒息?孩子的“天性”哪裡去了?這樣的疑惑一時之間在我心頭盤旋,揮之而不去。

  也許是機緣巧合,晚上在工作室群裡我看到了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的訪談影片《好吃又營養的數學大餐》。當我細心聆聽了吳老師舉例商不變的性質的情境創設時,我茅塞頓開。回看我關於商不變性質探究時的教學設計:

  “請你計算下面算式,並仔細觀察它們的被除數、除數、商,你有什麼發現?”

  6÷3

  60÷30

  600÷300

  6000÷3000

  之後,我引導學生繼而發現商不變的規律,從而理解其性質。

  我們再來看一下吳老師的設計:

  《猴王分桃子的故事》

  花果山那裡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那裡住著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說:“小猴子們,我給你們分桃子了。給你6個桃子,你們3只小猴去分吧!”這隻小猴想了想,它才得到幾個桃啊?2個。如果平均分,我只能得到2個桃子。小猴說:“不行啊,大王你能不能多給我們點兒啊?”大王說,那好吧!我給你們60個桃,你們30只小猴去分怎樣啊?這隻小猴得寸進尺,撓撓頭皮衝著大王說,大王開恩啊!你能不能再多給我們點兒啊?這時候,大王一拍桌子顯示出慷慨大度的樣子說:“那好吧!我給你們600個桃子,你們300只小猴去分,你總該滿意了吧!”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後都在大笑。誰的笑是聰明的一笑?為什麼?吳老師創設的情境極大的激發了孩子的熱情,她巧妙而自然的將6÷2、60÷20、600÷200的式子蘊含於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之中。

  故事結束後,吳老師並沒有“命令”學生列算式,計算、發現。然而,學生卻在自發的做著這些必須的事。學生的這些探究活動源自於他們的興趣需要。換個角度看,學生的興奮點剛好切合了數學學習的需要。吳老師的智慧之處正是把學生的數學學習無痕融合於鮮活的場景之中。對比自己的課堂,我頓時意識到:數學本身就是有趣味性在其中的,數學學習本就應該和學生的認知相聯絡的。我卻把數學從鮮活有趣的生活中抽離,使其僅僅以枯燥的數字形式呈現。試想:讓學生站在冰冷的數字面前研究數學怎會興致盎然?

數學教學感悟5

  上完這節課,從學生上課情況、作業等多方面發現,本節課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為此,本人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從內容設計、新課標理念、教法等幾個方面作了如下的反思:

  1、流暢的教學設計、精心的內容編排、巧妙的時間運用是上好一節新課標理念下的新授課的大前提。

  要開展多元化的探究活動,要學生在合作探索中體現和發現新知識,就必須在有限的40分鐘時間裡儘可能擠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動手、動口、思考和嘗試的機會.因此,整個新授課的教學設計必須很流暢,教學內容與練習的選取必須銜接連貫,不允許有任何時間上的點滴浪費.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透過創設情景、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探究新知等教學環節。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重視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合理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讓學生在動中學。

  2、能否以探究活動的形式,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發現和體驗新知識是上好一節新課標理念下的新授課的關鍵。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去。這一節課學生已透過旋轉操作的探究方式發現平行四邊形是一箇中心對稱圖形,進而探索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鄰角互補”等特徵,對平行四邊形有關邊和角方面的性質有較深的理解。與此同時,學生也對旋轉操作的步驟和要領有了一定的認識,以此為基礎,既能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操作能力,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的合作探究要取得成效,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和促進。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扮演一個參與者與促進者相結合的角色,加入學生中去,與學生們一起共同去探求和發現新知識,但這個參與者並不能只為參與而參與,他必須在參與者們產生誤解或迷惑的時候提供正確的指引,促進參與者們朝著同一的、正確的方向邁進.而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此時就要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新課標理念下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檢查每一位學生的練習質量,對不足者及時輔導,較大問題及時在課堂上反饋,好讓全班同學加以注意,提高警惕。

  學生獲得新知識後,接下來當然是要鞏固了,我安排了一組靈活應用:安排順序:練一練,例1,做一做,試一試,鞏固與提高,拓展與延伸.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後的一點反思,以及對新課標理念下的新授課教學的一點個人看法.然而,怎樣才能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新課標理念下的新授課教學,這有賴於我們全體數學教學工作者透過不懈的努力,攜手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數學教學感悟6

  我校是一所以藝術教育而在整個鄂西北地區享有盛名的普通高中,每年高三畢業的藝術生在美術、音樂、傳媒等各類藝考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同時文化課成績的上線率也達到了100%,做為一名多年來擔任我校藝術班教學的數學教師,我認為佔提高藝術生文化分空間最大的一科——數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地位!藝術生數學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弱,為他們量身定製好的教學方法,是藝術生能接受數學,進而學好數學的關鍵。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我就如何做好高中藝術生的數學複習談幾點認識。

  一、適當地整合教材,避難就簡 由於藝術生高考文化要求相對純文化生還是要低一點,而且由於藝術生自身特點,也很難把高中數學所有知識點學得很好。所以教師不如研究教材和考綱,適度地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我們沒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譬如我們可以以三角恆等變換、向量的數量積等幾個結合藝術生知識基礎可以學好的考點重點教學。有的就可以降低難度教學。比如等差數列、等比數列,可以降低函式方面相關考查要求。精心設計好每一份練習題(因為沒有哪份資料完全適合我們的學生),以保證學生集中精力學好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當然數學的知識都是相互關聯的,不可能捨棄部分知識點,但這樣有重點的複習,可以讓藝術生較少地受到數學學習信心方面的打擊,又能有效地幫他們抓牢高考中的得分點。

  二、適度地拉長坡度,多層次設計教學過程

  藝術生的基礎薄弱,能力較差,所以應該從他們的知識體系出發,低起點、小坡度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降低理解的難度。教學內容和目標分解為若干個相互關聯的子專案標,然後設計成多層次的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難,坡度較小、層次分明。如問題情境應該較多地利用具體感性材料,可以“減少”抽象性,從而降低理解的難度。教學定義、定理時從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充分利用化歸思想,化新為舊、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或透過平移等手段化靜為動,或透過換元法降次或減元。例如,在進行求函式y=Asin(ωx+φ)的單調區間、對稱軸、對稱中心等的教學時,引入換元法,化為y=sinx的相關問題,就比讓他們直接用整體代換的思想更容易操作。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由於很多學藝術的學生散慢的學習習慣已經養成,常常不能持之以恆。加之多數學生對自己不正確的知覺可能會導致其不能積極地完成作業,不去努力參與學習活動。因此幫助為學生樹立現實的、具體的、可達到的目標,及制定計劃以實現目標。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等是一開始就要做的事。

  另外,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就算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但新舊知識往往聯絡不上,孤立地貯存在頭腦中,出現掌握不牢的現象。為了避免學生學習時的盲目思考,消除學生由於無效思維造成的倦怠情緒,要注重啟發,細心引導,讓學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去判斷推理,逐步讓他們將已有的知識形成網路,並讓他們習得類比、歸納、總結等基本的數學方法。 四、注重師生情感交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師生情感交流是培養學生對數學興趣的基礎。情感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與心理體驗。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為教學創設良好的氛圍,課堂上,應精神飽滿、樂觀豁達、熱情幽默、張弛有度,這可讓學生受到感染,自信地對待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內動力,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學中注意編選內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應用性,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利用數學學科的表象美、知識結構內在的邏輯美、數學語言的簡潔美、思想方法的奇異美等,來激發藝術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注重學法指導,加強個別化輔導,做到有的放矢

  個別輔導可以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對其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是對學生進行幫助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造成學習成績差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學習不得法,也是一個主要原因。有的思維不靈活,不會進行預習、複習,聽課時不知道怎樣抓重點、難點,不會記簡要的筆記,上課時跟不上。有的是思想問題。透過個別輔導可以從心理上和學習上幫助他們解決一定的困難,從而提高其成就動機。同時結合數學課的特點,隨時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如指導學生怎樣提高聽課效率、怎樣進行預習和複習、怎樣自學、怎樣培養數學能力等。在備課時不僅備教材,更重要的是立足於學生的思維,仔細揣摩他們學習的心理,努力體察學生可能發生的困惑和錯誤之處,做到未雨綢繆,估計在先;其次在課堂上要隨時從學生的神態、表情中觀察、揣摩,儘可能地掌握學生的思維進展程度,並作出相應的對策。如在複習集合的運算時,學生對交集和並集的符號總是弄錯,當他們弄明白兩個概念後,讓他們記住“交”與“並”兩個字的誇張的寫法,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記。或注意聯合國的英文縮寫”UN”中的'“U”的含義。也可知道並集的意思.。總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六、不斷反覆,螺旋式是上升

  由於知識的學習和複習幾乎是同時進行,不可能一步到位地達到某一高度,或為了鞏固複習過的內容等都需要有一定次數的反覆。藝術生底子本身薄弱,學習能力較差,理解知識較慢,且易於遺忘,因此有時需要不止一次的反覆才能習得一定的技能。但這個反覆不是純粹的重複,而是呈螺旋式地上升。反覆的時間不一定是連續的,但要遵循認知規律。一般在一週內一定反覆一次,當然也可設計於與其它知識的聯絡中,不定時地鞏固。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感悟,因為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因素很多,所有策略最後取得的效果如何乃是一個變數。一切的幫助和激勵都要透過學生自己才能起作用。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法無定法,畢竟適合自己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我們每個一線的數學教師都可以根據身邊藝術生的實際情況在工作實踐中進行探索、總結,總能找到對自己學生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他們學數學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效率,讓他們能學得會數學,進而把藝術生整體的數學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師平時還應該多與學生交流,在生活中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在教學中付出自己更多的耐心,獲得學生的信任與愛戴,構建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往往在充滿師生之間彼此互信的良好氛圍下,“教與學”就會做得更為有效。真心的為學生付出,努力的傳授知識,再透過合適的教學方法,相信我們定會在藝術生的數學教學上開闢出一條陽光大道!

數學教學感悟7

  一.教師應轉換角色,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透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二.教師應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的教材中,許多小標題都是以疑問的方式出現的,如:“數怎麼不夠用了?”“能追上小明嗎?”“媽媽為你辦教育儲蓄”等等,非常有趣,富有挑戰性,很適合學生的胃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認真閱讀教材,理解教材意圖,特別是在創設情景時不能隨隨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這樣容易流於形式。教師在情景創設時,目的性要強,要選取有特色,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的素材來創設情景,這樣才能達到創設情景的目的。

  例如:我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方”時,是這樣設定教學情景的,將“有理數的乘方”的“讀一讀”中一個有趣的故事“棋盤上的學問”安排在新課前,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時,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為“國王的國庫裡有這麼多米嗎?”,問題一提出,教室裡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三三兩兩在討論,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還有的睜著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著教師的答案,這時教師抓住時機進行引導,等我們學了這一節的內容後,大家自然就明白“國王的國庫裡到底有沒有這麼多米了”,這樣從教學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慾。

  三.教師應提供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探索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學生教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因此,課堂上,教師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自主探究與合作的習慣,在課堂上還要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給學生思考、合作與交流,讓學生有表現自已才幹的機會。

  例如:在教“字母表示什麼?”這個問題時,我先佈置學生每個小組在課前準備好一盒火柴,上課時教師用小黑板展示圖,然後學生小組合作,用火柴棍仿照教師的圖形進行拼圖,並回答問題:

  1 、搭1個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搭2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3個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出來的?

  2 、搭10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出來的?

  3 、搭100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出來的?

  4 、搭x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根據你的計算方法,搭2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這樣,透過學生大膽的嘗試,歸納得出多種不同的方法表示搭x個正方形的代數式,效果很好,出乎教師的預料,從這一點說明,學生的潛力是可以挖掘的,關鍵的問題是看我們教師願不願去開發。

  四.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透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同時,新教材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選用。對於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

  五.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提供更為豐富的數學學習資源。

  例如對“展開與摺疊”、“截一個幾何體”的教學,我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以豐富學生感知認識的途徑,促使他們更加樂意接近數學,理解數學,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成功。

  近幾年來在各市中考中突出的體現是:題目新,閱讀量大,給出實際問題讓學生建立數學模型,而這類問題又恰恰是學生難於掌握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進行大膽的嘗試,要不斷的總結經驗,完善自我,揚長避短,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數學教學感悟8

  摘 要:一、問題教學法的概念 問題教學法是指透過問題為載體,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慾望,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養成積極主動的好習慣,高中時期正是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變化的時期,正確合理的引導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思維的根源是問題

  關鍵詞:高中數學論文

  一、問題教學法的概念

  問題教學法是指透過問題為載體,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慾望,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養成積極主動的好習慣,高中時期正是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變化的時期,正確合理的引導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思維的根源是問題。在數學學科這種思維的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有效應用能夠活躍高中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及探究學習問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促使高中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也保障了高中數學教學的質量。

  問題教學法創新了教學模式,合理的運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探究精神,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實踐

  1.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教學的有效應用少不了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合理地創設問題情境可以透過以下兩種方式:

  (1)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絡點建立情境。高中學生的學習內容都是由淺入深,從簡單慢慢變為複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在自身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透過教師的引導來獲得更多的數學知識。因此,在對新知識進行講解時,有效地結合學生自身的舊知識,提出一些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問題,能夠有效增添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對複雜的新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

  (2)透過多媒體裝置建立情境,數學學科的知識相對比較抽象,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一時難以領悟其中的內容,而多媒體裝置的運用,透過文字、影象、聲像以及畫面相結合,用生動的方式提出複雜的問題,能夠增添課堂學習的樂趣,也能激發高中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形象生動地將知識傳遞給每一位學生,也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感官,促使學生對課堂知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2.變化式的教學

  為滿足新課改的要求,變化式教學創新了高中數學教學方式,主要是指教師在相同的教學條件下,對學生提問的命題條件及命題結論做出適當的改變,促使學生在自身的知識基礎上對這些問題再進行思考與探究,從而鍛鍊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地帶領和指導高中學生,進而保證問題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

  3.建立具有探究性的問題

  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一般適合在課堂結束時對學生提出,讓高中學生在數學課後自行分組進行討論,能夠有效地活躍高中學生的思維,促進高中學生更加積極地思考問題、處理問題,使高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不斷地得到最佳化,進而提升數學學習的成果。

  三、問題教學法的實踐感悟

  1.數學教師要把握適當的提問時機

  實驗表明,教師在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時,對學生進行科學正確的引導,能夠促使課堂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適當的時間結合數學知識,提出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並加以正確的引導,對激發學生的思維邏輯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

  2.教師需接受學生之間的差異

  高中學生的數學水平各有不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基礎,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來進行問題的設計,從而促使全體學生共同努力、共同進步。

  3.教師需明確問題的設計要求

  在整個問題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始,解決問題為結束,注重培養高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出的問題需具有新意及吸引力。教師根據高中數學教材中的內容,找出具有新穎的材料,引發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高中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2)問題需切合實際,具有針對性。教師需根據數學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數學水平,來設計難度適中且具有實際含義的問題,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激發高中學生的內在潛能,促使高中學生能夠利用實際知識更好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更充分地掌握數學學習知識。

  4.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增強學生自行提問題的理念,營造輕鬆愉悅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並引導其深入探究,且積極自主地解決問題,有效地鍛鍊高中學生的思維邏輯以及創新能力。

  由此看來,對高中數學實施問題教學法,能夠調動學生的自主積極性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以及思維創造性,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問題教學模式下,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由表達能力,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促使學生擺脫以往被迫的學習狀態,化被動為主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與探究當中,也能從很大程度上提升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數學教學感悟9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已不侷限於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認識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習得數學的基本思維方法,體驗解題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智力目標與發展目標的平衡和諧整合,在知識獲取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新課程強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為特徵的學習方式。教學活動是以教材為中心的師生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相互作用,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創新意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育改革中,教師是關鍵,學生是主體。同時,教師能力的提高和學生能力的提高也在實踐中逐漸確立。可見,師生要想發展,就必須將實踐與探究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促進師生髮展、提高能力的過程,而反思則是將二者有效結合。那麼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實現師生互動的反思模式建構呢?

  1、在課堂上做簡短的筆記。

  目前,教師與學生交談、傾聽已經成為最常見的教學方法。聽力不足以讓學生反思教學內容。要反思,必須有內容。因此,學生應該首先在課堂上做簡短的筆記。課堂上的簡短筆記為學生提供了反思的基礎。學生也可以從課堂上的簡短筆記中更好地體驗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學生的學習活動已經成為有針對性和戰略性的行為,可以鼓勵教師和學生開展探索和研究活動。有利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經驗,提高創造力,所以課堂上的簡短筆記是學生反思的重要環節。

  2、指導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開展反思性學習的主要渠道。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方向和角度進行反思性學習。學生對實踐的反思可以反思自己的理解,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和課堂上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多問為什麼?也可以是聯絡別人的做法,引發對自己行為的比較反思。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類似的比較,達到‘一旦爬到山頂,就會看到,其他的山都在天空下顯得矮矮的’的境界。它也可以是一種生活

  現象,或是周圍的一種思潮的分析評價,此外學生的反思還何以是階段性的,如:一節課尾聲時,讓學生進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這節課都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當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週反思一下自己的進步和不足等等。具體有以下五種方法:

  ①在解決問題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題是學習數學的必經之路,學生解決問題時,往往缺乏對解題過程的反思,沒有對解題過程進行提煉和概括,只是為完成任務而解題,導致解題質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整理思維過程,確定解題關鍵,回顧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方法,使解題的過程清晰、思維條理化、精確化和概括化。②在集體討論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動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維發展的基礎"。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所以認識相對有限。學生透過集體討論和交流,可以瞭解同伴的理解,有利於豐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增強遷移能力。概念形成的關鍵是重視意義建構過程,而不僅僅是單調記憶,所以要注重引導學生透過集體討論、爭辯,來促進個人反思,實現自我創新。③在回顧知識獲取時反思,提煉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比較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透過操作實踐、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其實,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景來決定解題方法,這種方法受具體情景制約的,如果不對它進行提煉、概括,那麼它的適用範圍就有侷限,不易產生遷移。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獲取知識後反思學習過程,引導他們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分析具體解答中包含的數學基本方法,並對具體的方法進行再加工,從中提煉出應用範圍廣泛的數學思想。④在分析解題方法中反思,體驗優勢:學生在解題時往往滿足於做出題目,而對自己的解題方法的優劣卻從來不加評價,作業中經常出現解題過程單一、思路狹窄、解法陳舊、邏輯混亂、敘述冗長、主次不分等不足,這是學生思維過程缺乏靈活性、批判性的表現,也是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方法的優劣,最佳化解題過程,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透過這一評價過程,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朝著多開端、靈活、精細和新穎的方向發展,在對問題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學生形成一個系統性強、相互聯絡的數學認知結構。⑤在尋找錯誤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時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視對結論的反思,滿足於一知半解,這是造成作業錯誤的重要原因。結果常常出現不符合實際,資料出錯等現象,特別是一些"隱性錯誤"發生頻率更高。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角度來剖析作業錯誤的原因,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機會,使學生在糾正作業錯誤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理解基本概念,指導學生自覺地檢驗結果,培養他們的反思能力。

  3、從課後學習情況的反思及作業情況的自我反思中加強反思能力的培養。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抽些時間回顧所學的內容,摸索知識之間的一些規律和自己在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在作業中也要認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後的作業,並要求學生仔細分析自己的對題和錯題,寫下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還可以寫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創新。

  4、幫助學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經常引導學生反思時,如每次只是這樣簡單地做一做,學生很快就會有厭煩情緒,這就需要我們在每次引導學生這樣做的時候,給與其大量的鼓勵、啟示和評價,讓學生體會到自己這樣做的好處,使他們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得到激勵和啟示,並在後面的學習中獲得成功。如:在平時,每次引導學生反思時,我都會大力表揚那些思考認真的同學,對一些同學能在反思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的,就引導大家都向他學習。我經常對學生說: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況下比以往有所進步,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麼這個學生就是一個勇士了,因為他已能戰勝困難,獲得勝利了。讓孩子們感到自己在不斷地反思後,能夠不斷地成功,能夠經常地、認真地反思,那麼學生就會在反思中真正領悟生活和學習的思想、方法,最佳化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數學教學感悟10

  透過近一年多的小組合作教學,本人感受很深,現在簡單總結一下:

  1.分配學習任務。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什麼,怎樣完成任務,評價的標準是什麼。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透過創設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善於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

  2.合作探究。每個小組明確了學習任務之後,各組根據任務分工進入合作探究階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並注意觀察學生學習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要讓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也要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此外,老師還應該充分信任學生,相信他們能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和空間進行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讓每個小組的報告員代表本組向全班進行學習成果彙報,瞭解每個小組學習的情況,同時注意瞭解每個小組學習有困難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於每個小組提出的疑問,可以請其他小組介紹解決辦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師預先設計好問題要有交流的焦點,交流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爭議性。交流的問題,如果沒有深度,則議論不開;如果沒有爭議性,則議論時也無法有效地展開。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透過交流使得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對此問題不理解的學生得到理解。其實這就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要說交流的是難點問題,是最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每個人的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然後才能談到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以上就是我對課堂教學上的一點體會,一點心得。

數學教學感悟11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多媒體軟體及硬體教學不斷最佳化,我們的資訊容量和教學效率也隨之不斷地提高。但是它和任何事物一樣具有兩重性,我們在恰當利用它的優勢時,同時也盲目地摒棄了一些傳統教學中值得繼承的東西,如讓學生板演這一樸實而又有實效的教學環節已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實物投影儀將結果展示給學生。就學生板演而言,我認為它有以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有利於部分學生得到鍛鍊的機會,提高膽量和自信心。

  每次新課結束後,讓學生到前面演板時,很多學生都很積極,跟上課提問時的氣氛完全不同,沒有提到的同學會時常不高興。通常,我會叫一部分性格內向膽小或基礎不太好的同學來演板,當他們做對時老師的鼓勵無疑給了他們很多自信和喜悅,做錯了在老師講解時他們會特別注意聽取錯誤的原因。因此演板對不少同學來說是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和機會,所以他們也特別珍惜。

  二.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和思維過程

  學生在板演時,對某一知識點掌握得如何,如優生在板演時的獨創思維方式,學困生出現錯誤或做不下去的時候,老師和學生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學生的板演,讓師生真實、客觀、及時地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是實物投影不可比擬的。

  三。有助於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結構和思路

  通常每節課我都會叫至少四名同學來演板,根據同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如果出錯的機會比較多的話,那就說明這節課的教學還存在有不足之處,要及時發現問題作出調整補充,甚至再練習鞏固。這樣,同學們對於普遍存在的錯誤就會高度警惕,在以後的練習中現出錯的機會就會減少,對知識的鞏固掌握也更牢固。

  四。有利於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每次讓學生板演時,學生的積極性都比較高,興趣也較為濃厚,尤其是當一部分學困生做對題目時,更是歡歡喜喜,這對他今後的上課聽講和學習都會有極好的促進作用:更會注意觀察其他板演學生的解題方法與自己有什麼不同,產生了哪些錯誤,怎麼解決等等。

  雖然每次只有幾個學生在板演,但其他同學都在用眼觀察,用腦去分析思考,同時再用手去演算驗證,這個效果遠比實物投影更具體更全面。所以演板是師生間、生生間近距離的思維的碰撞,不但不能丟棄,還要繼續繼承和發揚!

數學教學感悟12

  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我們整個的數學課堂,因為有了它,課堂開放了,教師與學生的親和力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廣了,學得活了,學習興趣濃了。但看到這些變化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要反問一下自己:我的課堂真正改善了嗎?

  案例1:強扭的瓜不甜——方法一定要多樣化嗎?

  片段:這裡介紹一位老師在處理演算法多樣化時的一個教學片段:(教材背景介紹: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21頁“千以內數比較大小”,教材在編排上,已考慮到了演算法多樣化,因此,呈現了多種比較方法。)

  情景匯入後,教師問:312和285比,哪個大?你是怎麼比的?小組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後)師:彙報一下你們交流的結果。

  生1:我們小組是這樣比的,百位和百位比,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

  生2:我們也是這樣比的,312的百位上是3,而285百位上是2,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

  師:還有不同方法嗎?

  (下面沒有學生舉手。)教師著急了,就開始啟發學生:小朋友們想一想,我們在數數時是怎麼數的?

  (學生不理解)教師補充:先數哪一個數?

  終於有一個學生舉手:我們是先數285,然後是286、287……311、312,312在285的後面,所以,312比285大。

  (教師聽了很高興,大大表揚了一番。)

  師:小朋友們再想一想,285和312都和哪個數比較接近?

  生:300。

  師:那我們還可以怎樣比呢?

  (有幾個學生舉手)生:我向,285比300小,312比300大,所以,312應該比285大。

  (為了鞏固戰果,這位教師又請了幾個學生重複這種方法,然後,出示寫有這三種方法的小黑板,讓學生照著上面齊讀。)

  反思:聽完後,我就在思考:課堂中,對於學生沒提出的方法,教師是否有必要再補充呢?倡導方法多樣化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新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數學中的計算教學,不僅要重視創設現實情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與計算的必要性,……而且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演算法多樣化……。

  演算法多樣化是指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即對同一個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是針對過去教學中只有一種演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口算,往往只有一種思路(當然,學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演算法的。可以說,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是在教學中促進每個學生在各自基礎上得到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按照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於學生進行數學交流,而且有利於因材施教,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這樣的教學不但使得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愉悅,而且能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數學。它是面向群體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歡或最能理解的一種演算法,同時在群體多樣化時,透過交流、評價可以吸取或改變自己原有的演算法。

  看來,實施的前提是尊重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他應有的發展。所以,我認為在課堂中,對於學生想到的方法,應鼓勵他們多說,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允許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但同時我認為,教師有責任帶領學生一起進行方法的最佳化,比較出最方便簡潔的方法。對於教材中已展示出的,但學生沒想到的,應該分兩種情況去考慮:第一種,學生提供的方法中,沒有包含這種簡便的方法,我認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得出這種方法:第二種,學生提供的方法中,已經包含了那些好方法,教師就沒必要再去花時間介紹其他的方法。上面的案例中,學生想到的這種方法就是一個既實用又簡單的比較方法,它對於以後比較多位數的大小是有幫助的,教師就應該乘勝追擊,重點突出這種方法就可以了,何必花那麼大的力氣去引導學生呢?弄不好還可能造成以後在比較方法上的誤區:認為老師介紹的肯定是最好的方法,學生可能就用這兩種方法比較了。

  案例2:中看不中用——這樣的小組討論有效嗎?

  片段:下面是一節三年級的數學課:“面積與周長的練習活動課”

  師:(與學生共同做了幾道鞏固練習後,出示:16個正方形最多可拼成幾種長方形?)你知道能拼成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嗎?現在請大家拿出紙片,前後4人為一組,大家討論一下。

  生:(30%的學生先表現出遲疑,但很快開始拿出準備好的若干正方形紙片,4人結成小組,有40%的學生未與他人討論,自己操作;10%的學生漠不關心;20%的學生雖有討論,但未具體申明自己的原因,仍保持自己的觀點)。

  此時教師快速巡視前排兩組,回到講臺,整理一下教具,2分鐘後示意結束討論,請學生舉手回答問題(代表自己而不是小組)。

  反思:的確,以教師為絕對主體的課堂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教師一言堂,很多教師推匯出給學生時間就是改變教學模式的重要標誌,然而

  主體地位與話語數量並非是一對絕對相等的概念。其原因在於課堂討論存在的前提是給學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的機會,而不僅僅在於時間量的簡單佔有。正如上述案例中,大部分的討論小組並沒有出現思想的碰撞、激烈的爭辯,反而卻有學生表現出些許倦怠、懶散。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進行而言,討論沒有影響教師思路的走向,或者說,它僅起到完成教師既定思路的輔助作用。

  上面案例中的學生所出現的表現,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也是經常會出現的,可總結成以下三種狀態:第一種情況是討論時,學生只會說,不會聽;第二種情況學生之間互相推委,都不願說;第三種情況是少數學生在說,多數人只是充充場面。

  如何改變這些狀況,我作了一些嘗試,一方面,我注意訓練學生,比如培養他們會說,包括先思考後說,在小組內小聲說,全班交流時大聲說,培養他們學會聽別人發言,學會等他人講完後再補充自己的意見,學會邊聽邊思考,同時還要學會讚賞別人,當然,作為教師首先要作好榜樣,學會欣賞學生的發言。我覺得這幾點還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我們一定要讓他們養成這樣的好習慣。除了訓練學生以外,我們老師自己也要注意這樣幾點:首先要端正一種認識,即放手讓學生自學、討論不等於放任自流。其次學生討論時教師也要發揮自己的作用。要把自己當成小組中的一員,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當學生不願開口時,給予及時鼓勵,增強其信心;當問題難度大,小組成員一籌莫展時,給予點撥誘導;當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局面處於僵持狀態時,給予巧妙化解;總之,教師要作為“引線人”和“及時雨”,以組員的身份參與討論並給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使小組討論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目標。所以,我們說小組討論不是服務於教學形式的豐富與多樣化,它本身就是一種形式,要服務於我們的教學目的。

  現代教學觀提出,“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具體的現實個體,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不僅是真正教育的條件,而且是教育根本目的的內在規定性。”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從關注學生,關注教學的本質做起,不作表面文章,不搞表面形式,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真正煥發出異樣的風采!

數學教學感悟13

  二年級的小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課堂常規方面也有了一些基礎,此時正是訓練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好時機。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要注重學生的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下面就是我在二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幾點感悟。

  一、激發孩子對數學知識的渴望

  二年級的孩子,已經過了一年的學校教育,所以,他們對數學已有一定的認識與基礎,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時,我沒有上新課,而是讓他們想一想:數學這門課該如何學好。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也有舉手發言的:“要好好學習”“要認真聽課”“要認真寫作業”等。從學生的雙眸裡我看出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渴求,我說:“對,數學其實很簡單,按照大家剛才說的那些我總結出以下三點:獨立思考;認真仔細;不懂就問。”孩子們聽得很認真,我接著說:“這就是今後我們數學課上的約法三章,你們能做到嗎?”孩子們信心滿滿,異口同聲地說:“能!”“只要我們能做到這三章,老師相信,我們的成績一定會突飛猛進的,不信我們這學期試試。”

  二、給予學生具體的課堂學習要求

  每個孩子都有被老師家長表揚的心理渴求,也有好好學習的上進願望。只是有些孩子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失去信心,或是在學習中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在二年級孩子的思維中,一句“好好學習”“認真聽課”似乎有些空洞,不知該如何去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出具體的聽課指令:聽課時,手上不能拿任何東西,耳朵聽老師說話,想想老師說的話你懂沒懂;老師寫板書時,眼睛跟著粉筆頭走,腦子裡想老師寫的意思自己是否明白。換言之,聽課時,眼腦一定要同時發揮作用,注意力集中,二者缺一不可。”當我第一次說完這番話的時候,孩子們手上不再轉鉛筆或尺子了,目光也能集中到黑板或大螢幕上了。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課態度,經常對他們說:“你學不會,老師不怪你,還可以重新給你教一遍,但是,你不可以把聽課當成兒戲,一定要認真對待。”教學過程中,只要有學生“走神兒”,即使停下教學也要解決,不是有句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嘛!

  三、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

  在數學中很多練習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透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予鼓勵。說到這點,我想到有一次,當我訓練乘加、乘減的時候,出示了一個方塊圖,共三層,下面兩層都是9塊,上面一層左右兩端各缺一個,大多數學生列出了“2×9+7”和“3×9-2”這兩個算式,我問,“有沒有不同的演算法?”我當時只是想讓孩子們多看看圖和算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孩子想到了:“3×7+4”,這對於初學乘法的二年級學生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我故作驚訝地問:“為什麼是這種算式呢?”他振振有詞的答道:“因為上面一層是7個,下面兩層也看成和它一樣,就是3×7了,再把那4個加上,就是3×7+4了。”這時,其他同學也發出贊同的聲音。我當時特別高興,表揚道:“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他的這一舉動激起了其他同學思考的慾望,接著又有學生提出:“3×3×3-2”“3×3×2+7”這些不同的方法。我都一一給予鼓勵。從這以後,同學們每每拿到一道題,都能積極主動的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可見,只要我們抓住時機,並適時引導,孩子們的潛能是無限的,他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四、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理解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蒐集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自己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本身就是融為一體的。例如,在教學平移與旋轉時,讓學生判斷一些現象是平移還是旋轉,有一個電視機生產線的圖,學生判斷它是“平移”,我又問:“除了平移,還有什麼?”經我這麼一問,孩子們都認真地觀察起圖來,許多孩子驚奇的叫了起來:“還有旋轉。”“有旋轉嗎?哪裡有?”我故意問,孩子們一個個認真地把傳送帶兩面那幾個小滑輪指給我看,我假裝恍然大悟,說到:“那麼,生活中平移、旋轉同時出現的現象還有嗎?”這時孩子們紛紛答道:“汽車”,“飛機”……孩子們的思路很快被打開了。

  五、培養學生交流,討論的學習習慣

  當學生初步適應課堂常規,語言表達能力有了一定發展時,便要採取交流、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把自己的解題思路說出來,也讓學生學會傾聽,先同桌交流簡單題目,逐漸擴充套件到小組,慢慢訓練他們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

  其實,我也在猶豫:二年級的孩子討論能說到重點嗎?果然,剛開始分好組,讓學生討論一個問題時,大家只聽組長髮言,而且組長也只說答案,然後大家就說一些題外話了,後來,就同一問題,我給出具體的討論要求:“我認為這道題用那種方法算;我從題中的那幾句話中看出來的;我的計算過程是什麼樣;每個同學必須都發言,會說的同學先說,其他同學仔細聽,想想你們的想法一樣不一樣,想不到新方法的同學,可以說你聽懂的方法;討論完的小組收住嘴巴,不許說與本題無關的話。”這樣又一輪討論非常成功。以後的每次討論我都要給出一些要求,因為題型不同,討論的要求也有所改變。討論完後,及時評價,只要發現有討論的閃光之處,我就加勁鼓勵,重點表揚理由。慢慢的,孩子們找著了一些門道,有時,還會發生一些激烈的爭論,看著他們“固執己見”的樣子,真是可愛。同時我也參與進去,邊討論邊講解。在小組討論中,我鼓勵每一位同學發言,不怕說錯,更不怕為題而吵,就怕不說,熱熱鬧鬧說起來才是我要的課堂!隨著每一次的討論,孩子們一天天在進步,我的教學也輕鬆了許多。

  以上便是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得出的一些數學教學方法,二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判斷能力,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小思想,只要老師耐心引導,好多習慣現在培養為時不晚,這些習慣會為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大的幫助,同時也為今後師生的合作教學打好基礎。

數學教學感悟14

  一、嚴格要求,培養良好習慣

  一年級知識講授內容不太多,關鍵是養成習慣的培養。課堂上應重點抓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磨刀不誤砍柴工,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課堂教學就會得心應手。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

  新課程實驗教材注重了兒童心理學,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能具有永續性,注意力易於分散。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如杜曉夏老師的《垂直和平衡》就創設一個學生非常直觀的情境引入教學內容,這一直觀的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活動,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動地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情境,依託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二、學習內容生活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小數除以整數》時,老師以自己逛商店買蛋糕入手,引導學生去找解決問題,這樣使學生對學習不陌生,又不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三、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了以下活動:

  1、重視操作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於"學玩"結合的活動中,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如杜老師的《垂直和平衡》中安排大量的動手操作的時間,讓學生在折一折、畫一畫、擺一擺中認識感知平行四邊形的形狀。

  2、重視遊戲活動。愛做遊戲是兒童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透過遊戲能激發學習興趣,如果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就會產生強烈的慾望,積極主動地學習。

  3、關心學生,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總之,透過這次學習,為我的課堂教學增加了大量的寶貴經驗。我會將學到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數學教學感悟15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實世界做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決定一個學生數學素養的高低,最為重要的標誌是看他如何看待數學,能否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追求的數學教育的價值。作為新課改實踐者和開發者的一線教師,更應透過創造性的勞動,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策劃中心,讓學生在有效的數學活動中體驗生活、享受樂趣、感悟價值。

  一、重視過程教學,感悟數學價值

  由於種種原因在現實的教學中,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往往被簡化,只保留了精煉的、本質的邏輯結論,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是“學結論”、“用結論”的過程,很難從中感受數學的價值所在。因此,教師必須透過創造性的設計,將數學還原成“未完成的數學”來展開教學,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如:我在教學“容積和容積單位”時,沒有直接給出物體容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而是騰出時間,讓學生動手做實驗:測量長方體盒子的體積以及盒中黃沙的體積,然後透過學生自主比較、概括、思辨、討論,理解容積的概念,探究得出容積的計算方法。接著透過對“飲料為什麼不裝滿瓶”“飲料盒上為什麼寫的是淨含量”等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相結合,去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這堂課上,從實驗的方法、工具的選擇到最後結論的得出以及知識的實際應用,老師沒有一絲一毫的灌輸,而是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親身經歷、主動探索,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迴圈學習活動中自主建構知識意義,感受“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實用價值。

  二、挖掘生活素材,實現數學價值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學生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但由於各方面的限制,現在課本中呈現的教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立足於學生髮展,深入鑽研教材,挖掘教捌潛在的資源,大膽重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習內容中,體驗數學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

  如:在教學完“小數乘法”的有關知識後,我特設計了“發票的認識與填寫”這一集數學知識與生活常識於一體的課本上沒有的活動課。在匯入部分,我從學生身邊發生的一則新聞入手:“一消費者食用了某熟食點店出售的熟菜,發生食物中毒。”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消費者向消協投訴時該出示哪些證據?在討論中學生意識到發票是解決消費糾紛的有力證據,從而激發學生對認知的需求。在新授部分,我又設計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足認識發票,首先讓學生交流課前瞭解的有關發票的知識,然後出示一張已經填好的發票,讓學生讀取發票上的有關資訊;第二個層次是填寫發票,我為學生創設了模擬買東西的情境,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角色驗中運用小數乘法的知識明確發票的填寫方法,學會正確地填寫發票;第三個層次我設計了一個情節:發票被弄髒了,如何把發票還原?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種事件,現在教師提出來,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他們主動地投入這個活動,全身心的去解決,最後,當問題被解決時,學生感到由衷的喜悅,這是一種學習活動獲得成功後發自內心的感受。 這節課,我對課程資源進行創造性的開發、利用,從發票的匯入,到發票的填寫,再到發票的實際運用,無不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學生在一系列鮮活的事實和生動直觀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對發票的深刻認識。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但能學到知識,發展技能,更能深深地感受到:數學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它的“身影”活躍於生活的每個角落,它的價值體現於你我的生活中。學生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世界中挖掘出無盡的學習財富,生活世界也成為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三、迴歸社會實踐,提升數學價值

  在我們生活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我們要用一種開放的、立體的教育視野和課程理念,讓學生從課本走進生活,並對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目引導,讓數學學習充滿生活氣息與時代氣息。在課堂上,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學生;在課外,學生積極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自我價值,在“探索——發現——再探索”中學生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真正地領恬數學的內涵、提升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去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使他們能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體驗到自己所學習的不只是“文字課程”,更是“生活課程”。

  如:在教學“加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老師讓學生帶上錢,親自去超市購物,在付款時想一想:營業員阿姨該怎樣找錢?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但不管是何種方法,都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購物過程中透過自我體驗,感知新知識,理解抽象的算理,並主動地建構內化。

  數學知識並不僅僅只能在課堂上學習,還可以投入到生活中,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使數學思維伴隨問題的解決而得到發展。在生活實踐與算理理解的交融中,學生既體驗到了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又增強了學習的動機與興趣,認為學習是一項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動。從內心深處油然而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積極情感。學習數學的快樂,數學學習的價值不正是如此嗎?

  四、注重策劃運用,實現自我價值

  從教育心理學的需要層次論來看,在生活中,人有不同層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一種決策的需要。學生雖然年齡小,但同樣有這種需求。而當數學與實際緊密聯絡起來時,學生潛在的這種需要就更強烈。此時,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成為實踐者、探索者和策劃者,在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判斷、選擇和策劃現實生活的過程中,不但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更在創造著數學獨特的價值。

  如:在教學完“簡單的統計(2)”後,我讓學生到十字路口調查過往車輛的數量情況,然後製成統計表。面對表格,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在相同的時間內,透過十字路口的摩托車最多,腳踏車最少,因此,摩托車排放的尾氣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汙染,而受害最嚴重的就是少年兒童。學生們紛紛提議:把這張表格交給有關部門,採取相應的措施。並立即有了這樣的行動。當提議寄出後,學生們的心中充滿了自豪感,他們真正體會到了小主人的角色,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同時切切實實的感到了知識對於一個人、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對於每一次決策的機會,學生積極性高漲,這是一種內心需求的體現,更是學習不竭的動力。

  總之,只要我們精心設計,不懈努力,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鑲嵌於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中,讓數學學習成為學生樂於接受的“寶貴的禮物”,介入他們的心靈、活動、生命,他們的學習能力一定會有所增強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