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學生讀後感

《烏合之眾》學生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烏合之眾》學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烏合之眾》正如其名,主要解釋與講述“群體”(烏合之眾)這一歷史產物。這裡所說的“群體”並不簡單指向聚集的某一團體。“一千個偶然聚集在公共場所的人,沒有任何明確的目標,從心理學意義上說,根本不能算是一個群體。”簡單來說,“群體”是沒有理性與自我認識的野蠻人的聚集。

  由此,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框架起的“群體”其實是一種消極的,無意識的,思想簡單極端的,野蠻原始的存在,滲透給我們的是一種反集體主義思想。

  剛拿到《烏合之眾》時,第一感受就是薄且簡,但真正讀起來卻花費我大約兩個月時間,涉面廣泛且觀點眾多,理論遠多於例項論證且字裡行間存在一些暗示影射。書共分為三卷,勒龐選擇從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來剖析群體,探究社會心理學。我則選擇從以下幾點表達我的看法。

  首先第一點,於眾多生僻概念及觀點中我發現了一個我們都所熟知的實際現象——從眾心理。據勒龐在書中的定義,群體是無意識的,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在判斷上沒有自己的思考且容易受到外界及他人對個人思想的影響,易暗示,易輕信。同時另一方面由於群體本身特點的存在。每個孤立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慾望,情感,放入一個群體中,這樣的慾望,情感會被無限放大,包括力量,正如一個人是不易產生燒殺搶掠的犯罪思想,但群體數量上的優勢便給這一想法帶來實際可行性,所以面對格格不入的思想,龐大而又野蠻的群體很有可能產生“仇敵”反應。實際生活中的我們也是如此,不願被孤立,被多數人的力量龐大的群體拋棄甚至敵對而選擇從眾,獲取一時短暫的安逸。

  其次第二點,就群眾的思想與信念來談,群體是一個簡單生命體,思想自然也是簡單的,無意識不理性的,觀念更傾向於極端化,即一味地全盤否定或全盤否定,就像是倒退回原始社會時期一樣。一方面他們更願相信直觀的表象,更擅於誇張放大,例如成功的演講不在於邏輯清晰思維流暢的長篇大論而在於誇張形象的表達演講主題及自我看法。同時具有豐富想象力,熱衷於追求幻想。“群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所以對於思想信念來說,群體更尊崇自己幻想的產物,這也是《烏合之眾》將其行為歸為宗教形式的原因。

  對於此處可以聯絡實際說明,最典型的即為網路輿論現象。成千上萬的網民就是一個個所謂的“群體”,輿論的不同導向不正是這一個個“群體”想象的產物,對於他們而言,重要的是自我幻想的“事實”。例如最近被爆出的蔣勁夫家暴案,調查前甚至於傷檢報告爆出後,還是存在對立的兩種觀點。此時,重要的不是案件事實,而是想象的事實。宗教迷信也是一個典型例項,最清醒的天才也不得不在群體的規矩面前俯首稱臣。邪教不斷存在至今,即使覆滅又會有新的萌芽壯大,正是群體的信念提供其發展動力。

  另一方面即是思想的極端化,行為的衝動化,無意識不理性是極其恐怖的,這就表明群體所存在的`一種潛在危險。於他們本身而言,有些錯誤做法甚至犯罪行為只是完成一種符合群體信念的任務。

  例如極端愛國主義,為表現自己的愛國,而選擇採用極端方式包括砸日本車,打傷日貨買主等衝動違法行為。

  最後第三點,對於勒龐所描述的群體的時代,他認為隨著傳統宗教,政治,信仰的毀滅與工業發展的鉅變,群體作為一種潛藏巨大力量的存在,將推動我們進入群體的時代。勒龐的預測在某些方面的確得到了驗證,比如上文的幾個事例。但在我看來一:隨時代變遷,背景日新月異,人類的思想發展變化是無法預估的,對理性看待也有不同的見解。二:面對現二十一世紀如此便捷且資訊儲備巨大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更易辨別問題事實,更便於去理性分析看待,群體中的個體也不全是不理智無思考的存在。

  勒龐其人可以說是天才,是直覺性論述者,他從自己的觀察中直覺地將大腦思考產物全部寫入《烏合之眾》一書中,他的時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充斥著革新,起義,極端,變亂,當時的歷史為其社會心理學探究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這樣的背景下,《烏合之眾》問世,流傳百世。也許有些言論放到如今已經被否認摒棄且存在某些極端見解,但不可否認,它為後世心理學研究打下地基。閱讀此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群體的認識,更深刻的在於它對於個體的社會價值。理性,應是我們時時刻刻帶在身邊的必需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