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戎《狼圖騰》讀後有感範例

姜戎《狼圖騰》讀後有感範例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姜戎《狼圖騰》讀後有感範例,歡迎大家分享。

姜戎《狼圖騰》讀後有感範例1

  “小狼,小狼,開飯嘍。”在一次交流會上,我得到了一本《狼圖騰》,這本書令我百感交集。

  《狼圖騰》這本小說講述了主角陳陣,這個北京知青在草原上的兩年生活,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悲歡離合。陳陣有一個草原阿爸,人稱畢利格老人。陳陣常常給阿爸講述歷史事件,阿爸又傳授陳陣在草原上生存的方法,以及告訴他草原上的自然法則。在他融入遊牧民族後,他不顧他人的反對,堅持要養一條小狼,於是,他與唯一支援他的朋友一齊,從狼窩裡掏出了狼崽。可草原狼就是草原狼,有著從不屈服的天性,在一次搬家時,小狼不屈不服,被牛車拖行後奄奄一息,陳陣為了早點結束它的痛苦,含淚將它殺死。之後,草原在農耕民族的“幫忙”下,草原淪為沙漠,陳陣的草原生活就此結束。

  在這本小說中,令我感觸最深的莫過於兩點,一:小狼那不屈不撓的天性。二:草原的沙漠化。

  小狼儘管剛出生就被陳陣抱回了家,可草原狼的天性與本領並不會所以湮滅,堅貞不屈。人也要像草原狼一樣不屈不撓。二戰時期,在敵人入侵的時候,正是因為許多人像草原狼一般,寧死不屈,團結友愛,才保住了自我的家園,我為此欣慰!

  草原上的生態平衡微妙而不可無,之所以能維持萬年不被打破,正是因為草原狼和遊牧民族目光高遠,不會為了眼前的少許利益而斷絕後路,而愚蠢的農耕民族從不為以後的生活著想,不懂得三思而後行。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黃河,哪裡的農耕民族常常墾荒,越墾越窮,越窮越墾,構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小狼,小狼,開飯嘍。”這句話雖短,但意味深長。

姜戎《狼圖騰》讀後有感範例2

  這是一本紀實體的長篇小說。這本書由幾十個“狼故事”組成。那些蒙古草原狼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狼的每一次偵察、佈陣、伏擊、奇襲的戰術;狼對氣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係;小狼艱難成長過程一無不使我們聯想人類。人類社會的精神和性格頹靡雌化的今天,讀完《狼圖騰》後,有所感悟。

  起初我認為狼只是一群喜歡群居的野獸,憑著自家人多捕一些小獵物,有時還因食物不足而食一些昆蟲。它們速度不及豹子,兇猛不及老虎,而同為食肉類的哺乳類動物,卻不及其它。它的存在就像只是為了襯托虎豹們的勇猛,而隨著故事深入,我慢慢地改變了想法,甚至覺得自己有點愚昧。

  狼是勇敢的

  狼從來都不畏懼死亡,它們為了沖垮馬群,不惜犧牲老弱的狼。在與群狗的'爭鬥中狼也是前仆後繼,即便是隻剩最後一條也毫不畏懼。

  狼是智慧的

  這一點在草原狼捕殺獵物時展現的淋漓盡致,它們每一次進攻都很完美。它們準備得十分充足,踩點、埋伏、攻擊、包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制序。好像有孫子兵法似的,在狼與人的戰鬥中,當一隻狼被人發現時,往往逃向與狼群相反方向,犧牲自己,保全狼群。這智慧,絕非一般人能為之。

  狼是團結的

  它們很少各自為戰,所有行動都是在狼王統一排程下進行。只要狼王一聲令下,狼群便會為之不惜自身,視死如歸。

  在草原上,人類成了名副其實的學生,人從狼身上學來了勇敢,智慧和團結。我也受益匪淺。

  不放棄,不膽怯,不偷懶。學習狼的野心和勇敢,學習狼的堅持和認真,不管面前有多少阻礙,不管面臨多大的困難,都要毫不退縮,勇往直前。

姜戎《狼圖騰》讀後有感範例3

  最初吸引我的,是這本書的介紹: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惟一一部描繪、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曠世奇書”。在閱讀《狼圖騰》這部書之前,我對狼這種動物知之甚少,只知道這是一種危險的動物,對它的習性幾乎一無所知,更別提“狼的精神”了。《狼圖騰》給我展開了一幅從沒想過的世界,它展示的“狼的精神”超出了我的想象。

  這本書由幾十個連貫的故事連結而成,書中的故事都關於狼的偵察、佈陣、伏擊、奇襲的高超戰術;狼對氣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撓;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係等等。每個故事情節緊張激烈而又新奇神秘,令人慾罷不能,那些精靈一般的蒙古草原狼彷彿隨時都會從書中呼嘯而出。書中最牽動我心的是一篇描述小狼艱難的成長過程的故事,故事中一隻倔強可愛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後被主人公飼養,習慣人類社會後不能返回族群的悲劇。

  閱讀過這本書,我對狼這種動物有了更深的理解。馬背上的民族從古至今信奉狼圖騰,因為他們祖祖輩輩的生活離不開“狼的精神。在中原生活的人們,習慣了圈地種菜、蓋房子,進而慢慢形成一個村、一個鎮、一個城市。這種觀念伴隨的中原人一代一代的成長,但是中原人的觀念如果原封不動,照搬到草原上,不僅僅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更對動物的生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很多動物相對於人類來說,是弱小的;但是很多動物的智慧,值得人類研究和學習。這本書給我很大的震撼,也最大程度的展示了在一個大環境中生物鏈是如何一環一環相扣;人類和動物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學習。

姜戎《狼圖騰》讀後有感範例4

  “他的家族”,人們從以某種動物,植物或者其他物體作為家族的標誌,其中書中得出漢族的龍圖騰源於狼圖騰——狼圖騰的深遠意義以及對華夏文明的影響

  我對那些洋洋灑灑的闡述實在沒有太多興趣,我希望能讓現在的人有一個具體的信仰,有一種圖騰,能成為其精神的積極動力

  現在的人迷惘的原因,就是沒有具體的方向,就像很多人讚美唯美的霧,其實就是灰塵沾上水汽的外衣,是一種見不得陽光的意境

  我還是很喜歡裡面的狼和人鬥志鬥勇感受著血腥和不折不扣的精神,讀來振奮。這是一種積極的精神,是優勝劣汰的法則的詮釋,是殘酷的淘汰,以保持一種相對的平衡,時髦的和諧的另一種解釋吧!

  和對手一起成長,感謝對手,感謝在激烈的環境下的競爭,即使體無完膚也心甘情願,活出一種坦然,也就是所謂的“亮劍”精神,即使面臨倒下,仍有不屈的意志,始終會戰勝自己而主宰自己。

  現在年輕人的崇拜挑起市場經濟,迷亂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溫度,也恍惚了自己的心情,於是或成為錢的奴隸,或成為網的俘虜,遊戲的犧牲品。當然有許多的優秀的年輕人除外,青春不在的時候,再幡然醒悟。糊塗的季節出現糊塗也是正常的,但是美好的人生卻會走偏

  〈狼圖騰〉看完了,沒有狼這樣的教師,近距離的觀摩學習,即使社會上的狼也披上了和善的外衣,把一切光明敬獻,而“狼”的運程順序始終不得而知,但是書中身臨其境的描繪,說不出的不僅僅是規則,還是一種戰略方式方法,在新的環境中演變,揭去華麗的表象,剝出在本質的東西,就是作者對人生意義的深化,是一種神化的昇華。

姜戎《狼圖騰》讀後有感範例5

  《狼圖騰》這部五十多萬字的鉅作,我花了三天,讀了兩三遍才略知一二。這本書裡主要講了內蒙古額倫草原上人們崇拜狼,敬畏狼,把狼當作神的故事,以及一位北京知青——陳陣在蒙古養狼的經過。

  初冬,廣袤的額倫草原又可以見到頗為壯觀的黃羊群了。你可能會問,黃羊是什麼羊?其實,黃羊根本不是放牧的羊,而是比放牧的羊長得更高更壯,比狼跑得更快的四蹄動物;即使最好的獵狗,最快的大狼也追不上。黃羊的出沒都是一隊一隊的,每一隊都有頭羊,就像每一群狼都有頭狼一樣。一隊黃羊少則上千,多則上萬,大多從外蒙來,一來便拼命吃草。好好的大片草場沒幾天就被黃羊糟踏得不成樣子。

  怎麼辦呢?靠狼!狼最愛吃又嫩又鮮的黃羊肉了。可是,狼是怎麼吃到比自己跑得快的黃羊的呢?埋伏在黃羊群遠處的陳陣和老獵人畢利格透過望遠鏡終於發現了狼群的秘密:

  狼群趁黃羊群吃草時對黃羊群形成一個東、西、北三面包圍圈;潛伏著的狼像是死了一樣,一動不動地趴在草叢中大半天。等到黃羊吃得肚子滾圓滾圓的,想跑也跑不動,黑夜轉白天的時候。突然,埋伏著的狼不約而同地一躍而起,沒有一聲狼嚎,從東、西、北三個方向朝睡夢中的黃羊群猛衝。那些撐得跑不動的黃羊此時此刻都嚇傻了,有的東倒西歪;有的原地發抖;還有的雙腿一軟栽倒在地……只有頭羊領著一些經驗豐富的老羊和沒吃撐的羊拼命逃跑,十幾分鍾過去,狂追的狼群與黃羊逃失在了地平線上。蒙古族的獵手,包括婦女們一起把幾百頭死傷黃羊運回去,分給每一家。

  看到這裡,我忽然明白了草原的“狼圖騰”。狼群無意中幫助蒙古人保護了草原和牧場,人們才會對狼頂禮膜拜,死後還把自己屍體喂狼。聰明機智的狼就是真正保護草原的“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