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記》讀後感

《小窗幽記》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窗幽記》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窗幽記》讀後感1

  閒暇時,讀《小窗幽記》就像煮一壺清茶,茶香繞樑。

  在盛夏的午後,慵懶的時光就著甘甜的山泉給自己泡上一壺好茶,耳聽蟬聲陣陣,竹聲泠泠,坐在青石瓦的屋簷下,一隻老貓臥在腳旁,一邊品茶一邊讀書,記載著有關歲月和光陰的陳年舊事,人生何其快哉。

  《小窗幽記》根據不同內容分為十二卷: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

  語言皆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引人深思。一些寫景色和生活感悟的句子,有清雅之氣,絲毫沒有粗俗豔麗之感。作者從不同內容入手,卻始終貫穿一個主題,則我們身而為人應該如何在世安身立命、如何與人相處、待人及物。

  初讀《小窗幽記》確實為之驚歎。尤其讀到“遇嘿嘿不語之士,切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徒,應須防口。結瓔整冠之態,勿以失之焦頭爛額之時;繩趨尺步之規,勿以用救死扶危之日”。

  即使是放在六百年後的今天,依然適用於今人。

  寥寥數語,卻是道明瞭一個“度”字的準則。不同的情況得分不同的場合,哪怕是梳妝打扮,循規蹈矩也需要看天時地利人和。面對世間萬事,除了要懂得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在何處之外,明辨什麼可為什麼而不可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一個“度”。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這幾句話時,我發現這些話語真是一語中的。即便是現代人,我們依然面臨這些問題。作者為我們指明瞭方向,我們為人處世,與人相處要懂得分寸,有度。我們都喜歡聽讚譽之詞,但是讚譽到底是出自真心還是違心的,我們一概不知。所以,語氣喜歡別人當面稱讚我們,還不如,我們自己做好自己,不要給人留下口舌,讓我們不被別人背後論斷。我們與人相處也懂得分寸和距離,過分膩在一起,不懂得分寸,久而久之就會讓人厭煩。

  在修身養性方面,作者也說了很多。類似於“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惟書不問貴賤貧富老少,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君子於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不當於無過中求有過。”等等。

  《小窗幽記》總體上是一卷不錯的書,值得多次反覆閱讀,揣摩。

  總的來說,皆為儒家道家宣講人生倫理道德之書,做學認字、為人處世、安生立命、心態境界各方各面皆有涉及,雖然不乏封建文人的教條,但更多的是飄逸超靈、不為世間俗念所拘束的自由色彩,傲視蔑俗,糞土金錢權貴的平民意識,還有崇尚山水、浮生悠閒的自然態度,算是中國上下數千年人與事相處的點滴箴言,是對中國文化傳統的深刻提煉。

  我逐字逐句讀的時候,經常會隨著一段話衍生的聯想到某句古代的詩詞和古代人物及某個事件的典故,或者受話中啟發總結出適合自己或者願意去嘗試的現今社會為人處世的要領,碰撞出了很多的思想火花,每一章會有對自己比較受用或者難以忘懷的字句,包括書上原文和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標註。

《小窗幽記》讀後感2

  《小窗幽記》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遠的人生哲言小集,為明代文人陳繼儒所著。集中的內容涉及了修身,養性,經商,從政,處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對當時糜爛庸俗的世風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觀的抨擊,流露著”好為清態而反濁者,好為富態而反貧者,好為文態而反俗者,好為高態而反卑者,好為淡態而反濃者,好為古態而反今者,不如混沌為佳”的一種無所拘束,高遠超脫的”難得糊塗”的自由人生境界。

  陳繼儒在集中寫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這充滿睿智的格言,像一縷深邃的清遠氣息,在這個天清氣爽的南國的初春縈繞著我。

  掩卷遐思,在這縷縹緲的清遠氣息裡,我彷彿看見了一個覆滿幽古氣息的模糊輪廓,顫動在歷史長河悠遠的脈搏裡,氤氳在我難以理解的思緒裡。這裡面除了高遠超脫的哲性以外,還存在著種飄逸雋永,極其慎密且有份量的理性思維。這理性的思維對於時常感性的我來說,是否是片未通曉的領域?

  這片未通曉的領域如同平實生活中生動的細節,反映出生活的常態,是生活底部不變的部分。我一直走在生活的現象裡,卻溺陷其間,渾然不知。猶如塵世間芸芸眾生相,遠遠望去,他們構成了光怪陸離的浮世表像。但有誰會走近前去,留意其中的底蘊,近而得出瞭然的通透?或許,這片領域也如人生一樣,需要被生活歷煉厚澱的心靈去感知。

  以我現在的閱歷和積澱,恐怕還無法參透其精髓,因此也無法做到心平氣和。在集中潛心領會,感性的思維卻時常把我逼進思考的死衚衕裡。雖然這些蘊含哲性的格言已經深入了我的記憶,成為我思維的一部分,可我並不瞭解它們潛隱的靈魂。

  品讀一本充滿智慧的集子,其實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內在的精神形態,以及作者所創作的一個劃時代的成果。作者在集中所言的文字,是對人生的體會,是種觀世的真理,或者接近於一種真理。這種真理是以一個人所達到的巔峰狀態來評定其價值的,而不是將他的巔峰和他的深谷持平來綜合他的價值。

  任何事物都有利與弊的兩面性,這本集子可以在歷史的長河裡流傳下來,是因其所言訴的思想有著深藏的文化底蘊。直到今天,仍有發人深省的作用。然而後世的人把這本集子再如何的廣為傳誦,也不會再現當時的真實性。因為時空業已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傳播的詮釋者使用的是自己的理解和語氣,接受者則又有著自身的理解背景,任何一種最細微的感性因素都能使原作者的本意變味,使之產生多重意思。

  由此看來,《小窗幽記》與現實有著多麼矛盾的稟性。它就如一個澱滿歷史斑駁的古董一般,歲月將它打磨成高畫質遠致般的形象,亙古吟唱著烏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表像上雖有著流光溢彩的文明,偶爾也會被人去觸控,擦拭,溫文而雅的品賞,甚至利用。但當人性最底層的私壑難填時,當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迷離雙眼時,便會悲哀的被湮沒在塵世利慾薰心的皺褶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