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文化導讀》有感1000字
讀《中國文化導讀》有感1000字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中國文化導讀》有感10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文化導讀》由香港城市大學組織兩岸三地學者編撰而成,是一部可供廣大青年讀者瞭解中國文化的基礎讀本。全書分為《中國歷史概要》和《中國文化導論》兩大部分,今天我就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道儒墨”,談點讀書體會。
現在,不少人一談中國文化就講儒釋道,而講儒釋道又基本上只講修身修養,這給人一個錯誤文化認知,好像中國文化是內向的,甚至哲學大師馮友蘭都講中國傳統哲學是內向的,追求內心的.和平與幸福。這就是過多關注儒釋道,沒有真正瞭解中國原生文化的架構造成的錯誤認知。
諸子文化是中國原生文化的經典體現,顯然諸子文化包括了天道、修身、禮樂、法制、縱橫、陰陽、兵學、醫道、名辯、科技、百工,是內修道德、外治家國、參贊天地完整的合外內之道。其中有代表性的三家道儒墨,都是天道文化貫通到術用器用的,只是道儒兩家天道論述更精深有體系,墨家在天道上論述薄弱一些,而儒家又有豐富的禮樂、歷史、九數、百工內容,內聖外王體現更有代表性,墨家則在科技、名辯上更有特色,如此道儒墨三家完整體現了內聖外王,法、縱橫、兵者只是具體的專科,外王的具體體現領域。所以,中國文化的經典代表應該是道儒墨三家。三家文化內聖如根,外王如枝葉花果。所以,在漢代完整體現於帝國,實現了帝國對東方的文明秩序的規範,是中國文化的經典實現。
佛教傳入在內修方面增加了內容。而道教也發展了兩千年,儒家則在唐末宋明展開了理學、心學的深入探究和修身實踐,於是,這個時代體現出儒釋道三家的爭鳴,比之一神教的獨霸,顯示了中國文化的開放包容與活躍競放。
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中國文化的基本結構,沒有破壞中國文化的內聖外王一體性。宋明時代的代表性文化是新儒家,新儒家在宋明時代除理學、心學進一步開掘了內聖,更在制度、科技、兵學、工商業等方面發展了外王。所以,除了理學、心學,中國人還要注意宋代經世之學和事功之學,注意鵝湖之會理學與事功的爭論。宋代《大學衍義》重在內聖,明代《大學·義補》則重在補治平外王,開明代實學之風,所以,明朝中後期研究制度研究科技形成熱潮,有很多科技成果,如本草綱目、演算法統宗、樂律全書、農政全書、廣志繹、徐霞客遊記、閩中海錯疏、勾股義、測量異同、新制諸器圖說、神器譜、外科正宗、瘟疫論、物理小識、天工開物、農說、種樹書、針灸大成、東西洋考……而明朝實學中有兩派曰明體適用、王霸並行,新儒家的實學實際上在文化邏輯上主動復興了包括墨家的諸子之學,體現出中國文化的一貫內聖外王性格。
宋、明時代文化、科技在元明時代傳播西方,引動西方近代發展,才有西方科學主義發展與回傳。
現在,中國人應該注意宋明儒家的文化成果與文化邏輯,在吸收西方近代科技成果時,不忘內聖修身,也將宋明時代的教法、科技成果與西方大學教育、科技成果融合,使中國文化螺旋上升,貢獻世界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