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阿q正傳個人讀後感

書籍阿q正傳個人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書籍阿q正傳個人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書籍阿q正傳個人讀後感1

  從幼兒園到小學,從聽別人講到自己閱讀,再到深入地去理解,我閱讀了魯迅的許多作品,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等等。其中,我最喜歡,也令我受益最深的,就是那本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阿Q正傳》。

  魯迅要幫阿Q寫自傳,可誰知,在寫題目時,魯迅就被難住了。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可惜都不合。“列傳”麼,這一篇並非和許多闊人排在“正史”裡;“自傳”麼,魯迅又並非就是阿Q。說是“外傳”,“內傳”在哪裡呢?倘用“內傳”,阿Q又決不是神仙。“別傳”呢,阿Q實在未曾有大總統上諭宣付國史館立“本傳”——雖說英國正史上並無“博徒列傳”,而文豪迭更司也做過《博徒別傳》這一部書,但文豪則可,在魯迅卻不可。其次是“家傳”,則魯迅既不知與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孫的拜託;或“小傳”,則阿Q又更無別的“大傳”了。總而言之,這一篇也便是“本傳”,但從魯迅的文章著想,因為文體卑下,是“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所以不敢僭稱,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閒話休題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裡,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即使與古人所撰《書法正傳》的“正傳”字面上很相混,也顧不得了。

  阿Q的全名叫做阿Quei,魯迅在幫他寫自傳時,因不知他的名字該怎樣寫,所以把他的名字寫成了阿Q,其實,在寫阿Q這個名字前,魯迅還是研究過不少時間的。第一次,魯迅曾仔細想: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倘使他號月亭,或者在八月間做過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沒有號——也許有號,只是沒有人知道他,——又未嘗散過生日徵文的帖子:寫作阿桂,是武斷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貴了;而他又只是一個人:寫作阿貴,也沒有佐證的。其餘音Quei的偏僻字樣,更加湊不上了。因為那時注音字母還未通行,魯迅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國流行的拼法寫他為阿Quei,略作阿Q。

  細讀《阿Q正傳》,讓我感覺到這本書的寫法是十分幽默的。阿Q總是在被人侮辱和打罵後,想盡一切辦法來安慰自己。並在最短時間內,調整好情緒後,愉快的回到土穀祠,放倒頭睡著了。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可阿Q總能用自己的“超級”心態去面對,儘管活得貧困潦倒、整天被人欺侮,可是他還是活得那麼滿足,那麼快樂!記得,《阿Q正傳》中有那麼一個片段,充分的表現的出了阿Q那‘無人能敵’的好心態。每逢揪住他黃辮子的時候,人就先對他說:“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說:人打畜生!”阿Q兩隻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著頭,說道:“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麼?”但雖然是蟲豸,閒人也並不放,仍舊在就近什麼地方給他碰了五六個響頭,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地走了,他以為阿Q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鐘,阿Q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你算是什麼東西”呢!?

  因為阿Q活得貧困潦倒,所以他身邊一個女人也沒有,看著那些有錢人家的大少爺身邊有三妻四妾,更激起了阿Q想要擁有女人的慾望。阿Q對吳媽有非禮之心,可是他不但沒有成功,而且還被聞聲趕來的秀才舉著大竹槓追著打。阿Q自然非常不爽,但是,很快,他就用自己的好心態調整好了情緒,並且安慰自己:“女人是害人的東西,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聖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商是妲己鬧亡的;周是褒姒弄壞的;秦……雖然史無明文,我們也假定他因為女人,大約未必十分錯;而董卓可是的確給貂蟬害死了。”

  阿Q是一個文盲,所以,直到最後他自己被殺頭時,都不知道,當初,別人為什麼要自己在一張寫滿字的紙上面畫圓圈。我想,阿Q在被抓進監獄後,是肯定會感覺到不詳的,可是,他還是那麼樂觀,甚至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是一個遭人陷害、即將要死的人了。直到阿Q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卻只是抖。於是那人替他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氣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阿Q還感到十分羞愧,認為自己畫得不圓。

  阿Q很幸福,但是也很不幸。說他幸福,那是因為他擁有一個很樂觀、很平常的心態,在那些令別人心神不定、輾轉難眠的事情面前,他總能平靜、樂觀的去面對,把事情看得簡單化,不讓煩惱和困難圍繞著自己。可又為什麼說他是不幸的呢?因為他的樂觀已經有些過頭,反而變成了他致命的原因盲目的樂觀。阿Q是可悲的,因為,直到他被推上斷頭臺,直到他變成另外一個世界的“人”時,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送命的原因!

書籍阿q正傳個人讀後感2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歎。可以說,《阿Q正傳》已經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也難免有黑子一樣,《阿Q正傳》也不是白璧無暇,在它第九章《大團圓》的最後寫阿Q臨刑前看到眾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繪,在藝術上就存在明顯的硬傷。

  當阿Q看到那些等著為殺人喝彩的人們,作者這樣寫到:“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彷彿旋風似的在腦裡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裡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援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會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裡咬他的靈魂。”

  對於看客,魯迅是銘心刻骨、深惡痛絕的。在日本學醫時看幻燈片,看到外國人殺中國人,而其他中國人在圍觀,臉上現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鏡頭極大的刺激了魯迅,並在他心裡定格,他認為,“凡是愚弱的國民,無論體格如何健全茁壯,都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於醫治他們的靈魂,從此棄醫從文,為改造國民性而奮鬥。對於看客內心的陰暗醜陋魯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擊,在《藥》中寫華老栓去買人血饅頭時,那些看客的醜態是:三三兩兩聚集,又圍成半圓,脖頸伸得很長,彷彿多鴨,被無形的手提著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寫人們的那種生了蛆的同情是,跟著祥林嫂圍觀祥林嫂來一遍一遍地聽她阿毛的悲慘故事;在小說《示眾》裡,魯迅用整篇小說來揭示看客內心的陰暗;在《阿Q正傳》的前文寫阿Q的醜陋是,從城裡回來向別人大談其殺革命黨的見聞,嘴裡還津津樂道著“殺頭,好看!好看!”在其雜文中也有多處對這種看熱鬧看殺頭的癖好的批判。這裡魯迅再一次用尖銳犀利的語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畫出看客的靈魂。這樣描繪的確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題更加深刻。但這段描繪雖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藝術上卻是失敗的,它不符合藝術的真實。

  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會有這樣的思想的。阿Q是個充滿精神勝利的善於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塗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說,就是在決定自己生死的畫供時,尚且不知道怎麼回事,還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畫得圓,直到走向刑場,他也沒能像竇娥一樣覺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著“再過二十年又是一個”,連對這個害他至死的社會的最起碼的痛恨都沒有。阿Q太可悲、太可憐了。可悲又可憐的阿Q怎麼會突然產生了深刻的思想,對看客產生了入木三分的認識呢?阿Q不也曾是一個看客嗎?不要說阿Q,即使是能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有一定認識的比較清醒的知識分子,又有幾人能認識到看客內心的醜陋與陰暗呢?這段描寫顯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實,是作者魯迅寫到這裡再也忍無可忍,於是將筆鋒一轉,借阿Q的聯想對看客極盡揭露與鞭撻,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這顯然是文學創作的大忌,在藝術上是失敗的。

  二、即便阿Q有這樣深刻的思想,即便這種聯想的內容對於阿Q來說是合理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個走向刑場就要被槍決的人,也決不會再在內心對看客表現出那樣的痛徹骨髓的憎恨。他可能會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謂革命黨;可能依然記恨假洋鬼子不準自己革命以至於落到今天的結局;可能怕讓王胡小D輩知道了笑話;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莊誰敢犯殺頭的罪,我阿Q就敢了,於是就心滿意足地走向死地;當然更可能什麼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懼。總之,無論如何,在臨死前的最後時刻,他是不會單單聯想到看客怎麼樣的。作者這樣描寫在藝術上也是失真的。

  也許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寫到這裡,作者對看客的憎惡已經難以用理性來控制,也別講阿Q有沒有這麼深刻的思想,也別講在此刻有沒有可能去作如此聯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藝術的犧牲,也要把自己鋒利的匕首投槍擲向看客了。也許在這裡作者已沒法解決思想和藝術的衝突,只好舍藝術而求思想了。儘管《阿Q正傳》存在這樣的藝術缺憾,但我們還是能夠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說,畢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傳》仍不失為我國現代文學上最優秀的小說之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