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紀事讀後感

白洋淀紀事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白洋淀紀事讀後感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洋淀紀事讀後感 篇1

  之前我認為英雄必定是一個人為國家亦或是為正義犧牲,做出貢獻。但其實不是這樣的,英雄也是可以是一個團體。

  “英雄”是有好多個人的付出組成的。此書中有一章,我印象很深,名《採蒲臺的葦》。寫的是在白洋淀發生的一個事件。開篇即是“這裡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的那麼緊。人好像寄生在葦裡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裡穿來穿去。”人們和葦關係之親密。接下來將葦的一種清白的品格描寫的很到位,也道:“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

  是的,這片葦塘沒有故事,沒有背後的英雄,又怎麼會美。

  接著作者引入了事件,在採蒲臺的時候,村民和幹部被鬼子包圍,婦女和男人們寧願永遠倒在冰上不醒來,也不願出賣抗日隊伍。

  “沒有!”兩個字很普通,沒有什麼特別,卻說的鏗鏘有力,寧死不屈的品質在這兩個再普通不過的字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結尾段是這樣寫的:“這時,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從葦塘打葦回來,被敵人捉住。敵人問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裡有幹部?’‘沒有!’敵人砍斷了他的脖子,又問:‘你的八路?’他歪著頭,血流在胸膛上,說‘不是!’‘你的村八路大大的!’‘沒有!’婦女們忍不住,她們一齊沙著嗓子喊:沒有!沒有!

  他被敵人殺死了,他倒在冰上。血凍結了,血是堅定的,死的剛強!

  ‘沒有!’‘沒有!’

  這聲音將永遠響在蘆葦塘附近,永遠響在白洋淀人們的耳朵旁邊,甚至應該一代代傳給我們的子孫。永遠記住這兩句簡短有力的話吧!”

  白洋淀最富有特色的便是葦,作者借物喻人,把這些堅貞的人兒比作其,堅毅頑強誓死不屈的一個形象,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來。

  本文,以及整本書裡的文字都不是很華麗,是很樸素簡潔的,卻又很生動,字裡行間透露著中華民族兒女的骨氣。

  她們縱橫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受日本鬼子的摧殘與折磨。人們日子過得十分悽慘悲苦,但卻任然保持著對中國有著一萬分忠誠,絲毫不怨恨國家沒有給他們幸福的日子,對生活充滿著熱情,相信未來一定會改變,會幸福。

  白洋淀紀事讀後感 篇2

  有位著名大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但不可以一天不讀書。可見,讀書對於我們的重要性。這個寒假,我又認識了一位“朋友”,他叫做‘白洋淀紀事’。在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寫下,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我!

  這是一本描寫游擊隊抗日故事的一本書,書中介紹了許多抗日英雄的傳奇故事。其中,給我印響最深的是原生,他17歲時就參加六年了村裡組織的抗日遊擊隊,跟著部隊去抗日,這一走就是8年,家裡留著年邁的父母和自己的妻子,自己一走就是8年,家裡沒有任何原生的訊息,所以,原生那不爭氣的妻子開始故意刁難原生的父母,最後跟著一個有錢人跑了。幸好一位善良而又勤勞的姑娘幫助原生的父母幹家務!沒錯,她就是秀梅,原生小時候的玩伴!她每天準時到原生家幹活,任勞任怨。一直堅持了許多年!在原生的妻子與原生的父母爭吵時,秀梅和小五賭氣說不嫁人!這8年裡,原生拼盡全力打鬼子,到最後,別人家的抗日隊員回來了,只有原生沒回來。過了幾日,秀梅與原生的父母耕地,遠遠地望到一個八路軍騎著一匹棗紅色的馬,原來是原生!

  第二天,就有人來報,說原生在戰場上活捉了蔣旅長,要在全村裡表揚。

  場面十分壯觀。全村老老少少全部都來了,都為原生而高興和驕傲!

  第三天,原生就要回部隊裡,原生的父母將家裡發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訴了原生!後來,原生就又走了,又回到部隊裡,為人民而戰,為新中國而戰!

  當然,自我國的歷史長河中,為了大家舍小家的人數不勝數,為了新中國而披荊斬棘、在所不辭,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五星紅旗,用自己的脊樑為中國撐起一片天地,用自己的生命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處於新時代的我們,更有條件去用知識武裝自己,去回報社會!所以,從此刻開始,讓我們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去,為最好的自己去奮鬥!讓時代的接力棒在我們的手中更加熠熠生輝!

  白洋淀紀事讀後感 篇3

  《白洋淀紀事》,一本講述千千萬萬小人物的事蹟的一本書,這裡,有人民熱切招待負傷的八路軍;有游擊隊員衝鋒時響亮的軍號;有人民被壓榨的哀號;有勝利時的歡呼……他們本過著怡然,平凡的生活,卻在山河破碎,硝煙四起的時候,人人都拿起了武器,人人都成了戰士,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著自己的家園,毫無怨言。

  白洋淀的人們,不論男女,他們縱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即使受日本鬼子的摧殘與折磨。人們日子過得十分悽慘悲苦,卻仍然保持著對祖國的忠誠,知恥,善戰,不畏惡勢力,絲毫不怨恨這種水深火熱,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對生活充滿熱情,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敵人周旋,就像《蘆花蕩》白洋淀紀事之二中的老頭子,他將自己的後半生奉獻給了革命事業,運輸糧草,護送幹部,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一次,他因護送兩個從冀中區來的女孩子,但一個女孩子卻受了傷,老頭子的自尊受到了傷害,於是,第二天,便一個人若無其事地撐著一葉小舟,悠閒自得地繞著圈,有一篙沒一篙地撐著,而他的身後,一大群日本鬼子拍打著水追過來,可不久,他們的哀叫聲便接二連三的響起來,他們的身上掛滿了鉤子,老人用自己的智慧,不僅幫受傷的女孩報了仇,還消滅了一大群鬼子,孫犁筆下這沒有硝煙的戰場,卻生動的展現了老頭子的智慧,不畏強敵,反映了白洋淀人們對敵人的憎惡,反映了他們的勇敢和堅強。

  《白洋淀紀事》將一個個刀槍箭影的戰場,用人民的事例描寫的生動形象,它雖沒有硝煙,卻充分反映了冀北中農村人民的抗日鬥爭,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筆,深情的記錄著冀中農村在那個時代發生的種種變化,生動的書寫著翼冀中農村在那片土地上進行的戰爭與革命,歌頌著翼冀中人民的英勇抗戰的革命鬥志和對祖國深深的愛。

  白洋淀紀事讀後感 篇4

  蘇軾曾說過:“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讀完《白洋淀記事》,這句話就一直在耳旁縈繞,一本好書,大抵都會讓人如此吧。

  這本書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主要描寫了戰爭中的人們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之下,堅持生產並且團結一致地打擊敵人。不經歷風雨怎會見彩虹?禿大娘一家,堅持種田、輾米,不畏酷暑嚴寒為戰士們送水提供糧食,孫女二梅帶領全村婦女開挖水道,戰士水生為了抗日,過家門而不入……他們滿懷著希望,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就能取得勝利。正因為他們不畏生死,不放棄,才有了今天繁榮昌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不禁皺起眉頭,早在幼兒園大班暑假的時候,我就開始學習拉丁舞,記得那時是一位男老師教學,經常用戒尺敲打我們的手臂和腿來規範動作,一節課下來,大家都累得不成樣子了,有幾個小朋友一下課就哭了,我也哭過。漸漸地,我開始為了不去上課而拖拖拉拉。就在這樣的狀態下極不情願地完成了暑假班的舞蹈課程,第二學期,當媽媽再次提起學習拉丁舞時,我幾乎不假思索地拒絕了。

  直到上小學後,每次收穫節看到同學們在臺上表演節目時,我都特別渴望自己也能有展示的機會;競選大隊委時,看到大家都能表演拿手的才藝,我也心生羨慕。於是,我再次向媽媽提出想學拉丁舞,媽媽便把我曾經學舞蹈的事講了一遍,最後問我:“這次真的想好了嗎”?我堅定不移地回答:“是的”。媽媽對我說:“決定去學一項本領,就不能因為一點點困難就放棄,如果是這樣,到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什麼收穫都不會有”。我點了點頭。於是,她帶我去了好多家舞蹈培訓機構體驗,最終定了下來。和以前一樣,老師也會拿著戒尺敲打我們的手臂和腿,而這次,不管舞蹈練習有多累,我都沒有想過放棄。日復一日的練習,年復一年的`考級,讓我更加熱愛舞蹈。

  到了四年級六一兒童節,我和同學編排了舞蹈節目並登臺表演;五年級競選學校大隊委時,我在臺上展示了一段拉丁舞,得到了評委們的認可併成功競選上大隊委員。

  我堅信,遇到困難時只要不輕言放棄,到最後我們都會有所收穫,因為堅持就是勝利!

  白洋淀紀事讀後感 篇5

  在冀中平原上,有一個小村莊,叫白洋淀,那裡的蘆花做席子格外的好。就在這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抗日的烽火正悄悄蔓延。

  《白洋淀紀事》裡面沒有什麼英雄人物與事蹟,只有平凡的農民與村級幹部的互助互利,落後分子與積極分子的矛盾,以及游擊隊員對家鄉的思戀……平靜的日子卻掩蓋不住人民解放前生活的苦難與淒涼,以及解放後艱辛與歡樂。

  董存瑞炸碉堡固然可歌可泣,黃繼光堵槍眼也的確讓人感動;狼牙山五壯士的奉獻自然更讓人深受震撼。可是,革命的勝利,絕不是單單建立在這些英雄身上的,而是建立在數百萬人民子弟兵身上的,是建立在艱苦奮鬥,對革命有著不滅熱忱的游擊隊員身上的,更是建立在成千上萬的因幫助解放軍而受苦受難卻依舊熱愛共產黨的人民身上的。

  如果說英雄們是一盞光芒四射的明燈,驅散了四周的陰霾;那麼覺悟了的人民群眾就是緩緩升起的朝陽,更是讓黑暗無所循形。他們固然微不足道,思想也未必那麼進步,但千千萬萬的群眾,就能對革命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白洋淀紀事》,就是講述了千千萬萬小人物事蹟的一本書。沒有人描述他們,也沒有人想到要去記載他們,他們過著平凡的生活,怡然自樂。但是,一到山河破碎,硝煙四起時人人都拿起了武器,人人都成了戰士。就是這些英勇抗戰的前輩,還了我們一個完整的祖國。

  革命也走過彎路,根據地也被掃平過,但是在幕後的人民卻從不會放棄對美好未來的希望。臺上演員的表演如此精彩,是因為幕後眾多的群眾支撐這帷幕;我們記住了演員的名字,難道就該忘記群眾的艱辛嗎?

  如今,百歲老人們都擋不住時間的流逝。但是,請不要讓他們平凡又偉大的事蹟,膽怯又英勇的精神,隨著時間一同逝去!請記住他們,這些給了我們新生活的偉大的老前輩!

  白洋淀紀事讀後感 篇6

  白洋五日看回花,馥馥蓮芳入夢來。碧波滾滾,澱鷗嬉戲,一簇簇的蘆葦挺立在湖面上,像是訓練有素計程車兵,守護一方安寧。白洋淀水鄉的景緻當然不止於此,但若不是讀了《白洋淀紀事》這本書,我想任誰都不會知道這地方,更不會知曉這裡曾經硝煙瀰漫。

  那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的特殊時期,白洋淀以及周邊地區都飽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殘與折磨,人民生活悽苦不堪,但卻依然保持著對祖國、對民族的忠誠,對生活充滿熱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山河破碎,硝煙四起,身為國民的一員,又怎能坐視不理?有些人主動離別親人,加入抗戰隊伍,有些人則在後方透過自己的辦法為抗戰事業作出貢獻。

  “這裡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的那麼緊,人好像寄生在葦裡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裡穿來穿去。”一句話,將白洋淀人民與葦之親密展露無遺,“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的確,這片葦地,如果沒有它背後的故事,沒有那些日夜奮戰的抗日英雄們,又怎會顯得如此與眾不同?水生,原生,蘆葦蕩中的老頭……他們是平凡的,平凡到也許你與他擦肩而過,都不曾憶起;可他們又是偉大的,捨棄小家,保衛大家!

  霍去病的“匈奴未滅,無以家還”固然令人敬佩,董存瑞高舉炸藥包捨身炸碉堡卻也可歌可泣,但革命的勝利,卻不僅是仰仗於這些英雄的,在他們名垂千古的背後,還有億萬萬的人民子弟兵和懷抱極大革命信仰的普通百姓。

  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勳與世長存!正是因為有千百萬像《白洋淀紀事》中水生嫂一樣的普通民眾,才使我們的民族歷經磨難而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百年前華夏兒女立下報國鴻志,不懼炮火硝煙,砥礪前行;或有人躬身案牘、悉心鑽研,為復興祖國揮灑青春熱血。吾輩青年,亦當接過振興中華民族的重任,以吾輩青年意氣,譜祖國大美華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