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讀後感(通用5篇)

《幼小銜接》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小銜接》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小銜接》讀後感1

  做了十幾年的幼兒教師,又送走了三屆小學生,在幼小銜接方面,我也是很有感觸。告別了幼兒園繽紛多彩的時光,另一扇大門之內,又是怎樣一個新奇世界?讀了付老師《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這本書,從理論和實踐等方面又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我這個又擔任一年級教師有了理論性指導意義。

  幼小銜接是當前很多家長備感頭痛的問題,付小平老師這本書為解決該問題做出了富有思想性的探索,透過自己女兒親身經歷,把教育學、心理學等抽象理論融入真實案例之中,把教育學、心理學等抽象理論溶入了真實的案例之中,以親切平和的方式講大道理講得生動有趣、通俗易懂。《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一書,故事中穿插著理論、理論中穿插故事,背後湧動著的則是一位為人父者的情感。小伊伊無疑是幸福的,因為她有一位能陪伴她一路走來的父親。在孩子整個成長里程中。為人父母是最不該缺席的,而用心的、智慧的陪伴則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在本書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這位父親在孩子的學習能力、心理健康、習慣養成、品德培養鞥方面付出的心血和思考,讓人受益匪淺。

  養育孩子是每一個父母的終身事業,很佩服付老師為了孩子可以兩度換工作,有幾個爸爸能夠這樣做?《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這本書讓我們更加懂得漫漫人生路,最關鍵的就那麼幾步。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是每個孩子人生路上的關鍵期,也是年輕父母無法輕易把握的敏感糾結期。

  面對“幼小銜接”,家長朋友將何去何從?好爸爸付小平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心血,在成長路上的關鍵期,給了孩子最需要的心靈陪伴。在本書中,他細膩地分享了自己陪伴女兒一起成長的點滴感人故事,將“幼小銜接”這件家事娓娓道來、和盤托出。他又結合自身十多年教育工作的真實體悟,將“幼小銜接”這個社會難題抽絲剝繭、逐一求解。

  《幼小銜接》讀後感2

  隨著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大,孩子們從出生開始就進入了這種高壓狀態。

  這些年衍生的新鮮詞彙和教育機構越來越多,親子園,幼小銜接,託管班,輔導班層出不窮。

  個人內心是排斥這些的,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可是一想到成年後是否會有更順遂如意的人生,孩子會不會埋怨我小時候沒有讓他學會的更多,心裡便忐忑焦灼不安。

  讀了這本書,卸掉了心中的大石。

  這裡所說的幼小銜接,不是去上幾個月的學前過度課程,也不是強制灌輸孩子太多的小學課本知識,而是從心靈上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成長,區分幼兒園和小學的不同,這是一小段關鍵的人生路,有了家長們心靈上的陪伴,孩子會走的更穩更好。

  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教育階段,幼兒園注重的是教與養的齊頭並進,小學則是教佔主導。在幼兒園中,活動多以遊戲為主,小學大多是課堂式教學。

  在這裡重點強調了一個“零起點”教學。“零起點”不是機械的認為學校“零起點”教育就是讓孩子可以“零準備”入學。家長需要適當的給孩子做些學習準備,建立學習的興趣。比如用遊戲和互動的方式,讓孩子輕鬆掌握一些簡單的字和數數。如果孩子不喜歡,就不要強制完成。任何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行為,都會產生負面影響,且很難消除。

  孩子上學後時間會被大量的作業所佔據,因此,好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教給孩子如何管理時間,比不停地催促孩子被動的完成作業要高明的多。

  配合這一點,還需讓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每一天的學習和生活。試想一下,如果孩子每天因為磨蹭,作業做到很晚,那麼第二天都會缺覺,上課無法集中精神,總是打瞌睡。回過頭來,不知道講的新內容是什麼,做作業又十分的吃力,最後又會到很晚。這樣下去,就會形成惡性迴圈。最後作業拖拉不說,成績也提高不了。

  最後再談一點深有體會的。如何輔導孩子做作業。現在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會在孩子放學後輔導孩子功課,不論是默寫也好,朗誦也罷。其實,從一年級一開始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檢查孩子的字跡是否端正。在作業完成後,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不要具體指出錯誤之處,說出大體範圍即可,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去糾正,鼓勵孩子自己更正錯誤。

  還有很多好的方法和教育理念本書中都有體現,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一起來看看,我很高興能在孩子上小學前讀到此書,少走一些彎路。

  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

  《幼小銜接》讀後感3

  今天到新華書店查閱課題研究資料,無意間發現了一本和課題緊密相關的書籍《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於是坐下來漫不經心的讀起來,也許裡面有自己需要的“黃金”,試試看。可是一睹這本書的芳容,我還是醉了。

  《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是付小平老師著作,它展示了一位好爸爸用心陪孩子一起渡過幼小銜接關鍵時期的心路歷程。付小平老師透過自己的女兒伊伊的親身經歷,把教育學,心理學融入真實的案例之中,這是一本適合年輕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值得一讀的好書。

  全書共分六部分:

  一、幼小銜接,繞不過的一道坎。

  二、充分準備,才能有效銜接。

  三、養好習慣,才能順利銜接。

  四、提升能力,才能自信銜接。

  五、塑造性格,才能開心銜接。

  六、邁入小學,才能關鍵銜接。

  每一篇文章,有案例有方法,方法新穎,超乎想象。其中最吸引的要數《別讓孩子傷在分數上》。

  《別讓孩子傷在分數上》案例是作者的女兒伊伊剛剛升入小學不到一個月,第一次數學考試考了剛及格。然後付老師對孩子的測試失利分析原因,找到一是試卷中大部分錯的題目是本來孩子掌握好了的,由於沒有經歷過考試,缺乏答題技巧緊張造成的;二是查詢到考試中暴露的問題,如:做題慢。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第二次考試取得了一個好成績。但隨之陸續而來的英語、語文小測驗,在班上位居中等,付小平老師結合三次考試成績分析,找到一個導致伊伊不夠優秀的共性問題——答題過程粗心,可以做對的題目都出錯了,丟了不少分,然後又進行分類:一類粗心,提醒避免出現類似錯誤;二是沒有掌握問題。透過講解練習,最終伊伊拿回了100分的卷子。

  付小平老師提出問題——究竟如何面對考試和分數?,同時給出我們各位家長的建議是:一、態度比結果重要(成績並不重要,但試卷反映出來的薄弱環節很重要);二、進步比分數重要(縱向比較孩子成績,發現錯誤和原因,找到進步和變化);三、成長比成績重要(快樂成長和優異成績協同發展,相得益彰)。

  付老師確實是一位好爸爸,面對孩子每次的考試能做好細緻的分析並找到相對應的補救方法。對待孩子的分數現實生活中無非有三種家長:

  一、無關緊要,馬馬虎虎。

  這些家長認為一年級課程那麼簡單,考的好不好都代表不了什麼。我只要努力賺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保障就歐克了。這樣的孩子不能被引起重視,孩子喪失自我存在感,長期的惡性循壞使得成績一直不好,等到高年級開始重視,已經晚了。

  二、只注重分數,不看過程的家長。

  有些家長不堅守過程,只要一看到試卷上的分數,就火冒三丈。從來不關心孩子努力的過程,不分析失敗原因,只拿分數和其他的孩子進行比較,埋怨孩子指責孩子。所以惹得自己“一身騷”,孩子挨批受打,最後兩敗俱傷。長此以往家長經常“火山噴發”,孩子短暫性“壓力山大”。若干天后所有的工作一切迴歸原位。

  三、和諧家長,就是換位思考的家長。

  他們陪同孩子一起接受失敗,一起陪孩子查詢原因,在考試後機智應對,為有更大進步的家長,就像付老師一樣。

  我看到這篇文章感觸極深,因為我就是上面例舉的第二種家長,面對成績“暴跳如雷”事後“安然無憂”的家長。孩子的成績失敗,導致沒有自信心,作為媽媽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每次考試都是看分數,總是以沒有時間幫助孩子分析為理由,一次一次放縱了孩子的學習,才導致孩子成績的失敗。我好恨我自己,就是補習班能換回來“家長的陪伴”,能彌補孩子心中的“失落”嗎?如此孩子還是很聽話,在我的命令下“成方成圓”,我沒有顧忌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自卑、壓抑。透過這本書的閱讀,我今後一定改變自己的育兒方法,多陪孩子,多關注孩子,多鼓勵孩子。

  分數和考試是每個求學路上的人都逃脫不了的法咒,“分分,學生的命根”同樣“分分,老師的法寶”。不管我們的子女今後在擇校還是工作,無疑選擇的籌碼就是成績。作為媽媽,我好可憐那些低分數的孩子,他們也努力,他們也付出,他們因為分數低不敢和同伴玩耍,他們因為分數低失去了老師的寵愛,他們因為分數低而不敢和無理的家長討價還價,我想象著“如果有一種只求知,而不測試”的教育之路那該多好。

  最後,我想用付小平老師的一段話來結束,“從迷糊到清晰,從懵懂到明白——一小段關鍵的人生路,心靈陪伴,讓孩子走得更穩更遠”,以此來表達我對這本書的閱歷,感恩生命中遇到了付老師,給我照亮了前進的教育之路。

  《幼小銜接》讀後感4

  從“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人生是場馬拉松,搶跑未必能贏”,我從很多年輕父母身上看到了他們越來越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幼小銜接時期,孩子是焦慮的。她們的焦慮可能來自家長不正確的引導和過度的壓力,也可能來自自己對於小學的“未知”。

  書中說,幼小銜接是繞不過的一道坎。家長需要在思想和行動上準備好,孩子需要提前瞭解小學的課程結構、作息時間、作業情況和生活情況。我是覺得孩子的焦慮大部分來自於家長,因為6-7歲的孩子對於世界存在好奇和探索,他從心底想去探究小學生活,但是一些譬如作業多、老師太兇、同學欺負你的負面訊息會影響到他,導致他恐懼小學生活。

  那道七色花的題目很有趣,可以看出那位小學教師不瞭解孩子的認知特點,從付老師的'回答我看到兩點,一個是他教給了伊伊理解題目的方法,更為重要的是他說出了“老師都挺好的,不會責怪你的。只要主動說出來,不管對錯,老師都會很開心的。”在他的心裡對老師是信任的,這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伊伊去信任自己的老師。

  關於著小學的準備,並不是準備書包,鉛筆,作業本,首先,你需要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水平,不可否認孩子的缺點,這對孩子形成正確的認知有很好的幫助。同時付老師,很重視孩子自己的感受,避免了包辦和灌輸。有了很好的精神準備,還需要配備圖書、字典、地球儀等相應的物質材料,做到雙管齊下。關於正確的假期安排能力,也是需要開始培養的。

  讀到付老師說,孩子入學前要養成一些好習慣,比如飲食習慣、餐桌禮儀、保證睡眠時間、生活自理能力、規則意識、傾聽能力等等。我體會到了,幼小銜接工作並不只是開始於大班下學期,它應該是貫穿於整個幼兒園生活,這些好習慣應該是作為幼兒園老師的我們,幫助孩子養成的。我忽然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充分準備的前提,可以做到有效銜接;養成了好習慣,可以使幼小更加順利;能力提高了,孩子可以更加的自信;性格塑造穩定的孩子,會更加的開心。前面工作的完成是後面一項工作的前提。

  自控力,獨立思考、提出質疑、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感知周圍人事的態度等等,這些都是孩子成為社會人的表現。這個時候的孩子,附屬內驅力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他會為了得到老師和爸爸媽媽的讚揚,而去努力做成功一件事情。在這個階段,我們更需要發揮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孩子有所期待,這樣他才回朝著我們的期待前行。

  能力提升之後,我發現“積極”兩個字出現的頻率開始多了,積極的人就像太陽,到哪裡都在傳播著正能量。

  感恩、基本的尊重、樂觀的心態,這些都是一個人在為人處事上高情商的體現。付老師幼小銜接的科學在於,他並不重視對孩子知識方面的長進,而是把重點放到了能夠幫助孩子一生進步的情商上,這也正印證了現代社會對於人才的新需求。

  進入小學了,幼小銜接還要繼續,前面一切都是鋪墊,這才是真正的關鍵。孩子在學習上、和同學相處上、對老師的認識、遇到困難了,在功課上遭遇滑鐵盧了,怎麼辦呢?杜老師告訴我們,首先你得是一個“會聊天”的家長,不然抱怨一聲就開始責怪,那麼下次遇到困難就不會告訴你了。家長需要先淡化這些困難:前期準備很充分了,我相信我的孩子完全可以擺平這件事。然後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當孩子真正需要自己介入其中時再考慮,如果孩子沒有這個意思,那麼證明他自己是可以的,只需要說:“你打算怎麼做?” “非常棒的主意!”就夠了。

  《幼小銜接》讀後感5

  《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這本書非常厚實,內容也設計很多方面。讀過書之後,感覺很多情況有了參考,有了問題的解決方法。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好一些的學校,享受好的教育資源,這樣就難免要出現擇校現象。但是擇校並是否適合每個家庭,事實證明不擇校孩子也會取得好成績,關鍵是看平時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書中作者就沒有為自己的孩子擇校,原因很簡單,就是不想讓孩子上學路上太辛苦。小學六年,如果擇校導致學校離家太遠的話,那孩子每天就要少睡至少一小時,而充足的睡眠對小學生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書中還舉了一些擇校不成功的例子。看到這些,家長們不得不想一想,擇校是否真得是為了孩子好。

  做好幼小銜接,家長首先要做好準備,孩子最重要的入學準備是心理準備。近年來,經常看到聽到幼兒園“零起點”教學,不準教這不準學那之類的言論,對此,我不敢苟同。如果孩子不認識一些常用漢字,如果能夠自主看故事,一切都等到上小學再學,那數學方面,如何讀題,如何讀懂題。

  最簡單的數數、算數也是應該教給孩子們的。《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這本書中,作者也提到“零起點”教學,並不等於“零起點”準備。不要機械地認為學校“零起點”教學就等於孩子可以“零起點”準備入學。為了讓孩子更順利地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和過渡,家長要給孩子做些學習準備,適當儲備一些知識。

  比知識儲備更重要的就是好習慣的培養。作者講到養成好習慣,從餐桌開始。餐桌不僅是孩子品嚐美食的地方,同時也是孩子養成習慣、學習禮儀、培養自主能力的地方。好習慣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睡眠;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習慣,生活能夠自理;學會管理時間,懂得遵守規則;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獨立思考能力……這一切說起來輕鬆,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書中作者以親身經歷向我們講述了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很多道理很多家長也明白,但是到了現實中卻不知如何操作。書中的例項是對我們幫助非常大。小學階段,語文、數學、英語究竟該如何學,先學什麼後學什麼,書中都給出了實實在在的指導。

  《一起陪孩子幼小銜接》最感動我的是這位作者這位父親的用心,可以說用盡心思用盡時間陪伴孩子一起成長。這是很多父親母親都應該學習的,畢竟孩子的成長沒有回頭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