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名著讀後感五篇

四世同堂名著讀後感五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名著讀後感五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世同堂名著讀後感五篇1

  “休對故人思故園,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是蘇軾的《望江南》中的一句。這首詞描寫了清明時節,作者卻不能返鄉祭祖的一種遺憾的情感。因為有句俗話說:“有根才有家。”可是有一群人,他們卻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忍辱負重”,甚至出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最終自取滅亡。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長篇小說。小說中描繪了抗日戰爭中北平人民的艱苦生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戰爭的殘酷,其中有許多人物,如祁瑞宣,祁瑞豐,錢默吟先生,冠曉荷等,他們每個人物都有十分鮮明的特點。但要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祁瑞宣了。

  祁瑞宣是祁家的長孫,是祁家的“當家主父”,可以說是上有老下有小。他的身上有一種令人欽佩的愛國情懷,寧可被日本人捉進監獄,也不會向黑暗勢力低頭,甚至甘願吃就算是貓狗都不願吃的東西,也不願給日本人做事而衣食無憂。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民族氣節,一種不忘根的民族氣節,一種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祁瑞豐雖說是祁家的次孫,可是他和大哥瑞宣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瑞宣勤儉樸實,謹慎小心,老成持重的讀書人。瑞豐則是個看重金錢利益,大肆揮霍,好吃懶做的花花公子。為了利益,出賣了國家和民族,做了漢奸。我十分厭惡他這種“忘根”的行為。

  可是,想著想著,我不禁慚愧起來。我想到了外婆,她老人家70多歲了,外公去世後她一直一個人住,有什麼事不麻煩媽媽,總是自己想方設法解決。爸爸和媽媽因為單位工作忙,即使外婆家就在單位旁邊,也不能常去看看,所以媽媽對外婆總懷著愧疚,一年也只能見幾次面。可我總對外婆不理不睬的,甚至還說外婆土,俗,一直到上中學後,有時我想見外婆都沒有時間,現在我一見到外婆總會有說不完的話。一會兒是班上的趣聞,一會兒是在書上看來的笑話段子,聊天說地不像祖孫,倒像一對朋友。

  人,無論到哪兒,都不能忘本,忘根,不能忘記在你身後為你默默付出的人。不能在後悔中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四世同堂名著讀後感五篇2

  讀老舍的《四世同堂》,我感觸很深,老舍筆下的人物個性鮮明,躍然於紙。冠曉荷,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他的行為作風,品行穿著,無一不讓我感到深惡痛絕。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全城人心惶惶,只有冠曉荷欣喜難耐,他覺得這是一個讓他飛黃騰達的機會,他認為日本人使北平淪陷,是做上大官的好事,他心裡沒有國家。小羊圈衚衕裡,總會有幾個人愛國家,愛北平,錢二少,一個正值壯年熱血的青年,他決定出去抗日,他想要為國家出份力。大赤包卻聽到了這回事,她告訴冠曉荷,去告訴日本人,你就有功可以當官了。迷官迷財的冠曉荷一聽,馬不停蹄的去告訴了皇軍,可皇軍並不體貼他,要讓他在前面帶路,帶日本人進小羊圈衚衕裡,去錢家抄家。冠曉荷以漢奸的身份站在了這個衚衕裡。賣人求榮,漢奸!漢奸!真是令人氣憤!

  冠曉荷他瞧不起中國,因為中國沒有給他一官一職,他甚至覺得英國和法國可愛,倘若英國和法國能給他官職。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那麼這些個官職只能由不抗日的人去當。他為了升官發財,不要尊嚴,不要骨氣,對侵略國家的日本人鞠躬哈腰,阿諛奉承,只為權利。他把利益擺在一切前面,真是無知又無恥的日本人的走狗。

四世同堂名著讀後感五篇3

  去年生日同學送的《四世同堂》,三部,一年過後,有點慚愧,才看了一部!開始看時,就想著到時候看完了能寫篇讀後感,就像初中還是高中那時候常寫的讀後感。此刻擺在自我的床頭,卻總有些原因,讓你靜不下心看第二部,那就先寫寫感受,看後事如何?

  第一部,《惶惑》。瑞宣、瑞豐、瑞全,祁家的三兄弟,有著不一樣的性格,走著不一樣的道路。

  記得當時看到瑞宣的一段獨白時,自我就發了一個動態,與其說當時自我特能理解瑞宣的感受,倒不如說那一刻的自我就是瑞宣。文章寫道:瑞宣認識他自我,他覺得他的才力,智慧,氣魄,全沒有什麼足以傲人的地方,他只能儘可能的對事對人盡到他的心,他的力。他不肯用壞習氣減少他的石子的堅硬與力量。他明白在人世間,他的盡心盡力的結果與影響差不多等於把一個石子投在大海里,可是他並不肯所以而把石子可惜的藏在懷中,或隨便的擲在一灘臭水裡。

  當然,我不是瑞宣,我不可能遭遇這樣的狀態。可是就像瑞宣認識了他自我一樣,我彷彿也看到了自我。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自我做事不夠細心謹慎,也沒多大的智慧與才氣,從小到大,最怕填你的特長是什麼?最怕問你擅長什麼?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可是,卻總有那麼一股勁,堅持著自我,保留著初心,我還能做點什麼,我至少還能夠改變點什麼,我覺得,人就是要這樣吧!

  哪怕你只是在做一件很小的事,連你都不覺得它重要,可是,做了,好過走向一條相反的`道路。或許,就是因為大多都是這樣的人,大多人都有著相同的一個初心,大多的初心都是朝著一個好的未來,此刻我的眼裡,我們的眼裡,大多都是完美。

四世同堂名著讀後感五篇4

  《四世同堂》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說,它講述了生活在“小羊筆”齊瑞軒家族在北京淪陷期間的平凡與不甘平凡的生活。

  齊瑞軒是一家之主。他是個善良溫和的人,但他身上還有中國人的血統。當 bac binh 剛剛倒下的時候,他派他的第三個兄弟去抗擊日本人,他告訴他的學生和鄰居,中國並沒有失去這個國家,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顆明星,不是很明亮,但是可以給人們希望。

  錢鄚一嗯是一個詩人,因為他的第二個兒子,頌詩日本兵殺了日本車和被打,回來後,就成了愛國詩人,他不停地運轉了一整天,遊說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抗日隊伍。

  冠曉荷,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每天想的只是我們如何能夠升官發財和一些自己佔便宜的瑣事,靠著出賣以及身邊的人和事可以賺取經濟些許蠅頭小利。

  這三個人,性格很不同,其實,這是老舍先生總結了中國人3種寫作班的字元。如果中國人喜歡齊蕤旋,那麼北京的日本侵華是一個意外;如果中國人都像殷謙沉默,喜歡的人,那麼中國永遠無法被入侵日本;如果所有的費用,如冠曉人做的,中國必將走向滅亡。

  一個國家民族企業如果我們沒有得到應有的血性,變得像綿羊一樣存在軟弱,任人宰割,那它註定是中國不會進行長遠的。但在這一整本書中,這段時間描寫可以給我的感觸最深:“他看著學生自己的一雙手,一雙白軟的手,他苦笑了一下,這樣的手是打不了人的。”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作為中國人對於軟弱的性格,這是因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接下來的他們祁瑞宣和錢默吟做做的事情卻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隱忍的同時,卻憑著豐富自己的一腔愛國熱血,默默的做著一些潛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圍都是中國人的心中已經種下一顆積極反抗的種子,點燃一盞希望的燈火。這才是每個中國人的血性以及所在,中華傳統民族精神長存的血性所在。

四世同堂名著讀後感五篇5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聽過駱玉笙激越的唱腔,看過電視劇《四世同堂》,我被劇情深深感染,覺得意猶未盡,於是,便想尋來老舍先生的原著《四世同堂》細細品讀。

  小羊圈衚衕,多麼善良的一個街名,卻闖進一夥強盜,祁老人一輩子生活中這裡,他一生無求,只想把這個四世同堂的日子過下去,然而,復巢之下,豈有完卵。兒子天佑不堪侮投湖而死,二孫子瑞豐投敵死於非命,二孫媳婦胖菊子投靠漢奸淪落院染病而亡,重孫女小妞子也餓死了。錢默吟這一典型的舊式文人,民國年間他還戴著紅呢子風帽,一家人深居簡出,可孫子被日本人搶走,而他也受盡嚴刑折磨,最終家破人亡。小崔,只想拉洋車養家餬口,也死於日寇屠刀下。棚匠劉師傅,除了會替人家裱糊房屋還有一點業餘愛好—舞獅子,誰想日本人逼著他為攻陷中國的一個個大城市而去舞獅慶祝,他憤而離家遠走他鄉。

  京華之地,皇城根下,餓民奪食,混合面吃得人東倒西歪,半死不活的都拉到郊外,郊外迎接他們的不是病床而是挖好的大坑,大坑裡黑壓壓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邊撒石灰邊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這樣失去了生命……

  讀到這裡我深切地明白了什麼叫落後就要捱打,什麼又叫苟且偷生。

  品讀這部百萬字的恢宏鉅著,猶如眼前展開了一幅歷史長卷。國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對強敵,有人奮起反抗,如老三瑞全偷跑出城,參加了抗日隊伍;小崔痛打日寇;小文、桐芳借唱戲之名行刺日寇,最終與敵人同歸於盡;年邁的李四爺與敵人以死相拼,死得悲壯。也有人如冠曉荷、大赤包、招弟、蘭東陽成了不齒於人類的漢奸,最後或活埋,或瘋死,或被掐死,或跑到日本遇上爆炸屍骨無存。

  好在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是由人民推動向前的,我們不能讓一片烏雲擋住眼睛而看不清未來,未來是屬於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只要人民願意生活在一個和諧的世界裡,軍國主義的螳臂是無論如何也阻擋不了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