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精選13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精選1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1

  蛤蟆先生這個主人翁原本是英國一本童話書《柳林風聲》裡的動物主角,作者是一名優秀的心理諮詢師,他為了方便人們理解,就借用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動物形象。故事以抑鬱的蛤蟆先生為線索,講述了他在朋友們的幫助下,開啟了10次心理諮詢的詳細過程,隨著每週一次的心理諮詢,我們也逐漸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諮詢師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見到心理諮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諮詢師直視著他的眼睛,篤定地對蛤蟆先生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蛤蟆問:“我的日子還很長,如果真有自我懲罰,我不要一直那樣下去,我想過得快樂一點,我該怎麼做,你能幫我嗎?”

  “這麼說也許有些殘酷,蛤蟆,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問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聽說過好多身陷抑鬱的人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彷彿被囚禁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中,永遠找不到出路。所以當蛤蟆先生第一次見到心理諮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諮詢師直視著他的眼睛,篤定地對蛤蟆先生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對於絲毫看不到希望的人來說,這段話溫暖而有力量,彷彿在茫茫沙漠中發現綠洲;在乾枯的草叢中發現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險的叢林中發現直升飛機;在暗流洶動的大海中發現燈塔…….當你品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你漸漸走出了心的牢籠,去擁抱一個全新的自己。

  整本書的結構,大概分為3個層次,一是講述兒童自我狀態,二是父母自我狀態,三是成人自我狀態。最後在這3個層次的基礎上引申出“人生座標”的概念。

  兒童自我狀態裡,兒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們面對的小學生一樣,他們充滿了朝氣,被快樂包圍。他們會因為得不到滿足而憤怒,會因為流浪狗被誤傷而流淚,會因為夜晚怕鬼而恐懼。

  因為是兒童,毫無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賴父母,所以從嬰兒時期到幼兒園畢業,我們會無條件地順從父母,比如同意父母的意見,試圖取悅父母。正如我不到3歲的兒子,他無條件地相信我、信賴我,彷彿我是他的整個世界。他會在我哭泣的時候,束手無策地陪我一起哭;他會在我大笑的時候,毫無理由地陪我一起笑;他會在我要求親親的時候,把他的額頭湊在我的唇邊。他全身心地愛著我,這個他在天堂精挑細選過的媽媽,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如果成年後,我們依然無條件地依賴某個人,說明我們還處在兒童自我狀態裡,沒有真正長大。

  我們在社交場合中,如果也總是附和他人,如果每次道歉的都是自己,如果每次受了委屈咬碎牙往肚子裡咽的都是自己,這就意味著我們將小時候依附於大人的順從行為帶到了成年,我們小時候的生存策略一直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父母自我狀態,是與兒童自我狀態截然不同的反應。兒童是弱小的,但父母是強大的。我們在原生家庭中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往往會和我們與自己兒女的相處模式相似。我們會潛移默化地習得父母為人處世的態度。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我訓斥兒子的表情、動作、語氣,竟然與母親曾經訓斥我是那麼的相似,甚至如出一轍。

  長大後,工作後,我們也會遇到看上去很權威,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的人,永遠都像法庭的審判長一樣,忙著給你定罪,忙著懲罰你,忙著操碎你那本就有點受傷的內心。就算是兒童狀態裡的人,他也有父母自我狀態的那一面,那個不斷批評和懲罰的物件就是自己,自我批評、自我否定,自我懲罰,彷彿被永遠囚禁在沒有陽光的黑暗世界中。有一段時間,因為工作上的原因,我就總覺得自己技不如人,對身邊的人和事都持有消極的態度。可是一次與權威的叫板中,一次心靈與心靈的碰撞中,一次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中,我決定自我救贖,放過自己,原諒自己。最終,我與平凡的自己和解。

  最後一個層次就是成人狀態裡的我,我既不用緊張來自父母嚴厲的聲音,也不用蜷縮在卑微的兒童情緒裡。我身心放鬆、樂觀自信,能夠理性思考,能夠以一顆平和的心態對待周遭的一切,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三個層次每個都有其必要,但就重要性來說,只有成人狀態下,我們才會去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兒童狀態奔波於情緒,父母狀態忙著批評教育,只有在成人狀態,我們才能活在當下。

  蛤蟆問:“我的日子還很長,如果真有自我懲罰,我不要一直那樣下去,我想過得快樂一點,我該怎麼做,你能幫我嗎?”

  “這麼說也許有些殘酷,蛤蟆,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問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這個問題我想我已有了答案,我要愛自己。有人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我要重新審視我的人生,我也慢慢學會感謝生命旅途中出現的所有人和事。感謝他們,讓我變成了我想成為的樣子。

  最後,感謝我成為了藍色海共讀沙龍的小秘書,感謝恩師蘭梅老師對我的信任。願在成人狀態下的我:努力地向下沉澱,向上生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2

  五個小時,可以幫你揭開心理諮詢的神秘面紗,可以幫你深入瞭解心理諮詢是怎樣帶來改變和成長的,你是不是也很心動?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講述了一隻熱情又愛冒險的蛤蟆先生,因為生活中的種種失利導致心情抑鬱,然後去做心理諮詢,每一次的心理諮詢都給他帶來了不一樣的收穫,一點點從抑鬱狀態中走出來,最終恢復了熱情和活力。全書只有10.8萬字,人們的閱讀速度一般是每小時2萬字到4萬字,按最慢閱讀速度2萬字/時,5個多小時也完全可以讀完本書。這麼短的時間就可以開啟一個新世界的大門,你要不要嘗試一下?

  透過閱讀這本書,可以消除很多人對心理諮詢的誤解,比如有些人覺得只有得了心理疾病才做心理諮詢,或者像書中所說那是針對經歷過嚴重或者可怕事件後進行的一項神秘活動。不是的!心理諮詢其實是一件普通的、科學的事情。每個人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心理問題或者說是心理困擾,比如工作壓力大導致情緒抑鬱、親子關係緊張讓人煩悶、親密關係無法調節讓人痛苦、絕望等。心理諮詢師幫助人們解決的是心理問題,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屬於精神科醫生的職責範圍。

  另外一個誤解就像書中的蛤蟆先生一樣,以為心理諮詢就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見了心理諮詢師就說:“是他們讓我來做心理諮詢的,你告訴我怎麼做才能好受一些”。其實,心理諮詢應該是一個自發自願的過程,來訪者有想要改變自己的想法,諮詢師幫助來訪者改變自己,也就是所謂的“助人自助”。來訪者不能像學生時代一樣被動的聽老師講課,學點新知識就算完成任務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痛苦的來源並摸索出解決痛苦的方法。諮詢師在整個過程中會傾注全身心的關注和陪伴,使來訪者更高效的完成自我改變和成長。

  書中描述了蛤蟆先生每一次諮詢的詳細過程,從蛤蟆先生和心理諮詢師蒼鷺的對話中,我學會了一種思考方式,一種聯絡過去再看向未來的思考方式。這種方式幫助我更好的理解自己,有效的改變自己的行為。

  有一次,愛人開車送我去辦事然後他再去上班,因為時間緊張導致他有可能遲到。一路上他在不停的表達自己對於遲到的焦慮,而我卻一直默默無語。自己事後一直在疑惑,當時的自己為什麼那麼冷漠無情,跟平時相差很大呢?我嘗試著用諮詢師的話問自己。

  “你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我有點內疚、有點不知所措,我想要安慰他卻不知道該說什麼。”

  “這種感受讓你想到了什麼?”

  ——“想到了小時候我媽對我說‘我這麼苦、這麼累都是為了你,你還不好好學習,你對得起我嗎’。那種內疚感、無力感很相似,甚至還有點憤怒。”

  “現在的你,理解了當時的自己嗎?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是的,我理解了。默默無語的我其實回到了‘適應型兒童狀態’,體驗著跟童年時候一樣的感受,然後用相同的沉默回應了那種感受。如果是現在這種‘成人狀態’,我可能會向他表達因為自己的拖延導致時間緊張的歉意,會安慰他幫助他緩解焦慮,也可能會跟他一同探討避免遲到的其他解決方案。”

  從問題中看清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然後回憶小時候是否有相似的情境,再回到當下用理性大腦解決問題。這種思考方式不但揭開了我的疑惑,也讓我有了建設性的方法。如果以後再有類似的內疚感和無力感,我相信可以更快速的理解自己,幫助自己跳出“適應型兒童狀態”,回到“成人狀態”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3

  對於讀書,每一本書對我來說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後心中有飽飽的幸福感,情緒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練習鋼琴時也沒有那種要窒息的感覺了,此處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關於《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我也是看群裡的老師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買了下來。剛拿到的時候感覺這本書好薄啊,能講什麼呢?結果晚上開啟來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將近兩天的時間才把整本書看完。談談收穫和這本書給我的看見:

  習慣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內容打動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見到心理諮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諮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想來我看這本書時,我應該把自己當成蛤蟆先生這樣或許有不一樣的收穫和體驗。不知道這本書為什麼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別讓人討厭,而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吧。

  開啟這本書,我瞭解到書裡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諮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普通的讀者也能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明白心理諮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原來作者也是資深的心理諮詢師。書裡的人物設定借用的《柳林風聲》的人物形象,在這裡演繹了一個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模板。蛤蟆先生經過與諮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他的心裡終於發生了一些悄無聲息的變化。

  對於我而言,探索童年這一章的內容,讓我找到了童年心理問題背後的冰山。時光把我拉回到了3歲那一年的某個晚上,那一刻的無助和絕望,這輩子大概很難忘記。

  起因是我的母親生了3個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於計劃生育的原因,他們必須要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價,如果沒有錢就需要被關進監獄裡面,那時我3歲,我已經忘記了事情發生在什麼時間,只記得在無數個夜裡鬼哭狼嚎的要找媽媽,會被鄰居攔下,哭累了就睡,白天還好,晚上就會不停的哭。不記得這件事持續了多久,後來媽媽回到了我們的身邊。但這個印記在腦海裡始終無法抹去,直到現在為止,還容易影響到我的情緒和處理事情的反應。

  沒有人一生不會受到傷害,而是受到傷害以後該如何包紮自己的傷口。而一個重傷的人,是無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幫助。要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背後的原因,從而去操練和成長。先接納遇到的傷害,擁抱過去受到的傷害,和自己和解,這個過程會很痛,因為會一次次的失敗,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練,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可以被釋放、得能力。這句話也給了我很好的理論支撐和新的看見,慢慢的品,一定會有所收穫和改變。

  整本書讀下來,我察覺到了內在的情緒,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雖然3歲那場媽媽暫時的離開,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傷害,我也無法再回到當下去解決那件事。但我學會了遇到事情時,不再讓自己內在的小孩回到3歲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斷的提醒和操練自己:我長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處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幫助。不要絕望、恐懼、無助,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好這件事。讓我在潛意識裡開始去改變,被生活一點點的醫治。

  透過這本書我成長了許多,願你也和我一樣,透過閱讀、閃耀媽媽讀書會,我們用心的陪伴可以讓你的生命不再一樣。

  期待著你也像書裡說的那樣“第一次見到心理諮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諮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藉以童話《柳林風聲》的角色書寫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故事內容以活潑開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鬱症,朋友們勸他去看心理醫生,然後在與心理醫生蒼鷺的對話中逐漸與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的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這一條線展開。主要表達的是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影響。

  故事結尾是個常規的好結局(這兒有點跟不上莊園世家子蛤蟆先生被治癒的速度),在最後所有的小動物都明白了無論風險如何,都必須繼續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數十年所經歷的童年創傷僅憑几次心理諮詢對話就能被治癒嗎?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這樣的結局讓人充滿希望。

  第一次瞭解原生家庭、兒童心理創傷等概念時是在《愛的藝術》這本書裡,當我看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這章後,瞭解到父母的愛是不一樣的,父親與母親扮演的角色有偏差,會使孩子性格往單一方向發展,童年父母給孩子的愛對孩子成年後甚至是一生都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蛤蟆先生》這本書中說“我們的父母把我們帶到世上來,他們盡他們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將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給後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原生家庭是絕對完美的,因此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禦因此而產生的後果。

  因此在看完《愛的藝術》後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概念時,像是被重錘敲了一下,我嘗試著把我童年的經歷就像電影一樣在我腦海裡完整的放映了一遍,這是個較為痛苦的過程,好比在鏡子前將看似完整的自己一點一點撕開,逐步撥開自己身上的每個角落查詢,然後發現每個地方都有需要去填補的地方。於是產生了對自我、父母、家庭的思考。

  看《蛤蟆先生》後比較有代入感,將自己代入到每個動物身上,發現他們身上的劣根有部分都是我自己,於是得到提醒要儘量改變自己的這一部分。從中也得到啟發:辨別三種自我狀態“父母、兒童、成人”、自證預言與人生座標、心理遊戲與角色扮演。

  最後希望自己能成長為一個有共情能力(具有強大的意識,瞭解自己的情緒,能從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得住衝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高情商(也指共情能力,體現在成熟和自我接納和求同存異接納他人)、獨立自我(做自己的自豪感)的成人狀態。

  將自己剖析這無疑是個痛苦的過程,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正如那句所說的:沒有一種覺醒不帶著痛苦。但是正因為有覺醒才會有改變,儘管沒有那麼容易脫胎換骨。

  所有的愛都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包括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戀人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自己對自己的愛等。就像是學習其他的藝術一樣,如音樂、繪畫等。那自己愛自己無疑是最重要的,足夠的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愛這世間萬物,所以請務必學會好好愛自己!

  最後,引用這本書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如果你為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5

  讀點心理學不僅是為了瞭解自己的行為和背後深層次的原因,也為了瞭解其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就能從不同的視角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解讀。

  書中寫到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是在小時候形成的,“嬰幼兒會從經驗中學習,這樣的學習不僅涉及用腦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們學到的一種生存的策略,並發展出一套行為來應對父母和其他人。這套應對行為會跟隨我們一生,直到我們改變它。“我們一直深受行為模式的影響,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並決定改變它。“童年的經歷如此強大,如此鮮活,於是便塑造了每個孩子對世界獨特看法,外面的世界變成了在我這裡的世界。”此後的一生我們在不斷的強化自己構建的世界觀,“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

  書中談到了心理學的專業概念“自我狀態”,“自我狀態是三位一體,分別是父母、成人,兒童。”三種自我狀態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對對應的人,成人的自我狀態是理想的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是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讓我們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處在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裡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於事實來決定怎麼做。”處在父母的狀態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處在兒童的狀態依賴心強,存在逃避責任。

  為什麼相似的事情重複發生,是你決定了別人可以怎麼對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這句話;人有時候都很難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書中找到了答案。“為什麼你總是遇到類似的事情?這些事情最後都讓你顯得很蠢,讓對方佔了上風,讓你感覺又變回那小時候那個可憐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純屬倒黴,還是因為你用某種方式和對方共謀了這件倒黴事。”聽起來匪夷所思,實際情況可能就是這麼回事。“以往的經歷教會我們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經大腦就自動做出反應。”

  感受是基於外部事件的影響還是基於我們的選擇,阿德勒心理學強調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決定了我們的感受,而不是客觀事件本身。同樣這本書中寫道“我認為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麼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你,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人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如果你為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從對於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兩個維度,劃分出四個現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種理想狀態,“他們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瞭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衝動,也得懂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徵是挑剔父母型,對應生活中總是挑別人毛病的人,生活中這類人可能是某個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處在悲傷的兒童階段,存在自卑,對應生活中自尊水平較低,總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6

  本書用簡單易懂,且充滿趣味的小故事,表達出人的各種潛在心理,幫助大家正確審視認識自己,完善大家對待別人對待生活的認識。讓大家能輕鬆的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不用於《自卑與超越》和《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那樣充滿心理學術語的表達方式,也沒有那麼晦澀難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以擬人人物蛤蟆先生為主人公,內容以蛤蟆先生數次拜訪心理諮詢師蒼鷺展開。

  透過這個過程向我們揭開了我們內心深處埋藏的不易察覺的想法。輕鬆易懂。

  用有趣輕鬆的方式讓我們看清了自己的內心,讓我們能輕鬆的卸下習慣已久的盔甲,讓自己的生活精彩起來,讓我們不再審判懲罰自己。

  文中以三原色來表示人最基本的“喜”“怒”“悲”情緒。

  文中把童年時期學習到的與人相處的方式稱為“兒童自我狀態”

  把在父母身上學習到的相處方式稱為“父母自我狀態”

  把能自我計劃、考慮、決定、行動的狀態稱之為“成人自我狀態”

  在“兒童自我狀態”時,我們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會再現過去的情緒。兒童自我狀態又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自然型兒童擁有基本情感: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適應型兒童為適應父母和環境做出的改變,形成的性格影響深遠,以至於成年後某些特定場景,也能使人進入兒童自我狀態。

  在“父母自我狀態”時,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用言行重複你父母那裡學來的價值觀和觀念,並證明給別人,讓別人接受。

  在“成人狀態中,我們能理性合理的行事,處於這個狀態我們能把我們所學的知識技能為自己所用,且不再被腦子裡父母過去的聲音趨勢,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困擾。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於事實來決定要怎麼做。

  重點:沒有人能讓我們自己產生感受,任何感受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比如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

  書中告訴我們,回憶過去時,不在譴責自己,而是客觀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從中學習領悟,不在內疚。

  書中蒼鷺提出了人生座標:

  1、我不好,你好:低自尊的人容易玩“我真不幸”和“可憐弱小的我”等“受害者遊戲”,這時候人們處於悲傷的兒童狀態。

  2、我好,你不好:這一類人會把斥責和懲罰別人視為己任,容易玩“你為什麼總讓我失望”,以攻擊和譴責別人來證明自己高人一等。這些人處在挑剔型父母狀態。

  3.我好,你也好: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信自己信他人。不要對他人的話新增自己的主觀臆想。而是理性分析作出回應。

  重點:不要在他人的神情中尋找認可或不認可,不要把關係搞得像父母與孩子。拒絕依賴別人!

  高智商的同時人們也需要高情商,情商高的人,擁有很強的自我意識,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來,能控制衝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高情商的人能產生共情,彪是他人的感受,回應他人的情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作者透過這些方法來提高自己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而這顯然效果顯著。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再文中數次提到“輕鬆”這個詞,這是我的真是感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能讓你在放鬆松狀態下完成閱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7

  這本書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師在推薦,於是下單買了一本,花費了3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書的後面寫著“心理自助”四個字,也就是說這是一本心靈自我救贖的書籍。

  我們身上都有著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風平浪靜的生活,內心實則洶湧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長背景:蛤蟆住在一個大莊園裡,父親古板嚴苛,總是對蛤蟆不滿意,母親則是懦弱無能,想要關心孩子、擁抱孩子卻要看丈夫的臉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蛤蟆極度想要得到父親的認可,而直至父親去世,他都沒有釋懷。文章中寫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說道:“現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還是能感覺到他對我的不認可。我從沒有成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們能從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孩子終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證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認可。

  長大成人後,原生家庭的傷讓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繼續折磨著他。他絞盡腦汁想要經營好父親留下的蛤蟆莊園,然而大家總拿他與父親的輝煌作比較,絲毫沒有看到他的付出。為了與朋友更合群,他佯裝成熱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別人的開心果,但自己的內心卻是千瘡百孔。曾經因為一些事入獄,出獄後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選擇的時候喜歡詢問朋友的看法,這樣就把責任推給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頹廢的樣子,幫他推薦給了心理諮詢師蒼鷺。

  蒼鷺先生的每一次諮詢都會慢慢引導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覺,一直在詢問:“你現在感覺怎麼樣?“在一次又一次的諮詢中讓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

  在這裡諮詢師蒼鷺講述了兩種兒童的自我狀態,一種是自然型兒童,一種是適應型兒童。兒童與生俱來的情感有快樂、悲傷、恐懼,而適應性兒童則是指面對比自己強大的人物、環境,則會學著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這個特定的情形。

  裡面有很多關於應該尊重自己內心感覺,自己的情緒和思維模式自己負責的話語。“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並理解這些情緒。如果你否認了他們,不論是用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體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樣,你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不是發自內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

  “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向自己發問。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你能對自己好一些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我認為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麼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你。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

  “你內在的、包含著情緒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透過你早年的經歷而形成的。童年的經歷如此強大、如此鮮活,於是便塑造了每個孩子對世界的獨特看法。換句話說,外面的世界變成了內在的'世界。無論你對生活形成了怎樣的態度,從此你的行為和幸福感都會收到影響,往後餘生都會如此。除非你決心要改變。”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作者是一位資深心理諮詢師,RobertdeBoard,他巧妙的將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實用方法和技巧在一個小故事裡緩慢發酵並推演出來,深入淺出。故事裡患了嚴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與諮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之後,慢慢跳出了童年傷痛帶來的困擾,並對未來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規劃,他身邊的朋友們也相繼產生了對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個不折不扣的happyending。

  當然,我們不要去探討現實生活中十次諮詢能不能解決一個困擾人生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這樣的問題,傷痛的治癒可長可短,有些人用一生來修復傷痛,還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傷痛是什麼。一句老話——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則各有各的不幸。這本書其實旨在幫助人們找到各自的傷痛,以及背後相似的原因——那個源頭,換句話說就是引領我們發現問題並尋求背後的答案,而尋找答案的過程我們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我療愈。

  蛤蟆從最開始那個想要依賴蒼鷺“給出”答案的“孩子”,成長為一個願意主動配合和探索的“成人”,他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得到”過現成的答案。諮詢師蒼鷺大多時候扮演“傾聽”的角色,引導蛤蟆“說出”自己的故事,而“說”的過程其實就是蛤蟆與自我生命連結的過程——他一邊說,一邊發現,一邊產生疑問,這時蒼鷺又適時扮演起另一個角色:“講解”,幫助蛤蟆找到正確的方向。

  在剝繭抽絲的過程中,蛤蟆多年來的諸多困惑得到了開解,心態也逐漸變得積極爽朗起來,而作為看客的我們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他人?又為他人的眼光嚴苛自己?情緒沒來由的失控?還有深陷“心理遊戲”的泥沼直至贏了遊戲輸了自己……人生似乎總有解不開的小疙瘩,擰巴成了情緒,其中有一種叫“憤怒”的情緒,蒼鷺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它的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強烈的,如同煤氣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殺傷性也很強,我們可以理解為雷霆震怒;還有一種是不帶攻擊性的緩慢釋放,這種方式可以持續很久,幾小時甚至好幾天,便是慪氣,這種情緒我很熟悉,為了抵抗父母老師的嚴苛,向外順從討好,向內用利劍傷害自己。而這些從童年發展而來,用來自我保護免於受到傷害的防禦機制,會幻化為成年人一些不當的行為策略,雖無關“道德”對錯,但看到一個成年人撒潑慪氣,實在是件有點讓人尷尬的事,而更尷尬的,是鮮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成長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說道:“我之前從沒意識到父母其實擁有巨大的權力,可以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他們可以愛孩子也可以拋棄孩子,可以寵愛他們也可以虐待他們,你擁有怎樣的父母,就像買彩票一樣,得看走不走運。”蒼鷺說:“你說的很對,蛤蟆。大多數的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後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禦因此而產生的後果。”

  所以,我不斷學習,覺察,接納和自我療愈。沒有傷痛的童年鮮有發生,看到傷痛卻慣於指責也無濟於事,只有嘗試諒解並和過往妥協,積極的做出改變,才能撥雲見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個友人聊天說起,我心裡有一股勁兒,這股勁兒一直在推動我四處衝撞,像個充了氣但沒收口的氣球,漫無目的的飛,我想,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勁兒,始終不滿現狀,始終不信擺在眼前的答案,始終想要追尋真相。而現實中的答案並不會像故事裡那麼完美自洽,可能是遙遠的一個點,可能是近前的模糊一團,需要漫長的時間使之變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尋的路上,終歸我會無限接近想要到達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9

  最近花了幾天時間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本書沿用了《柳林風聲》這本在英國家喻戶曉的故事書裡的人物,以蛤蟆先生為來訪者,蒼鷺為心理諮詢師,展開了一段為期十次的心理諮詢。隨著諮詢的不斷深入,蛤蟆也從第一次諮詢的情緒溫度計的最低點(1—2),上升到了第十次諮詢中的情緒溫度計的最高點(9—10)。

  為什麼僅僅透過十次面談,蛤蟆竟從悲觀厭世轉變為以前的熠熠生輝,甚至產生了新的人生規劃,也許這就是心理諮詢的神奇作用吧!我認為蒼鷺心理諮詢師主要運用了人本主義和精神分析學派的一些方法理論,並一步步引導蛤蟆透過不斷自省,認識問題,轉變對自己、對他人的態度。在這個諮詢過程中,蒼鷺真的是把啟發式教育運用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讓蛤蟆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發現、提出問題,自己回答,當蛤蟆領悟到那一步的時候,蒼鷺再上升到心理學的理論框架,幫助蛤蟆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後面隱藏的深層動機。

  首先,我們來看下這本書裡的人物關係。蛤蟆先生出生在一個社會地位很高的家庭,家裡擁有釀酒廠和大莊園,父親給他的印象是嚴苛,總是用責備的語氣訓斥他,母親則把他當小寶寶,認為他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沒錯,這就是蛤蟆出生和成長的原生家庭,在這樣的家庭影響下,蛤蟆從小養成了順從、道歉和依賴的行為模式,蛤蟆也經常處於本書中提到的“兒童自我狀態”。

  蒼鷺心理諮詢師把人的心理狀態分為三類: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這三種狀態中進行切換。這三種狀態根植於人生座標的不同象限。

  如果人從小形成的觀念是“我不好,你好”,正如書中的蛤蟆,從小受到父親的苛責,形成了低自尊,容易受困於“悲傷的兒童狀態”,經常玩“PLOM”心理遊戲,“PLOM”是“PoorLittleOldMe”(可憐弱小的我)的縮寫。雖然雙親已經去世,但是蛤蟆總是認為朋友們在不斷地指責自己,這也是蛤蟆在本書開始抑鬱、焦慮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朋友老獾,總是拿嚴厲的目光審視批評自己,讓蛤蟆想到了自己的父親。

  這本書裡另一個比較典型的人物就是獾啦,他是蛤蟆父親的朋友,總是喜歡對蛤蟆先生的生活指手畫腳,獾的人生座標是“我好,你不好”,對蛤蟆時刻處於“挑剔型父母狀態”,我相信大家在生活裡也遇到過獾這樣的人物,也許是你的父母,亦或曾經的老師、領導。這類人經常玩的心理遊戲是“NIGYYSOB”,“NIGYYSOB”是“NowI’veGotYou,YousonofBitch”(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他們常常會佔據權利和權威的制高點對別人評頭論足。說實在的,有個獾這樣的朋友的人,還真需要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

  當然最健康的人生座標就是“我好,你也好”啦,處在這個人生座標的人對應的是“成人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指人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不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不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思考當下的情況,基於事實決定要怎麼做。

  蒼鷺心理諮詢師透過十次心理諮詢,逐步引導蛤蟆先生從“兒童自我狀態”過度到“成人自我狀態”,幫助蛤蟆先生擺脫原生家庭的消極影響,當然這個過程離不開蛤蟆先生自己的積極思考和領悟。

  書裡詳細介紹了“兒童自我狀態”的概念,並提到了精神分析學派提出的“移情”,以及人本主義學派重視的“共情”,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讀下原文。

  本書提到了另外一本廣受歡迎的心理學著作《人間遊戲》,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可惜目前只有臺灣翻譯的繁體字版本,希望簡體翻譯版儘快面世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10

  讀書的過程像是在各種書中搜尋出自己的形狀的拼圖,讀的書越多,越發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圖的一角。

  是的,我認同,讀的書越多是使人越謙和的。

  從這本書裡沒有學到許多什麼新的東西,但跟隨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醫生的過程,讓我回憶起我是怎樣成長的,一路走來與自己無數次的衝突與和解是怎樣的不易,讓我意識到不論現在的我有多少缺點或不足,都要珍愛自己,都要熱愛生活。逐漸成長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長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種親切,並從中獲得了許多溫暖、柔和又堅定的力量。

  和蛤蟆先生成長的契機是相似的,我人格上的成長也是從回顧生活開始的。

  在某一刻我的回顧中,我回顧的開始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意識到這件事對我的意義,對我的影響以及影響的來源。

  這讓我進一步地看到,在我的過去中,一件件事情的發生實際上都不是“偶然”,而是有順序、有聯絡的“必然”。一件事情它發生,它在一段時間內影響我,甚至重塑我的底層邏輯,使我成為擁有不同行為模式的人。

  回顧中的成長像是進入長跑最後的衝刺階段,讓人在快速前進中感到一種撕裂與能量注入的拉扯,然後在跑過終點的那一刻得到一種巨大的滿足與充實。

  但確實只有懸置的、認真的反思才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成長。不嚴肅的反思,又或者說,從別處看來的自己認同的別人的反思只會讓人有一種廉價的思考感,讓自己覺得好似知道了什麼道理,有了什麼思想覺悟,但其實那還是在自己的價值觀體系裡的東西,哪怕不是,也不會因為看到時的認同感就成為自己的東西,看到了什麼觀點,以為“我也是這樣想的,只不過我說不出來而已”,這就是虛假的反思和思考,你不是說不出來,你就是沒有。只有自己嚴肅的思考過後反思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東西。虛假的回顧與反思是如此的輕浮,它只是一種附庸風雅。

  有很多曾經被認為是自己的“黑歷史”,想起就想對自己說聲對不起的那些事又或者讓我回憶起來腳趾能摳出兩室一廳的尷尬事,又或者曾經讓我很憤怒、很受傷的那些事,在經歷了懸置的回顧和反思以後,已經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那些事,會做那些決定,會產生那樣的情緒,所以現在再去回想,已經可以確定自己不會再做出同樣的事情,不會做出同樣的“錯誤決定”,所以過去那些已經發生、無法更改的事情已經不再使我對自己感到內疚,已經能夠客觀地去看待,與它們和過去的自己和解。

  當與所有的過去和過去的自己和解以後,就會迎來人格上的溫和,我稱之為一種真正的“溫柔”,這樣的溫柔它不是能聽得見的軟言細語,它不是能看得見的笑臉相迎,而是對各種事情各種人的理解、認同,以及不理解、不認同時也不會有刻薄、偏激、否認的言語攻擊,是不會情緒化處理事情,凡事只跟隨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自己認為對與不對去表態,是會控制自己的衝動言行舉止,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當的行為。

  在書中將此定義為“高情商的人”:“情感智力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因為它將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係。獨立性隱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還包括獨特的才能、與眾不同的部分。獨立的人時刻守護新發現的自主權,如同一個曾被殖民的國家重獲自由一樣。這當然沒錯,但共生性則體現出成熟和自我接納,還包括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共生性可以讓你在社交和工作上與別人有效聯結,協同合作。”

  和蛤蟆先生一樣,我也認為“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這能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迴圈,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願每一個人都能夠真正的、精神上的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在思想的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11

  這本書和我有緣。

  當天的早上,由於自己看通知把10點集合看成9點,我也不知道當時腦子在哪裡了。早到的我就是想去買杯咖啡喝喝,去到店裡才知道12點才開門。就是這樣沒有喝上咖啡。這個種子就在這時候埋在滋潤的土壤裡。

  任務完成後,剛好來了一場雨,溼潤了土壤,種子要發芽了,我要去找點肥料給它,咖啡我要來了,來到咖啡店沒有顧客,只有一個女店員。

  來咖啡店的我很少會主動和店員打招呼,害怕打擾這份安靜。找上一個舒服的座位,用手機檢視沒有回覆的資訊,看看自己右手邊的角落放著幾本書,基本是一些很紅的書(銷量名列前茅的)或者是製作咖啡的書。我就看了一眼,心想我對這些書沒有興趣。

  不知道哪隻手的想法,在那個角落裡拿上了一本書。這書很軟摸上去很舒服。它成功地吸引了我。

  鼴鼠去看望蛤蟆的時候,發現蛤蟆抑鬱了。蛤蟆在鼴鼠、田鼠、獾的鼓勵下去接受蒼鷺心理諮詢。自那開始到結束,共和蒼鷺有十次談話記錄。

  蛤蟆從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悲傷到解剖自己的狀態,到理解身邊的人為什麼不一樣和原諒已經過世的父母的事件。

  可以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小說也是工具書。它使用外國童話故事《柳林風聲》的引用,把蛤蟆先生心情變好的過程細化了。

  作者真的很聰明,書名取的很直白,讓想去看心理醫生的人特想先看看這本書。用蛤蟆先生的典故做引子又會讓人感到輕鬆。使用動物做角色更容易讓讀者記住書裡各個的角色。如果取人名的話,容易讀者代入之前所瞭解人名,影響書籍閱讀。

  在蛤蟆和蒼鷺之前的談話中不斷使用了心理學的知識,這時候就更像一本工具書,從蛤蟆抑鬱這件事延伸出來諮詢心理學的概念。用獨有的溝通方式讓蛤蟆對自己不同情緒自我解讀。諮詢心理並不是告訴你這個情緒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而是引導你去理解自己所發出來的情緒,比如生悶氣是一種不想立即表現,慢慢洩氣的憤怒。

  蛤蟆在蒼鷺的協助下把不同情緒的表現分成“自然兒童型”、“適應兒童型”、“父母自我狀態型”、“挑剔父母型”、“成人狀態型”。

  因為在出生的時候嬰兒根本就沒有學會表達,當他肚子餓的時候會感到身體不舒服,他用了不同的動作去表達自己,不斷的嘗試後發現哭這個動作是可以被知道的,自然後面餓了也會哭。

  小時候當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你發現你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兩個體重比你重10多倍的龐然大物,又沒有辦法逃脫,你只能去服軟,適應他們所頒發的任務,例如父母會告訴你,這樣子不聽話父母是會不高興的。你會知道不能不聽話。

  父母就是第一模仿的物件,身邊就只有這兩個生物同一類物種的,沒有可能去模仿一隻狗吧(但是事實證明沒有選擇的時候也會模仿一隻狗),在中國有可能也會模仿爺爺奶奶。會有很多處事方面方式很像自己的父母,進入父母自我狀態。

  從兒童到成年,應該會接受到很多父母的教育,當你在教育別人的時候你也會發現,口吻和父母相似,連挑剔也是一樣的。

  假如你說,你和父母一點都不像,我是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我絕不成為父母的樣子。那這樣的你應該是用父母的方式批判自己吧。

  成人狀態型,是屬於自己獨有的,這時候的你是不停成長和進步,把自己不斷完善。也不是說其他狀態是不好的,那些是最原始的,是建立自己的基礎。

  最後我看到到蛤蟆先生好起來了,忍不住對著書在笑。當一本書我覺得寫得好的時候會愛屋及烏,現在有點喜歡蛤蟆了,就像我會因為《小王子》喜歡玫瑰一樣。

  為第一次用三小時看完一本書,特此紀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12

  我們是否常常犧牲自己用出醜來逗笑別人,自以為成就?是否經受過別人的奚落嘲諷,哪怕極度難堪也表現得雲淡風輕,以顯示心胸開闊?是否被不願意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卻不敢直接推辭?是否不敢在朋友圈展示情緒低落的自己,擔心別人覺得自己矯情?是否用微笑掩飾尷尬?是否用無所謂掩蓋委屈?是否……

  我不敢承認我是這樣的人。而書中的蛤蟆先生,確確實實是這樣的。

  蛤蟆先生是一位滑稽逗趣的先生。他沒有那種正經端莊的品德,正如老獾所說,“沒有哪個自尊自愛的動物會跟他站在一起”。但同時,他又有世界上最“可貴”的品德:心胸開闊,從不在意別人的低看,“盡職盡責”地做著“有趣”的自己來逗笑他人。

  有一天,蛤蟆先生變了,他敏感、悲觀、邋里邋遢,甚至在眾人面前放聲大哭:“抱歉了,我現在整個人都不太好!”這樣的蛤蟆先生,讓朋友都覺得他病了,一致決定送他去看心理醫生。蛤蟆先生順從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因為他不想讓別人失望。

  一次又一次,麻木地接受他人好意的指導、訓誡,蛤蟆先生已準備好被動地治療自己的心理。

  直到蒼鷺醫生告訴他:“心理諮詢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處於自願。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們才想諮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地合作……為諮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自發的?為自己?不為取悅別人?

  這些話對蛤蟆先生來說是新鮮而震撼的。他從來都被當作是接受命令,或是坐等受教的物件。有一天,有人告訴他,拯救他的只能是他自己,他是最重要的參與者。

  事實上,這些年來,他從未有意識地將“我”放在第一位。為了討好朋友,他常常做出誇張,甚至是浮誇的“扮醜”;為了不辜負長輩的心願,他獨自消化著被迫繼承釀酒廠的陰影;為了迎合大家對他的“大大咧咧”的印象,他從不敢說出一些可能矯情尖銳的話。回望過去,他總是主動地挑剔自己,審判自己,然後判定自己有罪,繼而譴責自己。

  事實上,這些年來,表面開朗大方的蛤蟆先生,從來都不快樂。因為姿態很低,旁人總是肆無忌憚地與他“開玩笑”。儘管他不斷的說服自己“沒有關係,我不重要,我不重要”,可是,每一次“開玩笑”的奚落,每一次“無心”的指責,都像一根刺,戳向蛤蟆先生,切切實實地紮在他心底,直到他再也無法承受,直到他覺得自己真的一事無成、糟糕透頂。背地裡,他無數次為自己無人關懷的自尊心默哀。

  蛤蟆先生終於勇敢地嘗試做一名重要參與者、主權掌握者。他知道了哭也沒有關係,哪怕這是父親從來不允許的;他知道了他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就像獾無數次安排他一樣;他知道了逗笑別人的前提是:取悅自己,使自己快樂。治癒自己的路上,他照舊遇到困難,但這一次,他選擇將自己放在首位:一點點認識現在的自己,尋找丟失的自己,不斷愛撫、矯正自己的心靈……

  以上,我用大量筆墨描寫蛤蟆先生,看似是對情節的凌亂的摘抄,實際上,這更像是我的自白書,我的自畫像。我東一筆、西一筆地勾勒自己,別人可能看不懂,但我心裡清楚,這一筆是我,那一筆是我,這就是我。蛤蟆先生教會了我很多:他本身讓我看到了我是什麼樣的,他的治癒之路讓我明白了我應該怎麼做。

  我應該認識自己。認識現在的自己:我不完美,心胸不開闊,不雲淡風輕,我很介意別人的奚落,我只是善於偽裝,也該承認使我陷入泥沼的是我自己;認識丟失的自己:我本該想笑時笑,想哭時哭,大聲說出自己的不滿,以理所當然的姿態安排自己的人生。我本該首先取悅自己,將自己視為最重要的人。

  我應該接納自己。一個善於偽裝的我,不虛偽;一個敏感的我,不奇怪;一個會嫉妒的我,不可怕;一個開玩笑只為逗笑別人的我,不粗俗;一個希望做回自己的我,不自私。我接納我的全部,我的殘缺,我的陰暗面。

  我應該愛自己。無論如何,我都不完美,但我愛我。無論我功成名就,還是一敗塗地,我都愛我,只是因為我是我。我歌嘆我的閃光,修正我的不足。我用熱烈的愛包裹自己的心靈。

  能使我們自覺的,只有自己;能治癒我們的,只有自己;能認識我們全面的,只有自己;能為我們做主的,只有自己……對的,那個最最重要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400字 篇13

  初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這本書的內容不像書名那樣簡單易讀,雖然故事的展開是那麼的平淡無奇,但是每一個章節都給現實中的我們不同的啟迪。

  文中蒼鷺是怎樣一步步地讓蛤蟆自己修復了心理問題,值得每個人深思。佛洛依德說過的:“本我所在,自我所依。”深刻揭示了,一個人要改變自我,必先要有認識自我的前提。而一個成年人的自我現狀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的童年經歷。早期的經歷塑造了人格的雛形,理解人的童年就理解了自己的關鍵線索。而且從出生到大約四五歲的時候,發生的一切不僅影響了一個人後來的生長,也牽涉了一個人怎樣看待自己和別人。這種心理視角是一個人看事情的唯一方式,除非你決心要改變。我覺得說得很對,小樹苗栽下去了,不對它進行修枝剪葉,說長歪它就歪了。

  人生的四個座標,變成人存在的底層架構,自我會不斷確認和支援這些信念和預期,換個詞說,我們會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一個“自證預言”。文中提出的這個觀念對我的思想是震撼的,為什麼現實中的我總是老樣子,無法改變?這是我提出的問題,需要好好思考!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做好,想得到家長或者上司的表揚和認可,這樣的正迴圈會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控制事情的發生(認真做好事情),從而確保預言成真。但是得到認可之後換來的回報是做更多的事情(必然後果此處可以引申閱讀艾瑞克。伯恩的《人間遊戲》一書),人生的邏輯是對的,但是用錯了地方。

  另外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一個“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座標(在這個座標上的人都處於父母狀態),處在這個人生座標的人喜歡玩“NIGYYSOB”、“你為什麼總是讓我失望”等遊戲,處在這個座標的人的最極端行為是謀殺!有多少父母是這樣在對待自己的孩子?證實了這一點要及時反思自己對於孩子的教育。同樣,處於“我不好,你好”人生座標的人最極端的行為是自殺,這個座標有多少在當前教育壓力下和父母錯誤教育下的孩子是處於這個座標的呢?由此推理,我們是不是都應該回到“我好你也好”的座標上去呢?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分別是父母、成人、兒童狀態。這個三位一體代表了人格的結構。兒童的自我狀態裡包括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父母的自我狀態裡包括挑剔的父母狀態和養育型父母,而成人的自我狀態才能學到關於自我的新知識。成人狀態這麼重要,但只能透過鼓勵才能讓別人進入成人狀態,只有他自己才能決定要怎麼做。為什麼說成人狀態很重要,因為父母和兒童狀態不需要思考,很多情緒的發生都是自然發生的,是大腦的條件反射,就像在演戲一樣,是處在父母和兒童狀態的自我選擇了當時的情緒。

  所以,在以後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自己都要進行分辨,看自己是在情緒化的狀態還是在理性的狀態,在我看來,理性狀態就是成人狀態,不知道對不對,按照邏輯來說,應該是這樣的。因為文中也說了,只有你為自己負責,才能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你才有力量來改變處境。

  蒼鷺扮演的是諮詢師的角色,諮詢師最重要的是透過傾聽做到共情,透過提出問題,比如說透過這件事發現了什麼問題等等,來引導對方審視自我,發現問題,同時也能讓對方釋放自我和壓力,重要的是要讓對方從反思中學習和領悟。我覺得這是作為諮詢師最重要的意義。對於我們來說,作為父母面對孩子,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開展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長。但是首先引路人要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才能引好正確的路。

  蛤蟆先生在講完自己的故事後也有過反思: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這能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迴圈,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我覺得這應該就是這本書最根本的思想所在,活在當下,聽內心的聲音,做出改變,愛自己。

  在第十四章結尾的時候蛤蟆面對蒼鷺的提問,發洩了自己的憤怒,他從依賴變成了對抗依賴,最終走入了獨立的狀態。第十五章又在回顧這個過程的時候講解了心理學的“移情”和“情商”的概念,蛤蟆透過對蒼鷺的憤怒宣告了對自己擁有主權,走完了一個完整的心理成長過程,結局是完美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