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懷哲:奔走在非洲叢林的聖者讀後感

史懷哲:奔走在非洲叢林的聖者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懷哲:奔走在非洲叢林的聖者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烈日是赤道上的常客,無形地折磨著那片非洲大陸上的人們。蚊蟲的叮咬,病菌的傳播苦了多少飢瘦的孩童,抹殺了多少家庭的美好向往。在這苦難的叢林裡,一片綠蔭又暖了多少眼淚,守候著停泊的陌路人。

  那時他還僅是綠葉。史懷哲的童年是別樣的。本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牧師家庭,卻選擇了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方式。廉價的手套和帽子,應該都是皺破的不堪模樣,凜冽的寒流無法抵禦,這又何必呢?多少人渴慕金錢帶來的美好,不用風餐露宿,不至於停靠在別人家的門窗前感受那片刻的.熱度,也不用每天裹著似鐵的布衾聽取惱人的“空城計”。也許是因為他領悟過來自同伴的羨慕再到疏遠吧。現在的綠葉過於渺小,隨時都面臨著被踩踏的風險,吸收有害的營養,正因如此,史懷哲是別樣的。

  這綠葉萌生了翠芽,正在一點一點綻開頂著雨珠的葉片。史懷哲是無意間看到惡劣狀況下需要醫療服務的非洲病患招募志願者,他是突然地發現自己該做什麼的。從為了學醫四處奔波,一門門課程和考試的壓力以及神學教授和牧師的工作,八年艱辛換的一層昇華。隨著根莖的增長,他需要更多的能量去探上被樹冠遮掩住的太陽,成為一個參天大樹。

  1913年3月,史懷哲的非洲之旅開始了,伸展著的枝葉為來往的生靈無私地服務著。久而久之,他發現現在的自己能力還是過於貧瘠,渴求多點雨水能讓自己快速生長,但在這裡是乾旱的沙漠呀!史懷哲對此早有深刻的認識,他開始在歐洲等地巡迴開展風琴音樂會,四處演講,籌集經費。此後五十年,十三次進出非洲。他也曾受過創傷,二戰期間史懷哲被關進了俘虜營,獲得自由後,他開始了自己的事業,無視自己的勞累為服務非洲病患繼續努力著。

  一隻花豹和一隻柴犬在附近鬥毆起來,犬牙交錯,正當他們準備交鋒的時候,突然默默打住了,是那顆讓人肅然起勁的大樹,漸漸的他們繞道而行——現在的綠蔭已經老了,感觸他枯裂的樹皮時,再看看他盤虯臥龍的姿態,可以依稀聽見發自內心的聲音——渴望於天際接壤。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