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和人心——讀《白金資料》有感
資料和人心——讀《白金資料》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料和人心——讀《白金資料》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故事發生在未來的日本。有一個神秘的特殊解析研究所,他們依靠由數學天才——蓼科早樹兄妹編寫出來的DNA偵察系統破案。
一開始,他們透過使用醫院暗中提供的DNA資料,進行“犯罪側寫”。他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精準地將兇手的容貌影象化,得到嫌疑犯的個人資訊和外貌特徵,以便警察鎖定嫌疑犯。之後,國會通過了法案,全國人民的DNA都將交由政府管理。雖然DNA偵查能夠完美、精準地找出罪犯,但也意味著,所有人的基因資訊,都被政府所控制,一開始,人們覺得自己被約束、控制了,不願意提供自己的DNA。而主角神樂龍平——研究所裡的主任解析員,卻說:“國民能做什麼呢?就算示威或演講,政治家們照樣還是接二連三地通過了自己預想的法案。目前為止不是一直這樣嗎?和國民的反對沒關係。對國民而言,不管是通過了什麼樣的離譜法案,也就是最開始會發怒,馬上就習慣那種狀況。這回也是如此。最終,大家還是會覺得DNA被管理不是件壞事。”
直到後來,神樂發現了“白金資料”的真相。
在龐大的'DNA資料庫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白金資料”。這些被稱為“白金資料”的DNA,在一開始設計程式的時候就被標記了。如果被檢測的DNA和“白金資料”所吻合,系統就會解析出和嫌疑犯完全不同的外貌特徵,檢索結果也會出現出NOT FOUND,而這個是那些政治人物和高官的主意。他們將自己和家人的DNA都變成了“白金資料”,這樣,即使他們犯了罪,也依舊可以逍遙法外。
“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有身份的問題,人類永遠不可能平等。”神樂投入全部而做出的DNA搜查系統,本以為可以降低犯罪率,卻成了只是用來加強階級制度的東西。感到失望的神樂,最後選擇了遠離城市。
這是東野圭吾對如今的這個科技時代做出的反思和諷刺。
主角神樂本以為,人和機器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基因和資料一樣,決定了人心。可是資料是死的,即使有漏洞和缺陷,甚至也是人為製造的。資料本就沒有錯,錯的是人心。文中的那些官員,享受著控制所有人的同時,又不想被控制,說到底,“白金資料”這個人為創造出來的漏洞,反應的是人心的漏洞,是無窮無盡的貪慾和控制慾,想要享受權利,掌握一切。
都說科技是把雙刃劍,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利和隱患。問題從來不是出在那些資料身上,而是對利益有著無窮無盡的追求的人心。
出錯的從來不是資料,出錯的向來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