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朋友的推薦下,一起開始讀書,這是我第一次寫讀後感,讀書對我來說已經很陌生了,大概有20多年沒有讀過書了。

  為什麼要選擇讀書呢,去年和朋友聊天時,他對我說讀書很重要,我知道讀書好處很多,但種種原因,應該是種種藉口,沒去讀書,可能現在人都太忙了,忙生活、忙工作、忙孩子、忙還車貸房貸,稍有點空閒時間,就被各種興趣app佔去了,哪裡有時間讀書呢?

  現在想想,那些都是藉口,做一件事要看你想不想去做,你不想去做,會有一萬個理由去推辭,去找藉口,就像我去年戒菸的時候,我想明白了為什麼要去戒菸,當天就把抽了25年的煙戒掉了,到現在快一年了再沒抽過,就是我想明白了或者說意識到了繼續抽菸的後果,所以去做戒菸這件事的時候,就容易多了,現在當我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之後,選擇開始讀書。

  前天決定和朋友一起每天讀書,為什麼做這個決定?最近感覺有點壓力大,每天都是焦慮、熬夜、失眠的狀態,我意識到這是一種病態,我想去改變,卻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直到前兩天,朋友介紹我一起讀書,我突然意識到只有透過不斷的輸入知識才能改變自己,或許也能改變更多身邊的人。於是幾個愛讀書的小夥伴就開啟了我們讀書之路。

  讀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剛開始讀,感覺自己的嘴笨的像上鏽了一樣,讀的很不通順,好在三個人一起讀,就感覺好多了,若是我自己讀,恐怕堅持不下來,弄不好就半途而廢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三個人一人讀一個角色,說來也巧,我讀的角色就是那隻心理受傷不輕的蛤蟆先生,剛開始讀,還沒感覺什麼,讀了幾段,蛤蟆先生的第一句話觸動了我,“抱歉了,可我現在整個人都不太好”,就是這句話讓我莫名其妙的進入了蛤蟆先生的角色,這不就是現在的我嗎?最近我自己的狀態就不是很好,特別能理解蛤蟆說的這句話,而且讀的時候心裡說不出來是難受、理解、還是同情,應該是身同感受吧。我特別能感覺到蛤蟆先生那種失落的感覺,他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不好的狀態,不想被別人瞧不起,總想證明自己能行,但他自己又清楚自己的脆弱,這種感覺真是太不好了,所以朋友來看他時,他才會說出“整個人都不太好”這句話來。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快樂的外表,未必是真實的,有可能為了更好的迎合這個世界,為了照顧家人、朋友、同事的感受,我們有時會做出一些與自己並不相符的行為,說難聽點,其實就是在演戲,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感受吧,至少我是的,但這隻有自己知道。

  好在蛤蟆先生有幾個要好的朋友,雖然這幾個朋友做事讓蛤蟆有些不爽,但他們都是心直口快的朋友,率真的朋友,率真到毫無顧忌的對朋友進行貶損,如果換做是他們病了,有可能狀態比蛤蟆更糟,所以有時候,我們去幫助朋友的時候,要學會換位思考,多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

  人生很多時候,靠自己是無法完成自我救贖的,對於蛤蟆來說,有幾個這樣的朋友,真的是太幸運了,想想現實生活中,你身邊有幾個這樣的好朋友?當你身處困境,有幾個能理解你、幫助你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呢?其實有一個這樣的朋友就知足了。

  蛤蟆先生的朋友們建議他去看心理諮詢師,他們意識到蛤蟆現在狀態不好解決,於是帶他去見心理諮詢師蒼鷺。我感覺蛤蟆是不想辜負朋友們的好心才去見心理諮詢師的,這和現實中的我們一樣,因為父母和朋友為自己好而去接受教育和工作,其實這時候我們要自己鼓勵自己,主動自救,這樣才有用,才能解決問題。

  心理諮詢師蒼鷺一個資深的心理學專家,蒼鷺的解決方式,蛤蟆不是很理解,蒼鷺所用的方式和方法,是想讓蛤蟆知道,出問題的是他自己,他要主動參與進來,主動站出來面對,這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而不是別人幫他解決問題,雖然前面蛤蟆先生很惱火,但在諮詢師蒼鷺的啟發之下,蛤蟆先生從因為朋友被迫而來,轉變成自己想要諮詢,這說明,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只有自己主動參與,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蛤蟆先生從被動變成主動,這是好的開始,這一點來說,除了他自己誰也幫不了他,現實生活中,我們想要擺脫真正的痛苦,這需要我們自己想明白,自己走出來,自己去改變,他人只是引導和幫助,就像之前說我戒菸的事,我自己想明白了這件事,就戒掉了,而且很輕鬆,如果我自己想不明白,別人和我說的再多,再有理,我可能也做不到,吸菸有害健康這幾個字,每個吸菸的人天天都能看見吧,是我們自己選擇了不去改變。

  不單是我,現在很多人都有蛤蟆先生這種不好的狀態,這是一種病態,不論成年人還是孩子,只不過每個人心底知道自己的病態,卻不願意承認,或許是不想讓身邊的親人朋友們擔心,不想讓人覺察到自己的病態,於是故作淡定,時間久了焦慮來了、煩躁來了、脾氣來了、易怒來了、埋怨來了、孤僻自大等等都來了,這是必然的,因為病因從未解決,你自己並沒有主動想去解決病因,這就是問題所在。

  和蛤蟆先生一樣,陽光照不進心裡那種感覺,一定很不好,平時看似表現很正常的人,可能內心正承受著無法釋放的巨大壓力,到了一定程度有可能會表現歇斯底里或一些極端行為,比如有時會聽到一些孩子自殘的相關新聞,而老師和家長在採訪鏡頭裡總會說“孩子平時挺乖巧挺懂事的,想不通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

  很敬佩本書中的`心理諮詢師蒼鷺先生的智慧,現實中他一定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心理諮詢師,一定是一個善於觀察的諮詢師,他清楚的知道要解決蛤蟆先生的病狀,還要蛤蟆自己參與進來,蛤蟆透過蒼鷺的引導,配合回憶小時候的事情,並找到了他的病因所在:“兒童自我狀態”。

  什麼叫“兒童自我狀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三種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這個兒童自我狀態又分為兩種: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和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擁有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的人常常表現為聽話、服從、討好、友愛、內心常常充滿自責、擔心、焦慮;而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的人往往表現為活潑、衝動、天真、自發行動、貪玩、愛憎分明等,像兒童一樣追求快感並充分表達自我感情。書讀到這,我才明白原來我和蛤蟆先生一樣,屬於這種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

  蛤蟆先生一開始覺得蒼鷺諮詢師什麼都沒做,問了一堆問題,沒有給出解決方案,還說他幼稚,有些惱火,但心理醫生就是要病人意識到自己的病因,再去引導病人自己去解決和改善。我想了想,我自己也是這樣,自我覺察到一些問題時總是逃避,不去解決,因為自我剖析這個過程本來就很痛苦並且艱難,那麼時間久了,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蛤蟆先生也是如此,雖然他身邊的朋友對他很好,但是蛤蟆總是進入到兒童自我狀態,尤其和父母型自我狀態的朋友更是沒法溝通,總感覺自己的位置很低,更像個孩子,蛤蟆先生更願意主動和心理諮詢師溝通,或者說是主動尋找自己的問題所在,我想他現在一定是很想解決自己的問題了。

  讀到這裡,我也想起了我的童年,我小時候不願意聽到父母和長輩的嘮叨、指責、諷刺,這也養成了我的叛逆心理,父母無心的“壞話”往往會跟隨孩子一輩子,哪怕孩子長大後也擺脫不了這些深刻印象,因為這些東西是埋在孩子心靈最隱秘角落裡的,無形中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準則,希望家長們能重視起來,兒童時代對一個人的影響太深刻了,也是永久的,像書中的蛤蟆先生一樣,如果他的朋友們沒有帶他去見心理諮詢師,或許他會終其一生為他的童年經歷買單,為童年而活,這將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就好比孩子原本是一張白紙,後面人生的經歷就好像是書中說的三原色,在這張紙上新增各式各樣的色彩。

  今天寫這篇讀後感,剛剛讀到這本書的第九章,寫著寫著就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自己小時候,也想到了我兒子小時候,後悔自己沒有早點意識到這些道理,現在我兒子已經上高中了,還好不算太晚,以後我應該懂得如何跟他溝通了,他小時候我總兇他罵他,嫌他寫作業慢、嫌他學習不認真、嫌他考試成績不好,現在我後悔了,特別後悔,這對我兒子心靈的傷害該有多大,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曾經對他說了些什麼,如果我當時能意識到這些,如果當時我讀了這本書,可現實中沒有如果,那些總埋怨自己孩子這不好那不好的家長該思考一下了。

  小孩子是值得欣賞的,他們咧著大嘴笑也好,哇哇大哭也好,開心的蹦跳也好,這些都是淋漓暢快的,他們現在是單純的,早晚有一天,孩子們會面對複雜的世界,會經歷我們成年人不願經歷的事情,那個時候,孩子們才會變得更聰明,更成熟。

  讀完全書還會分享,第一次寫讀後感,看到的朋友給點鼓勵,給點意見。希望我們都像蛤蟆先生一樣,變得越來越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