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論語讀後感800字三篇

高三論語讀後感800字三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三論語讀後感800字三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論語讀後感800字三篇1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餵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餘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透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餘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高三論語讀後感800字三篇2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老先生告訴我:父母健在時就不要長時間離家遠行,如果不得已要離家遠行,必須要有一定的去向。我似乎還沒有獨自遠行的經歷,但在外時父母的牽掛,卻深深地牽引著我。

  一次,我去上英語課,爸爸囑咐我到了學校給他打個電話。可當我到了那裡準備打電話時,突然忘記了爸爸的手機號,手裡拿著手機,心裡萬般無奈,傻傻的笑著。等下了課,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是爸爸!他責備我的大意,讓他擔心。現在想起來都很愧疚,好友的電話倒背如流,可每天在自己身邊的父母的電話,卻忘的一乾二淨,真是悲哀!子女永遠是父母的心頭肉,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一條無形的紐帶,便將我們緊緊繫在一起,每天回家可以開到父母臉上的笑容,遭遇挫折時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勵,在外遠遊時可以聽到父母的叮囑,原來,這就是幸福……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孔老先生告訴我: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坦蕩,小人常常憂愁悲傷。一般人很難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總是會為一己私利勾心鬥角。我承認,我並不是一個很能寬容他人的人,我也會有“陰謀”,也會有心計,可其他人何嘗不是呢?人是一個矛盾的組合體,總是在自我意識了掙扎。傷害過自己的人,覺得應該讓他們付出代價,可真正想要“報復”時,卻又於心不忍,慢慢的,自己在這些小事上糾結,把自己弄得很累,心累了,還會快樂嗎?後來,我學著去理解他人,去寬容他人,傷害我並不是他們的初衷,只是我自己這樣想罷了。漸漸地,心中沒了先前無所謂的困擾,多了一份坦然,生活變得簡單而快樂。原來,寬容他人是一種幸福……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老先生告訴我: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守信用、見聞多的人交友,就有好處。同虛假做作、諂媚奉承、花言巧語的人交友,就有害了。我喜歡交朋友,但有因為交友標準有些“偏”,所以至今也只有幾個“死黨”而已。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叫到一個知心朋友,受益一生,正直的人教會我不偏袒他人,守信的人教會我言而有信,見聞多的人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大家共同進步。原來,與朋友談天說地、互訴衷腸是一種幸福……幾千年前,孔子用一字一句,記下了人生的真諦,幾千年後,我從這一字一句中,感受幸福的'氣息。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幸福!

高三論語讀後感800字三篇3

  寒假裡,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論語》。

  《論語》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它主要講述了人與人如何相處、如何勤奮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努力奮鬥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學而第一“裡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句話。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光憑自己單薄渺小的力量是遠遠不可能創造出大事業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小時候是一對好朋友。管仲小時候家裡很窮,所以常常偷鮑叔牙的錢,但鮑叔牙不但不記恨他,反倒對管仲更加友好。幾十年過去了,管仲在為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差點殺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繼承王位時,鮑叔牙也成了宰相。鮑叔牙不計前嫌還推薦管仲,可見鮑叔牙的心胸是多麼寬廣呀!

  還有一個是有關伯牙和鍾子期的友誼故事,當琴師伯牙在荒山中彈琴時,樵夫鍾子期竟然能夠聽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鍾子期死後,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發誓不再彈琴。可見在一生中友誼是多麼可貴,多麼重要呀!

  這些事例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來我家玩,一開始我倆還相處挺好的,也合得來,但沒過了幾天,我們便經常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開交。最後,媽媽告訴我們倆要團結友愛,才能做好每一件事,還告訴我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過了幾天,我的朋友小楊來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訓,與小楊開心的度過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誼真是無處不在,只有在經歷磨難後,才能真正體會到友誼的珍貴。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它教育了我怎樣與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