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1
月光所到之處,萬物都鍍上一層清冷的光輝,大自然的美妙之處在於遠離世俗的喧囂:藻荇在墨綠色的溪水中縱橫交錯,就如同竹柏之影;林中的老柏樹早已放棄昔日榮華,歷無數春秋寒暑,不為流光掠影所迷;看風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九百年,安靜了,安靜得草木葳莛。
夢迴千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至黃州,貶謫的悲京還未在心中消散,甚至溫飽也成了問題。蘇軾白天耕種,只有到了夜深人靜,雞不鳴,犬不吠時才能享受一份清閒,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正解衣欲睡,卻不想辜負這大好的月色,打算出去走一走。可是以蘇軾現在的處境,朝廷打壓,環境偏僻,生活苦寂,又有誰願與他為伍?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蘇軾遇見了同樣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黃州的張懷民,可能是雙方的遭遇相同,讓他們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最高階的靈魂契合,也是最極致的心靈相許相知。“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得知張懷民亦未寢,內心欣喜,於是相約步於庭中,不謀而合,月光澄澈、樹影斑駁、幽靜清新。望著這一輪明月,蘇軾是否會念起遠在他鄉,聚少離多的親人;是否會想起曾經提攜陪伴自己的良師益友;是否會憶起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一生?他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寒寥數語,意味售永,景色雖美但掩蓋不了蘇軾此時複雜,感慨的心緒。
他深知:自己的一生的歸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他深知:自己正值壯年,還有著大好的青春與才華;他深知:他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為了國家為這黎民百姓而活,他為官的`理想是希望大宋朝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不汲就於富貴與名利。對於蘇軾來說,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平等的眾生。他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氣兒”。他純真、質樸,敢說敢做,一生率性而為:因為他的率性吃盡了苦頭;但也因為他的率性,無論是何種境遇,何種災難,他都可以微笑著面對。他始終以樂觀開朗和積極的精神面對著生活中的狂風驟雨,荊棘叢林。
夕陽亦是旭日,當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也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每一次貶謫,對於他人來說,或許是最落魄的人生低谷;但對於蘇軾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開始,再一次生命。無論到何處,蘇軾都有著一份“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安然,“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蘇軾堅守自己的初心,造福百姓,活得瀟灑自信,真正的做到了詩意人生。
廟堂之高,江湖之遠,與其轟轟烈烈地勾心鬥角於官海沉浮,捨生忘死地追逐名利,不如像蘇軾一樣隨緣自適,坦蕩曠達。從古到今,滄桑鉅變,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但曠達樂觀的胸懷永遠是心裡的一處芬芳。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2
美麗的月,悽慘的光,那莫的傷。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鬱郁不得志,苦悶,寂寞,應該如此。但他卻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頭,欣賞那美麗的月。多麼可貴的樂觀,寫到這裡,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試卷上一個不好的分數,老師一句批評的話語。都能讓我們難過上大半天,我們可曾有一次擁有作者的豁達?只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悽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遊》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後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麼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緻,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裡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遊”。作者正欲休息,卻發現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入戶”二字用得很恰當,把月光擬人化,讓人產生錯覺:月光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寂寞無聊,於是主動與其為伴。對於一個被貶職的人來說,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後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願意聆聽他。“欣然起行”這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裡,作者就無形地表達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於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遊玩。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瞭解都體現在他獨特的描寫當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並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寫作可圈可點。
最後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複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閒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閒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閒”才能“夜遊”。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閒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了作者沉浸於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閒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於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
讀罷全文,兩個“閒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