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讀後感9篇

《沉思錄》讀後感9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沉思錄》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沉思錄》讀後感1

  今日最終把《《沉思錄》》讀完。

  引起我讀《沉思錄》興趣的是這為本書的作者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我很想明白帝王與一般學者著書有什麼不一樣,另一方面,據說這本書是溫總理的枕邊書,也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更激起我讀這本書的慾望。本書真的有那麼強的魅力?

  初看,感覺這本書沒什麼,艱澀而難讀。全書共十二卷,上下卷之間也沒什麼關聯和遞進,同一文章中段落之間也沒什麼很清晰的脈絡,甚至有時毫無關係,似乎作者思維很跳躍。語言上毫無華麗可言,十分平實、晦澀還有點反覆和拗口(其實這是精華所在),如果不靜下心來讀,或許你就把它撂在一邊了。然後當你靜心讀它時,你會發現它的思想是很深睿的,平淡中表達了一位帝王對人生的思考,排除世塵的雜念,淨化人的靈魂。

  這是一本富有哲學思想的書。作者受斯多葛學派的影響,書中充滿哲學的思辯。他認為“死亡與生殖一樣是自然的一個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組合與分解,而全然不是人應當羞愧的事情,因為它並不違反一個理性動物的本性,不違反我們的結構之理。”至少那時的馬可·奧勒留對生命有一種理性的認識,而不依附於神學思想,這是難能可貴的。此外,他還認為事物總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的,並且相互聯絡著,他說“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諧地安排在一齊,新出現的事物不僅僅表現出繼續,並且表現出某種奇妙的聯絡。”“我是由形式和質料組成的,它們都不會消逝為非存在,正像它們都不可能由非存在變為存在一樣。那麼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變化帶回到宇宙的某一問好分,並將再變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遠生生不息。”由此作者發出要關愛人周邊的人。

  這是一本有關道德教育的書。作為帝王,他熱愛學習,但學的不是用人御人之術,也不沉迷於權力情慾之中,他重視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這對現代人有很大的啟發意義。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禮貌日益豐富的同時,現實社會的精神禮貌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禮貌”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從我父親的名聲及對他的追憶,我懂得了謙虛和果敢。”“從馬克西默斯,我學會了自制,不為任何東西所左右。”他極力宏揚人性的真善美,認為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當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我的缺點和行為。在當今,以自我為中心

  ,自我不斷膨脹的世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我為社會做了什麼。

  這是一本對人生充滿思量的書。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所統治。但作者有勇氣挑戰自我內心,這是悟性的開啟,是人認識自我和神靈的最關鍵一步。他想到這世界如果無法改變,那麼只能選擇改變自我。他試著藉助自我的創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脫內心困境。他對善與惡的思考,痛苦與歡樂的選擇,正直與陰謀,權力與義務等,其核心思想其實就是人類的道德。在人類幾千年歷史中,真正扮演救贖主角的其實便是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如此說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心慾望戰鬥的一生,而戰鬥的終極目標,可是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麼這個社會的醜陋面也會隨之淡去。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馬可·奧勒留他告誡人們在輕看世俗的榮譽、名聲,他說“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不要老想著你沒有的和已有的東西,而要想著人認為最好的東西,然後思考如果你還未擁有它們,要多委熱切地追求它們。”

  書中也充滿了心理學的知識,馬可·奧勒留認為引起我們情緒變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這與ABC理論是完全一致的。

  本書的最終一章節還異常論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說:“希波克拉底在治癒許多病人之後自我病死了。占星家們預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後命運也把他們攫走。亞歷山大、龐培、凱撒在粉碎數以萬計的騎兵和步兵、頻繁地把整個城市夷為平地之後,他們最終也告別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們展現,死亡是自然規律,是每個人的必然歸宿,是天命。聖賢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誰都無法逃脫。必然應對的事情,恐懼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引發了我們對於死亡的思考:如何讓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價值、更精彩。要讓人生活得更有意義,就得從個人的修養著手,無論是品德修養還是業務素質,都需要不斷地自我提高。一個人僅有奉獻於社會,有益於社會,才是有價值的。所以政府官員多讀此書很有必要。

  在本書中,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裡頭的自我,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我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我說道:“你錯待了自我,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我。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能夠經過閱讀,理解《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讀後感2

  馬可·奧勒留認為,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唯一能從一個人那裡奪走的只是現在。他告訴我們在這有限的生命裡,我們確實應該倍加珍惜,把握好每一天,把每一天都作為最後一天度過。馬可·奧勒留認為,一日之始我們都會遇見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我們都會遇見喜歡的人和不喜歡的人。因為,我們是天生要合作的,猶如手足,唇齒和眼瞼。那麼,相互反對就是違反本性了,就是自尋煩惱和自我排斥。馬可·奧勒留認為,不論自己是什麼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體、呼吸和支配部分。只是血液、骨骼和一種網狀組織,一種神經、靜脈和動脈的結構。作為知道做了錯事的人們的本性是與自己相似的,我們不僅具有同樣的血液和皮膚,而且分享同樣的理智和同樣的一分神性。所以我們要學會忍耐和寬容,不要再讓自己成為一個奴隸,不要再像線拉木偶一樣做反社會的運動,不要再不滿意你現在的命運,或者躲避將來,我們要積極正視周圍的事和周圍的人,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

  “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馬可·奧勒留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因為那些在生活中被自己的活動弄得精疲力盡的人也是放浪者,他們沒有目標來引導每一個行為,總之,他們的所有思想都是無目的的。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你只有有限的時間,如果你不用這段時間來清除你靈感上的陰霾,它就將逝去,你亦將逝去,並永不復返”。

  馬可·奧勒留認為世上沒有什麼是永恆的,而是迴圈往復的。永恆的紀念只是一個虛無。一切都只持續一天,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現在過的生活,死後,身後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你忘記所有東西的時刻臨近,你被所有人忘記的時刻也臨近了。雖然已逝去的並不相同,但現在對於任何人都是相同的。一個人只擁有現在,那麼就不可能喪失一件他並不擁有的東西。宇宙是流變,思考這種變化的迅速性,你將看不起一切會衰朽的東西。滿足於宇宙分派給你的身體重量和分派給你的時間長度。把每一天都作為最後一天度過,既不對刺激做出猛烈的反應,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現虛偽。

  惡其實是司空見慣的東西。無論什麼事情對你發生,都是在整個萬古永恆中就為你預備好的,因果的織機在萬古永恆中織著你和與你相關聯的事物的線,你天生被創造出來忍受這一切,你要依賴自己的意見使它們變得可以忍受。自然給了人某種別的力量,作為一種抵制愚蠢的人、瘋狂的人以及另一種人的解毒劑。當你碰到騙子、背信棄義的人以及一切以某種方式行惡的人時,也使同樣的思想在你心中呈現,因為這樣你馬上可以提醒自己,不存在這種人是不可能的,你將變得對每個人都更為和善。沒有必要譴責他人,因為錯誤顯然是你自己的,你相信了一個有這些傾向的人將遵守他的諾言。親自報復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變成一個像作惡者一樣的人,不要煩惱和生氣地對待那些生你氣的人,用你的善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繼續走你的路,完成擺在你面前的工作。

  忍受事物的變化,接受宇宙本性。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發生的,當你十分煩惱或悲傷時,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是一瞬間,我們都很快就要死去。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種歡樂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別的,只是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這種對死亡的無懼的理解,恐怕不是我們普通人所能具有的。但馬克的這種無畏死亡的樂觀人生態度確實令我敬佩。在我們短暫的人生旅途上,會遇到許多的挫折與困難,成功與失敗在於你保持一份怎樣的人生態度。

  加繆把人看成是古希臘神話中終生服役的西西韋斯,他命中註定要永遠推一塊巨石上山,當石塊靠近山頂時又滾下來,於是重新再推,如此迴圈不息。而歌德在回顧自己一生時談到,自己就像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一個是屢戰屢敗,一個是屢敗屢戰;一個是悲觀的,一個是樂觀的。面對種種的不幸和困難,不要將其看作是人生的絆腳石,反而將其視為磨礪個人的必要過程。笑對人生,奮勇前進。

  由一種行為引起的憤怒和煩惱帶給我們的痛苦,要比這種行為本身帶給我們的痛苦多得多。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也不要讓將來的事困擾你,因為如果那是必要發生的話,你將帶著你現在對待當前事物的同樣理性走向它們。一件事發生了,這並非是一個不幸,而高貴地忍受它卻是一個幸運,因為你對痛苦始終保持著自由,不為現在或將來的恐懼所壓倒。生活的藝術更像角鬥士的藝術而不是舞蹈者的藝術;即它應當堅定地站立,準備著對付突如其來的進攻。而運用你的原則時你必須像一個拳擊手而不是像一個角鬥士,因為後者落下他的劍而被殺,而前者總是用他的手,除了用手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健全的理智應當是為所有發生的事情準備的。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人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當你受到困擾時,迅速轉入自己的內心。

  《沉思錄》不僅是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日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精神文明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文明的鑰匙。

《沉思錄》讀後感3

  《沉思錄》是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一個里程碑,《沉思錄》讀後感英語1012蘇芸。《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感悟一:

  "那對身後的名聲有一強烈慾望的人沒有想到那些回憶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後他們的子孫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記憶都透過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們而終歸湮滅無聞。"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賀別人的威名之後亦與世長辭。"

  古代中國知識分子,把"名節"看得重於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將此種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要留當留萬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認為偉大志向的標準之一。但當讀完《沉思錄》後,我心靈受到一股震撼,來回激盪著:"即使留萬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當中的樂趣嗎?你還在嗎?"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就是答案。

  換一個角度來審視名聲,它本虛無,只能透過別人的眼睛來確認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據自身的感覺來判斷,就很難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們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別人對自己的羨慕和模仿,這使我們因為名聲而得到驕傲和榮譽,與此同時,我們心中的感覺也許恰恰相反,我們會常常感到憂慮,甚至直至生命終結才能意識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錯誤所在,讀後感《《沉思錄》讀後感英語1012蘇芸》。正如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所說:"儘管名滿天下,自己卻一無所知,這樣死去是不幸的。"

  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思量名聲,它也並不是一無是處。追逐好的名聲如同人體中的膽汁,是一種促人分發行動的體液。但是當它被阻擾而不能稀釋時,它就有可能成為一種使人惡毒的毒素。因此,當追逐名聲而感到事業有所希望成功時,他們是忙碌的人物。但是當他們的抱負受到壓抑而心懷積憤時,他們將成為危險的人物。

  名聲,多少人被名聲所捧?終而又被名聲所累?讀過此書,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蓋了雙眼,而忘卻發現身邊更美好的東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縛,而失去那種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感悟二:

  "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為同一。"

  讀罷此句,不得不放下書本,思考良久。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而且能夠引起我實際生活中的共鳴。人們一生中將面臨無數個"現在",我們所過的生活亦是由無數個"現在"所拼接而成,"現在"對於每個人來說,它即是禮物,也是恩賜,是我們唯一所能把握的。我們曾糾結於過去的種種傷疤,桎梏於歷史的層層包袱;我們亦曾迷茫於未來的種種未知,迷茫於將來的嫋嫋迷霧;我們鬱結,我們痛苦,

  我們煩躁,我們恨不能穿越時空。但,又如何?莫奈何!當"現在"流逝成"過往",我們不應還陷在不能改變的"過往"泥潭中自憐;當"將來"還未演變成"現在",我們亦不可煩躁於不可知的種種變相之中。我們唯一可控的只有"現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惱中放任可控的"現在"流轉成不可控的"過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將來"化為"現在"。

  過往的失意,無礙於今天我們以良好的心態遙望旭日的升起,面對嶄新的一天,喜迎身邊的人與事。同樣,曾經的輝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長久炫耀的資本,因為它已經被定格在逝去的"現在"中,且不同時存在於你當下擁有的"現在"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變化太快,這一秒的我與上一秒的我已經不盡相同,佛學中稱之為"無常"--事實無常也!易學稱之為"變化","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一次災害,無數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復返。正因為這種人為不能控制的不確定性,更顯得現在的重要性與價值性。

  不要等!有愛,請現在說出;有夢,請現在追逐;有事,請現在去做.

  "活在當下"--你是,他是,我也是。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禮物。

  《沉思錄》的確是一本能讓人思考的書,讀罷,還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還在思考。我終於明白了溫總理為什麼把這本書放在床頭,為什麼讀了不下100遍。《沉思錄》讓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圍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讀一遍就可以領悟的,更需要的是多讀,多想,多實踐,讓《沉思錄》真正的帶給我成長。

《沉思錄》讀後感4

  《沉思錄》作者是古羅馬帝國皇帝奧勒留,著名的“帝王哲學家”。這位帝王之所以被人們銘記於心,不在於他的赫赫戰功,也不在於他的勵精圖治,而在於他在鞍馬勞頓中用希臘文寫成了著名的《沉思錄》。該書不同於一般的哲學書籍,而是一位有著強烈道德感的統治者的“內心獨白”。該書不僅僅成為西方歷史上最打動人心的鉅著,還被許多世界名人視為人間至寶,曾被譯成拉丁文、英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等。該書是斯多亞派哲學的重要里程碑,書中記述了作者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相處、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理箴言。

  奧勒留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學習過希臘文學、修辭、哲學、法律與繪畫等。在他執政的近20年間,古羅馬帝國水災、地震、瘟疫、饑荒、蠻族入侵、軍事反叛等天災人禍不斷,儘管他以其堅定的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公共職責的沉重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觀中,而使他能忍受下來的是哲學,他試圖以“哲學的沉思”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因此,貫穿在書中最為明顯的是一種隱忍而無奈的恬淡和達觀,以及對人在時間的流動中展開的杯具命運充滿憂鬱的深刻洞察。

  奧勒留是斯多亞派哲學家最傑出的三人之一。根據斯多亞派哲學,人生最高理想即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所謂“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宇宙自然”。人生除了美德以外便無所謂善,除了罪惡之外便無所謂惡。所謂美德,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智慧,二是公道,三是勇敢,四是節制。外界之事物,如健康與疾病,財富與貧窮,快樂與苦痛,全是一些無關輕重之事。凡事有屬於我們潛力控制範圍之內的,有屬於我們不能控制的,例如愛憎之類即屬於前者,高貴尊榮即屬於後者,總之在可能範圍之內須要剋制自己。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對宇宙整體負有義務,應隨時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於整體的利益。如果生存下去無法盡到做人的職責,有時自殺也是正當的。奧勒留在書中對於生死大事反覆叮嚀,但是他不信輪迴。

  與2000年前先哲奧勒留進行思想交流,使我的思想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作者完美的人格令人景仰。我覺得他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優秀品質:

  1、仁愛寬容。在書中,奧勒留說:“我們每一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但由於他們是我的同類,我仍然要善待他們。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他與鄰人甚至是惡人相處,銘記“同源”之情,常懷一顆寬恕之心,學會忍耐和寬容,學會忍受一切。

  2、民本情懷。在書中,奧勒留說:“我理解了一種以同樣的法對待所有人,實施權利平等和言論自由平等的政體的思想,和一種最大範圍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觀念”。這既是一代帝王對政治倫理的深刻解讀,又是其體民、愛民思想的具體體現。《沉思錄》的字裡行間,我們很難找到其對“帝王身份”的所謂認同感。因為作為哲學家,他在這部曠世奇書裡,始終是以“人”的身份來思考人生,以至於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一個“業餘的兼職”,這對一個身居皇位的人來說是極為難得的。思想家羅素認為,奧勒留的這本書“證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職責的負擔沉重,並且還為一種極大的厭倦所苦惱著”,這就應說是相當準確的決定。儘管他總是擺脫不了想引退去一個寧靜的鄉村度過餘生的願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願。

  3、恬淡達觀。奧勒留說:“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這句話是作者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完美體現,他認為宇宙是變化的,時間是即逝的,人生及萬物是短暫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選取,就是珍惜和把握此刻的生活。他把“生活”視作是人對外物的一種體驗或決定(即意見)。他說:“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決定”。作者主張,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作者認為,生命務必像成熟的麥穗一樣收割,一個人誕生,另一個人赴死,把死亡視作自然的有益運轉。他時刻告誡自己要觀照內心,不僅僅行動要高貴,而且動機要純正,認為“一個人退隱到何處,也不如退隱到自己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

  4、自省內練。作者好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告誡鏡子中的自己。在書中,他這樣對自己說到“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這不是歷經滄桑之後絕望的結論,而更像是一段無奈和悲哀的喟嘆。在那樣一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這種自省、喟嘆、沉思的好處並不低於前瞻。作者認為要常常自省以到達內心的平衡,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

  5、勤勉謙遜。奧勒留以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的工作,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尤其是後十年,他很少待在羅馬,而是在帝國的邊疆或外省的軍營裡度過。《沉思錄》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他見賢思齊,從父母兄弟及周圍人們的身上汲取優良的品質,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化成自身成長的精神鈣質。他期望人們熱愛勞動,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

  6、胸襟博大。作者以憂鬱和高貴的筆觸向我們傾訴了他對生命的感悟和對宇宙、自然與人之本質的沉思。在他看來,宇宙是一個井然有序的整體,世界中的一切相互聯絡並共同分享有一個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或真理。人作為有理性的存在,其本質就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作者還認為,現時中的許多力量是人力所無法抗拒的,所以我們就應欣然地接納他們。書中蘊含的那種天下一家的世界主義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諧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沉思錄》讀後感5

  今天終於把<<沉思錄>>讀完。

  引起我讀《沉思錄》興趣的是這為本書的作者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我很想知道帝王與一般學者著書有什麼不同,另一方面,據說這本書是溫總理的枕邊書,也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更激起我讀這本書的慾望。本書真的有那麼強的魅力?

  初看,感覺這本書沒什麼,艱澀而難讀。全書共十二卷,上下卷之間也沒什麼關聯和遞進,同一文章中段落之間也沒什麼很清晰的脈絡,甚至有時毫無關係,似乎作者思維很跳躍。語言上毫無華麗可言,非常平實、晦澀還有點反覆和拗口(其實這是精華所在),如果不靜下心來讀,或許你就把它撂在一邊了。然後當你靜心讀它時,你會發現它的思想是很深睿的,平淡中表達了一位帝王對人生的思考,排除世塵的雜念,淨化人的靈魂。

  這是一本富有哲學思想的書。作者受斯多葛學派的影響,書中充滿哲學的思辯。他認為“死亡與生殖一樣是自然的一個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組合與分解,而全然不是人應當羞愧的事情,因為它並不違反一個理性動物的本性,不違反我們的結構之理。”至少那時的馬可·奧勒留對生命有一種理性的認識,而不依附於神學思想,這是難能可貴的。此外,他還認為事物總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的,而且相互聯絡著,他說“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諧地安排在一起,新出現的事物不僅表現出繼續,並且表現出某種奇妙的聯絡。”“我是由形式和質料組成的,它們都不會消逝為非存在,正像它們都不可能由非存在變為存在一樣。那麼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變化帶回到宇宙的某一問好分,並將再變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遠生生不息。”由此作者發出要關愛人周邊的人。

  這是一本有關道德教育的書。作為帝王,他熱愛學習,但學的不是用人御人之術,也不沉迷於權力情慾之中,他重視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這對現代人有很大的啟發意義。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日益豐富的同時,現實社會的精神文明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從我父親的名聲及對他的追憶,我懂得了謙虛和果敢。”“從馬克西默斯,我學會了自制,不為任何東西所左右。”他極力宏揚人性的真善美,認為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在當今,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不斷膨脹的世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己為社會做了什麼。

  這是一本對人生充滿思量的書。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所統治。但作者有勇氣挑戰自己內心,這是悟性的開啟,是人認識自己和神靈的最關鍵一步。他想到這世界如果無法改變,那麼只能選擇改變自己。他試著藉助自己的創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脫內心困境。他對善與惡的思考,痛苦與快樂的選擇,正直與陰謀,權力與義務等,其核心思想其實就是人類的道德。在人類幾千年歷史中,真正扮演救贖角色的其實便是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如此說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心慾望戰鬥的一生,而戰鬥的終極目標,不過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麼這個社會的醜陋面也會隨之淡去。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馬可·奧勒留他告誡人們在輕看世俗的榮譽、名聲,他說“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不要老想著你沒有的和已有的東西,而要想著人認為最好的東西,然後思考如果你還未擁有它們,要多委熱切地追求它們。”

  書中也充滿了心理學的知識,馬可·奧勒留認為引起我們情緒變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這與ABC理論是完全一致的。

  本書的最後一章節還特別論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說:“希波克拉底在治癒許多病人之後自己病死了。占星家們預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後命運也把他們攫走。亞歷山大、龐培、凱撒在粉碎數以萬計的騎兵和步兵、頻繁地把整個城市夷為平地之後,他們最後也告別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們展現,死亡是自然規律,是每個人的必然歸宿,是天命。聖賢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誰都無法逃脫。必然面對的事情,恐懼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引發了我們對於死亡的思考:如何讓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價值、更精彩。要讓人生活得更有意義,就得從個人的修養著手,無論是品德修養還是業務素質,都需要不斷地自我提高。一個人只有奉獻於社會,有益於社會,才是有價值的。所以政府官員多讀此書很有必要。

  在本書中,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裡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可以透過閱讀,接受《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讀後感6

  忙裡偷閒,閱讀了沉思錄的中篇,閱讀不在於讀的本身,而在於我們確實有些東西需要去反思,檢討、反省自己的生活、工作與學習。很多同事有時候也在抱怨時間不夠用;包括我在內日復一日的忙碌著。結果怎麼樣,領導一直在

  說至少得圖一頭吧,即使沒有成交客戶,哪怕自己成長了,也是賺了。

  這一時期的招商工作大家心知肚明,除了正常的工作要做之外,另外籌備了兩個展會。首先是客戶的成交,再就是鍛鍊了隊伍。我們經常開碰頭會也在討論,我們的核心在哪裡,我們到底該如何做。也就是我們要反思自己的。

  站在工作的本身來講。恪盡職責,敬業勢必須的,但是我要說的是,勤勉未必是成功的最好的方法。埋頭苦幹不一定有好的結果。成功也是挑肥揀瘦的,這中間我們一直在梳理我們的工作,引導我們的團隊向積極地正向的去做,教給大家的都是方法經驗、技術、智慧,當然也不能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每一個人,畢竟是受教閱歷背景不一樣,有了這些的穿插也不必有太多的煩惱與疑惑。該做的都做到位,不計較功過與得失。這是我作為一個部門領導包括其他的領導必須有的基本素質。還是那句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個環節也有很多做的不恰當的地方。有句話不是說嗎,領導者領導狀態,我自己私下裡也在尋思,為什麼會是這樣。方法技術也傳授了、執行力、團隊的東西也培訓了不少。刨根問底我反省我自己問題出在哪裡。失敗了有問題不可怕,關鍵是怕沒人給你指出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或許我的思維認知飽和,發現不了。我經常說問題太多在於高度不夠,思想的東西有很多種詮釋,關鍵是落實到實處的有多少,關於目標任務、還有公司的大環境我覺得問題不大,我們也在檢測我的團隊,挖掘員工內心的潛在的東西,是不能忍耐還是有其他方面的挫折還是有對領導有看法的都可以拿出來討論,可能我被事物的表象隱瞞,我一直都相信我的兵沒有問題。也許是方法,或許是我們一開始就選錯了方向。當然亡羊補牢還不是很晚,停止就是進步。

  一直在強調的一句話---責任心。我們的客戶回訪的情況也做了相應工作,成交在於成交本身。客戶沒有簽約就是我們聽客戶的了,說明我們的責任心還不夠,外表工作我們做的好像很到位了,其實就是個虛假繁榮,來的客戶很多,落實到實際的又有幾人,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領導我們要反思,為什麼這樣,乾的大多是行百里半九十的事情。說到團隊激情是點燃了,然大家激情過後還是平淡的生活。很多人已經厭倦了,我也講述沒得到想要的即將得到更好地,大半年過去了,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命沒有了,相信大家都善待自己,認真對待了自己的工作也同時珍惜了饞面的時光。我覺得一個方面在於我們的定位不夠明確,專案沒有問題在於我們作踐了自己,扒坑埋了自己。我們不是在銷售我們的專案,而是在幫助我們的客戶實現他們的目標與需求,與客戶一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讓客戶感受我們的價值。銷售是——挖掘並滿足客戶的需求

  倘若我們共同的企業遠景要是你自己都不信你覺得可以實現嗎。團隊的目標不明確,就是做人再是真誠、正直,也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最後無非是大家不開心乾生氣、抱怨。

  每一個員工都有他們存在的價值,接受這種資訊多了你想還會有信心工作麼,虛假的籠罩了大家。最近我們一直在挖掘新招聘員工的內心所在,找到他們的長處。誠懇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在幫助每一個人,我們做的早會環節,讚美同時也淨化了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坦然接受對方的幫助,對自己對他人都好了,別人給你一個微笑你還給別人一個擁抱。每個人都是唯一的自己,都有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長處,吸取別人的教訓,拿來主義用他們的成功經驗來幫自己提升。這一段時間或許很難,很疲憊。我希望大家有夢想有憧憬,當然這不是幻想,是我們饞面可以觸手可得的。我想領導應該首先要務實,做好當下要做的,讓員工們心安才會有更大的積極性。心安是最好的枕頭。

  邵總說每個人就是一個寶藏,可能自己都不會開發,作為領導我們傳到授業解惑也好,講經佈道也罷。都在給員工塑造一個好的氛圍。好的環境讓在饞面不想家反而有家的感覺,讓幸福就在身邊。縱觀我們周邊肯定有唧唧歪歪的事,但是不影響大局,流言止於智者。我們想透過改造計劃改造環境來感化這種人,與其整天的抱怨還不如自己先試著改變自己。饞面就像蘋果公司一樣就像喬布斯一樣出生來我們不是來工作的,我們是來改變時間改變世界的。下一步要實現的就是要讓員工井然有序的工作,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提高情商。讓他們賺到錢才是硬道理。讓每一個人在饞面都有一個使命,就是來實現最後的上市之路。饞面之路上當然少不了更多優秀的人才進來。我的觀點是舉賢,讓有能力的人來居之更高的位置。每一個拿出來都是鋼鐵俠,你說會不會做大。邵總說企業的“企”,上面是人下邊是止,沒有人一切都停止,有人也會讓企業停止。作為帶頭大哥要有陽光般的發散思維、高瞻遠矚得決策力,有信仰有目標我們才會讓成功成為一種習慣。我的觀點就是成功在於每一天,成功積累多了就會有大成功。上市感覺遙遠那就活在當下,把手頭的工作做到位做好就可以了,這樣成功就會垂青於你伴隨你每一天。

  《沉思錄》第二季的閱讀,對我來說反思的東西更多,翻閱之前的總結,發現自己當時很渺小、做事很幼稚。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成長進步,招商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我們自己。沒有銷售不出去的產品,只有銷售不出去的人。歸根朔源還是我們自己,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樣。每一次都會有令人發醒之處,我的希望是越來越少。自打閱讀以來感覺這本書老厚了,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這也就是一個過程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再讀厚。這是一個過程。我值得擁有。

《沉思錄》讀後感7

  《沉思錄》是一本奇書,XXX總理說:“《沉思錄》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黨員幹部應該如何正確看待人生和待人處事,認真閱讀《沉思錄》一書後,同樣會有很多啟發和收穫。

  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的《沉思錄》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絡。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為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與20xx年前先哲奧勒留進行思想交流,作者的人格令人景仰,更讓人警醒,其值得我們黨員幹部學習的優秀品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為政要有民本情懷。在書中,奧勒留說:“我接受了一種以同樣的法對待所有人,實施權利平等和言論自由平等的政體的思想,和一種最大範圍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觀念”。這既是一代帝王對政治倫理的深刻解讀,又是其體民、愛民思想的具體體現。《沉思錄》的字裡行間,我們很難找到其對“帝王身份”的所謂認同感。因為作為哲學家,他在這部曠世奇書裡,始終是以“人”的身份來思考人生,以至於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一個“業餘的兼職”,這對一個身居皇位的人來說是極為難得的。思想家羅素認為,奧勒留的這本書“表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職責的負擔沉重,並且還為一種極大的厭倦所苦惱著”,應該說是相當準確的判斷。作為黨員幹部,我們也應從中有所思考、有所收穫,加強宗旨意識和服務觀念,時刻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瞭解人民群眾的願望,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把他們的願望和要求作為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基本依據,永遠保持共產黨人的親民情懷。

  二是處世要講仁愛寬容。在書中,奧勒留說:“我們每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但由於他們是我的同類,我仍然要善待他們。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他與鄰人甚至是惡人相處,銘記“同源”之情,常懷一顆寬恕之心,學會忍耐和寬容,學會忍受一切。這與我們常講的黨員領導要寬容大度,要能共事、能幹事、能成事是一致的,是我們黨員幹部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們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潤滑劑。

  三是做人要能恬淡達觀。奧勒留說:“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這句話是作者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完美體現,他認為宇宙是變化的,時間是即逝的,人生及萬物是短暫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選擇,就是珍惜和把握現在的生活。他把“生活”視作是人對外物的一種體驗或判斷(即意見)。他說:“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作者主張,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作者認為,生命必須像成熟的麥穗一樣收割,一個人誕生,另一個人赴死,把死亡視作自然的有益運轉。他時刻告誡自己要觀照內心,不僅行動要高貴,而且動機要純正,認為“一個人退隱到何處,也不如退隱到自己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作為共產黨員,更應該要有這種思想,更要看淡個人名利,看重黨的事業。

  四是對己需要自省內斂。作者好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告誡鏡子中的自己。在書中,他這樣對自己說到“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這不是歷經滄桑之後絕望的結論,而更像是一段無奈和傷心的喟嘆。那樣一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這種自省、喟嘆、沉思的意義並不低於前瞻。作者認為要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衡,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數千年前的皇帝都能做到時時自省內斂,作為黨員幹部,我們更要堅持“吾日三省吾身”,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五是做事必須勤勉謙遜。奧勒留以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的工作,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尤其是後十年,他很少待在羅馬,而是在帝國的邊疆或外省的軍營裡度過。《沉思錄》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他見賢思齊,從父母兄弟及周圍人們的身上汲取優良的品質,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化成自身成長的精神鈣質。他希望人們熱愛勞動,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作為黨員幹部,我們更應該集中精力做好本職工作,始終保持昂揚的鬥志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養成雷厲風行、說幹就幹的習慣。

  作為一本哲學書、生活書、勵志書,《沉思錄》今天讀來仍然極具現實意義。作者寬廣的胸懷及言行一致、努力踐行自己的世界觀等優秀品質,仍然值得我們學習。作者的“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觀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的良藥,在今天浮躁的社會里,這不失為當代人健康人生的指南,因為本真所以簡單,因為簡單所以快樂。我們要學習作者追求自身內心安寧、自我完善的精神境界,加強道德修養、人文修養。諸葛亮講:“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我們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保持寬廣的胸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然,對書中諸如對鬥爭的放棄、某種清靜無為等消極厭世思想及認為世界上存在神的封建迷信思想,我們要進行批判。總之,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有批判地學習吸收。

《沉思錄》讀後感8

  《沉思錄》是一本寫給作者自己的“筆記”,意在自我反省。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這本書“意外地”給所有人呈現了一個人赤裸裸的靈魂。後世的人也是有幸“意外地”獲得了這筆精神財富。

  我時常在感到浮躁時撿起這本書,這本書像是一面鏡子,我在從中得以窺見我的靈魂,所有醜陋的和需要改善的部分。羅曼·羅蘭似乎是在《約翰·克里斯朵夫》中講過,讀書是在讀自己或者是在檢查自己,而不是在讀書,這句話用在這本書上尤其適合。有心人都可以在這本赤誠的反省書中照見自己的靈魂。歷史上並不是只有這一本剖析自己靈魂的書,後世的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汀也寫過《懺悔錄》,近代的法國哲學家盧梭也寫過《懺悔錄》。但不同的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並沒有打算把《沉思錄》公諸於眾。因此《沉思錄》中重複的道德說教是更為真誠和動人的:這是一個人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誡自己應該如何生活,最終在自己的靈魂中刻下這些信條。因為如同馬可奧勒留所抑制的非理性的情感和慾望,遺忘也是強大的習性,一定要不知疲倦地告訴自己才能記住。他寫道:“你時常怎樣想,你的靈魂便是怎樣的模樣,因為靈魂是受思想的薰染的。”(第61頁)

  回頭再看看馬可·奧勒留的身世,他是歷史上被譽為羅馬帝國五賢帝中的最後一位,而羅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他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中長大,衣食無憂,很難想象為什麼出身於這樣階級的人會選擇“斯多亞式”(另譯:斯多葛)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當你聯想到另外一位偉大的斯多亞派思想家愛比克泰德出身於奴隸階層。當然,我並不是在奇怪居然有個奴隸成為了一個哲學家(因為蘇格拉底也是一生一貧如洗,雖然他不是奴隸),而是在奇怪一個位高權重,甚至是當時世界上最有權的人居然成為了一個哲學家,而且是斯多亞哲學家,而不是(更有可能發生的)伊壁鳩魯主義者(字面意思上的享樂主義者)!斯多亞哲學流派,廣為人知的是它的禁慾主義觀念。(這個哲學流派是希臘化時期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此外還有伊壁鳩魯主義、懷疑主義、柏拉圖主義等等或多或少地繼承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哲學的流派。)斯多亞學派主張宇宙是統一的實體,是一種有秩序的、規律的整體。這是一種古老的宇宙觀,它是”Cosmos”(有秩序的、和諧的宇宙)而不是“Universe”(作為物質的總和的宇宙)。這種觀點相信存在一個宇宙的原則,即自然法,而人作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應該依照自然(法)而生活,宇宙是理性(秩序的)的,所以作為其部分的人也應該理性地生活。奧勒留寫道:“你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你從何處來便將消失到何處去,也可以說你將經過一番變化而回復到那造物者的理性裡去”(第39頁)。因此,在生活中,斯多亞主義者認為我們應該摒棄生活中的慾望、激情,不貪圖享樂,因為人的本質是理性的。這樣的教條直覺上更適合於貧寒的人,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沒有更多可以失去:他們沒有名譽、財富、權勢。相對來講,作為一個帝王,奧勒留所需要克服的則更多,他有以上所述的所有,甚至可以說,他可以擁有所有他想擁有的東西(當時)。試想一下,在今天,作為一個普通人(不是中產、上層階級),能夠絲毫不留戀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東西嗎?對於我們來說,儘管生活中有諸多不順,也會眷戀所擁有的東西,比如各種廉價的娛樂。當然,你也可以說,或許他厭倦了所有東西都唾手可得的生活,因此放棄甚至更為簡單,那麼,現在又有幾個應有盡有的名人放棄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呢?我想不出來。19世紀的英國曆史學家阿克頓有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財富和名譽可以類比之。因此,奧勒留作為羅馬帝國的皇帝,成為一個斯多亞主義的哲人是極其難得的。

  在這本《沉思錄》中,可以窺見一個偉大的靈魂是怎樣的,他寫到死亡:“死,和生一樣,是自然的一項秘密——幾種元素的組合,又離析成為那幾種元素——絕不是什麼可羞恥的事,完全合於理性動物的本質,與人生的法則亦無任何牴觸”(第37頁);寫到為人處事:“每日清晨對你自己說,我將要遇到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狂妄無禮的人,欺騙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們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他們不能分辨善與惡。但是我,只因我已悟了那美麗的‘善’的性質,那醜陋的‘惡’的性質,那和我接近的行惡者本身的性質——他不僅與我在血統上同一來源,而且具有同樣的理性與神聖的本質所以我既不會受他們任何一個的傷害(因為沒人能把我拖累到墮落裡去),亦不會對我的同胞發怒而恨他。”(第14頁)寫到如何生活:““隨時下決心,像一個羅馬人像一個大丈夫似的那樣堅定,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嚴肅而不虛驕,要懷著慈悲、自由與公道;不可稍存其他念頭。你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後一件事一般,避免一切的粗心大意,避免一切違反理性的的感情激動,避免一切虛偽、自私,以及對自己一份命運的抱怨。”(第6頁)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依舊能夠從他(以及其他東西方偉大的思想家)的思想中學到一些人生智慧,這真是一種神奇的事。畢竟人類的生活方式、知識水平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或許的確是有一種人之為人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是永恆的。歷史上只有少許人在思想的盡頭發現了它。而普通人既沒有發現它也沒有興趣發現它,畢竟“存在”已經足夠美好,不一定要發現“本質”才能生活下去,尤其是大部分人生活較為舒服的今天。此外,斯多亞哲學是關於一個人該如何生活的最好的哲學之一。它的倫理學繼承了蘇格拉底(柏拉圖)關於美德的一部分思想精髓,認為人最重要的美德是:智慧、勇敢、節制、公正,擁有這些美德,人就能過一個好的生活,甚至來講,斯多亞哲學所教導的是:美德本身就已足夠。或許我們不能放棄生活中大部分激情——使我們快樂的事物,但同時也能認識到,就算沒有這些外在的事物,一個人也可以過一個充足的生活。如奧勒留所寫的:“所以從今以後,你該隱退到你自己那塊小天地裡去,不要過分緊張,不要急躁,要從容自持,要像一個人,一個有個性的人,一個公民,一個塵世凡人,那樣地去面對人生。”

《沉思錄》讀後感9

  懷著一種期待的心情閱讀了《沉思錄》這部大作,有人說他是一本高貴、憂鬱、甜蜜的書,我卻認為她是一部令人發醒的書。在有限的時間閱讀了這本書的一部分,

  一直以來都在做的事情很多事感性而發,自己的性格多為溫和型和完美型的結合體,做人的品質方面不說,一直在做把事情作對而不是做果行果的事情,把事情作對。參加工作幾年來,經歷了也見識了很多,我覺的良好的品質是一個人做好工作的前提,工作能力再強悍,本質上要是有問題做不大做不久。我們的用人理念恰如其分,先看態度、再看工作能力、再看學歷和綜合能力。在饞面經營了大半年間唯一不變的是在變,招聘人員是其中一項。為什麼之前的人沒有留下,我們反覆的想了很多,就是我說的找不到工作匹配的地方。縱管有多麼的不忍心不捨得的,饞面不是慈善機構,人品出現問題,大家一拍兩散很正常,我們要的是謙虛謹慎、和饞面一道成長的人,把企業當家才會有家的感覺,把別人的孩子管我叫爹,必須給他爹的疼愛。在饞面給我的收穫是給了一個較好的平臺,讓自己得以發展。這裡有我的追求,有好弟兄姐妹,一直在做的是給我鼓勵和支援。同樣的我也一樣。有句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謙虛謹慎、與人為善與人為伴,戒驕戒躁,我曾經給員工講過,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先做表率,不能用語言說服、感化,只有用行動來影響別人,自己身先士卒事必躬親,才可能讓別人知道你在幹什麼,怎麼做的。邵總說過,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嘴說,三等人用棍棒。好的管理應是恩威並施,針對我來說還有很多功課要做,單兵作戰沒有問題,造就一個作戰部隊的路還很長,需要更多所得理性的人來配合完成,來集合大家的力量來完成,自己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領導,即使在有更高的職位也沒有放縱自己,成功需要自制,位置是大家給的,沒有你們我什麼都不是,自己是最大的服務員。當然這裡面也有自己的管理不當。經營管理團隊還有很多問題。我希望我的團隊學會寬容、感恩。人具有兩面性,就像每個人身上同樣具有癌細胞因子,只是沒有啟用。人也一樣就要看哪一方面佔據主導了。我希望用正向的來引導大家,有雜音有對立很正常。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想團隊的力量是偉大的、堅守正義的,負面的就沒有了市場。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亦可以成就一個人。

  人生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都要和別人和諧相處,來獲取共贏。一個人沉浸在工作中的時間很有限,人生無非就這幾十年,毫不客氣的說已經過了30%,剩下的怎麼過,怎麼才讓自己不虛度此生才是最主要的,20xx年基本上又要結束了,這一年感覺過得很快。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好,一年的青春就是一年的命,邵總說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的情況下就要拓寬生命的寬度,在有限的時間要去做更多的事情。這一年感覺成長沉穩了很多,記得有客戶說我,這麼年輕做到中高層不像,感覺像30多歲的。也許這一年我老了很多。我有一個夢想我要在30歲實現我的車房具備。當然這個過程有很多挫折坎坷,都會走過,慾望是成功的動力之源。我有這個慾望,就不拍不會成功。當然一個團隊的慾望目標是做到完美、制定了目標就要落地,這不是大躍進,很現實。陳安之老師在27歲就成了億萬富翁,對比他自己很渺小,30歲成為百萬富翁對我來說是可以實現。饞面都可以20xx上市。自己當然可以。唯一要做的就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有時候自己看看書、聽聽講座對我來說啟發真的很大。沉思錄讓我受益匪淺,一個觀念可以改變很多,可改變人生。我很看好。有句話人不是因為知道而改變而是因為觸動而改變,做最好的自己,為了以後的好生活奮鬥,職位是大家給的,神馬都可以是浮雲,真實做人、樸實做事。

  很多人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性格也非一兩日就定性了,它往往是一點一滴、不知不覺、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形成的。比如,一個易怒的人,不是先天就容易或喜歡生氣,而是從小就與一個愛生氣、愛發脾氣的親人在一起生活,天天生活在生氣的環境裡,天長日久,慢慢地,他也就模仿或學會了生氣易怒的習慣。一個環境是可以影響人的,領導者領導狀態,一切的問題都是管理者的問題。我經常說一句話,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未到來,把握住今天活在當下。直接面對現實,目標既定的情況下就要是實實在在做事了,我本人不喜歡那些浮誇的東西更不喜歡那些嘴裡抹油摸蜜得人。當然站在管理的角度什麼人都要用,乾隆皇帝還即用和珅還在用紀曉嵐、劉墉呢。縱觀自己不怎麼喜歡這個社會但是還要去適應,不能改變環境的情況下不如改變自己,讓自己去適應環境。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我也相信我們的團隊也是可以的。既然目標已有,剩下的就是如何分解好,如何協調好下邊去幹活了。有目標者有目標的團隊千計萬計,無目標者無目標的團隊千難萬難。

  這一段時期大家都比較辛苦,很努力。但是結果不是很理想,目標定的不錯,但是實際落地的不怎麼好,有加盟升級的過度、有剛過十一後的調整更多說的事是人的問題。人本身一開始就洩氣了,團隊開始就走型了,縱觀大家加班,真的用心去做的又有幾人。想要打造牛哥式的團隊還有一段道路要走。眾口難調,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牽絆的事情比較多,家庭的、情感的……都有可能影響招商業績。有個朋友曾經對我說,放下之後獲得重生。可能是我自己想的很多,邵總給我說要捨得,有舍才有得。也許是我想的過於複雜。我更應該相信大家可以做到。拋開煩惱,正視現實,可能我會高興。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勤勉是成功的關鍵,挫折是人生最好的禮物。一直在路上,創業艱難,守業更難,希望大家珍惜彼此一起共事的美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不要求每個人都有瘋狂的業績,我要看的是態度、用心度。看的是這段時間是誰在陪我們———饞面。走完這段路的。有恩於我有恩與我的團隊的,雖然我不大善於表達我的想法但我內心會感激他。感謝和我一起奮鬥在一線的兄弟姐妹。

  自從讀《沉思路》讓我感慨萬千,首先是文字很文雅,閱讀性很強,再就是內容很殷實,每每讀來都是一種享受,沁人心脾。讓我想到的東西很多,自檢自己的生活、工作與做人。先把她讀薄再把她讀厚,的確很實用,一直以來做業務強調,要聽有用的不要有道理的,這部書哲理很強,可以運用到招商中。不在於多在於精,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開悟,名師開悟不如跟上成功者的腳步。董事長和邵總已經是成功的人了,跟著他們走絕對錯不了,有這樣的帶頭大哥不愁沒肉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