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通用20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通用2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1

  所謂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而是活好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永遠記住:“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或“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本書的前半部分主要講述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面對侮辱、被剝奪,時刻可能會到來的死亡等感受時,弗蘭克爾不斷地從人類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樂觀主義、幽默、心理審視、短暫的獨處、內心的自由和決不放棄也決不自殺的意志力中獲得力量。

  後半部分主要講意義療法:

  對於面對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麼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採取何種態度。

  我們無法選擇遇不遇到厄運,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厄運摧垮我們!

  如果恐懼死亡,那麼生命的短暫就是儘量過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積極的態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甚至導致抑鬱或疾病。

  適合所有人的書,強烈推薦。

  再現人類史上極端的一種經歷和體驗,讓我們不但感受到納粹的惡,也會體會到人類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的自由,有保持尊嚴的自由,哪怕活著只剩下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不死,不會餓死或者累死病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需要回答生活提出的問題,滿懷責任心去回答生命的問題,去實踐和行動。瞬間的意義就在於可以透過行動而固化下來。

  我們應該聽從書裡的建議,對待每一天應該像第二次去選擇,我們普通下棋的人,每落一個子,想到後面的N種情況,然後反過來決定該怎麼落子。同樣,我們應該不停的用80歲的自己,五十歲的自己,三年後的自己,三個月後的自己來觀察當下,自己聯想個上帝之眼出來,於是便可以從容應對,不虛無,不焦慮,不狹隘,不悔恨,不嫉妒,不貪婪,不沉淪,不雞毛蒜皮,不得意忘形,不聲色犀利,不萎靡不振。

  我們會擁抱時間,從事業或者家庭責任中挑戰自己的高度,從興趣愛好中尋找大自然或者技能極限的美妙,從幫助他人中過去幸福快樂,從不可避免的疾病和苦難中檢驗自己意志力的堅強和內心的自由。

  不喜歡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學”,感覺更像消極,為了解釋而解釋。喜歡“高度心理學”或者因為我們閱讀和嬰兒期幸福的體驗,讓我成為“悲觀的樂觀主義者”。

  生命有太多種可能性,哪有時間虛無呢?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2

  本書的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一名精神病學家,在執業的過程中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被關進了集中營,在最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渡過一段時間。

  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和平社會的人很難感同身受的理解集中營裡的生活。當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的時候,我能想到的是廣泛的幾種答案,諸如:有人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人死如燈滅;或者有人認為還有來世;也有人認為靈魂永恆存在……答案各種各樣。

  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觀點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意義觀,也就有了不同的行為動力。世界也因此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當我沒有看或者思考人生的意義的時候,生活可能還是原來的軌跡。一旦認知發生了改變,行為就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世界總是充滿未知,保持好奇心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

  世界上充滿了各種關於生命的學說,終歸還要自己去選擇。無論我們主動還是被動的選擇,都會去賦予自己生命一些意義。

  對於自己生命意義的堅持或許會在某些情況中發生變化。這就像當時的許多人在集中營裡會徹底激發出本性來。

  在這裡沒有名字,只有去人性化的編號代表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裡最不缺少的是死亡和恐懼,情感變得多餘,麻木也成為了自我保護的應對措施。

  對自己遭遇的解釋會讓人產生很多信念的震盪,比如弗蘭克爾說“我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讓我印象深刻。這種集中營的生活是大多數被囚人員終其一生最痛苦的經歷,這種痛苦也是最深入靈魂的,更是激發許多人思考人生的意義,這時的他們對於宗教的虔誠更是達到了難以想象的高度。對於被拯救的希望、美好生活的回憶或嚮往成為被囚者活下去的力量。

  在這個恐怖的環境中,一旦喪失活著的希望,很快就會死亡。飢餓折磨著每個被囚者,疾病纏繞著大多數人,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被不斷的挑戰。但是弗蘭克爾還是心懷希望,同命運抗爭,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著並採取正確的行動。這裡並不像人們想的那樣人性泯滅,這裡有高尚的人,也有卑鄙的人,或許是某個囚犯為更需要的人獻出僅存的半塊麵包,或許是某個看守自費改善囚犯的生存條件等等。

  在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中總會經歷痛苦的事情,並且還很多,當我們能夠為痛苦找到意義的時候,痛苦就從無名變成了有名的代價,痛苦也就變得更容易承受了。作者的這種積極思想,不僅幫助了他捱過最艱難的日子更是對我們以後的生活有良好的啟發。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決定,都處在當下的人際關係當中,不在以後也不在過去,做決定是自主的也是自由的。說到這裡弗蘭克爾認為生命的意義是負責任。他的人生意義是為了幫助他人活得有意義。

  負責任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否則就是放縱。作者對於生命意義的發現和堅持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對於身處痛苦的人更是值得一讀。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3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就感覺是這是一本話題沉重的書,我就猜想作者肯定經歷過生與死的折磨,肯定有著非同尋常的經歷,否則寫不出這麼沉重的書,伴隨著書的序言,我對全書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

  書中描述的一戰期間集中營內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於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後,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真的震撼到了我。書中描寫的場景光是今天想想,內心就久久不能平靜。

  集中營內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為一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實中,集中營曾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麵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責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現人擁有選擇人生態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裡,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慾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並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願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俱地經歷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蘑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競事業的責任,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鬥。

  再想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謂的困難和失敗,跟作者相比,真的的是不值得一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度上來個根本的轉變。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麼,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思考自身。就像尼采說的“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才能不枉在世上走一回。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4

  在書中,作者主要有這麼幾五觀點:

  1、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2、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這些使命因人因時而異,生命的意義亦然。因此,我們不可能以概括的方式來解釋生命的意義,而這類的問題也絕無法用泛論來解答。生命並不是模稜兩可的玩意兒,而是非常真切具體的東西,正如人生的使命也分成真切具體一樣。這些使命構成了人的命運,每個人的命運都獨一無二各有不同,無法同別人互作比較。同樣的境遇不會重複,每個境遇需要當事人給予不同的反應。置身在某種情境當中,人有時必須以行動來塑造自己的命運,有時候則最好趁機深思熟慮,藉以領悟人生的道理,又有時候,光是接受命運,承擔個人的十字架即足矣盡矣。

  3、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沒有人能替他受苦或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機運就在於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4、人存在的意義是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每一個人都被生命追問,而他只有以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

  5、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為目標而浮現於人們的追求面前,只不過表現為目標既達的某種附屬現象。

  這些觀點和我前些日子裡看的畢淑敏的書裡的有些論點頗為相似。

  現在的我正在逐步感受自己可以選擇的自由。有個故事這樣說“有人問牧師:我選擇信仰上帝,站在正義的一邊,會有什麼獎勵呢?牧師回答他:選擇站在光明一邊的人,光明本身就是上帝給予他的獎勵,而選擇站在黑暗一邊的人,黑暗就是上帝給他的懲罰。”很多時候,事情就是這樣擺著的,面對它,自己所持有的態度或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當然,這並不是指不顧事實地盲目樂觀,而是理性面對現實快樂生活的一種方式。這也並不是一種盲目地悲觀,似乎我們能做的只剩下這些態度。

  對於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似乎一直總是徘徊在我的腦海裡。本書的作者弗蘭克用他自己的切身經驗,告訴我們要活出意義來。他用自己在集中營裡非人一般的生活中尋找到的人生意義並且支撐著他活下來的例子,告訴人們,無論境遇如何,人總是能夠活出意義來。看到他這樣的例子,我內心對於未知的恐懼似乎也少了一些。從小到大都被大人們告知要未雨綢繆,而長大了才發現自己過於的'焦慮和擔憂。那種焦慮和擔憂,來自於自身的不足,來自於資訊爆炸的社會里的各種傳言,也來自己的心態。現在,我漸漸知道,一些事情,比如痛苦和失敗,我們並不是一定要避開它。要相信,當真的沒法避免時,我們一樣可以找到它的意義。而那時候的我們,也一定會有個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強大的自己,來面對和克服那些使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事情。而經過這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會收穫更大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5

  這本書被評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作者弗蘭克爾是奧地利的猶太人,在二戰時候,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父母妻子及哥哥都死在了集中營,只有他和妹妹倖存下來。經過了這九死一生,他從一個心理學家的角度,把這段經歷結合心理學開創了意義療法。並且應用意義療法,在餘生中活出了生命的精彩。67歲時考了飛機的駕照,80歲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在集中營時他一直在思考的就是人到底為什麼活著?後來想到以後出去之後可以寫一本≤集中營心理學》,最後他找到了“追求意義”的這個答案。

  這本書分成三部分,第1部分就講了在集中營的經歷,第2部分講了意義療法的內涵,第3部分講了找到意義的三種路徑。這三種找到人生意義的方法是,第1種可以透過工作或者從事某種事業找到生命的意義,第2種是追求真善美或者追求愛,去找到生命的意義,第3種就是忍受無法逃避的苦難時候,選擇的積極態度而找到生命的意義。

  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我相信這是每一個人都一直有思考過的問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你可以懷著一顆利他的慈悲心投入到你所喜愛的工作中去,並且在挫折困難面前選擇積極的態度,創造出生命的意義。

  圖片這本書談到要找到生命意義最好的方法,就是第3種就是在苦難中去積極面對,尋求出生命的意義。

  其實既然要談生命的意義,我們就要從生命本身去做一個思考。生命的本能追求的是永生或繁衍後代。為什麼會有癌細胞就是正常的細胞,不能正常繁衍的時候它就去追求永生——細胞的癌變。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生命的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有說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就是從繁衍的角度來看,到生命的意義就是傳宗接代。

  另一個角度看如何實現永生呢?那就是我們所謂追求的成功吧,在《左傳》當中談到的中國式成功的定義——立德,立功,立言。其實就是所有在世的人再也想起想不起你的時候,你就真正的死去了。只要還有人想起你,你就是永生的。如何才能實現這種永生呢?那就是活著的時候培養出高尚的品德,創造出偉大的成就,留下警示的名言。為後人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創造出離開人世之後的永價值。

  以上就是我讀這本書的一些感受,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思考和啟發,謝謝各位寶貴的時間。祝各位虎年大吉,虎虎生威,虎躍龍騰。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6

  最近讀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覺得作者的想法非常的奇妙。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麼意義,他就是什麼意義。人是自由的個體,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價值觀不同,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給生命定義某一種意義。但是也正是因為人的不同,才會有不同的奇妙的人生,從而有了我們這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生命因為很短暫,所以我們更要珍惜每一刻的青春。也正是因為生命非常短暫,我們才要把我們短暫的一生活出意義。生命雖然終會有走到盡頭的一天,但是我們存在過的意義不會消失。有些人即使不在了,但是卻永遠活在我們心裡。那些有意義的生命,總是不會輕易被世人忘記。

  這本書的作者最有意義的就是創造了意義療法,書中有提到,想要發現生命的意義可以透過三種方法。一、透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二、透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者奉獻時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一個人對自己肩負的責任認識的越早,就越能健康快速的成長。一個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人,也能在履行責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要明確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做人做事,為自己負責,為別人負責,為社會負責,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從意義療法的角度看,意義及對意義的認識完全是實實在在的,沒有那麼虛無縹緲。人對意義的認識就是意識到了現實背景下的某種可能性,簡單的講就是當下的背景下,我能夠做些什麼。意義療法認為,良知是一種提示器,能夠指示我們在特定情境中前進的方向。良知必須仔細衡量所處情境,按照一套標準和價值系統去評價它。

  一個人一旦成功地找到了意義,那他不但會感到幸福,還會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一如文中所講,人類總是有能力將人生的苦難轉化為成就,從罪過中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從短暫的生命中獲取負責人的行動的能力。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夠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都能夠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7

  最近閱讀了猶太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專著《活出生命的意義》,該書由在集中營的個人經歷和意義療法兩部分組成,啟發人們不要被苦難打倒。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堅強讓我佩服,他不斷實踐著尼采“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不斷從那些放棄對未來的渴望而放棄生命的獄友那兒得到生命的啟發。

  弗蘭克爾年輕的時候曾經寄給弗洛伊德一篇自己關於心理分析論文而得到弗洛伊德的欣賞,但他並沒有徹底成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奴隸,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他認為生活並非弗洛伊德所宣揚的那樣,只是簡單地祈求快樂,也並非阿德勒所教導的那樣只是為了爭權奪利。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認為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三個途徑,做有意義的事情、關愛他人、忍受苦難。他認為,苦難可以鍛鍊人。他在書中說道,“在任何地方,人都會遭到厄運,同時也會遇到透過勇敢地面對苦難而實現道德昇華的機會。”

  弗蘭克爾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每個人只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才會覺得自己獨一無二。這個責任就是對所愛的人和事業都有高度的責任。

  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很繁忙的時代,我們能不能靜下來多關心自己所愛的人,我覺得這就是責任感。人們往往都把自己的工作和愛好分開對待,如果能對自己的工作都充滿高度責任和愛,我想肯定能不斷取得進步。

  作者發現,實際上只有兩類人,高尚的和齷齪的,任何地方都有這兩類人,每個團體中也有這兩類人。這也就解釋了人類社會發展不是一帆風順,而是不斷顛簸螺旋前進。

  作者認為要擁抱自然,用藝術、詩歌和文學的美滋養內心的自由。

  作者不斷在書中提到他建立的意義療法,我覺得可以用本書最後的一句話概括她的本質核心,那就是“您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作者認為,困苦環境能提供使人道德完善的機會,有的人會充分運用它,有的人會放棄它。在這種環境下,人仍然要堅持做一個勇敢、自尊和無私的人。

  在艱難困境下,要保持內心完全的自由確實很難,但是要是做到了,人生就很充實。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8

  回顧中國近代史,倒是在經歷抗日戰爭的時候,“意義”經常被強調。那個年代,生而為中國人的意義,就是保家衛國。抗戰結束,內戰爆發,水深火熱之中的“意義”是解放中國。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處在亟需解決溫飽再奔向小康的階段,所謂“意義”都是很實際的事,似乎大家擺脫赤貧以後,“意義”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說起“生命的意義”,可能是在說為人兒女或者為人父母的意義,可能是在說作為伴侶的意義,也可能在說作為員工或者領導的意義。人,可以透過自己工作找到生命的意義,但是在中國,大多人是需要退休的,這就阻斷了多數人透過工作的途徑實現自身一生意義的道路。

  另一層現實是,自小沒有經過職業啟蒙的我們這一代人,如何能在工作中尋找到自己的意義呢?印象裡,關於工作,接受的教育都是在要求我幹一行愛一行,也許用成熟的眼光看待工作,工作都是一樣的,但是人是可以主動調節的,這個時候大概總要搬出那套“想改變世界,要從改變自己開始”的理論,來證明工作和工作之間是沒有差別的,有差別的是對待自己的工作的態度。這個理論乍看之下無法反駁,但是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感受。嗯,我想,也許這也是許多人並不能從工作當中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的原因吧。

  為人兒女或者為人父母抑或為人伴侶,屬於書中所述第二條實現意義的方式,人類生來就要尋找愛,透過愛與被愛看見“意義”。但是人生不總是快樂美好,就像書中寫道: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也是發現生命的意義的一種方式。隨後作者又解釋道,無論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尋找意義的必要方式。而是,即使在遭遇痛苦時,人們也可能找到意義,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話。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有意義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論這種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

  生命永不重複,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獨特的,所以每個人對於苦難的看法與感受也是不同的,生命的意義總是在變化,但作為意義永遠不會消失。這本書的作者在納粹時期,全家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妻子均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促使他開創出了意義療法。作者所受的苦難就是不可避免的苦難,在我想來,現代的普通人是幸運的,至少不必要遭遇這種苦難,或者抗戰時期的苦難。

  我們普通人的苦難,或許最多的還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坎坷,除此之外,算的上苦與難的大概就是生離死別吧。杜甫有句詩說: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大意是,只是因為死亡而離別的話只需要吞聲哭泣就好了,因為死亡無法挽回,可是知道對方活著還要分別,那必然非常悲傷。交通科技發達的現代,距離造成的分別已經不需要像古代那般生別常惻惻了,死別,應該算是不可避免的苦難之一了。我們的啟蒙教育習慣,是沒有死亡教育的,而且,中國人都比較忌諱死這個字眼。我第一次接觸到死亡,大概是在我小學的時候,那年我的外曾祖母去世,只記得那天還需要上學,早上醒來媽媽沒在身邊,爸爸告訴我媽媽沒在是因為外曾祖母去世了,我只是想到,媽媽會因為這個哭的很傷心,所以我也哭了。之後再對死亡有印象,已是初中,那年曾祖母去世,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爸爸在床邊面對著窗戶坐了一天或者更久,堅挺的背影透露出來的卻是憂愁與無奈。那時候還不能理解“死亡”這個字眼到底嚴重到什麼程度,不能理解永遠回不來的永遠到底有多遠。

  不記得在哪看到過一個故事,中國人很忌諱談論生病跟死亡,尤其是與臨終之人。一個人的父親得了很嚴重的癌症,檢查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是晚期,全家就決定瞞著這位老父親,怕給病人增添額外的壓力和心理負擔,但是這位病人隱約從自己親人的態度中察覺出什麼,每每想問清楚,卻總也得不到明確的回答,家人總是告訴他就是小毛病不要想太多,過陣子就好了,病人就在這個善意的謊言中一天天衰竭,直到病情突然惡化而離世。也許,隱瞞真相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隱瞞真相也讓臨終之人失去了面對死亡的緩衝時間,也失去了實現遺願的唯一機會。生老病死,是人必須經歷的,那對待死亡,可能也只有好好告別。

  若死別即苦難,那又怎樣從這份苦難中找到意義呢。或許是警醒活著的人一輩子不長要珍惜當下的生活珍惜身邊的人,或許是提醒我們生活平淡但是不要忽略了平淡中的那一抹美好,又或許是在教會我們好好告別,不留遺憾。

  “你所經歷的,世人奪不去。”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身上、在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願每一個追尋意義的人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9

  很早以前聽說二戰時期集中營中生不如死的經歷的簡單敘述時,我就已驚訝於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能堅持到抗戰勝利,(其實這對於總數來說已是少之又少),而不是拒絕承受而選擇自我結束生命。

  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描述了從入營的驚恐到對暴力,死亡的麻木與冷漠以及最後為陪伴病人朋友而最終選擇留下,身邊的人不斷減少,不少同胞也彼此欺凌而謀生,而支撐作者活下去的是什麼?他激勵我們不論對於苦難還是生活,我們應盡力去尋找其存在的意義。永遠不要尋問生命的意義,而其意義所在正是我們用點滴行動賦予,我們終一生回答生命留下的疑問。

  歌舞昇平的現代,許多人陷入種“存在之虛無”的狀態,很多年輕人沒有目標,酗酒濫交,放縱地生活。美國出現過跨掉的一代“而佛系青年的“隨遇而安”也日益走紅。他們工作穩定衣食無憂,甚至躋身上流,而他們卻內心空虛而無意義,不再邁步探索,只是隨著時代的車輪被動地向前滾。

  而在集中營中最容易撐下來的不是那些身強力壯的硬漢而是那些有目標的人們,他們明白出不出集中營不是他們能決定的,而不做惡霸,堅持活下去,永遠明白自己是誰卻是他們的行為。生命不是定局,一切過程在自己。集中營對肉體的摧殘固然可怕,可更恐怖是對人心靈的抹殺否認其人之為人的身份,而堅定自己,心懷目標則猶為重要,

  在國難當頭、危及存亡之際,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引領中華民族抗戰振興;和平年代喬布斯也表明“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帶來空前科技革新。在立志之時他們也明白自己為何而活。在面對挫折,失敗時也會輕易放棄,因為有了心中的夢想,即使苦難在其眼裡也會有其獨特意義。就像尼采所說:”那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這也是為什麼喬布斯在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趕出家門後,不是撒手不幹,而是堅持向前,成就了更廣闊的天。因為心中的信念,西南聯大的建立讓教育的星火不斷,中華文化不亡,世代相傳;教授們放棄錦衣玉食的生活,在漏雨的教室裡帶來一堂堂特別的課,即使炮彈的轟炸,師生們都明白這苦難的意義“中華不亡,有我!”多少富家子弟扛起武器上戰場,保家衛國,多少婦女也主動擔任醫務人員,掙起國家的生命線。

  如今絕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苦難,有的只是一些困難、不如意,而許多人卻容易輕易被擊跨,否認生命的意義。他們抱怨命運的不公,環境的不利和身邊人,卻不知其實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一些不可控制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的許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

  記住,這是你所擁有的時間,這是你所決定的生活,不論春風得意還是寒冷凜冽,都有其意義。為了目標、夢想向前走,用一生的時間承載生命所留下問題的份量,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10

  再次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第一部分,這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描寫了囚徒們在惡劣環境中的心理狀態。如今我們處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難體會到囚徒們所經歷的痛苦,但人總會遇到挫折的,從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應該怎樣應對挫折。

  囚徒的心理反應的第二階段是適應階段。在這階段,他們表現得很冷漠,沒有情感,比如對家鄉的思念。情感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折磨,所以他們選擇了冷漠。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對待別人的態度也是比較冷漠的,我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以我用冷漠保護自己。但是,囚徒是處於極端環境下,他們別無選擇,不得不冷漠,而我更多的是在逃避。

  回憶往事有助於填補精神空虛、孤獨和思想貧乏,但是我們不能只活在過去之中,逃避現實。我也是一個非常喜歡回憶過去的人。回憶能讓我重溫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回顧自己從過去是怎麼走到現在的,那是我的記憶,是我擁有的東西。擁有記憶會讓我更有充實感。

  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不幸歸因於環境或過去,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我們要有改變的勇氣。我一直很渴望愛情,但我一直認為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所以自己在沒有收穫愛情。因此我可以安慰自己說,我是因為有那些缺點才找不到愛情。這是自己給自己找藉口,自己並沒有決心去改掉缺點來爭取愛情。

  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經歷苦難也是一項不能逃避的任務。我們必須直面苦難。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11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封面上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時,我開始覺得這將會是一本沒完沒了,又枯燥又無聊的書。可是這本書卻顛覆了我的想象。

  弗蘭克爾,也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是二十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猶太人。二戰納粹時期,他和他的家人全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哥哥,妻子,父母全都死於毒氣室,全家只剩他和妹妹。當大部分人都對生活失去希望,自暴自棄時,弗蘭克爾卻在這地獄般的集中營裡樂觀的活了下來,也幫助了他身邊的許多猶太人擺脫了輕生的想法。不僅如此,他出來以後還開創了意義治療法,幫助了更多人找到再生的意義。

  這本書裡有一個句子,“為什麼人類什麼都能適應呢?”,這句話成為了整本書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問題。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還記得書中他寫道,我問那些曾經受過極度折磨或痛苦的人:“你當時為什麼不自殺?”,雖然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大不相同,有的說,因為自己的女兒,不捨得讓他們自己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有的說,有些美好的回憶讓他們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美好,也就放棄了輕生的念頭;還有的說,因為他們被人需要著,所以堅持了過來。雖然這些原因都不一樣,可是活下來的人都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在這個世界上他們被需要或者被懷念。

  “人無論遭遇任何困境,都能適應得了。”這是我覺得最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句話。起初我看到這句話感覺十分的不可思議,作者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麼多猶太人被抓進去之前,他們有的是醫生,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廚師……誰都沒想過自己將會被關在一個如同地獄般的地方,一關就是幾年。可是所有人都極其迅速地適應了這種生活,因為他們想活下去,他們也有活著的意義。

  最後,我也希望在讀完這本書後,受到作者的啟發,我也能儘快準確的找到我的生命的意義,要明白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了什麼,對周圍的人有什麼幫助,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後再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要想著克服而不是放棄。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比二戰時期集中營裡的猶太人好太多了,但是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我也要像這本書的作者一樣,找到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實現它,甚至幫助更多的人。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12

  人在悲傷的時候總喜歡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不如死了吧。

  絕望到谷底的人選擇了自殺,我曾經也動過這樣的念頭,但我問自己,你敢死嗎?你能承受死前的痛苦嗎?我想了想說,不能。最後不得不嘆口氣說,那就好好活著吧。

  這本書是在看史鐵生先生的《病隙碎筆》中提到的,他在回答生命意義的時候引用了這本書的觀點,那就是——生命的本身就是意義。

  痛苦也好,歡樂也好,都是意義的體現。作者維克多是一名精神學家,在集中營殘酷的環境中倖存了下來,研究了一套心理學的精神療法他稱為——意義療法。

  前幾天奇葩大會上一個得躁鬱症的女孩說,她時常感到生命毫無意義,想自殺,她問很多心理醫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所得到的答案都不能令她滿意。最後她問了一個哈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教授笑了笑說,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是啊,我們在追求意義本身,可是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與其陷入哲學的迴圈命題,不如去感受,去真實的活著,去擁抱,去諒解。

  如果你在追求生命的意義不如看看這本書,它會讓你有所感悟,對你悲傷甚至絕望的心理有開示作用。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13

  作者用事實證明,即便在集中營,他也能保持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在心理和精神的層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怎樣看待集中營的苦難、人生的苦難呢?

  生命的意義包含了苦難、剝奪和死亡。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苦難都是有意義的。當然這不包括能避免的苦難。

  作者提出了面對困難的態度:“那一刻,我從科學的角度客觀地觀察和描述著折磨我的一切。透過這個辦法,我成功地超脫出當時的境遇和苦難,好像所有這些都成了過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為自己心理學研究的有趣物件。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談到‘作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們對它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認識,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鑑。每當默默努力工作,還看不到成效時,透過想象自己將來的成功,激勵當下的生活。

  對於這些客觀上無法避免的磨難,別人並不能夠替代你的痛苦。因此,自憐也沒有用。

  芒格也認為,自憐沒有用。我們常常和他人比較,總覺得自己付出很多,依舊看不到收穫的時候,容易自憐。

  很多理性、活得開心的人,並不是沒有遭受厄運,而是他們不去想自己有多慘,把精力用在了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上。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14

  本書提出的意義療法認為,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人對意義的追尋會導致內心的緊張而非平衡。不過,這種緊張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更能有效地幫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尼采有句名言:“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納粹集中營裡,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來。

  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

  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按照意義療法,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透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透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上三個方面來探尋自己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樣可以少些焦慮和迷茫,幸福和成功即使暫時不在身邊,說不定哪天也會不期而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15

  最近我閱讀了《活出生命的意義》,給我的感觸是很深刻的!光看題目,很容易以為這本書是一本心靈雞湯。這本書並不厚,講述了作者在納粹集中營中的生活。作者維克多弗蘭克兒醫師。一個20世紀的奇蹟。精神分析第三維也納學派的創始人,以意義療法為核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使命。弗蘭克兒醫師從奧斯威辛集中營人間煉獄歸來。寫下了這本書,成為暢銷書。

  弗蘭克兒醫師以平淡的語氣描述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生活。描述死亡與毒氣。描述人在極限環境下的苦難,以及從苦難裡如何藉著意義地尋找,將自己超拔岀來,去重新愛人。

  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深愛另一個人時,你才能完全瞭解另一個人的本質。弗蘭克兒醫師能夠撐過這幾年的地獄生活。除了他超強的意志力。是愛讓他活了下來。

  本書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金球有20多種譯本,是一部暢銷名著!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16

  意義療法對那些因為失去生活意義而陷入抑鬱的人來說,當然是有所幫助的。我以為心理醫生的治療本身就是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但這往往是困難的,不能說意義療法就可以一藥治百病。

  人的意識的形成首先是有感覺而來的,不是所有感覺到的都形成意識,絕大多數停留在潛意識中。當人的感覺流動像一條平緩的小河,人的意識也會是比較平靜的,不會自動形成湍流或浪花。但是當外界的刺激加大,感覺訊號成倍增加,猶如河水突然加速,奔騰喧囂的向前,意識之河也就難免不形成各種各樣的漩渦,陷入混亂之中。但人的意識一定還是在一定範圍內有自我調節,回到平衡狀態的能力,無論是怎樣達到這一目的的,我相信不同的人可能透過不同的方法,對意義的確定和堅信,一定屬於其中之一,也就是在混亂的漩渦中有一箇中流砥柱般的的信念,當然會有助於使意念回到平衡狀態,避免精神的崩潰及自殺。

  但我覺得意義的確立只是方法之一,而且只對一些人有效,這是毫無疑問的。就像作者的那個朋友,夢裡預見到戰爭三月底結束,結果,四月初就因為沒有看到戰爭結束而放棄生命。其實對未來的期望,透過確立生命意義來度過苦難,是一種常見的策略,大多數人都使用過。為什麼有些人放棄了,而另一些人堅持下去,這個才是人與人之間的的不同。其實人的心理素質也是大多是天生的,後天的努力當然可以改進不少,但是面對極端的考驗,人的承受能力有巨大差別的。

  就像長跑,每天都跑的人肯定耐力會提高,比起缺乏鍛鍊的人自然是好很多。即使每天都跑,人還是有體力的極限。心理的極限是一個意思。肯定不排除,在集中營裡,有不少人是透過與別人競爭而勝出的策略,來保持自己的心理正常,他們也許毫無道德底線,唯一的目的就是自己的生存。也許應該做一個調查,在所有集中營的倖存者中,有多少是透過生命意義的確立來度過難關的,有多少是犬儒主義動物本能而勝出?這也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17

  這本書是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一本著作,它是從心理學角度,對人在極端環境下的心理發展做出的觀察。弗蘭克把自己和同事被關機集中營的獄友當成樣本進行一個心理學視角的觀察。作者在這種極端的生命體驗中,開創了意義療法,對心理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幫助人們找到了絕處逢生的意義,戰勝極端痛苦。

  進入集中營的人,先後會經歷個階段的心理發展過程。第一階段,恐懼和震驚,他們還抱有一絲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出去,至少相信結果不會這麼糟糕。第二階段:冷漠、無動於衷的階段,即情緒死亡的境界。這個階段的犯人目睹慘狀已無動於衷,絲毫激不起噁心、恐怖或憐憫的情緒,他們冷漠寡情,感覺鈍化、自覺什麼都不在乎。這個階段的冷漠,其實是因為自我防衛所必需。第三階段:恢復。他們從極度緊張的狀態中鬆弛下,已經相信自己已經自由。這種感覺在心理學上叫"人格解體"

  作者透過分析集中營的犯人,發現一種在心理學上非常偉大意義的"意義療法",即幫助精神崩潰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適度的緊張感對於人的精神健康是必要的,因為當下狀態跟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能夠喚起人們潛在的鬥志,召喚著人們去完成還沒有完成的任務。人對意義的這種追求,就會讓人產生一股精神動力,即便是在集中營這種極端環境下,犯人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仍然主要取決於他自己的內心。想要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就必須讓他們看到未的某個目標,這一點對於任何遭遇厄運的人都適用。

  在書中,作者提出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方式。

  第一:從事某項事業取得成功。直接追求成功並不會給你帶幸福,因為追求成功的觀念容易引發一個後果,就是人們會以自己的不成功或者不幸感到羞恥,反而會加重人們本身的不幸福。

  第二: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不是要我們控制生命中發生的事,而是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和行動。在面對人生必經的苦難時,它提醒我們,人性只有藉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昇華。

  第三:去愛某個人,幫助愛人實現他的潛能。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它自然也是人們找到生命意義的一個方式,只有在深愛著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完全瞭解這個人,瞭解他的本質,瞭解他的潛能。可以說,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所以,透過愛,你能夠幫助對方認識到他的潛質,從而實現他的全部潛能。

  不得不說,人們一直擁有自我選擇的自由,是選擇拋棄生命還是把苦難當你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轉化成對內在力量的考驗。不同的選擇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將困苦的環境看成自己道德完善的機會並進行自我超越,達到人生意義的新高度。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18

  最近讀了弗蘭克爾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書中描述的二戰期間集中營內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於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後,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

  集中營內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為一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實中,集中營內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麵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現人擁有選擇人生態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裡,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慾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並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願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受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一直到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切身經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鬥。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作為國家電網的一名員工,我們應在這個平臺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就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在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我們並不是一定要避開它,要相信,我們一樣可以從中找到它的意義,而那時候,也一定會有個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強大的自己,來面對和克服那些使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事情。而經過這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會收穫更大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19

  我也是抱著讀一讀的態度來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

  這本書是一個被關入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心理學專家寫的書籍。書中從兩個部分告訴我們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也是香港中文大學50本必讀書籍,當然在各個知名書籍排行榜上,《活出生命的意義》都榜上有名。

  我從書中瞭解到自己活著的意義了嗎?當然沒有,作者是透過自身的集中營親身體驗,去述說關於活出生命的意義這個事情,開創了意義療法,去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關於這個意義療法,我覺得本質上是給迷茫的人找到心靈的寄託和安慰,真正賦予生命的意義。畢竟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我曾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閱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其中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對我影響最為深遠。

  我自己就在不斷的幻想自己80歲躺在棺材裡的樣子,那無盡的黑暗讓我感到恐懼,不敢去設想。也為不知道應該怎麼樣書寫墓誌銘而感到恐懼。

  由於閱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我對高效能有了全新的理解,對於人生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也知道了精英們是如何成為精英的。但是由於理解不深,反而有點走火入魔了。就有點像金庸的武俠小說裡面強行修習六脈神劍走火入魔的鳩摩智,經脈逆轉,違背了史蒂芬科維的初衷了。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有了很多全新的啟發,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新的邏輯。人生每個階段的使命和意義是步一樣的!就像作者本人經歷了集中營,但是沒有描寫集中營的至暗時刻,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審視自己經歷的這一切和人們心理上的變化。

  也讓我知道了人們剛從一個巨大的心理壓力上解放出來的時候,是有特別大的反彈作用力的,會做出暴飲暴食,大喜大悲,甚至犯罪來表達自己內心的。

  裡面講了一個例子,就是他和朋友在鄉間小路上行走,後來看到一片綠幽幽的稻田,朋友就硬拉著他,踩著稻田行走。

  還一邊走一邊告訴他,我們在集中營裡經受到了那麼大的苦難,踩死幾根稻田又怎麼樣呢?

  還有人剛被從集中營裡解救出來以後,說道:如果出去了手上不沾點血,那就自己砍斷自己的胳膊。因為人從非常巨大的壓力中出來時候,壓力消失了,但是為了抵抗巨大壓力的心理抗壓性被反彈,就像壓在皮球上的重物消失了,皮球就會高高彈起一樣。很多人因此要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

  有的人自我救贖成功,會直面自己的內心,成為更強大更優秀的人,有的人無法完成自我救贖,就透過傷害別人,犯罪,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所以作者從一開始在集中營當中,給自己設立的目標,要完成自己才能寫的書稿,那時候,出獄完成書稿,成了他生命的意義。而出獄以後不到6天就完成了書稿,但是他看到許許多多的人在自我救贖上沒有成功,這才使他依然留在了那個城市,繼續為了那些痛苦的人們去進行自我救贖而工作。這時候,作者生命的意義變成了幫助人們解除心靈上的痛苦,完成自我救贖。

  這個經歷和故事給了我極深的震撼,我一直以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所以我每天都很痛苦,去尋找一生只做的那一件事,苦苦尋覓,不過等待我的就是沒有,因為根本就不符合科學邏輯。

  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第二個部分作者帶我們分析了怎麼樣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20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集中營的經歷和意義療法

  封面的那句話很好的描述著弗蘭克爾的人生經歷——“他並不是當年在集中營裡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犯,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聖者”。

  弗蘭克爾活出了生命的意義,在他看來——他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在書中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在意義療法的第一章中,他列舉了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列舉了阿德勒的“追求權力”,以此他提出了不同於這二者的“追去意義”。

  在存在之挫折中,他指出了存在的三個定義:存在本身、追求意義、意義。這三個在我看來通俗意思就是活著、自我、人類。

  在心裡——動力中,他借用尼采的話“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指出緊張是必要的,這是由已完成和有待完成間的矛盾產生的。他舉例到,讓工程師加固橋樑,反而需要施加壓力,以使構成橋樑的材料更加緻密。

  在存在之虛無中,他借用叔本華的話“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他指出三個東西可以賦予人意義——苦難、成功、他人。

  在生命之短暫中,他指出我們應該嫉妒老人,因為他們不僅擁有的是可能性而且已經是現實性,他們做過了,愛過了,也勇敢的承受過痛苦,可以在自豪而快樂的日子裡回憶過往的日子。

  他說——人不要只想短暫性本身,要去想之前有過的豐富果實,曾經歷過的快樂和痛苦,曾做過的許多事情。那一切都不會被否定,也不會被忘卻。應該說“曾經存在”是最為確定的一種存在。

  在對泛決定論的批評中,他提到,人無法選擇外在的環境,但可以選擇內在的態度去面對。他說,自由是人的生命中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

  在為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辯護中,他指出“三重悲劇”在意義療法中包括了——痛苦、內疚、死亡。他說人在面對災難時總有能力——獲取負責任的行動動機,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將苦難轉化為成就。不要“過度意念”,要了解“矛盾意向法”。他在年輕人的三大症狀——抑鬱、侵犯、成癮依賴中指出,要抓住意義的導向,要找到不得不集體實現的意義,要把握每一個情境的意義來獲得總體的意義。他反對集體罪過的觀念,因為殺人犯用菜刀殺人,不代表菜刀就是來殺人的。

  他勸戒我們——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活在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他說因為在磨難中依然能找到意義,那生命的意義就是無條件的,至少在潛在意義上講是這樣的。因此無條件的意義也意味著人無條件的價值,而這種價值給了人尊嚴的永續性。因此不能僅從有用性意義上的價值來評判人,還要注意到人尊嚴上的價值。

  最後他說道——雖然世界的狀況不妙,但是,如果我們都不努力做得最好,那它只會越變越遭。

  因為有了奧斯維辛,我們知道了人能夠做什麼。

  因為有了廣島,我們知道人正處於什麼樣的危險之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