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莫言的蛙讀後感精選範文3篇
關於莫言的蛙讀後感精選範文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莫言的蛙讀後感精選範文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莫言的蛙讀後感精選範文3篇1
前些日子,爸爸從六合帶回一本小說,小說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麼值得看的?我們農村裡青蛙多得是,可當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是。
《蛙》描述的是姑姑——萬心由——一名助產士最後成為一名計劃生育工作者,她專門與那些想超生的婦女們之間的鬥爭。結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張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後,晚年的姑姑充滿了不安與自責,每當夜晚,她聽到蛙的叫聲彷彿是成千上萬個嬰兒的哭啼聲和控訴。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慚愧。
記得四年前我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媽媽也有同樣的遭遇,媽媽因超生而東躲西-藏。我從小就一直待在媽媽身邊,從未離開過她的懷抱,我整天以淚洗面,後來生了一場大病,爸爸回來幫我掛了十天水。後來聽大人們說弟弟沒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媽媽回來以後我一點沒怪她,相反,我覺得媽媽是偉大的勇敢的!
媽媽是幸運的,書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顧她的生命沒有輕易離去。媽媽回來時明顯瘦了許多,她看見別人的孩子總要抱一抱,我知道媽媽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當這時我就心如刀割。20xx年一個新生命降臨在我家,這個家又充滿了朝氣!
中國作家莫言的小說《蛙》由四封信一個劇本構成,講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鄉村婦產科醫生六十年來落實計劃生育的故事,描繪了一幅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生育史。
關於莫言的蛙讀後感精選範文3篇2
暑假裡本人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一本書《蛙》。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有三點:
第一、語言平實有趣,個人語言口味濃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個人特色。比如:“王肝與王膽是一卵雙胎。王肝身體高大,但王膽卻是個永遠長不大的袖珍姑娘——說得難聽點吧,是個侏儒。大家都說,在娘肚子裡時,王肝把營養霸光了,所以王膽長得小。”這裡把雙胞胎說成一卵雙胎,雖然不是很雅緻,但聽起來即通俗又可笑。就算是剛懂事的小孩子一聽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實性強,取材於身邊的人和事。真實的故事給人的感覺總是無賴可擊,描繪起來是那麼地貼近生活,是那麼是自然流暢。比如“譬如我曾講過的吃煤的故事。許多人以為是我胡亂編造,我以我姑姑的名義起誓:這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確鑿的事實。……第二天我們在課堂上一邊聽於老師講課一邊吃煤。我們滿嘴烏黑,嘴角上沾著煤末子。”以前生活窮苦,孩子都是餓著肚子上課的,連煤都吃。但在莫言平實的描繪下就顯得很真實,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關懷能引起讀者的思考,但小說裡面沒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個人看法,未能領引讀者向更高更寬的方面去思考。比如文章最後,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聲,但沒有在更高更深遠地去看待計劃生育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莫言的`這篇小說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對計劃生育好壞參半那樣,顯得平淡奇。
關於莫言的蛙讀後感精選範文3篇3
花了兩天時間一口氣把《蛙》讀完,實在地覺得是部引人入勝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獅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躍然紙上,個個角色或濃妝或淡抹幾乎都詮釋地恰到好處。小說到最後,也諷刺地寫出了社會的畸形。在中國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脈相承的。計劃生育稍稍地阻撓了這一腳步,但是隻要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安居樂業,這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就源源不斷。
小說把鏡頭定格在了農村,更加突出了這一矛盾。透過蝌蚪與日本作家的來信來貫穿整個始終,雖然比較傳統,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這條線。特別是姑姑在小說中多次不同場合不同語氣,每每搬出與日本人作鬥爭的事情,讓人會心一笑,可愛與可悲。比照現實,周遭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人,一件事從小講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達。而故事的開始就新穎逗趣地寫到“命名”。名字在每個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鄉這個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詼諧的形勢存在,好像我們小時候隨口給別人起的外號。
故事從一開始的陰暗到後來的荒誕,只是從蝌蚪與小獅子的來回高密鄉就完成了,又透過堂吉訶德來串燒,雖然我覺得銜接有點困難,尤其是蝌蚪性格的變化讓人驚訝,作為一名軍人,怎麼會被一小破孩追跑,而這人早前還能用軍人的身份勸架?總之,最後我覺得是愈往荒誕發展,可通讀下來,也能與現實接軌,不得不說現實與荒誕也許只隔一線。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獨》,通篇的荒誕奇幻,真真假假,演繹了觸目驚心的現實。
總之,這也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小說,值得一看。